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五 (12)
卷五 (12)
1. 秘方一百
清六丸,治三焦濕止泄瀉、產後腹痛並自利者,以補脾補血藥送之。治血痢效。
六一散(一料),紅曲(炒,半兩)
白話文:
清六丸:治療三焦濕熱引起的腹瀉、產後腹痛且有腹瀉情形,配合補脾補血的藥物服用。對於血痢也有效。
上為末,陳倉米飯丸。並不單用,與他丸同行。又加五靈脂一兩,名靈脂丸,能行血。
白話文:
將前面所介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陳倉米飯捏成丸子。這些丸子通常不會單獨使用,而是與其他丸子一起服用。另外加入一兩五靈脂,製作成靈脂丸,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。
參萸丸,治濕而帶氣者,濕熱甚者,用之為嚮導,上可治酸,下可治自利。
六一散(一料),吳茱萸(一兩,制)
白話文:
參萸丸,治療因潮濕而伴有氣滯的人。對於濕熱較嚴重的人,可作為先行藥物,上面可以治療酸逆,下面可以治療腹瀉。
上為末,飲丸。若去茱萸加乾薑半兩,名溫清丸,治痢效。
白話文:
研磨成細末,加入水服用。如果除去茱萸,再加入半兩乾薑,稱為溫清丸,具有治療痢疾的功效。
固腸丸,見婦人類。
補脾丸,有脾虛而惡湯藥者,制此丸,用湯吞,省口苦而易於從也。
白話文:
固腸丸,可在婦人相關的資料中找到。
補脾丸,對於脾虛但不喜歡服用湯藥的人,製作了這種丸藥,可以用水送服,避免了苦味且更容易服用。
白朮(半斤),蒼朮(三兩),茯苓,陳皮(各三兩),芍藥(半兩)
白話文:
白術:0.5 斤 蒼朮:0.3 斤 茯苓:0.3 斤 陳皮:0.3 斤 芍藥:0.05 斤
上為末,粥糊丸。加潤下丸,可作催生用。上熱甚者,加清金丸尤妙。與此藥必無產患。
白朮丸
白朮(一兩),芍藥(半兩)
白話文:
將上藥磨成細末,用粥調和製成小丸子。若同時服用潤腸丸,可用於催生。如果症狀有發熱等,再加清金丸效果更佳。服用此方藥物,通常不會出現難產的問題。
冬月不用芍藥,加肉豆蔻,泄者炒丸服。上為末,粥丸。一方,枯礬、半夏各一錢半。
潤腸丸,能潤血燥、大便不通。
白話文:
在冬季不要使用芍藥,而加入肉豆蔻。如果腹瀉,將肉豆蔻炒熟做成丸子服用。
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粥做成丸子。
另一種方子:枯礬和半夏各一錢半。
麻子仁,當歸,桃仁,生地黃,枳殼(各一兩)
白話文:
麻子仁、當歸、桃仁、生地黃、枳殼各一兩。
上為末,蜜丸。
回令丸,瀉肝火,行濕為之反佐,開痞結,治肝邪,可助補脾藥。
黃連(六兩),茱萸(一兩)
上為末,粥丸。一方名左金丸,治肺火,茱萸或半兩,水丸,白湯下。
抑青丸,瀉肝火。方見脅痛類。
龍薈丸,瀉肝火,治脅痛。方見脅痛類。
清金丸,瀉肺火,熱嗽。方見嗽類。
清化丸,治熱嗽。方見嗽類。
咽酸方,方見吞酸類。
黃連清化丸
黃連(一兩),吳茱萸(浸炒,一錢),桃仁(二十四個,研),陳皮(半兩),半夏(一兩半)
上為末,神麯糊丸綠豆大。每服百丸,薑湯下。
加減補陰丸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做成蜜丸。
回令丸可以瀉肝火,行濕氣,同時反佐,能開通痞結,治療肝邪,還可以幫助補脾藥。
黃連六兩,茱萸一兩。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做成粥丸。另一個方子名為左金丸,用於治療肺火,茱萸可以用半兩,做成水丸,用白湯送服。
抑青丸可以瀉肝火,方子在脅痛類中可以看到。
龍薈丸可以瀉肝火,治療脅痛,方子在脅痛類中可以看到。
清金丸可以瀉肺火,治療熱咳,方子在咳嗽類中可以看到。
清化丸用於治療熱咳,方子在咳嗽類中可以看到。
咽酸方,方子在吞酸類中可以看到。
黃連清化丸
黃連一兩,吳茱萸(浸泡炒制,一錢),桃仁(二十四個,研磨),陳皮半兩,半夏一兩半。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神麴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薑湯送服。
加減補陰丸
熟地黃(八兩),菟絲子(四兩,鹽酒浸一宿),當歸(三兩,酒浸),白芍(三兩,炒),鎖陽(三兩,酥炙),杜仲(二兩,炒),牛膝(四兩,酒浸),破故紙,枸杞(一兩半),虎骨(二兩,酥炙),龜板(一兩,酥炙),黃柏(二兩,炒),山藥,人參,黃耆(各二兩),冬加乾薑二兩
白話文:
熟地黃(500克) 菟絲子(250克,用鹽酒浸泡一夜) 當歸(187.5克,用酒浸泡) 白芍(187.5克,炒製) 鎖陽(187.5克,用煉製的酥油煎炙) 杜仲(125克,炒製) 牛膝(250克,用酒浸泡) 破故紙 枸杞(93.75克) 虎骨(125克,用煉製的酥油煎炙) 龜板(62.5克,用煉製的酥油煎炙) 黃柏(125克,炒製) 山藥(125克) 人參(125克) 黃耆(125克)
冬季再添加乾薑(125克)
上為末,豬骨髓入蜜丸,桐子大。空心服一百丸,鹽湯下。
又方
白朮,白芍,人參,蓮肉,知母,黃柏(等分)
上為末,糊丸,硃砂為衣。服法如前。
清膈丸
黃芩(半斤,酒浸炒黃),南星(四兩,生用),半夏(湯洗七次)
上為末,姜糊丸。
寬中丸,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。
山楂(不以多少,蒸熟曬乾)
上為末,作丸服。
溫清丸,治翻胃,伐肝邪。
乾薑(一兩),滑石,甘草(各二兩)
上為末,丸服。
大安丸,脾經消導之藥。
白話文:
將豬骨髓製成蜜丸,大小如桐子,空腹服用一百丸,以鹽湯送服。
另一方:白朮、白芍、人參、蓮肉、知母、黃柏等量研末,製成糊丸,以硃砂包裹。服用方法如前。
清膈丸:黃芩(酒浸炒黃)、南星(生用)、半夏(湯洗七次),研末,以姜糊製成丸劑。
寬中丸:山楂(蒸熟曬乾),研末製成丸劑,用於治療胸膈痞悶、停滯飲食。
溫清丸:乾薑、滑石、甘草,研末製成丸劑,用於治療翻胃、伐肝邪。
大安丸:脾經消導藥,方劑未列。
山楂(二兩),神麯(炒),半夏,茯苓(各一兩),陳皮,蘿蔔子,連翹(各半兩),白朮(二兩)
上為末,粥糊丸服。
白話文:
山楂(80 克),炒過的米麴(40 克),半夏(40 克),茯苓(40 克),陳皮(20 克),蘿蔔子(20 克),連翹(20 克),白朮(80 克)
上丹溪秘撰方,已散於各類甚多,如阿魏丸、保和丸、小胃丹、越鞠丸、大補丸、參朮飲、束胎丸、達生散等,及諸秘法,不及一一重錄,姑舉此數方,以表其用藥之旨。大抵治法,以氣、血、痰為主。凡病血虛,四物;氣虛,四君子;有痰,二陳。酌量輕重,加入主病引經之藥,一循活法,不執專方。學者推此求之,則達其蹊徑矣。
白話文:
上丹溪留傳下來的祕方,已經分散在各種醫書中非常多了,例如阿魏丸、保和丸、小胃丹、越鞠丸、大補丸、參朮飲、束胎丸、達生散等,以及各種祕法,無法全部一一重新記錄下來。暫且舉出這幾個方子,來說明他的用藥原則。治病的基本方法,主要是以調整氣、血、痰為主。凡是血虛的病症,使用四物湯;氣虛的病症,使用四君子湯;有痰的病症,使用二陳湯。根據病情的輕重,加入針對病症的引經藥物,遵循靈活變通的方法,不拘泥於特定的方劑。學者們以此為基礎推廣求知,就能夠瞭解上丹溪的用藥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