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9)

1. 吐血十八

故《脈訣》云:鼻衄吐血沉細宜,忽然浮大即傾危。

附方

四生丸,治吐血,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,服之良。

生荷葉,生艾葉,生柏葉,生地黃(等分)

上爛研如雞子大。服一丸,水三盞,煎一盞,去滓服。

大阿膠丸,治肺虛客熱,咳嗽咽乾,多唾涎沫,或有鮮血。勞傷肺胃,吐血嘔血,並可服。

麥門冬(去心),茯神,柏子仁,百部根,杜仲(炒),丹參,貝母(炒),防風(各半兩),山藥,五味,熟地黃,阿膠(炒,各一兩),遠志,人參(各二錢半),茯苓(一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水煎六分,和渣服。

犀角地黃丸,治傷寒,汗下不解,鬱於經絡,隨氣湧泄,為衄血。或清道閉塞,流入胃腹,吐出清血,如鼻衄。吐血不盡,余血停留,致面色痿黃,大便黑者,更宜服之。

犀角(鎊),生地黃,白芍,牡丹(等分)
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實者可服。

桃仁承氣湯

芒硝(三錢),甘草(二錢半)大黃(一兩),桂(三錢),桃仁(半兩,去皮尖)

上㕮咀。每兩入姜同煎。

斛毒湯,見中暑。

荊芥散

荊芥穗(半兩),炙草(一兩),桔梗(二兩)

上㕮咀。姜煎,食後服。

小建中湯

桂枝,甘草(炙,三錢),大棗,白芍(六錢),生薑(二錢),阿膠(炒,一合)

上㕮咀。水煎。

蘇子降氣湯,見氣類。

理中湯,見中寒。

白話文:

吐血十八

《脈訣》說:鼻子流血或吐血,脈象沉細是好的,如果突然變成了浮大而有力,就非常危險。

附方

四生丸,治療因陽氣亢盛於陰氣,導致血熱妄行而引起的吐血,效果很好。

配方:鮮荷葉、鮮艾葉、鮮柏葉、鮮生地黃(等份)

用法:將藥材搗爛成雞蛋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水三碗煎成一碗,去渣服用。

大阿膠丸,治療肺虛兼客熱,症狀包括咳嗽、咽喉乾燥、唾液多且帶泡沫,或吐出鮮血。因勞累損傷肺胃而引起的吐血、嘔血,也可服用此方。

配方:麥門冬(去心)、茯神、柏子仁、百部根、杜仲(炒)、丹參、貝母(炒)、防風(各半兩)、山藥、五味子、熟地黃、阿膠(炒,各一兩)、遠志、人參(各二錢半)、茯苓(一兩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成彈珠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水煎成六分服用,連藥渣一起服用。

犀角地黃丸,治療傷寒病後,汗出不止,邪氣鬱結在經絡中,隨氣血運行而湧泄而出,導致鼻出血。或者因大腸閉塞不通,瘀血流入胃腹,吐出清亮的血液,如同鼻出血一樣。如果吐血不止,殘餘的血液停留在體內,導致面色萎黃,大便發黑,更應該服用此方。

配方:犀角(刮磨)、生地黃、白芍藥、牡丹皮(等份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溫服,大便不通者可以服用。

桃仁承氣湯

配方:芒硝(三錢)、甘草(二錢半)、大黃(一兩)、桂枝(三錢)、桃仁(半兩,去皮尖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用藥兩錢,加薑同煎。

斛毒湯,見中暑症狀時服用。(此处仅列出药方名称,未给出配方)

荊芥散

配方:荊芥穗(半兩)、炙甘草(一兩)、桔梗(二兩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加薑煎服,飯後服用。

小建中湯

配方:桂枝、甘草(炙,三錢)、大棗、白芍藥(六錢)、生薑(二錢)、阿膠(炒,一合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水煎服。

蘇子降氣湯,見氣滯症狀時服用。(此处仅列出药方名称,未给出配方)

理中湯,見寒邪入侵症狀時服用。(此处仅列出药方名称,未给出配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