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21)
卷二 (21)
1. 咳嗽十六
(附肺痿肺癰)
咳嗽有風寒、痰飲、火、勞嗽、肺脹。春作是春升之氣,用清涼藥,二陳加薄、荊之類;夏是火氣炎上,最重用芩、連;秋是濕熱傷肺;冬是風寒外來,以藥發散之後,用半夏逐痰,必不再來。風寒,行痰開腠理,用二陳湯加麻黃、桔梗、杏仁,逐痰飲,降痰,隨證加藥。火主清金,化痰降火。
勞嗽,宜四物湯加竹瀝、薑汁,補陰為主。乾咳嗽難治,此係火鬱之證,乃痰鬱其火。邪在中,用苦梗開之,下用補陰降火之劑,四物加炒柏、竹瀝之類。不已則成勞,此不得志者有之,倒倉法好。肺虛嗽甚,此好色腎虛者有之,用參膏,以陳皮、生薑佐之。大概有痰加痰藥。
上半日多嗽者,此屬胃中有火,用貝母、石膏降胃火;午後嗽多者,屬陰虛,必用四物湯加炒柏、知母降火;黃昏嗽者,是火氣浮於肺,不宜用涼藥,宜五味子、五倍子斂而降之;五更嗽多者,此胃中有食積,至此時,火氣流入肺,以知母、地骨皮降肺火;肺脹而嗽,或左或右,不得眠,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,宜養血以流動乎氣,降火疏肝以清痰,四物湯加桃仁、訶子、青皮、竹瀝、薑汁之類。嗽而脅下痛,宜疏肝氣,以青皮挾痰藥,實者白芥子之類。
在後,以二陳湯加南星、香附、青黛、青皮、薑汁。血礙氣作嗽者,桃仁去皮尖、大黃酒炒,薑汁丸服。治嗽多用生薑,以其辛散故也。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,先治火,次治痰,以知母止嗽清肺滋陰降火,夜嗽用降陰分嗽。治嗽多用粟殼,不必疑。但要先去病根,此乃收後藥也。
治痢亦同。勞嗽即火鬱嗽,用訶子能治肺氣,因火傷極,遂成郁遏脹滿不得眠一邊。取其味酸苦,有收斂降火之功,佐以海石童便浸、香附、栝蔞、青黛、杏仁、半夏曲之類,姜蜜調,噙化,必以補陰為主。治嗽灸天突穴、肺腧穴,大瀉肺氣。肺腧穴在三推骨下兩傍各一寸五分。
師云:陰分嗽者,多屬陰虛治之。有嗽而肺脹壅遏不得眠者,難治。肺痿,專主養肺氣,養血清金。嗽而肺氣有餘者,宜瀉之,桑白皮為主,半夏、茯苓、佐之,瀉其有餘,補其不足,肺燥者當潤之;屬熱者,桔梗、大力、知母、雞清;聲啞者屬寒,宜細辛、半夏、生薑辛以散之;肺虛者,人參膏、阿膠為主;陰不足者,六味地黃丸為要藥,或知母茯苓湯為妙;陰虛氣喘,四物湯加陳皮、甘草些少以降其氣,補其陰,白芍藥須用酒浸曬乾。濕痰帶風喘嗽者,不可一味苦寒折之,如千緡湯、墜痰丸。
更以皂角、蘿蔔子、杏仁、百藥煎,薑汁丸,噙化。濕痰帶風,以千緡湯、墜痰丸,固捷。痰積嗽,非青黛、栝蔞不除。有食積人,面青白黃色不常,面上有如蟹爪路,一黃一白者是。咳逆嗽,非蛤粉、青黛、栝蔞、貝母不除。口燥咽乾有痰者,不用半夏、南星,用栝蔞、貝母;飲水者不用栝蔞,恐泥膈不鬆快。
白話文:
咳嗽的原因有很多種,像是風寒、痰濕、火氣、勞損以及肺脹等。
春天咳嗽,多半是春天陽氣升發的緣故,治療上宜使用清涼的藥物,像是二陳湯加上薄荷、荊芥等;夏天咳嗽,是火氣上炎的關係,最適合用黃芩、黃連等藥材來治療;秋天咳嗽,多是濕熱傷肺;冬天咳嗽,則多是風寒外感,需要先用藥發散風寒,之後再用半夏來化痰,這樣就不容易再復發。風寒引起的咳嗽,重點在於化痰和打開毛孔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麻黃、桔梗、杏仁,來化痰降痰,並根據其他症狀加減藥物。火氣引起的咳嗽,治療重點在於清肺火,化痰降火。
勞損引起的咳嗽,適合用四物湯加上竹瀝、薑汁,重點在於滋陰。乾咳比較難治,通常是火氣鬱結的表現,也就是說痰阻礙了火氣的疏通。如果病邪在體內,可以用苦桔梗來開散,然後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例如四物湯加上炒過的黃柏、竹瀝等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就會演變成勞損,這種情況常見於心情鬱悶的人,可以使用倒倉法來治療。肺虛引起的咳嗽,多見於縱慾過度導致腎虛的人,可以使用人參膏,並用陳皮、生薑來輔助。總而言之,有痰就要加上化痰的藥物。
如果是上半天咳嗽比較嚴重,多半是胃火引起的,可以用貝母、石膏來降低胃火;如果午後咳嗽比較嚴重,則屬於陰虛,必須用四物湯加上炒黃柏、知母來降火;黃昏咳嗽,多是火氣浮於肺部,不宜使用寒涼藥物,宜用五味子、五倍子來收斂降火;五更(清晨)咳嗽比較嚴重,則是胃中有食積,此時火氣流入肺部,可以用知母、地骨皮來降肺火;如果咳嗽伴隨肺脹,無論是左邊或右邊,都難以入睡,這是因為痰和瘀血阻礙了氣的運行所導致的疾病,宜用養血的方式來促進氣的運行,並降火疏肝來清痰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桃仁、訶子、青皮、竹瀝、薑汁等。如果咳嗽伴隨脅肋疼痛,需要疏理肝氣,可以用青皮加上化痰的藥物,如果情況較嚴重,可以用白芥子等藥。
後期治療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南星、香附、青黛、青皮、薑汁等藥材。如果是因為血瘀阻礙氣的運行導致的咳嗽,可以使用桃仁去皮尖、大黃酒炒,再用薑汁做成藥丸服用。治療咳嗽經常使用生薑,因為它有辛散的作用。如果痰是因為火氣上逆引起的咳嗽,要先治療火氣,再治療痰,可以使用知母來止咳,清肺滋陰降火。夜間咳嗽,要用滋陰降火的藥物。治療咳嗽常會使用罌粟殼,不必懷疑,但前提是要先去除病根,這是收尾的藥物。
治療痢疾也是相同的道理。勞損引起的咳嗽,其實就是火鬱引起的咳嗽,可以用訶子來治療肺氣,因為火氣傷肺太嚴重,導致氣機鬱滯脹滿,難以入眠。訶子的味道酸苦,有收斂降火的功效,可以佐以用海鹽水浸泡過的香附、瓜蔞、青黛、杏仁、半夏曲等藥物,再用薑汁和蜂蜜調和後,慢慢含化,但重點仍是要以滋陰為主。治療咳嗽,可以針灸天突穴、肺腧穴,可以大幅瀉肺氣。肺腧穴的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,左右兩邊各一寸五分的位置。
醫者說:陰虛引起的咳嗽,大多是陰虛導致的,治療上要以滋陰為主。如果咳嗽伴隨肺脹,呼吸困難,難以入眠,就比較難治療。肺痿的治療重點在於養肺氣、養血清肺熱。如果咳嗽時肺氣太盛,要瀉其有餘,可以使用桑白皮為主,佐以半夏、茯苓等藥材,瀉其有餘,補其不足。肺燥要潤肺;屬熱可以使用桔梗、大力子、知母、雞子清;聲音嘶啞屬於寒,可以用細辛、半夏、生薑等辛散的藥物來治療;肺虛可以用人參膏、阿膠為主;陰虛可以用六味地黃丸為主要藥物,或是用知母茯苓湯也很有效。陰虛氣喘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陳皮、少量甘草來降氣、補陰,白芍藥要用酒浸泡後曬乾。濕痰帶風的喘咳,不宜一味使用苦寒的藥物,可以用千緡湯、墜痰丸來治療。
另外,可以用皂角、蘿蔔子、杏仁、百藥煎,再用薑汁做成藥丸,慢慢含化。濕痰帶風,用千緡湯、墜痰丸,效果很好。痰積引起的咳嗽,必須用青黛、瓜蔞才能去除。有食積的人,臉色會青白黃色不均勻,臉上會出現像是蟹爪一樣的紋路,顏色一黃一白。咳逆引起的咳嗽,必須用蛤粉、青黛、瓜蔞、貝母才能去除。如果口乾咽燥有痰,不宜使用半夏、南星,可以用瓜蔞、貝母;如果會口渴喝水,不宜使用瓜蔞,因為可能會黏膩於胸膈,無法疏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