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咳逆三十一

咳逆有痰、氣虛、陰火,視其有餘不足治之。其詳在《格致餘論》。不足者,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;有餘並有痰者吐之,人參蘆之類。痰礙氣而呃逆,用蜜水吐,此乃燥痰不出。痰者,陳皮、半夏;氣虛,人參、白朮;陰火,黃連、黃柏、滑石;咳逆自痢者,滑石、甘草、炒黃柏、白芍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,加竹荊瀝服。戴云:呃逆者,因痰與熱胃火者極多。

〔附錄〕咳逆為病,古謂之噦,近謂之呃,乃胃寒所生,寒氣自逆而呃上,此證最危。亦有熱呃。已見傷寒證,其有他病發呃者,宜用半夏一兩,生薑半兩,水煎熱服,或理中湯加枳殼、茯苓各半錢、半夏一錢。不效,更加丁香十粒。吐利後,胃虛寒咳逆者,以羌活附子湯或丁香十粒。

柿蒂十個,切碎,水煎服;吐利後,胃熱咳逆者,以橘皮竹茹湯。亦無別病,偶然致呃,此緣氣逆而生,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、半夏,又或煎湯泡蘿蔔子,研取汁,調木香調氣散熱服之。逆氣用之最佳。

附方

橘皮乾薑湯,治咳逆不止。

橘皮,通草,乾薑,桂心,甘草(炙,各二兩),人參(一兩)

上用五錢,水煎服

生薑半夏湯,通治咳逆欲死。

半夏(一兩),生薑(二兩)

上以水煎,溫作三服。

陰證咳逆

川烏,乾薑(炮),附子(炮),肉桂,芍藥,甘草(炙),半夏,吳茱萸,陳皮,大黃(等分)
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生薑五片煎服。

人參白朮湯

人參,黃芩、柴胡,乾葛,梔子仁,甘草(炙,各半兩),白朮,防風,半夏(泡七次),五味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姜三片煎。

羌活附子湯,治呃逆。

木香,附子(炮),羌活,茴香(炒,各半兩),乾薑(一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半,鹽一捻,煎二十沸,和渣熱服,一服止。《三因》加丁香。

橘皮竹茹湯

橘皮(一升),竹茹(一升半),甘草(炙,二兩),人參(半兩),棗子(三十個),生薑(半兩)

上㕮咀。水十盞。煎至三盞。作三服。

小半夏茯苓湯

二陳湯加黃芩煎。

木香調氣散

白蔻仁,丁香,檀香,木香(各二兩),藿香,甘草(炙,各八兩),砂仁(四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入鹽少許,沸湯點服。

大補丸,見補損。

理中湯,見中寒。

白話文:

[咳嗽及打嗝三十一]

咳嗽且伴有打嗝,可能是由痰多,氣虛或陰火引起,治療方法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。詳細的論述可參考《格致餘論》。若體質虛弱,可用人參白朮湯配合大補丸;若有痰且病情較重,可使用人參蘆類藥物催吐。如果打嗝是因爲痰阻塞了氣道,可用蜂蜜水催吐,這通常是因爲乾燥的痰無法排出。治療痰多可用陳皮、半夏;氣虛則用人參、白朮;陰火則用黃連、黃柏、滑石。對於同時患有痢疾並咳嗽打嗝的患者,可用滑石、甘草、炒黃柏、白芍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,再加入竹瀝服用。戴氏說,打嗝多因痰與熱胃火引起。

[附錄]咳嗽打嗝,在古代被稱爲噦,現在稱爲呃,多因胃寒導致,寒氣逆流引起打嗝,此病狀非常危險。也存在因熱引起的打嗝。如在傷寒病症中見到,其他疾病引發打嗝時,宜用半夏一兩,生薑半兩,水煎熱服,或理中湯加枳殼、茯苓各半錢、半夏一錢。如無效,可增加丁香十粒。嘔吐腹瀉後,胃虛寒引起的咳嗽打嗝,可用羌活附子湯或丁香十粒。

將十個柿蒂切碎,用水煎煮後服用;嘔吐腹瀉後,胃熱引起的咳嗽打嗝,可用橘皮竹茹湯。如果沒有其他病症,突然出現打嗝,這可能是由於氣逆產生,宜用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、半夏,或者用熱水泡蘿蔔籽,研磨取汁,調入木香調氣散熱後服用。對逆氣的狀況效果最佳。

[附方]

[橘皮乾薑湯],治療持續的咳嗽打嗝。

橘皮,通草,乾薑,桂心,甘草(炙,各二兩),人參(一兩)

以上藥材取五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[生薑半夏湯],通治幾乎致命的咳嗽打嗝。

半夏(一兩),生薑(二兩)

以上藥材用水煎煮,溫熱後分三次服用。

[陰證咳嗽打嗝]

川烏,乾薑(炮),附子(炮),肉桂,芍藥,甘草(炙),半夏,吳茱萸,陳皮,大黃(等分)

以上藥材研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配五片生薑煎煮後服用。

[人參白朮湯]

人參,黃芩、柴胡,幹葛,梔子仁,甘草(炙,各半兩),白朮,防風,半夏(泡七次),五味

以上藥材研碎。每次服用四錢,配三片生薑煎煮。

[羌活附子湯],治療打嗝。

木香,附子(炮),羌活,茴香(炒,各半兩),乾薑(一兩)

以上藥材研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水一盞半,鹽一捻,煎煮二十沸,連渣一起熱服,一劑即可止住。《三因》中加丁香。

[橘皮竹茹湯]

橘皮(一升),竹茹(一升半),甘草(炙,二兩),人參(半兩),棗子(三十個),生薑(半兩)

以上藥材研碎。用水十盞,煎煮至三盞。分三次服用。

[小半夏茯苓湯]

二陳湯加黃芩煎煮。

[木香調氣散]

白蔻仁,丁香,檀香,木香(各二兩),藿香,甘草(炙,各八兩),砂仁(四兩)

以上藥材研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少許鹽,用沸水沖泡後服用。

[大補丸],參考補損。

[理中湯],參考中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