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23)
卷二 (23)
1. 咳嗽十六
上為末,蒸餅丸。又細末,醋調敷咽喉間痛。
又方,治痰嗽。
礞石(半兩,煅),風化硝(二錢半),半夏(二兩),白朮(一兩),茯苓,陳皮(各七錢半),黃芩(半兩)
上為末,粥丸。
又方,治咳嗽氣實,無虛熱者可服,汗多者亦用之。
粟殼(四兩,蜜炒去蒂膜),烏梅(一兩),人參(半兩),款花(半兩),桔梗(半兩),兜鈴(一兩),南星(薑製,一兩)
上為末,蜜丸彈子大。噙化。
蒼莎丸,調中散郁。
蒼朮,香附(各四兩),黃芩(二兩)
上為末,蒸餅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後薑湯下。
人參清肺散,治痰嗽咽乾,聲不出。
人參(一錢半),陳皮(一錢半),半夏(一錢),桔梗(一錢),麥門冬(半錢),五味(十個),茯苓(一錢),甘草(半錢),桑白皮(一錢),知母(一錢),地骨皮(一錢),枳殼(一錢),貝母(一錢半)杏仁(一錢),款花(七分),黃連(一錢)
上水煎,生薑三片。
六味地黃丸,見諸虛。
千緡湯,墜痰丸,見痰類。
肺痿治法,在乎養血、養肺、養氣、清金。曾治一婦人,二十餘歲,胸膺間一竅,口中所咳膿血,與竅相應而出,以人參、黃耆、當歸,補氣血之劑,加退熱排膿等藥而愈。
〔附錄〕《金匱方論》曰: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,得之或從汗出,或從嘔吐,或消渴小便利數,或從便難,又被快藥下利,重亡津液,故寸口脈數,其人咳,口中有濁唾涎沫者,為肺痿之病,其人脈數虛者是。
附方
海藏紫菀散,治咳中有血,虛勞肺痿。
人參(一錢),紫菀(半錢),知母(一錢半),貝母(錢半),桔梗(一錢),甘草(半錢),五味(十五個),茯苓(一錢),阿膠(炒,半錢)
上㕮咀。水煎。
知母茯苓湯,治咳嗽不已,往來寒熱,自汗肺痿。
甘草,茯苓(各一兩),知母,五味,人參,薄荷,半夏,柴胡,白朮,款花,桔梗,麥門冬,黃芩(各半兩),川芎(二錢),阿膠(三錢)
上水煎,生薑三片。肺癰已破,入風者不治,用《醫壘元戎》搜風湯吐之,或用太乙膏成丸,食後服。收斂瘡口,歡樹皮白斂煎飲之。合歡,即槿樹皮也,又名夜合。
〔附錄〕肺癰為何?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隱痛,脈反滑數或數實者,此為肺癰也。
附方
桔梗湯,治肺癰咳嗽膿血,咽乾多渴,大小便赤澀。
桔梗,貝母,當歸(酒洗),栝蔞仁,枳殼(炒),桑白(蜜炙),薏苡仁(炒),防己(一兩),甘草節(生),杏仁(炒),百合(炙,各半兩),黃耆(兩半)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生薑五片,水煎。大便秘,加大黃;小便秘,加木通。
團參飲子,治七情及飢飽失宜,致傷脾肺,咳嗽膿血,漸成勞瘵。
白話文:
咳嗽十六
第一方:將藥材磨成細末,做成蒸餅丸服用。也可將藥磨成更細的粉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咽喉疼痛處。
第二方:治療痰咳。將煅燒過的礞石、風化硝、半夏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黃芩磨成細末,做成粥丸服用。
第三方:治療咳嗽氣實,沒有虛熱,汗多的人也可服用。將蜜炒過的粟殼、烏梅、人參、款冬花、桔梗、兜鈴、薑製南星磨成細末,做成彈子大小的蜜丸,含服至融化。
蒼莎丸:調和脾胃,理氣解鬱。將蒼朮、香附、黃芩磨成細末,做成梧子大小的蒸餅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後用薑湯送服。
人參清肺散:治療痰咳、咽喉乾燥、聲音嘶啞。將人參、陳皮、半夏、桔梗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茯苓、甘草、桑白皮、知母、地骨皮、枳殼、貝母、杏仁、款冬花、黃連加水煎煮,加三片生薑。
六味地黃丸:治療各種虛症。
千金湯、墜痰丸:治療痰飲類疾病。
肺痿的治療方法,關鍵在於滋養血液、肺臟和元氣,以及清瀉肺熱。曾治癒一位二十多歲的婦人,其胸部有一處廔管,咳嗽時會咳出膿血,與廔管相通。治療方法是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等補益氣血的藥物,再配合清熱排膿的藥物,最終痊癒。
附錄: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上焦有熱的人,因咳嗽而導致肺痿,其病因可能是因汗出、嘔吐、消渴、小便頻數、大便秘結,或因服用峻下藥傷及津液所致。此類病人脈象浮數,咳嗽,口中會有濁唾涎沫,脈象虛弱。
附方:
海藏紫菀散:治療咳嗽帶血,虛勞肺痿。將人參、紫菀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甘草、五味子、茯苓、阿膠磨碎,加水煎煮。
知母茯苓湯:治療咳嗽不止,寒熱往來,自汗,肺痿。將甘草、茯苓、知母、五味子、人參、薄荷、半夏、柴胡、白朮、款冬花、桔梗、麥門冬、黃芩、川芎、阿膠加水煎煮,加三片生薑。如果肺癰已經潰破,並且合併外感風邪,則不用此方,應服用《醫壘元戎》中的搜風湯吐邪,或用太乙膏製成丸劑飯後服用。瘡口收斂可用歡樹皮(即槿樹皮,又名夜合)煎湯服用。
附錄:什麼是肺癰?口中乾燥、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,脈象滑數或數實,這就是肺癰。
附方:
桔梗湯:治療肺癰、咳嗽帶膿血、咽喉乾燥口渴、大小便赤澀。將桔梗、貝母、酒洗過的當歸、栝蔞仁、炒枳殼、蜜炙桑白皮、炒薏苡仁、防己、生甘草節、炒杏仁、炙百合、黃耆加水煎煮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五片生薑。大便秘結者加大黃;小便不利者加木通。
團參飲子:治療七情鬱結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肺,導致咳嗽帶膿血,漸漸發展成勞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