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2)

1. 自汗四十九

自汗屬氣虛、血虛、濕、陽虛、痰。東垣有法有方,人參黃耆,少佐桂枝。陽虛,附子亦可少用,須小便煮。火氣上蒸胃中之濕,亦能汗,涼膈散主之。痰症亦有汗,自汗,大忌生薑,以其開腠理故也。

白話文:

自發性出汗的原因包括氣虛、血虛、濕氣、陽氣不足、痰液。東垣先生有相應的方法和方劑,使用人參、黃耆,少量加入桂枝。陽氣不足時,可以少量使用附子,需要用小便煮製。火氣上蒸導致胃中濕氣,也會出汗,可以用涼膈散來治療。痰症也會出汗,自發性出汗時,忌用生薑,因為生薑會打開皮毛腠理。

〔附錄〕或問濕之與汗,為陰乎,為陽乎?曰:西南,坤土也,在人則為脾胃也。人之猶天地之雨也,陰滋其濕則為露,露為雨也。陰濕下行,地之氣也。汗多則亡陽,陽去則陰勝也。甚則寒中。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,言其壅也,不出也,以明其濕審矣。《內經》曰:「氣虛則外寒」,雖見熱中,蒸蒸為汗,終傳大寒,知始為熱中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「濕氣和汗液,是屬於陰呢,還是屬於陽?」

回答:西南方的坤位屬土,在人體中對應脾胃。人的狀態就像天地降雨,陰氣滋潤了濕氣,就形成了露珠,露珠進一步積聚就成了雨水。陰濕之氣向下行,這是地之氣的特性。

如果出汗太多,就會傷陽,陽氣散失,陰氣就會過盛。嚴重時,會導致寒氣內侵。

如果濕氣過盛,說話的聲音就會像從甕中傳出一樣,這是因為濕氣阻塞了聲音的傳播,證明濕氣確實很嚴重。《內經》中說:「氣虛則外寒」,即使看起來好像是在發熱中,出汗蒸騰,但最終還是會轉變成大寒。這就說明,一開始的那種發熱其實是陰氣過盛所致。

表虛亡陽,不任外寒,終傳寒中,多成痹寒矣。色以候天,脈以候地。形者,乃候地之陰陽也,故以脈氣候之,皆有形無形之可見者也。又云:「心之所藏,在內者為血,發外者為汗」。蓋汗乃心之液,而自汗之證,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。故陰虛陽必湊,發熱而自汗;陽虛陰必乘,發厥而自汗。

白話文:

身體表面虛弱,陽氣不足,無法抵禦外來的寒氣,最終會感染寒氣而變成寒痹。面色可以觀察天(外部環境)的變化,脈象可以觀察地(身體內部)的變化。身體形態反映了身體內部陰陽的變化,因此可以用脈象來觀察,這些都是有形無形的表現。

另外還有說:「心臟所藏,在身體內部的是血,從身體外部發出的則是汗」。汗是心臟的津液,而自汗的症狀,都是因為心腎氣虛所致。所以陰虛則陽氣必會虛弱,導致發熱和自汗;陽虛則陰氣必會旺盛,導致發厥和自汗。

故陰陽偏勝所致也。

附方

玉屏風散,治自汗。

防風,黃耆(各一兩),白朮(二兩)

上每服三錢,水一鍾半,姜三片,煎服。

大補黃耆湯,治自汗,虛弱之人可服。

黃耆(蜜炙),防風,川芎山茱萸肉,當歸,白朮(炒),肉桂甘草(炙),五味,人參(各一兩),白茯苓(一兩半),熟地黃(二兩),肉蓯蓉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甘草(炙)、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茯苓(一兩半)、黃耆(蜜炙)、山茱萸肉、熟地黃(二兩)、五味、肉蓯蓉(各一兩)

上每服五錢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服。

調衛湯,治濕勝自汗,補衛氣虛弱,表虛不任風寒。

麻黃根,黃耆(各一錢),羌活(七分),生甘草,歸梢,生黃芩半夏(各五分),麥門冬生地黃(各三分),豬苓(二分),蘇木紅花(各二分),五味(七個)

白話文:

材料:

  • 麻黃根 1 錢
  • 黃耆 1 錢
  • 羌活 7 分
  • 生甘草 5 分
  • 歸梢 5 分
  • 生黃芩 5 分
  • 半夏 5 分
  • 麥門冬 3 分
  • 生地黃 3 分
  • 豬苓 2 分
  • 蘇木 2 分
  • 紅花 2 分
  • 五味子 7 顆

上作一服,水煎熱服。

溫粉

牡蠣,麥皮,麻黃根藁本糯米,防風,白芷

白話文:

牡蠣:一種貝類,用於滋陰補腎。 麥皮 :小麥外層的皮,用於清熱利尿。 麻黃根 :麻黃的根部,用於發汗解表。 藁本 :一種草本植物,用於利水消腫。 糯米 :一種黏性較高的米,用於補益脾胃。 防風 :一種中藥材,用於祛風散寒。 白芷 :一種中藥材,用於溫中化濕。

上為末。周身撲之。

又方

何首烏末。津調封臍,妙。

黃耆建中湯

黃耆,肉桂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白芍藥(六兩)

每服五錢,姜三片,棗一個,入餳少許,水煎服。

涼膈散

連翹(一兩),山梔,大黃,黃芩,薄荷葉(各半兩),甘草(一兩半),朴硝(一分)

白話文:

連翹(50 克),山梔,大黃,黃芩,薄荷葉(各 25 克),甘草(75 克),朴硝(5 克)

上以水煎服。

2. 盜汗五十

盜汗屬血虛、陰虛。小兒不須治,忌用生薑。東垣有方,用當歸六黃湯,甚效。但藥性寒,人虛者只用黃耆六一湯。盜汗發熱,因陰虛,用四物加黃柏;兼氣虛,加人參黃耆白朮

白話文:

盜汗是因為血虛、陰虛造成的。如果發生在小孩身上,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,但是要注意避免使用生薑。

東垣有治療盜汗的方子,叫做當歸六黃湯,效果很好。但是藥性偏寒,體質虛弱的人只能使用黃耆六一湯。

盜汗伴有發熱,是因為陰虛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。如果同時有氣虛,可以再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。

戴云:盜汗者,謂睡而汗出也,不睡則不能汗出。方其睡熟也,湊湊然出焉,覺則止而不復出矣。非若自汗而自出也。雜病盜汗,責其陽虛,與傷寒盜汗非比之,亦是心虛所致。宜斂心氣,益腎水,使陰陽調和,水火升降,其汗自止。

白話文:

戴雲說:盜汗是指睡著時出汗,不睡覺時就不會出汗。當睡熟時,汗液會潺潺而出,醒來後就會停止不再出汗。這與自汗而自己出汗不同。一般的盜汗,是陽氣不足造成的,與傷寒時發生的盜汗不同,也是心氣不足導致的。治療時應該收斂心氣,滋補腎水,使陰陽調和,水火升降,盜汗自然就會停止。

附方

當歸六黃湯,治盜汗之神劑。

當歸,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,黃柏,黃耆(加倍)

白話文:

**當歸:**補血。

生地黃: 涼血、養陰。

熟地黃: 補血、溫陽。

黃連: 清熱、燥濕。

黃芩: 清熱、止瀉。

黃柏: 清熱、固澀。

黃耆(加倍): 補氣、升陽,劑量加倍。

上用五錢,水煎服。或加甘草麻黃根、炒梔子,去歸。

白話文:

使用五錢上藥,加入水煎服。或者加入甘草、麻黃根、炒梔子,移除當歸。

黃耆六一湯

黃耆(六兩),甘草(一兩)

上各用蜜炙十數次,出火毒。每服一兩,水煎。

又方

白朮四兩,分作四分,一分用黃耆同炒,一分用石斛同炒,一分用牡蠣同炒,一分用麩皮同炒

白話文:

取四兩白朮,分成四份。

一份與黃耆一起炒製。 一份與石斛一起炒製。 一份與牡蠣一起炒製。 一份與麩皮一起炒製。

上各微炒黃色,去余藥,只用白朮研細。每服三錢,粟米湯調下,盡四兩妙。

正氣湯,治盜汗。

黃柏(炒),知母(炒,各一錢半),甘草(炙,五分)

上作一服,水煎。食前熱服。

麥煎散,治榮衛不調,夜多盜汗,四肢煩疼,肌肉消瘦。

知母,石膏,甘草(炙),滑石地骨皮赤芍,葶藶,杏仁(炒,去皮尖),人參,白茯苓,麻黃根

白話文:

  • 知母:一種草藥,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。
  • 石膏:一種礦石,具有清熱降火的功效。
  • 甘草(炙):炒過的甘草,具有補氣健脾、調和的作用。
  • 滑石:一種礦石,具有清熱、利濕、消腫的作用。
  • 地骨皮:一種草藥,具有清熱、利尿的作用。
  • 赤芍:一種草藥,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。
  • 葶藶:一種草藥,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。
  • 杏仁(炒,去皮尖):炒過的杏仁,去皮去尖,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。
  • 人參:一種草藥,具有補氣強身、益血生津的作用。
  • 白茯苓:一種真菌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益胃的作用。
  • 麻黃根:一種草藥,具有發汗解表、宣肺平喘的作用。
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煎浮麥湯調下。

又方,治別處無汗,獨心孔一片有汗。思慮多則汗亦多,病在用心,宜養心血,以艾煎湯,調茯苓末一錢服之。名曰「心汗」,又青桑第二葉,焙乾為末,空心米飲調服,最止盜汗。

白話文:

還有另一個方子,用於治療只有心口一處出汗而其他地方不出汗的症狀。思考過多會加重出汗,此病在於用心過度,宜養心血,可以用艾草煎煮湯汁,調入一錢茯苓末服用,稱為「心汗」。此外,將青桑樹的第二片葉子焙乾後研磨成細末,空腹時用米湯調服,對於止盜汗最為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