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痓五十八

痓,切不可作風治,兼用風藥。大率與癇病相似,比癇為甚為虛,宜帶補。多是氣虛有火,兼痰,宜用人參、竹瀝之類。

白話文:

痓病,千萬不能當成風寒病來治療,也不要使用發散風邪的藥物。痓病與癇病很相似,但比癇病更加虛弱,宜補益氣血。大多是氣虛夾火,兼有痰濕,應該用人參、竹瀝之類的藥物。

〔附錄〕古方,風痙曰痓也。經云: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土」。是太陽傷濕也。又云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」。是陽明內郁,而陰行於外。又曰:「陽痓曰剛,無汗;陰痓曰柔,有汗。」亢則害,承乃制,故濕過極反兼風化制之。然兼化者虛象,實非風也。

附方

葛根湯,治痓病無汗而小便少,反惡寒者,名剛痓。

白話文:

附錄:

古代醫方中記載,抽搐痙攣稱為「痓」。經典上說:「各種抽搐,頸項強直,都與濕氣阻滯有關。」這是太陽經受濕邪侵襲所致。又說:「各種突然發生的強直,都與風邪有關。」這是陽明經內熱積聚,而陰邪外發所致。還說:「陽盛引發抽搐稱為『剛痓』,不會出汗;陰盛引發抽搐稱為『柔痓』,會出汗。」過度的陽邪會造成危害,過度的陰邪需要剋制。因此,濕邪過盛反倒會化解風邪的影響。但是,這種化解只是虛象,並非真正的風邪。

葛根(四錢),麻黃(三錢),桂枝(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三錢炙)

白話文:

葛根(4錢),麻黃(3錢),桂枝(2錢),芍藥(2錢),生甘草(3錢,炒炙)

上㕮咀。水二鍾,生薑三片,棗一枚,煎服,覆取微汗。

桂枝加葛根湯,治痓病有汗,不惡寒者服之,此名柔痓。

葛根(四錢),生薑(三錢),桂枝,芍藥,甘草(各二錢)

白話文:

口渴時,取水兩杯,加入生薑三片和紅棗一個,煎煮後服用,蓋好被子,微微出汗即可。桂枝加葛根湯適用於患有痓病、出汗但無惡寒症狀的人,此症稱為柔痓。藥方包含葛根四錢、生薑三錢、桂枝、芍藥和甘草各二錢。

上作一服,水二鍾,棗一個,煎服,二痓皆可用小續命湯加減服。若胸滿口噤,咬齒腳攣,臥不著床者,以大承氣湯下之,無疑矣。

白話文:

按照上述藥方用藥,加入兩碗水、一個紅棗煎服。兩種疾病都可用小續命湯加減服。此外,如果出現胸悶口禁、咬緊牙齒、腳抽筋、無法平躺睡覺等症狀,無疑要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積滯。

小續命湯,見中風類。

大承氣湯,見痢類。

白話文:

小續命湯,用於治療中風。

大承氣湯,用於治療下痢。

2. 癇五十九

驚與痰宜吐,大率行痰為主,用黃連、南星、栝蔞、半夏,尋火尋痰,分多分少,治之無不愈者。分痰與熱,有熱者,以涼藥清其心;有痰者,必用吐藥,吐後用東垣安神丸。大法宜吐,吐後用平肝之劑,青黛、柴胡、川芎之類,龍薈丸正宜服之。且如癇因驚而得,驚則神不守舍,舍空而痰聚也。

戴云:癇者,俗曰豬癲風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同時出現驚厥和痰液,應以治療痰液為主要目標。使用黃連、南星、栝蔞、半夏等藥物,追蹤火氣和痰液,根據情況調整用量。如此治療,皆可痊癒。

如果痰液與熱氣相關,就要用涼性藥物清心;如果只有痰液,則必須使用催吐藥物。催吐後,服用東垣安神丸。

一般原則宜先催吐,催吐後再使用平肝藥物,如青黛、柴胡、川芎等。龍薈丸此時也很適合服用。

如果癲癇是因為驚嚇而引起,則驚嚇導致心神不寧,心神不寧則痰液聚集。

〔附錄〕癇症有五:馬、牛、雞、豬、羊。且如馬癇,張口搖頭,馬鳴;牛癇,目正直視,腹脹;雞癇,搖頭反折,喜驚;羊癇,喜揚目吐舌;豬癇,喜吐沫。以其病狀偶類之耳,非無痰涎壅塞,迷悶孔竅。發則頭旋顛倒,手足搐搦,口眼相引,胸背強直,叫吼吐沫,食頃乃蘇。宜星香散加全蠍三個。

附方

白話文:

癇症有五種:

像馬、牛、雞、豬、羊。比如:

  • 馬癇:張開嘴,搖頭晃腦,發出像馬的嘶叫聲。
  • 牛癇:眼睛直視前方,腹部脹大。
  • 雞癇:搖頭晃腦,身體不平衡,容易受驚嚇。
  • 羊癇:喜歡揚起頭,吐出舌頭。
  • 豬癇:喜歡吐口水。

這些症狀只是偶爾相似而已,並不是因為痰液或唾液堵塞,導致孔竅迷茫造成的。

發病時會出現頭暈目眩,手腳抽搐,口眼歪斜,胸背僵直,大聲叫喊並吐口水,過一會兒才會清醒。

治療方法:建議使用星香散,並加入三個全蠍。

續命湯,主癇發頓悶無知,口吐沫出,四體角弓反張,目反上,口噤不得言。

白話文:

續命湯

主治:癲癇發作時突然昏迷不省人事,口吐白沫,四肢痙攣抽搐,眼睛上吊,嘴巴緊閉說不出話來。

竹瀝(一升二合),生地黃汁(一升),龍齒(末),生薑,防風,麻黃(去節,各四兩),防己,附子(炮,各二兩),石膏,桂(二兩)

上十味,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有氣,加紫蘇、陳皮各半兩。

白話文:

竹瀝(1 升 2 合),生地黃汁(1 升),龍齒(研磨成末),生薑,防風,麻黃(去掉節,各 4 兩),防己,附子(經過炮製,各 2 兩),石膏,桂枝(2 兩)

但小兒癇,《千金》有風、食、驚三種,《本事》方又有陰陽、癇、慢脾風三證。慢脾即食癇,宜醒脾丸、人參散。

白話文:

不過對於小兒癲癇,《千金方》中提到有風、食、驚三種,而《本事方》中則有陰陽、癲癇、慢脾風三種證候。其中慢脾風就是飲食過度造成的癲癇,適合用醒脾丸或人參散來治療。

古方三癇丸,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。

荊芥穗(二兩),白礬(一兩,半生半枯)

白話文:

古方「三癇丸」用於治療小兒一百二十種不同類型的驚癇。

所需藥材為:荊芥的花穗兩兩,以及白礬一兩,其中白礬需一半生用一半煅燒過。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黍米大,硃砂為衣。薑湯下二十丸。如慢驚,用來復丹;急驚,三癇丸;食癇,醒脾丸可也。

《本事》,人參散,治慢脾風,神昏痰盛。

白話文:

將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麵粉製成黍米大小的丸子,再用硃砂塗上外衣。用薑湯送服二十粒。如果是慢性驚風,可以用來復丹;如果是急性驚風,可以用三癇丸;如果是飲食引起的驚風,可以用醒脾丸。

人參(半兩),圓白大南星(一兩,切片以生薑汁並漿水各半,蔭滿煮,帶性曬)

白話文:

人參(半兩),圓形白色的大南星(一兩,切片後用薑汁和漿水各半醃製,陰乾後煮熟,帶有溫熱性質後曬乾)
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姜三片,冬瓜仁擂細少許,同煎,取半盞,作兩三次灌下。

寧神丹,清熱養氣血,不時潮作者可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加上一碗水、三片生薑,以及擂碎的少許冬瓜籽,一起煎煮,取半碗溶液,分兩到三次灌服。

天麻,人參,陳皮,白朮,歸身,茯神,荊芥,殭蠶(炒),獨活,遠志(去心),犀角,麥門冬(去心),酸棗仁(炒),辰砂(各半兩,另研),半夏,南星,石膏(各一兩),甘草(炙),白附子,川芎,鬱金,牛黃(各三錢),珍珠(三錢),生地黃,黃連(各半兩),金箔(三十片)

白話文:

  • 天麻、人參、陳皮、白朮、當歸、茯神、荊芥、殭蠶(炒製)、獨活、遠志(去心)、犀角、麥門冬(去心)、酸棗仁(炒製)、辰砂(各半兩,研磨)
  • 半夏、南星、石膏(各一兩)
  • 甘草(炙製)、白附子、川芎、鬱金、牛黃(各三錢)
  • 珍珠(三錢)
  • 生地黃、黃連(各半兩)
  • 金箔(三十片)

上為末,酒糊丸。空心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

東垣安神丸

黃連(一錢五分,酒洗),硃砂(一錢,水飛),酒生地黃,酒歸身,炙甘草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,再用酒糊做成藥丸。在空腹時服用五十粒,用白開水送服。

這是東垣安神丸的配方。

包含的藥材與劑量如下: 黃連(一錢五分,先用酒清洗過) 硃砂(一錢,需用水飛法處理) 酒製生地黃 酒製當歸 炙甘草(以上三種各五分)

上除硃砂水飛外,四味搗為末,和勻,湯浸蒸餅,丸如黍米大。每服十五丸,食後津嚥下。

星香散,見中風類。

白話文:

除了用硃砂煎煮後取其水飛的部分之外,其餘四種藥材搗碎成末,混合均勻,再用藥湯浸泡饅頭,將其蒸熟後,搓成黍米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飯後用唾液吞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