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五 (9)
卷五 (9)
1. 痘瘡九十五
痘瘡,分氣虛、血虛,用補。氣虛者,人參、白朮加解毒藥;血虛者,四物湯中加解毒藥。凡痘瘡初出之時,色白者,便用大補氣血,參、朮、耆、芎、升麻、乾葛、草、木香、丁香、酒洗當歸、白芍。若大便瀉,加訶子、肉豆蔻、酒炒芩連,名解毒藥。但見紅點,便忌葛根湯,恐發得表虛也。
白話文:
痘瘡分為氣虛和血虛,都需要用補養的方法。氣虛的人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藥再加上解毒的藥物;血虛的人,可以使用四物湯再加上解毒的藥物。痘瘡剛開始出現的時候,如果顏色是白色的,就需要大力補氣血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黨參、川芎、升麻、乾葛、香附、木香、丁香、酒洗當歸和白芍。如果大便腹瀉,可以加訶子、肉豆蔻和酒炒黃連,這些藥物統稱為解毒藥。如果看到紅點,就要禁止使用葛根湯,以免導致表虛。
吐瀉食少,為裡虛;不吐瀉,能食,為裡實;裡實而補,則結癰毒。陷伏倒靨為表虛,灰白者亦表虛,或用燒人屎。紅活綻凸為表實,表實而更復用表藥,則反潰爛不結痂。吐瀉陷伏,二者俱見,為表裡俱虛。黑陷甚者,亦用燒人屎,蜜水調服,出子和方。痘瘡初出時,或未見時,人有患者,宜預服此藥,多者令少,重者令輕。
白話文:
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的情況,屬於身體內氣不足;不嘔吐、腹瀉,食慾良好,屬於身體內氣充足。如果身體內氣充足卻還進行補充,就會導致癰瘡感染。
痘瘡凹陷、倒伏、灰白色,表示身體表面氣虛;用燒過的糞便塗抹可以治療。痘瘡紅潤、凸出、活潑,表示身體表面氣實;如果在氣實的情況下再用表藥治療,就會導致化膿潰爛,無法結痂。
既有嘔吐、腹瀉,又有痘瘡凹陷、倒伏的症狀,表明身體表裡氣虛。如果痘瘡凹陷嚴重,也可以用燒過的糞便研磨成粉,用蜂蜜水調服,按照和方中的方法治療。
在痘瘡剛出現或尚未出現時,如果有人得了痘瘡,建議提前服用此藥,可以減輕症狀。
方以絲瓜近蒂三寸,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,砂糖拌,干吃。入硃砂末,尤妙。痘瘡分人清濁,就形氣上取勇怯。黑陷二種,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,酒炒黃耆、酒紫草、人參。顏色正者如上治。將欲成就,卻色淡者,宜助血藥,用當歸、川芎、酒洗芍藥之類,或加紅花。
白話文:
方法是用絲瓜接近蒂頭的三寸部分(連皮)燒成灰末,加入適量的砂糖拌勻,直接食用。如果加入硃砂末,效果會更好。
痘瘡的形成與患者體質的虛實有關,從外觀上可以看出患者的強弱。黑陷性痘瘡是因氣虛導致體內毒素無法完全排出所致,可用黃耆炒酒、紫草炒酒、人參來治療。
顏色較正常的痘瘡,採用上述方法治療即可。如果痘瘡顏色變淡,則表示需要補血,建議使用當歸、川芎、酒洗芍藥等藥物,或加入紅花。
將成就之際,卻紫色者,屬熱,用涼藥解其毒,升麻、葛根、黃連、黃芩、桂枝、連翹之類,甚者犀角,大解痘毒,爐灰白色、靜者、怯者,作寒看。勇者、燥者、焮發者,作熱看。痘瘡,鼠黏子、連翹、山楂、甘草,此四味,始終必用之藥。全白色,將靨時如豆殼者,蓋因初起時飲水多,其靨不齊,俗呼倒靨,不好。
白話文:
當痘瘡即將成熟時,如果顏色發紫,表示是熱毒導致的,應使用涼性藥物解毒,例如升麻、葛根、黃連、黃芩、桂枝、連翹等,嚴重的還可以用犀角,可以有效消除痘毒。
如果痘瘡顏色灰白、不活躍,表示是寒性導致的。如果痘瘡顏色鮮紅、乾燥,伴有發熱,表示是熱性導致的。
對於痘瘡,鼠黏子、連翹、山楂、甘草這四種藥物是始終要用到的。
如果痘瘡完全是白色,而且在快成熟時像豆殼一樣,可能是因為剛開始時喝了太多水,導致痘瘡成熟不均勻,俗稱「倒靨」,這是不好的。
但服實表之劑,消息以大小便,如大便秘,通大便;小便秘,通小便。有初起煩躁譫語,狂渴引飲,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,急以涼藥解其標,如益元散之類亦可服。癢塌者,於形色脈上分虛實,實則脈有力氣壯,虛則脈無力氣怯。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,以羽潤瘡上。虛癢者,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。
白話文:
服用治療表症的藥物時,要靠大小便來判斷藥效,大便便祕則通大便,小便便祕則通小便。
如果有剛開始發病就煩躁、胡言亂語,非常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後兩邊臉頰腫脹不對稱,這時要趕緊用涼藥解表症,像是益元散這類的藥物也可服用。
皮膚搔癢潰爛紅腫,要根據外觀、症狀和脈象來分辨虛證或實證。實證脈搏有力氣壯,虛證脈搏無力氣虛。輕症可以用淡蜂蜜水調滑石粉,用羽毛沾著塗抹在患處。如果是虛證引起的搔癢,可以在治療表症的藥物中加入涼血藥物。
實癢如大便不通者,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許與之,下其結糞。疏則無毒,蜜則有毒,宜涼藥解之,雖數十帖亦不妨。無害眼之患。瘡乾者宜退火,濕者用瀉濕。退火止用輕劑,荊芥、升麻、葛根之類;瀉濕乃肌表間濕,宜用風藥白芷、防風之類。如痘瘡傷眼,必用山梔、決明、赤芍、歸尾、芩連、防風、連翹、升麻、桔梗,作小劑,末調服。如眼無光,過百日後,血氣復自明。
白話文:
如果皮膚搔癢,像是大便不通一樣,可以加入少量大黃這種寒涼藥物,幫助通便。毒瘡如果比較稀疏,就不會有毒性,如果毒瘡過於黏稠,則會有毒性,需要用寒涼藥物來解毒,即使服用幾十劑也不會對眼睛造成傷害。
對於乾枯的瘡,需要祛除火氣;對於濕潤的瘡,則需要祛除濕氣。祛除火氣只需要用輕劑,例如荊芥、升麻、葛根等;祛除濕氣則是針對皮膚表面的濕氣,需要使用風藥,例如白芷、防風等。
如果痘瘡傷到了眼睛,則必須使用山梔、決明、赤芍、歸尾、芩連、防風、連翹、升麻、桔梗等藥物,製成小劑量,磨成粉末服用。如果眼睛沒有光澤,超過一百天後,血氣會自行恢復清晰。
痘癰多是實毒,血熱成癰,分上下用藥,一日不可緩。已成膿,必用涼藥為主,赤芍、甘草節、連翹、桔梗,上引用升麻、葛根,下引用檳榔、牛膝,助以貝母、忍冬草、白芷、栝蔞之類。大便燥,用大黃。發寒熱,用黃芩、黃柏。痘瘡,黑屬血熱,涼血為主;白屬虛,補氣為主。
白話文:
痘瘡和癰疽大多是由於熱毒過盛,導致血液過熱而形成。治療時需要分別使用內服藥和外敷藥,一刻也不能延緩。
如果已經化膿,必須以清熱藥為主,如赤芍藥、甘草節、連翹、桔梗。外敷藥可使用升麻、葛根,內服藥可使用檳榔、牛膝,配合貝母、忍冬草、白芷、栝蔞等。
如果大便乾燥,可使用大黃。如果出現寒熱,可使用黃芩、黃柏。
痘瘡發黑,表明血熱,應以清熱涼血為主;發白,表明體虛,應以補氣為主。
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,則相兼而治。初起時自汗不妨,蓋濕熱熏蒸而然故也。痘風分氣血虛實,以日子守之,多帶氣血不足,虛則黃耆,生血活血之劑助之,略佐以風藥;實則白芍為君,黃芩亦為君,佐以白芷、連翹、續斷之類。若屬寒,陳氏方可用。
入方,解痘瘡毒。
白話文:
痘瘡中心發黑,周圍發白且發病較晚的,需要合併治療。初起時自發汗不必擔心,那是因為濕熱蒸騰引起的。
痘瘡的分類以氣血虛實為準,大多數是氣血不足。虛證則用黃耆等生血活血的藥物輔助,並略加一些祛風藥;實證則以白芍、黃芩為君藥,輔以白芷、連翹、續斷等。如果屬於寒證,可以使用陳氏方。
絲瓜,升麻,酒芍藥,生甘草,黑豆,山楂,赤小豆,犀角
白話文:
絲瓜:具有通經活絡、清熱解毒、利尿消腫的功效。 升麻:具有發汗解表、升陽舉陷、清熱散火的功效。 酒芍藥:具有活血化瘀、緩解疼痛、舒筋活絡的功效。 生甘草:具有解毒止痛、潤肺止咳、調和脾胃的功效。 黑豆:具有補腎烏髮、健脾補血、活血化瘀的功效。 山楂:具有消食化積、活血化瘀、降脂降壓的功效。 赤小豆:具有利水消腫、清熱解毒、健脾益胃的功效。 犀角:具有清熱解毒、鎮驚安神、涼血解熱的功效。
上水煎服。
又方,治痘瘡,已出未出皆可服。
硃砂
上為末。蜜水調服。多者可減,少者可無。
痘瘡敷藥
白話文:
上方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另一個處方,用於治療痘瘡,無論痘瘡是否已經長出都能服用。
硃砂
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。用蜜水調和後服用。量多可以減少,量少可以不使用。
痘瘡敷藥
貝母,南星,殭蠶,天花粉,寒水石(最多),白芷,草烏,大黃,豬牙,皂角
上為末。醋調敷之。
白話文:
- **貝母:**一種白色塊根,具有清熱潤肺、化痰止咳的作用。
- **南星:**一種球形塊莖,具有燥濕祛痰、消炎止痛的作用。
- **殭蠶:**一種蠶蛹,具有平喘止咳、化痰定驚的作用。
- **天花粉:**一種薯類塊莖,具有清熱涼血、止渴生津的作用。
- **寒水石:**是一種礦石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炎止痛的作用(此藥材用量最多)。
- **白芷:**一種根莖,具有溫通鼻竅、散寒止痛的作用。
- **草烏:**一種塊莖,具有溫經通脈、止痛的作用(此藥材有毒性,需謹慎使用)。
- **大黃:**一種根莖,具有瀉熱通便、清肝解毒的作用。
- **豬牙:**一種動物牙齒,具有化痰散結、止痛的作用。
- **皁角:**是一種豆科植物果實,具有潤腸通便、祛痰止咳的作用。
〔附錄〕小兒瘡疹,大抵與傷寒相似,發熱煩躁,臉赤唇紅,身痛頭疼,乍寒乍熱,噴嚏呵欠,嗽喘痰涎,傷寒證候類有之。始發之時,有因傷風寒而得者,有時氣傳染而得者,有因傷食嘔吐而得者,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者,或為竄眼禁牙驚搐如風之證,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,或煩躁狂悶昏睡,或自汗,或下痢,或發熱,或不發熱,證候多端。卒未易辨,亦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。
白話文:
兒童的皮膚病,大多與傷寒症狀相似,表現為發燒、煩躁、面紅脣紅、渾身疼痛、頭痛、時而發冷時而發熱、打噴嚏打哈欠、咳嗽咳痰。這些都可能是傷寒的徵兆。
初期發病時,有的可能是受寒風而引起的,有時是因傳染而得,有的可能是因飲食不當嘔吐而致,有的可能是因跌撲受驚瘀血所致,或表現為抽搐、牙關緊閉等驚風證,或有口腔、咽喉、腹部疼痛,或煩躁、抑鬱、昏睡,或出汗,或腹瀉,或發燒,或不發燒。徵兆繁多,不易辨別,還需要根據耳朵、膝蓋、腳背是否發冷來判斷。
蓋謂瘡疹屬陽,腎臟無證,耳與骫足,俱屬於腎,故腎之所部獨冷。疑似之間,或中或否,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,於此可以稽驗矣。調護之法,首尾俱不可汗下,但溫涼之劑,兼而濟之,解毒和中安表而已。如欲解肌,乾葛、紫蘇可也。其或小兒氣實,煩躁熱熾,大便秘結,則與犀角地黃湯,或人參敗毒散輩。
白話文:
瘡疹屬於陽證,腎臟部位沒有症狀,而耳朵和腳後跟都屬於腎的範圍,因此只有腎所屬的部位感到寒冷。懷疑時,可能會有症狀,也可能沒有;不如觀察其耳後是否有紅脈赤縷,這樣就可以驗證了。調理的方法,首尾都不可以發汗、瀉下,衹可以使用溫涼的藥物,兼顧調和身體,解毒安撫表症就可以了。如果要解肌,可以使用乾葛、紫蘇。如果是小孩子氣血旺盛、煩躁發熱,大便祕結,則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等藥方。
又或紫草飲,多服亦能利之。故前說大便不通者,少與大黃,尤宜仔細斟酌之,慎之可也。若小便赤少者,分利小便,則熱氣有所滲而出。凡熱不可驟遏,但輕解之。若無熱,則瘡又不能發也。凡已發未發,並與紫蘇飲為當,虛者益之,實者損之,冷者溫之,熱者平之,是為權度。
白話文:
也可以多服紫草飲來促進排便。因此,對於前面提到的便祕患者,應慎用大黃,並仔細斟酌。如果小便赤少,就要利尿,讓熱氣得以排出。治療熱性疾病時,不可驟然遏止熱氣,而是應輕緩化解。如果沒有熱氣,瘡口就不能發出來。對於瘡口已經出現或還未出現的情況,都應服用紫蘇飲,虛弱的人要滋補,體實的人要瀉火,寒性體質的人要溫暖,熱性體質的人要清熱,這是權衡調度的原則。
借喻而言,亦如庖人籠蒸之法,但欲其松耳。如苟妄汗,則榮衛既開,轉增瘡爛;妄下則正氣內脫,變而歸腎。身體振寒,耳骫反熱,眼合肚脹,其瘡黑壞,十無一生。錢氏云:黑陷青紫者,百祥丸下之,不黑者謹勿下。余知其所下者,瀉膀胱之邪也。又云: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,可治,水穀不消,或寒戰者為逆。
白話文:
打個比方,就像廚師用蒸籠蒸東西一樣,只求食物蒸得鬆軟。如果胡亂發汗,會讓身體的氣血流通加快,反而會讓傷口更嚴重;如果胡亂瀉下,會讓身體的正氣流失,轉而導致腎虛。身體發抖,耳朵和脖子卻發熱,眼睛閉合,肚子脹氣,傷口變成黑色和腐爛,十個中沒有活下來的。錢氏說:如果傷口是黑色和青紫色的,可以用百祥丸瀉下,如果沒有變黑,就不要輕易瀉下。我知道他們瀉下的東西是膀胱的邪氣。錢氏還說:瀉下後,身體發熱、氣息溫和、想喝水的,是可以治好的;如果水穀不消化,或發冷發抖的,就是逆症。
余知其脾強者,土可以治水也。百祥丸太峻,當以宣風散代之。瀉後溫脾,則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等分,厚朴、木香、甘草各半為妙。蓋瘡發肌肉,陽明主之,脾土一溫,胃氣隨暢,獨不可消弭已泄之腎水乎。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。朱氏曰:瘡疹已發未發,但不可疏轉,此為大戒。
白話文:
我知道脾氣強的人,用土(燥濕)的方法來治療水(滲出)。百祥丸藥性太烈,應改用宣風散。腹瀉後要溫補脾胃,可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各等分,厚朴、木香、甘草各半兩。因為瘡瘍發於肌肉,是由陽明胃經統領,脾土溫暖後,胃氣也會通暢,那麼難道不能消除已經滲出的腎水嗎?這是錢氏的祕傳方劑。朱氏說:瘡疹無論是否已經發出,都不可以疏散治療,這是最重要的戒條。
又曰:瘡疹首尾,皆不可下,輒用利藥,則毒氣入里殺人。以此觀之,瘡疹證狀,雖與傷寒相似,而瘡疹治法,實與傷寒不同。傷寒所傳從表入里,瘡疹所發從里出表。蓋毒根於裡,若下之,則內氣一虛,毒不能出而返入焉。由是土不勝水,黑陷者有之。毒發於表,若汗之,則榮衛一虛,重令開泄,轉增瘡爛,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有之。
白話文:
另外還有說法:瘡疹的發作和消退,都不適合使用瀉下的藥物。如果貿然使用瀉藥,毒氣就會侵入身體內部,危及生命。從這一點來看,瘡疹的症狀雖然與傷寒病相似,但治療方法卻與傷寒病截然不同。傷寒病是從表(皮膚)傳到裏(內臟)的,而瘡疹則是從裏發病逐漸表現在皮膚的。這是因為毒根在身體內部,如果使用瀉藥瀉下,會導致內部氣虛,毒氣無法排出,反而會滯留在體內。這樣一來,內部虛弱不能控制體液,就會出現黑陷的症狀。毒氣發作於皮膚表面,如果使用汗法驅逐,會導致榮衛氣虛,進一步加重瀉泄,使瘡口更加潰爛。這樣一來,風邪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病情變化。
汗下二說,古人所深戒也。調解之法,活血調氣,安表和中,輕清消毒,溫涼之劑,二者得兼而已。溫如當歸、黃耆、木香輩,涼如前胡、乾葛、升麻輩,佐之以川芎、芍藥、枳殼、桔梗、羌活、木通、紫草、甘草之屬,則可以調適矣。但小兒凡覺身熱,證似傷寒,未經瘡痘,疑似未明,且先與惺惺散、參蘇飲,或人參羌活散輩,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、人參敗毒散。瘡痘已出,則少與化毒湯。
白話文:
中醫古籍中特別強調避免使用發汗和瀉下的療法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活血通氣、調理外表和中氣、清熱消毒,兼顧溫涼藥效。溫熱的藥物如當歸、黃耆、木香等,涼性的藥物如前胡、乾葛、升麻等,輔以川芎、芍藥、枳殼、桔梗、羌活、木通、紫草、甘草等藥物,就可以達到調理的作用。
但是,對於小兒出現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但沒有出現瘡痘,疑似未明的情況,應先給予惺惺散、參蘇飲,或人參羌活散等藥物。如果發熱嚴重,則給予升麻葛根湯、人參敗毒散。如果已經出現瘡痘,則可以適當給予化毒湯。
出不快者,加味四聖散、紫草飲子、紫草木香湯、紫草木通湯,或快斑散、絲瓜湯;出太甚者,人參敗毒散、犀角地黃湯。小便赤澀者,大連翹湯、甘露飲、麥門冬五苓散;大便秘結,內煩外熱者,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當,或少少四順清涼飲;若咽喉痛者,大如聖湯、鼠黏子湯;喘滿氣壅者,麻黃黃芩湯;胸腹脹滿者,枳殼桔梗湯、二陳加枳殼湯;煩渴者,甘草散、烏梅湯;下利嘔逆者,木香理中湯、甘草乾薑湯。陷入者,加味四聖散,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,厚敷其足,噴其衣服,並以厚綿蓋之。
白話文:
小便不通暢的:
- 加味四聖散、紫草飲、紫草木香湯、紫草木通湯
- 或快斑散、絲瓜湯
小便過度:
- 人參敗毒散、犀角地黃湯
小便發赤疼痛的:
- 大連翹湯、甘露飲、麥門冬五苓散
大便祕結、內熱外火的:
- 小柴胡湯加枳殼
- 或少許四順清涼飲
咽喉疼痛的:
- 大如聖湯、鼠黏子湯
氣喘、胸悶的:
- 麻黃黃芩湯
胸腹脹滿的:
- 枳殼桔梗湯、二陳加枳殼湯
口渴的:
- 甘草散、烏梅湯
腹瀉伴隨嘔吐的:
- 木香理中湯、甘草乾薑湯
病情嚴重(陷入):
- 加味四聖散
- 並用胡荽酒薄敷全身,濃敷雙腳,噴灑在衣服上
- 再用厚棉被蓋住
若猶未也,獨聖散入麝香老酒調劑。或不用酒,則木香煎湯。若其瘡已黑,乃可用錢氏宣風散加青皮主之。然而瘡疹用藥,固有權度,大小二便不可不通。其有大便自利,所下黃黑,則毒氣已減,不必多與湯劑,但少用化毒湯可也,或不用亦可。若大小二便一或閉焉,則腸胃壅塞,脈絡凝滯,毒氣無從而發泄,眼閉聲啞,肌肉黧黑,不旋踵而告變矣。其壞瘡者,一曰內虛泄瀉,一曰外傷風冷,三曰變黑歸腎。
白話文:
如果上述治療方法仍然無效,可以單獨使用「聖散」配上麝香和陳年老酒調配。或者不使用酒,可以用木香煎水。如果瘡口已經發黑,可以使用錢氏的「宣風散」加上陳皮治療。
然而,治療瘡疹時用藥是有原則的,大小便不能不通暢。如果大便自發,且糞便顏色為黃色或黑色,表示毒氣已經減少,不必給病人服用太多湯劑,可以適當服用化毒湯,或甚至可以不用藥物。
如果大小便有一項不通,表示腸胃堵塞,經絡阻塞,毒氣無法排出,病人會出現眼睛閉合、聲音沙啞、肌肉發黑的症狀,很快就會病情惡化。
壞瘡的產生有三個原因:一為內虛導致腹瀉;二為外傷導致風寒入侵;三為瘡口發黑,毒氣歸於腎臟。
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。凡痘瘡初出之時,須看胸前,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、黃芩酒洗、紫草,減食加人參。凡痘瘡初欲出時,發熱鼻尖冷,呵欠,咳嗽面赤,方是痘出之候,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、大力子,其瘡稀疏而易愈。凡痘瘡發熱之時,便宜惡實子為末,蜜調,貼囟門上,免有患眼之疾。
白話文:
春天和夏天是發病適宜的季節,秋冬不適宜。痘瘡剛發出來的時候,要觀察前胸,痘瘡如果很密集,要趕緊用消毒飲加山楂、黃芩一起泡成藥酒擦洗,再用紫草治療,減少進食量,增加人參的用量。痘瘡剛要發出來的時候,會發熱,鼻尖發冷,愛打哈欠,咳嗽,臉發紅,這纔是痘瘡要發出來的徵兆,可以適當地服用升麻葛根湯加上山楂、大力子,這樣痘瘡會比較稀疏,容易治癒。痘瘡發熱的時候,可以把惡實子研磨成末,用蜂蜜調和,貼在囟門上,避免患上眼疾。
近世小兒痘瘡,上黨陳文中木香散、異攻散。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,為運氣在寒司天,時令又值嚴冬大寒,為因寒氣鬱遏,痘瘡不紅綻,故用辛熱之劑發之。今人不分時令寒熱,一概施治,誤人多矣。時值溫熱,山野農家貧賤之人,其或偶中也。
附方
犀角地黃湯
白話文:
最近小孩子的痘瘡,上黨的名醫陳文中用木香散、異攻散來治療。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當年創立這些方劑的時候,正是寒運主宰天象,時令也正值嚴寒,患者是因為寒氣鬱結,痘瘡才發不紅不透,所以用了辛熱的藥方來發散寒氣。現在的人不分寒熱時令,一律用這些方劑,這樣誤人的情況就很多了。現在時令溫熱,農村山野裡貧窮的人家,偶爾也會得痘瘡。
犀角(一兩),生地黃(二兩),赤芍(三分),牡丹皮(一兩)
上㕮咀。三歲兒三錢,水煎。
人參敗毒散
白話文:
犀牛角(6克),生地黃(12克),赤芍(1.8克),牡丹皮(6克)
人參,茯苓,甘草(炙),前胡,川芎,羌活,獨活,桔梗,柴胡(以上並去苗蘆),枳殼(麵炒,去穰,各半兩)
白話文:
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烤過)、前胡、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桔梗、柴胡(以上去除頭尾) 枳殼(用麵粉炒過,去除內核,各半兩)
上為粗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二片,薄荷少許煎,溫服。
紫草飲子
紫草(一兩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時取兩錢,用一碗水、兩片薑和少量薄荷來煎煮,溫熱時服用。
紫草飲子
所需紫草為一兩。
上銼細,百沸湯大碗沃之,蓋定,勿令氣出,逐旋溫服。紫草能導大便,發出亦輕。
百祥丸
白話文:
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,加入一碗滾燙的開水沖泡。用蓋子蓋住碗,防止熱氣散失,然後邊攪拌邊慢慢服用。紫草具有促進排便的作用,服用後會發現排便變得輕而易舉。
紅牙大戟不以多少,陰乾,漿水煮極軟,去骨,日中曝乾。復納元汁中煮汁盡,焙為末,水丸如粟米大。每服一二十丸,研赤脂麻湯下,無時。
白話文:
把紅牙大戟,不管多少,曬乾後,用漿水煮到很軟,去掉骨頭,在日光的正午下曬乾。然後再放進原來的湯汁裡煮,直到湯汁煮乾,烘烤成粉末,用水製成粟米那麼大的丸子。每次服一二十顆,用赤脂麻湯沖服,沒有時間限制。
宣風散
檳榔(二個),陳皮,甘草(各半兩),黑醜(四兩,半生半熟)
上為末。每一錢,量大小與服,蜜湯調下。
惺惺散,治小兒風熱,及傷寒時氣瘡疹發熱。
白茯苓,細辛,桔梗,栝蔞根,人參,甘草(炙),白朮,川芎(等分)
上為末。每一錢水煎,入薄荷三葉,同煎服。
參蘇飲
白話文:
宣風散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的方劑,由檳榔、陳皮、甘草和黑醜組成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錢,根據患者體型大小調整用量,用蜂蜜水調服。
惺惺散是用於治療小兒風熱、傷寒時氣瘡疹發熱的方劑,由白茯苓、細辛、桔梗、栝蔞根、人參、甘草、白朮、川芎組成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錢,用水煎煮,加入薄荷三葉,一同煎服。
參蘇飲是用於治療氣虛、脾虛、心悸、氣喘的方劑,由人參、蘇葉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半夏、陳皮、桔梗、杏仁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錢,用水煎煮,服用。
前胡,人參,蘇葉,乾葛,半夏(湯泡七次,薑汁製),茯苓,枳殼,陳皮,甘草,桔梗
上銼。薑棗煎,微熱服。
人參羌活散
白話文:
前胡、人參、蘇葉、乾葛、半夏(用熱水浸泡七次,然後用薑汁加工)、茯苓、枳殼、陳皮、甘草、桔梗
羌活,獨活,柴胡,人參,川芎,枳殼,茯苓(各半兩),前胡,北梗,天麻,地骨皮,甘草(炙,各二錢半)
白話文:
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人參、川芎、枳殼、茯苓(各 15 克),前胡、北梗、天麻、地骨皮、炙甘草(各 7.5 克)
加麻黃、薄荷、蔥白煎服。汗後尚熱,宜服此,去麻黃,加紫草。如已見三五點,加紫草、陳皮、赤芍,使熱退,瘡出亦輕。更調辰砂末半錢,以制胎毒。
白話文:
用麻黃、薄荷、蔥白煎煮後服用。出汗後仍有發燒,可以服用此方,去掉麻黃,加入紫草。如果已經出現三、五個膿包,加入紫草、陳皮、赤芍,可以退燒,膿包也會變小。再加入半錢辰砂粉,以抑制胎毒。
升麻葛根湯
乾葛,升麻,白芍,甘草(炙,各四兩)
上粗末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一盞,溫服。
化毒湯,瘡痘已發,以此消毒。
紫草茸(半兩),升麻,甘草
白話文:
升麻葛根湯:
成分:乾葛、升麻、白芍、炙甘草(各四兩)
製法與用量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時取四錢,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後溫服。
化毒湯,適用於治療已發作的瘡痘,用以消毒。
成分:紫草茸(半兩)、升麻、甘草
上銼散。每服二錢,糯米五十粒,同煎服。
白話文:
「上銼散」藥方。每次服用兩錢重的藥粉,搭配糯米五十粒一起煎熬服用。
加味四聖散
紫草,木通,黃耆,川芎,木香(等分),甘草(炙,減半)
上為粗末。水煎。大便秘,加枳殼;大便如常,加糯米百粒。楊氏曰:糯米能解毒發瘡。
紫草木香湯,治瘡出不快,大便泄痢。
紫草,木香,茯苓,白朮(等分),甘草(炙,少許)
入糯米煎服。楊氏云:紫草能利大便,白朮、木香佐之。
紫草木通湯
紫草,人參,木通,茯苓,糯米(等分),甘草(減半)
上銼。煎二錢,溫服。內虛大便利者,可入南木香,去紫草。
快斑散
紫草,蟬殼,人參,白芍(各一分),木通(一錢),甘草(炙,半錢)
上銼散。煎二錢,溫服。
又方
紫草茸(五錢),陳皮(二錢),黃耆(三錢),赤芍(五錢),甘草(炙,三錢)
上銼。加糯米百粒煎,三歲以上服三錢,以下一錢,服後瘡遍勻四肢,住服。
絲瓜湯
絲瓜連皮燒存性為末,湯調。楊氏云:發痘瘡最妙。或加甘草、紫草。
大連翹湯
白話文:
加味四聖散
組成:
- 紫草、木通、黃耆、川芎、木香(等量)
- 甘草(炙,減半)
用法:
-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。
- 水煎服用。
- 若大便秘結,可加入枳殼。
- 若大便正常,可加入糯米一百粒。
- 楊氏曰:糯米能解毒發瘡。
紫草[木香湯]
**功效:**治瘡出不快,大便泄痢。
組成:
- 紫草、木香、茯苓、白朮(等量)
- 甘草(炙,少許)
用法:
- 加入糯米煎服。
- 楊氏曰:紫草能利大便,白朮、木香佐之。
紫草[木通湯]
功效:
- 內虛大便利者,可入[南木香],去紫草。
組成:
- 紫草、人參、木通、茯苓、糯米(等量)
- 甘草(減半)
用法:
- 將藥材銼碎。
- 煎取二錢,溫服。
快斑散
組成:
- 紫草、蟬殼、人參、白芍(各一分)
- 木通(一錢)
- 甘草(炙,半錢)
用法:
- 將藥材銼碎,製成散劑。
- 煎取二錢,溫服。
又方
組成:
- 紫草茸(五錢)
- 陳皮(二錢)
- 黃耆(三錢)
- 赤芍(五錢)
- 甘草(炙,三錢)
用法:
- 將藥材銼碎。
- 加入糯米一百粒煎服。
- 三歲以上服三錢,三歲以下服一錢。
- 服後瘡遍勻四肢,停止服用。
絲瓜湯
**功效:**發痘瘡最妙。
組成:
- 絲瓜連皮燒存性為末
- 湯調
- 可加甘草、紫草
用法:
- 楊氏曰:發痘瘡最妙。或加甘草、紫草。
大[連翹湯]
[連翹湯] 的配方和用法請參考相關資料。
連翹,瞿麥,荊芥,木通,車前,當歸,防風,柴胡,赤芍,滑石,蟬蛻,甘草(炙,各一錢),黃芩,山梔子(各半錢)
上銼。每服加紫草煎。
甘露飲子
白話文:
連翹、瞿麥、荊芥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當歸、防風、柴胡、赤芍藥、滑石、蟬蛻、甘草(炒製,各 1 錢)、黃芩、山梔子(各半錢)
生地黃,熟地黃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枇杷葉(去毛),枳殼(麩炒去穰),黃芩,石斛,山茵陳,甘草(炙,各等分)
白話文:
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門冬(去掉中間的核)、麥門冬(去掉中間的核)、枇杷葉(去掉茸毛)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,去掉薄膜)、黃芩、石斛、山茵陳、甘草(用炙過的,各取等量)
上銼。每二錢,水一盞,煎八分,食後服。
五苓散,見中暑類
小柴胡湯,見瘧類。
四順清涼飲
當歸,赤芍,大黃(虛者煨,實者生),甘草
一方加陳皮糯米煎。
如聖飲子
桔梗,甘草(生),鼠黏子(炒,各二錢),麥門冬(三錢)
白話文:
上面寫的是「銼」,每次服用兩錢,用一盞水煎煮,煎到八分滿,飯後服用。
五苓散,適用於中暑的情況。
小柴胡湯,適用於瘧疾的情況。
四順清涼飲:
當歸、赤芍、大黃(虛寒體質的人用煨過的,實熱體質的人用生的)、甘草。
其中有一種配方,是在上面藥方中加入陳皮和糯米一起煎煮。
如聖飲子:
桔梗、甘草(生的)、鼠黏子(炒過,每樣兩錢)、麥門冬(三錢)。
上末,竹葉煎二三錢。一方,加荊芥、防風。重者竹瀝同煎。
白話文:
上藥研成細末,以竹葉煎煮二至三錢。另有一種方子,加入荊芥、防風。病情嚴重的,同時煎服竹瀝。
鼠黏子湯
鼠黏子(炒,四錢),荊芥穗(二錢),甘草(一錢),防風(半錢)
上為細末。沸湯點服。去防風,名消毒散。
麻黃黃芩湯
麻黃(三錢),赤芍,黃芩(各二錢半),甘草(炙),桂枝(各半錢)
上為粗末煎。
桔梗枳殼湯
枳殼,桔梗(各二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銼。姜煎。
甘草散
甘草(炙),栝蔞根(等分)
上為末。煎服一錢。
烏梅湯
小黑豆,綠豆(各一合),烏梅(二個)
上㕮咀。新汲水一碗,煎取清汁,旋服。
木香理中湯,見寒類。
本方中加木香、甘草、乾薑。
獨聖散
牛蒡子(炒,五錢),白殭蠶(二錢半)
上末,入紫草三莖煎。連進三服,其痘便出。
又方
白話文:
鼠黏子(炒過,四錢),荊芥穗(二錢),甘草(一錢),防風(半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滾水沖服。去除防風,則稱為消毒散。
麻黃(三錢),赤芍、黃芩(各二錢半),甘草(炙過),桂枝(各半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,用水煎煮。
枳殼、桔梗(各二兩),甘草(炙過,半兩)
將以上藥材切片,用薑水煎煮。
甘草(炙過),栝蔞根(等量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每次煎煮一錢服用。
小黑豆、綠豆(各一合),烏梅(兩個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碎末,用清水一碗煎煮,取清汁趁熱服用。
木香理中湯,適用於寒症。
在原方中添加木香、甘草、乾薑。
牛蒡子(炒過,五錢),白殭蠶(二錢半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加入紫草三莖一起煎煮。連續服用三劑,痘疹就會發出來。
另一方:
穿山甲湯洗淨,炒焦黃為末。每服半錢,入麝少許,木香煎湯調下。或紫草煎湯,入紅酒少許調。
白話文:
將穿山甲肉洗淨後炒至焦黃,然後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半錢,加入少量麝香,用木香煎煮的湯汁送服。或者用紫草煎煮的湯汁,加入少量紅葡萄酒調服。
犀角消毒飲
惡實(四兩,炒),甘草(炙,一兩),防風(半兩),荊芥穗(二兩)
上為末。煎紫草、糯米、園荽子湯調,食後臨睡,日三。
白話文:
犀角消毒飲配方如下:
惡實四兩(炒過)、甘草一兩(炒黃)、防風半兩、荊芥穗二兩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用紫草、糯米和園荽子煎煮的湯來調服,每日三次,分別在飯後及睡前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