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 眉眶痛六十九

眉眶痛,屬風熱與痰。作風痰治,類痛風。

入方

黃芩(酒浸炒),白芷(一本作白朮

白話文:

黃芩(浸泡在酒中後炒製),白芷(另一本古籍寫作白朮)

上為末。茶清調二錢。

又方

川烏,草烏(二味為君,童便浸,炒去毒),細辛羌活,黃芩,甘草(等分,為佐)

白話文:

川烏、草烏(這兩種藥材為主藥,用童尿浸泡後,再炒製去除毒性) 細辛、羌活、黃芩、甘草(這四種藥材等份,為輔助藥材)

上為細末。茶清調服。一本加南星。

〔附錄〕痛有二證,眼屬肝,有肝虛而痛。才見光明,則眶骨痛甚,宜生熟地黃丸。又有眉稜骨痛,眼不可開,晝靜夜劇,宜導痰湯,或芎辛湯入芽茶,或二陳湯,吞青州白丸子,良。

白話文:

疼痛分為兩種證型:

  1. **眼部疼痛屬肝虛證:**肝虛導致疼痛。當接觸光線時,眼眶周圍會劇烈疼痛。適合使用生熟地黃丸治療。

  2. **眉稜骨疼痛屬痰鬱證:**痰鬱導致疼痛。眼睛無法睜開,白天症狀較輕,夜間症狀加重。適合使用導痰湯、芎辛湯(加入芽茶)或二陳湯治療。此外,吞服青州白丸子也有效。

附方

選奇方,治眉骨痛不可忍,大有效。

羌活,防風(各二錢),甘草(二錢,夏月生冬炒),酒黃芩(一錢,冬月不用有熱者用)

白話文:

羌活、防風(各兩錢),甘草(兩錢,夏季採收的生甘草,冬季收穫的入鍋炒黃),黃芩(一錢,冬季不用,身體有熱氣時可用)

上每服三錢,水煎,食後溫服。

熟地黃丸

生地黃熟地黃(各一兩),玄參金釵石斛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生地黃,熟地黃(各 30 克),玄參,金釵石斛(各 30 克)

上為末,蜜丸。

導痰湯,見痰類。

芎辛湯

附子(生,去皮臍),烏頭(生),天南星乾薑,甘草(炙),川芎,細辛(等分)

白話文:

附子(生用,去除根部),烏頭(生用),天南星,乾薑,甘草(炙用),川芎,細辛(分量相等)

上銼。每服四錢,姜五片,芽茶少許,煎服。

青州白丸子,見《和劑》及《瑞竹堂方》。

四神散,治婦人血風,眩暈頭痛。

白話文:

菊花 當歸 旋覆花 荊芥穗

上等分,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蔥白三寸,茶末二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白話文:

上好的藥材,要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兩錢,加入三寸長的蔥白和兩錢的茶葉末,再加一盞半的水煎煮。煎到剩下八分,過濾掉渣滓,在飯後溫熱服用。

2. 心脾痛七十

心痛,即胃脘痛,雖日數多,不吃食,不死。若痛方止便吃物,還痛。必須三五服藥後,方吃物。痛甚者,脈必伏,用溫藥附子之類,不可用參朮。諸痛不可補氣。大凡心膈之痛,須分新久。若明知身受寒氣,口吃寒物而得病者,於初得之時,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。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,久鬱則蒸熱,熱久必生火,《原病式》中備言之矣。

白話文:

心痛,就是胃脘痛,即使痛很多天,不吃東西,也不會致命。如果疼痛剛止住就進食,會再次疼痛。必須吃過三五服藥後,才能進食。疼痛嚴重的,脈搏一定會沉細,要用溫補藥物,如附子之類,不能用參朮。所有疼痛都不宜補氣。凡是心膈疼痛,都要分清是新發還是舊疾。如果明確是受了寒氣,吃了寒涼之物而生病的,在發病初期,應給予溫散或溫利之藥。如果說疾病已經拖延了一些時間就形成了鬱結,鬱結時間過久就會化熱,熱的時間長了必然生火,《原病式》中已經詳細地論述了這一點。

若欲行溫散溫利,寧無助火添病耶?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嚮導,則邪易伏,病易退,正易復而病安。然病安之後,若縱恣口味,不改前非,病復作時,反咎醫之失,良可嘆哉!一方用山梔子炒去皮,每服十五枚,濃煎湯一呷,入生薑汁令辣,再煎小沸,又入川芎一錢,尤妙。山梔子大者,或七枚,或九枚,須炒黑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想溫暖散寒、溫和通暢,難道就不會助長火熱,加重病情嗎?古老的方劑中,多用山梔子作為引導治療熱症的藥物,這樣邪氣容易消除,病情容易好轉,身體容易恢復健康。然而,病情好轉之後,如果放縱飲食,不改掉以前的壞習慣,當病情再次發作時,反而責怪醫生的失誤,這真是令人痛惜啊!有一個偏方是用炒去皮的山梔子,每次服用 15 枚,用濃煎湯藥服用一口,加入生薑汁讓它辛辣,再煮沸一下,再加入 1 錢川芎,效果更佳。較大的山梔子,可以用 7 枚或 9 枚,必須炒到發黑。

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者,非山梔子不可,須佐以薑汁,多用臺芎開之。病發者,或用二陳湯加川芎、蒼朮,倍加炒梔子。痛甚者,加炒乾姜從之,反治之法也。輕者,川芎一兩,蒼朮一兩,山梔子炒去皮二兩,薑汁蒸餅糊丸梧桐子大,服七八十丸,熱辣薑湯下。重者,桂枝麻黃石鹼各等分,薑汁和蒸餅丸桐子大,服五十丸,熱辣薑湯下。

白話文:

對於胃口較差且伴有疼痛的患者來說,使用山梔子是必要的,需要搭配薑汁服用,同時加入臺芎以加強其功效。對於病情較嚴重的患者,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川芎、蒼朮,炒梔子的量加倍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再加入炒乾薑,這是一種治療反向的療法。

較輕微的症狀:

  • 川芎 一兩
  • 蒼朮 一兩
  • 炒山梔子(去皮) 二兩
  • 薑汁蒸餅糊 丸製成梧桐子大小
  • 服用 70-80 丸,搭配熱薑湯服用

較嚴重的症狀:

  • 桂枝、麻黃、石鹼 等分
  • 薑汁和蒸餅糊 丸製成梧桐子大小
  • 服用 50 丸,搭配熱薑湯服用

一本:輕者散之,麻黃、桂枝之類。重者加石鹼、川芎、蒼朮、炒山梔子去皮,作丸服。凡治此證,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。假如心痛,有因平日喜食熱物,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,用桃仁承氣湯下之,切記。輕者用韭汁、桔梗,能開提其氣,血藥中兼用之。以物柱按痛處則止者挾虛,以二陳湯加炒乾姜和之。

白話文:

對於輕微的心痛,可用麻黃、桂枝等藥材疏散。嚴重的話,可以加入石鹼、川芎、蒼朮、炒山梔子去皮,製成藥丸服用。治療這種症狀之前,必須先了解患者平日的生活習慣。例如,如果心痛是因為平時愛吃熱食,導致瘀血停留在胃中,這時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瘀血,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。對於輕微的心痛,可以使用韭菜汁、桔梗,它們可以理氣通暢,並配合血藥一起使用。如果按壓痛處就能止痛,表示有氣虛的情況,可以用二陳湯加入炒乾姜來調理。

有蟲痛者,面上白斑,唇紅能食屬蟲,治以苦楝根、錫灰之類,痛定便能食。時作時止者,是蟲。上半月蟲頭向上,易治;下半月蟲頭向下,難治。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,則引蟲頭向上,然後用藥打出。楝樹根皮、檳榔鶴蝨,夏取汁飲,冬濃煎湯,下萬應丸,最好。脈堅實不大便者,下之。

白話文:

患有蟲痛症狀的人,臉上會出現白斑,嘴脣紅潤,且有食慾,這代表體內有蟲。可以用苦楝樹根或者錫灰等藥物治療。症狀緩解後,就能進食了。

如果蟲痛症狀時有時無,說明體內有蟲。上半個月,蟲頭向上,容易治療。下半個月,蟲頭向下,難以治療。

先用肉汁和糖蜜喂給病人,這樣可以引誘蟲頭向上,然後再用藥物將蟲子打出來。楝樹根皮、檳榔、鶴蝨等藥材,在夏季取汁飲用,在冬季濃煎湯藥,搭配萬應丸服用,效果最佳。

如果脈搏有力且大便不暢,可以使用瀉藥通便。

心痛,用山梔並劫藥止之。若又復發,前藥必不效,可用玄明粉一服,立止。左手脈數熱多,脈澀有死血;右手脈緊實痰積,弦大必是久病。胃脘有濕而痛者,宜小胃丹下之。

白話文:

心痛 ,可以用山梔子配合劫藥來治療,可以止痛。如果再次復發,之前的藥方可能不再有效,可以使用玄明粉服用一次,可以立即止痛。如果左手的脈搏又數又熱,脈象澀滯,表示有瘀血;如果右手的脈搏緊實,表示有痰積;如果脈象弦大,則表示是久病。如果胃部有濕氣而導致疼痛,可以使用小胃丹來治療。

入方

黃連(炒),山梔(炒),吳茱萸(湯洗,各五錢),荔枝核(燒存性,三錢),滑石(五錢)

白話文:

黃連(炒過的)五錢、山梔(炒過的)五錢、吳茱萸(用沸水洗過的)五錢、荔枝核(燒過的)三錢、滑石五錢

上為末,薑汁和丸服。

又方

山梔子仁(炒黃色)

上為末,薑湯調粥丸,亦得。冷痛者,加草豆蔻仁炒末,薑汁炊餅丸服。

又方

白朮(五錢),白芍砂仁半夏當歸(各三錢),桃仁,黃連,神麯(炒),陳皮(各二錢),吳茱萸(一錢半)殭蠶,人參甘草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白朮(30 克),白芍(18 克),砂仁(18 克),半夏(18 克),當歸(18 克),桃仁(12 克),黃連(12 克),神麴(炒製,12 克),陳皮(12 克),吳茱萸(9 克),僵蠶(6 克),人蔘(6 克),甘草(6 克)

上為末,蒸餅丸服。

又方

白朮(三錢半),白芍(炒),陳皮,歸尾(各二錢半),人參,黃連(炒,一錢半),吳茱萸(半錢)

上為末,蒸餅丸。

又方,治氣實心痛者。

山梔子(炒焦,六錢),香附(一錢),吳茱萸(一錢)

上為末,蒸餅丸如花椒大。以生地黃酒洗淨,同生薑湯煎,送下二十丸。

白話文:

研磨成粉末,將粉末做成與花椒一樣大的丸子。用生地黃和酒清洗乾淨,與生薑湯一起煎煮,服下二十丸。

又方

胡椒蓽茇(各半兩)

上為末。以醋調,捏作糰子吞下。

又方,治心痛,亦治哮喘。又見痰類。

半夏(切碎,香油炒)

上為末,薑汁炊餅丸。薑湯下二三十丸。

又方

黃荊子炒焦為末,米湯調下。亦治白帶。

一人脈澀,心脾常痛。

白朮(一兩),半夏(一兩),蒼朮,枳實,神麯,香附,茯苓,臺芎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白朮(6克),半夏(6克),蒼朮(3克),枳實(3克),神麴(3克),香附(3克),茯苓(3克),川芎(3克)

上為末,神麯糊丸。

治死血留胃脘作痛者。

玄胡(一兩半),桂,滑石,紅花紅曲(各五錢),桃仁(三十個)

白話文:

玄胡(75克),桂皮(30克),滑石(30克),紅花(30克),紅曲(30克),桃仁(30粒)

上為末,湯浸蒸餅和丸。

治痰飲積胃脘痛。

螺螄殼(牆上年久者燒),滑石(炒),蒼朮,山梔,香附,南星(各二兩),枳殼青皮木香,半夏,砂仁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螺螄殼(取古牆上陳年螺螄殼燒成灰),滑石(炒熟),蒼朮,山梔,香附,南星(各 120 克),枳殼,青皮,木香,半夏,砂仁(各 30 克)

上為末,生薑汁浸蒸餅為丸,綠豆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薑湯下。春加芎,夏加黃連,冬加吳茱萸半兩。有痰者,用明礬溶開,就丸如雞頭大,熱薑湯吞下一丸。青黛亦治心痛,藍葉捶碎取汁,薑汁和服,亦可。如無葉處,用水一小瓶,用藍安在刀頭,火中燒紅,淬水服。

白話文:

上方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生薑汁浸泡蒸餅後搓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春天可以加入川芎,夏天可以加入黃連,冬天可以加入半兩吳茱萸。如果有痰,可用明礬溶解後加入丸子中,搓成雞頭大小,用熱薑湯送下一丸。

青黛也能治療心痛,將藍葉研碎取汁,與生薑汁混合服用,也可以治療。如果沒有藍葉,可以用一小瓶水,將靛藍安放在刀尖,在火中燒紅,然後淬入水中服用。

治脾痛,用海粉,佐以香附末,用川芎、山梔、生薑汁煎辣湯,調服為佳。又方,治脾痛氣實者,可用牡蠣煅為粉,用酒調一二錢服。有脾痛,大小便不通者,此是痰隔中焦,氣聚下焦。

白話文:

治療脾痛

  • 使用海粉,搭配香附粉。
  • 加入川芎、山梔子、生薑汁,煮成辛辣的湯汁。
  • 服用後效果較佳。

另一個治療脾氣虛實的方劑

  • 將牡蠣煅燒成粉末。
  • 用酒送服一到兩錢。

脾痛伴隨大小便不通

  • 這是因為痰氣阻滯中焦,氣血聚集在下焦所致。

〔附錄〕夫心痛,其種有九:一曰蟲痛,二曰疰痛,三曰風痛,四曰悸痛,五曰食痛,六曰飲痛,七曰寒痛,八曰熱痛,九曰來去痛。其痛甚,手足青過節者,是名真心痛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,非藥物所能療。若蛔蟲攻齧心痛,令人噁心而吐,用川椒十粒煎湯,下烏梅丸良。

白話文:

關於心痛

心痛有多種原因,共分為九種:

  1. 蟲痛:由寄生蟲在心臟內作祟引起。
  2. 疰痛:因風寒濕邪入侵心臟而發作。
  3. 風痛:因風邪侵襲心臟而發動。
  4. 悸痛:因心臟氣血虛弱,心悸跳動引起疼痛。
  5. 食痛:因飲食不當,食物停滯腹中引起。
  6. 飲痛:因飲酒過多,酒邪停留心間引起。
  7. 寒痛:因寒邪侵襲心臟而發作。
  8. 熱痛:因熱邪侵襲心臟而發作。
  9. 來去痛:疼痛時而出現,時而消失。

如果心痛非常劇烈,手腳關節發青,則稱為「真心痛」,這種痛早上發作當天晚上會死,晚上發作則第二天早上會死,無法用藥物治療。

如果是蛔蟲侵襲心臟引起心痛,會讓人噁心想吐,可以使用川椒 10 粒煎煮後服用,服用烏梅丸也能改善。

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,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,空心茴香湯下。時作時止,或飲湯水嚥下而作噦者,是有死血在其中,以桃仁承氣湯下之。草豆蔻丸,多治氣餒弱人心痛妙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腎氣上衝導致心痛,用生韭研磨出的汁液和五苓散混合製成藥丸,空腹時用茴香湯送服。如果心痛有時發作有時停止,或是在喝湯水時會出現嘔吐感,表示體內有瘀血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幫助排出。草豆蔻丸可以有效治療因氣虛乏力導致的心痛。

附方

豆蔻丸,治客寒犯胃痛者,宜此丸。熱亦可服,止可一二服。

草豆蔻(一錢四分,麵裹煨去皮),益智,橘皮,殭蠶,人參,黃耆(各八分),吳茱萸(湯洗去苦,八分),生甘草(三分),炙甘草(三分),歸身,青皮(各六分),神麯(炒),薑黃(各四分)澤瀉(一錢,小便數者減半),桃仁(七個,去皮尖,另研),麥芽(炒,一錢五分),柴胡(四分,詳脅下加減用),半夏(洗,一錢)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草豆蔻(一錢四分,裹麵煨熟,去除外皮) 益智、橘皮、殭蠶、人參、黃耆(各八分) 吳茱萸(用熱水洗去苦味,八分) 生甘草(三分) 炙甘草(三分) 歸身、青皮(各六分) 神麯(炒熟)、薑黃(各四分) 澤瀉(一錢,小便頻繁者減半) 桃仁(七個,去掉外皮和兩端,另行研磨) 麥芽(炒熟,一錢五分) 柴胡(四分,針對脅下疼痛酌情增減用量) 半夏(用清水洗淨,一錢)

草豆蔻(1.4克,裹麵烘烤去除外皮) 益智仁、橘皮、僵蠶、人參、黃耆(各0.8克) 吳茱萸(用熱水洗去苦味,0.8克) 生甘草(0.3克) 炙甘草(0.3克) 當歸、青皮(各0.6克) 炒神曲、薑黃(各0.4克) 澤瀉(1克,小便頻繁者減半) 桃仁(7粒,去掉外皮和兩端,研成粉末) 炒麥芽(1.5克) 柴胡(0.4克,針對脅下疼痛酌情增減用量) 半夏(1克,用清水洗淨)

上除桃仁另研,余為末,浸蒸餅丸如桐子大。服三十丸,白湯下,食遠,旋斟酌多少用之。

丁香止痛散,治心氣痛不可忍。

良薑(五兩),茴香(炒),甘草(各一兩半)丁香(半兩)

白話文:

良薑(250 克),茴香(炒過),甘草(各 75 克),丁香(25 克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沸湯點服。

失笑散,治心氣痛不可忍,小腸氣痛。

蒲黃(炒),五靈脂(酒研淘去砂土,各等分)

上先以醋調二錢,煎成膏,入水一盞煎,食前熱服。

二姜丸,治心脾疼,溫養脾胃,冷食所傷。

乾薑(炮),良薑

扶陽助胃湯,治寒氣客於腸胃,胃脘當心而痛,得熱則已。

乾薑(炮,一錢半),揀參,草豆蔻,甘草(炙),官桂,白芍(各一錢),陳皮,白朮,吳茱萸(各五分),附子(炮,二錢),益智(五分)

白話文:

乾薑(炒過,1.5錢),人參,草豆蔻,炙甘草,肉桂,白芍(各1錢),陳皮,白朮,吳茱萸(各0.5錢),附子(炒過,2錢),益智仁(0.5錢)

上銼作一服,水煎,生薑三片,棗二枚。有積聚,備急丹良。

烏梅,治胃冷,蛔蟲攻心痛,嘔吐,四肢冷。

烏梅(三百個),黃柏(炙),細辛肉桂,附子(炮,各六兩),黃連(十六兩),人參(六兩),蜀椒(炒去閉口者及目),當歸(各四兩),乾薑(炮一兩)

白話文:

烏梅(300 個) 黃柏(炙製過) 細辛 肉桂 附子(炮製後,各 6 兩) 黃連(16 兩) 人參(6 兩) 蜀椒(炒過後,去除閉口和芽) 當歸(各 4 兩) 乾薑(炮製後,1 兩)

上為末,取烏梅肉和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
桃仁承氣湯,見吐血類。

胃丹,見痰類。

五苓散,見中暑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