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26)
卷二 (26)
1. 勞瘵十七
況醫者不窮其源,不窮其本,或投之以大寒之劑,或療之以大熱之藥,妄為施治,絕不取效。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,大熱則愈竭其內,所以世之醫勞者,萬無一人焉。先師用藥治勞,如羿之射,無不中的。今開用藥次第於後。用藥之法,如嘔吐咯嗽血者,先以十灰散遏住,如甚者,須以花蕊石散止之。
大抵血熱則行,血冷則凝,見黑必止,理之必然。止血之後,其人必倦其體,次用獨參湯一補,令其熟睡一覺,不要驚動。睡起,病去五六分,後服諸藥。
保和湯止嗽寧肺,保真湯補虛除熱,太平丸潤肺除痿,消化丸下痰消氣。
保和湯內,分血盛、痰盛、喘盛、熱盛、風盛、寒盛六事,加味和之。保真湯內,分驚悸、淋濁、便澀、遺精、燥熱、盜汗六事,加味用之,余無加用。服藥之法,每日仍濃煎薄荷湯灌嗽喉中,用太平丸先嚼一丸,徐徐嚥下,次噙一丸,緩緩溶化。至上床時,亦如此用之。夜則肺竅開,藥必流入竅中,此訣要緊。
如痰壅卻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,次又依前噙嚼太平丸,令其仰面臥而睡。服前七藥後,若肺有嗽,可煮潤肺丸食之。如常七藥之前有餘暇,煮此服之,亦可續煮白鳳膏食之,固其根源,完其根本。病可之後,方可合十珍丸服之,此為收功起身之妙用也。
十灰散,治勞症嘔血、咯血、嗽血,先用此遏之。
大薊,小薊,柏葉,荷葉,茅根,茜根,大黃,山梔,牡丹皮,棕櫚灰
上等分,燒灰存性,研細,用紙包碗蓋地上一夕,出火毒。用時先以白藕搗碎絞汁,或蘿蔔搗絞汁亦可。磨真京墨半碗,調灰五錢,食後服。病輕用此立止,病重血出升斗者,如神之效。
又方
花蕊石(燒過存性研如粉)
上用童子小便一盞煎。醋調末三錢,極甚者五錢,食後服。如男子病則和酒一半,婦人病則和醋一半。一處調藥立止。其瘀血化為黃水,服此藥後,其人必疏解其病體,卻用後藥而補。
獨參湯,治勞症後,以此補之。
人參(一兩,去蘆)
上㕮咀。水二鍾,棗五個煎,不拘時,細細服之。
保和湯,治勞嗽肺燥成痿者,服之決效。
知母,貝母,天門冬,麥門冬,款花(各三錢),天花粉,薏苡,杏仁(炒,各二錢),五味,粉草(炙),兜鈴,紫菀,百合,桔梗(各一錢),阿膠(炒),當歸,生地黃,紫蘇,薄荷(各半錢),一方無地黃有百部
上以水煎,生薑三片,入飴糖一匙,入藥內服之,每日三服,食後。進加減於後:
血盛,加蒲黃、茜根、藕節、大薊、茅花;痰盛,加南星、半夏、橘紅、茯苓、枳殼、枳實、栝蔞實(炒);喘盛,加桑皮、陳皮、大腹皮、蘿蔔子、葶藶、蘇子;熱盛,加山梔子、炒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連翹;風盛,加防風、荊芥、金沸草、甘菊、細辛、香附;寒盛,加人參、芍藥、桂皮、五味、蠟片。
白話文:
勞瘵十七
醫生若不探究病因病理,只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胡亂治療,絕對不會有效。殊不知,寒涼藥物會加重虛弱,溫熱藥物會耗竭體內元氣,所以世上醫治勞瘵的醫生,幾乎沒有成功的。我的老師用藥治療勞瘵,如同后羿射日,百發百中。以下詳述用藥順序。
治療嘔吐、咯血、咳血,先用十灰散止血,如果病情嚴重,則需用花蕊石散止血。
總的來說,血熱則運行,血寒則凝滯,見血色黑就要止血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止血之後,病人體力會虛弱,接下來服用獨參湯補氣,使其熟睡一覺,不要驚動。睡醒後,病情會減輕五到六成,之後再服用其他藥物。
保和湯止咳寧肺,保真湯補虛除熱,太平丸潤肺除痿,消化丸化痰消氣。
保和湯根據血盛、痰盛、喘盛、熱盛、風盛、寒盛六種情況,加減藥物。保真湯根據驚悸、淋濁、小便澀滯、遺精、燥熱、盜汗六種情況,加減藥物,其餘情況不需加減。服藥方法是:每日用濃煎的薄荷湯漱口,先嚼服一丸太平丸,慢慢嚥下,再含一丸,慢慢溶化。睡前也要如此服用。晚上肺氣開通,藥物更容易進入肺經,這是關鍵。
如果痰多壅塞,先服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,然後再像之前一樣含嚼太平丸,讓病人仰臥睡覺。服用前面七種藥物後,如果還有咳嗽,可以服用潤肺丸。如果在服用前面七種藥物之前還有時間,也可以服用潤肺丸,或服用白鳳膏,以鞏固根本。病情好轉後,才能服用十珍丸,這是收功痊癒的妙法。
十灰散,治療勞瘵引起的嘔血、咯血、咳血,先用此方止血。
藥物組成:大薊、小薊、柏葉、荷葉、茅根、茜根、大黃、山梔子、牡丹皮、棕櫚灰各等份,燒成灰,研成細末,用紙包好,放在碗上蓋好,放在地上過夜,去除火毒。使用時,先將白藕搗碎取汁,或用蘿蔔搗碎取汁亦可。將真京墨半碗,調入藥末五錢,飯後服用。病情輕者立即止血,病情重者,出血量很多也能有效。
另一方:
花蕊石(燒存性,研成細粉)
用童子尿一盞煎煮。用醋調藥末三錢(病情嚴重者用五錢),飯後服用。男子病症可加一半酒,女子病症可加一半醋。服用後立即止血。瘀血轉化為黃色液體,服藥後,病情會有所緩解,再服用後續藥物調理身體。
獨參湯,治療勞瘵之後,用此方補益。
人參(一兩,去蘆頭)
將藥材咀嚼,加水二杯,大棗五個,煎煮,不拘時間服用。
保和湯,治療勞嗽、肺燥、痿證,服用此方效果顯著。
知母、貝母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款冬花(各三錢)、天花粉、薏苡仁、杏仁(炒,各二錢)、五味子、粉草(炙)、兜鈴、紫菀、百合、桔梗(各一錢)、阿膠(炒)、當歸、生地黃、紫蘇、薄荷(各半錢),(一方用百部代替生地黃)
加水煎煮,加入生薑三片,飴糖一匙,飯後服用,每日三次。根據病情加減藥物:
血盛:加蒲黃、茜根、藕節、大薊、茅花;痰盛:加南星、半夏、橘紅、茯苓、枳殼、枳實、栝蔞實(炒);喘盛:加桑皮、陳皮、大腹皮、蘿蔔子、葶藶子、蘇子;熱盛:加山梔子、炒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連翹;風盛:加防風、荊芥、金沸草、甘菊、細辛、香附;寒盛:加人參、白芍、桂皮、五味子、蠟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