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28)
卷二 (28)
1. 吐血十八
吐血,陽盛陰虛,故血不得下行。因火炎上之勢而上出,脈必大而芤,大者發熱,芤者血滯與失血也。大法:補陰抑火,使復其位,用交趾桂五錢為末,冷水調服。山梔子最清胃脘之血。吐血,覺胸中氣塞,上吐紫血者,桃仁承氣湯下之。
先吐絕,後見痰嗽,多是陰虛火動,痰不下降,四物湯為主,加痰藥、火藥;先痰嗽後見紅,多是痰積熱,降痰火為急;痰嗽涎帶血出,此是胃口清血熱蒸而出,重者梔子,輕者藍實;或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,吐出為好。此熱傷血死於中,用四物湯、解毒湯之類。吐血挾痰,積吐一二碗者,亦只補陰降火,四物加火劑之類。
挾痰若用血藥,則泥而不行,只治火則止。吐血,火病也。大吐紅不止,以乾薑炮末,童便調從治。喉腕痰血,用荊芥散。舌上無故出血,如線不止,以槐花炒末乾摻之。若吐血,一方:童便一分,酒半分,擂柏葉溫飲,非酒不行。嘔吐,血出於胃也。實者,犀角地黃湯主之;虛者,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。
入方
二黃補血湯,治初見血,及見血多,宜服。
熟地黃(一錢),生地黃(五分),當歸(七分半),柴胡(五分),升麻,白芍(二錢),牡丹皮(五分),川芎(七分半),黃耆(五分)
上以水煎服。血不止,可加桃仁半錢,酒大黃酌量虛實用之,內卻去柴胡、升麻。
又方,治見血後,脾胃弱,精神少,血不止者。
人參(一錢),黃耆(三錢),五味(十三個),芍藥,甘草(五分),當歸(五分),麥門冬(五分)
上㕮咀。水煎服。加鬱金研入亦可。
又方
人參(一錢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半夏曲(五分),陳皮(一錢),甘草,青皮(三分),川芎(五分)神麯(三分)
上㕮咀。水煎服。如胃不和,加藿香;如渴者,加葛根半錢;若痰結塊者,加貝母一錢,黃芩半錢,去白陳皮半錢;若小便赤色,加炒黃柏半錢;若大便結燥,加當歸七分;心煩,加黃連(酒拌曬乾)半錢;若小便滑,加煅牡蠣;如見血多,去半夏,恐燥,加生地黃一錢,牡丹半錢,桃仁三分;若胃中不足,飲食少進,加炒山梔子仁八分;若血溢入濁道,留聚膈間,滿則吐血,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、阿膠各半錢;上膈壅熱吐血者,以四湯仁加荊芥、阿膠各半錢。更不止,於本方中加大黃、滑石各半錢;胃傷吐血,宜理中湯加川芎、乾葛各半錢。
此是飲酒傷胃也。吐血不止,用生茜根為末二錢,水煎,放冷,食後服良。白芨末調治治吐血。
以上諸方,雖非丹溪所出,以其藥同,故錄於前。
〔附錄〕凡血證上行,或唾或嘔或吐,皆逆也;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,順也。上行為逆,其治難;下行為順,其治易。故仲景云:蓄血證,下血者,當自愈也。與此意同。若無病人忽然下痢,其病進也。今病血證上行,而復下行惡痢者,其邪欲去,是知吉也。諸見血,身熱脈大者難治,是火邪勝也;身涼脈靜者易治,是正氣復也。
白話文:
吐血
吐血的原因是體內陽氣過盛、陰液不足,導致血液無法向下運行。因為火氣向上燃燒的趨勢,迫使血液向上湧出。這時脈象會呈現洪大而中間空虛的狀態,洪大表示身體發熱,空虛表示血液滯留或流失。治療原則應當是:滋補陰液、抑制火氣,使血液回歸正常位置。可以使用交趾桂磨成粉末,用冷水調服。山梔子最能清除胃部的血熱。
如果吐血時感到胸悶氣塞,且吐出的是紫黑色血塊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攻下。
如果先吐血後出現咳嗽,多半是陰虛火旺、痰液無法下降,應以四物湯為主,加上化痰和降火的藥物。如果先咳嗽後吐血,多半是痰積生熱,應當緊急處理降痰火。如果咳嗽時痰涎帶血,這是胃部清血發熱蒸騰而出,嚴重者用梔子,輕微者用藍實。如果突然吐出一大碗紫黑色血塊,反而不用擔心,因為吐出來反而好。這屬於熱邪損傷血液,導致瘀血停留在體內,可以用四物湯、解毒湯之類的藥方。如果吐血帶有痰,累積吐出一兩碗,也只要滋補陰液、降低火氣,用四物湯加降火藥物即可。
如果吐血夾雜痰液,卻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反而會使病情膠著難以好轉,只要治療火氣就能止血。吐血本質上就是火熱的病症。如果大量吐血不止,可以將乾薑炮製後磨成粉末,用童子小便調服。喉嚨和咽喉有痰血,可以用荊芥散。舌頭無緣無故出血,像細線一樣流個不停,可以用槐花炒後磨成粉末,乾敷在傷口。如果吐血,可以使用一個偏方:用一份童子小便,加入半份酒,用擂缽將柏樹葉搗碎後一起溫服,不用酒不行。嘔吐時吐出血,是血從胃部出來。屬於實證的,用犀角地黃湯;屬於虛證的,用小建中湯加黃連來治療。
以下是相關藥方
二黃補血湯,用於治療剛開始出血或出血量多的情況。
藥材組成:熟地黃(1錢)、生地黃(5分)、當歸(7分半)、柴胡(5分)、升麻、白芍(2錢)、牡丹皮(5分)、川芎(7分半)、黃耆(5分)。
用水煎服。如果出血不止,可以加入桃仁半錢,根據虛實情況酌量加入酒製大黃,但要去掉柴胡、升麻。
另一個藥方,用於治療出血後,脾胃虛弱、精神不振、出血不止的情況。
藥材組成:人參(1錢)、黃耆(3錢)、五味子(13個)、芍藥、甘草(5分)、當歸(5分)、麥門冬(5分)。
將藥材切碎後用水煎服。可以加入磨成粉的鬱金一起服用。
另一個藥方
藥材組成:人參(1錢)、白朮(1錢)、茯苓(1錢)、半夏曲(5分)、陳皮(1錢)、甘草、青皮(3分)、川芎(5分)、神麯(3分)。
將藥材切碎後用水煎服。如果胃不舒服,可以加入藿香;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葛根半錢;如果痰結成塊,可以加入貝母1錢、黃芩半錢,並去掉白陳皮半錢;如果小便發紅,可以加入炒過的黃柏半錢;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加入當歸7分;如果心煩,可以加入黃連(用酒拌過、曬乾)半錢;如果小便頻繁,可以加入煅牡蠣;如果出血量多,要去掉半夏,以免過於燥熱,可以加入生地黃1錢、牡丹皮半錢、桃仁3分;如果胃氣不足、食慾不佳,可以加入炒過的梔子仁8分;如果血溢入腸道,停留在膈膜之間,滿溢後吐血,宜用蘇子降氣湯,加入人參、阿膠各半錢;如果是上膈壅塞發熱而吐血,可以用四物湯加入荊芥、阿膠各半錢。如果仍然不止血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大黃、滑石各半錢;如果是胃部受損而吐血,宜用理中湯加入川芎、乾葛各半錢。
這是因為飲酒傷胃導致的。如果吐血不止,可以用生茜草根磨成粉末2錢,用水煎煮,放涼後在飯後服用效果好。白芨末調水也可以治療吐血。
以上這些藥方,雖然不是丹溪先生所創,但是因為藥理相近,所以一併收錄在此。
附錄
凡是血證向上行的,無論是咳血、嘔血或吐血,都屬於逆症;如果轉為向下行,變成腹瀉,就屬於順症。向上行是逆症,治療比較困難;向下行是順症,治療比較容易。因此,張仲景說:「蓄血證如果出現下血,就會自然痊癒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如果沒有其他疾病,病人忽然出現腹瀉,表示病情正在發展。如果血證向上行,又轉為腹瀉,表示邪氣正在消退,是好轉的徵兆。凡是見到出血,身體發熱、脈搏洪大,表示病情難以治療,這是因為火邪過盛;如果身體發涼、脈象平穩,表示病情容易治療,這是因為正氣正在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