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發熱四十七
(附胸中煩熱、虛熱、虛煩不眠)
陰虛發熱症難治。戴云:凡脈數而無力者,便是陰虛也,四物湯加炒黃柏、黃芩、龜板。兼氣虛,加人參、黃耆、黃芩、白朮。四物湯加炒柏,是降火補陰之妙劑,甚者必加龜板。吃酒人發熱,難治;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,亦難治。一男子年二十三歲,因酒發熱,用青黛、栝蔞仁,入薑汁,每日數匙入口中,三日而愈。
陽虛發熱,補中益氣湯。手足心熱,屬熱鬱,用火鬱湯。傷寒寒熱,當用表散。發熱,柴胡;惡寒,蒼朮;虛人,用蒼朮,恐燥。發熱惡風,人壯氣實者,宜先解表。發熱惡寒,亦宜解表。
入方
蒼朮(半兩),片芩(三錢),甘草(一錢半)
上為末。湯浸炊餅丸服。
治手心發熱。
山梔,香附,或加蒼朮,白芷,半夏(生用),川芎
上為末,神麯糊丸服。
治煩不得眠。
六一散加牛黃。
治大病後陰虛,氣鬱夜熱。
酒芍藥(一兩二錢半),香附(一兩),蒼朮(半兩),炒片芩(三錢),甘草(一錢半)
上為末,炊餅丸服。
濕痰發熱。
炒片芩,炒黃連(半兩),香附(二兩半),蒼朮(二兩)
上為末,用栝蔞穰丸。
濕痰,夜發熱。
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為末,見補損。
退勞熱食積痰。
上甲,下甲,側柏,栝蔞子,半夏,黃連,黃芩,炒柏
上為末,炊餅為丸。
胸中煩熱,須用梔子仁。有實熱而煩躁者,亦用梔子仁;有虛熱而煩躁者,宜參、耆、麥門冬、白茯苓、竹茹、白芍藥。若脈實數有實熱者,神芎丸。
虛熱,用黃耆,止虛汗亦然。又云:肌熱及去痰者,須用黃芩。肌熱亦用黃耆。如肥白之人發熱,宜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芍藥、浮小麥炒,止虛汗同。補中益氣湯,治虛中有熱,或肌表之熱。
附方
火鬱湯
升麻,葛根,柴胡,白芍(各一兩),防風,甘草(各五錢)
上㕮咀。每五錢,入連須蔥白三寸煎,稍熱,不拘時。
補中益氣湯,見內傷。
神芎丸
大黃,黃芩,滑石,牽牛
上為末,滴水為丸。
白話文:
【發燒四十七】
對於陰虛導致的發燒,治療起來較困難。戴氏說:如果脈搏頻率高但力道弱,這就是陰虛的表現,可用四物湯加上炒過的黃柏、黃芩和龜板。若同時伴隨氣虛,則需加入人參、黃耆、黃芩、白朮。四物湯加炒黃柏,是降火補陰的良方,嚴重時必須加龜板。喝酒的人發燒,治療較困難;不喝酒的人因喝酒而發燒,同樣難治。有一個二十三歲的男子,因喝酒導致發燒,使用青黛、栝蔞仁,拌入薑汁,每天服用數次,三天後就康復了。
若是陽虛引起的發燒,應使用補中益氣湯。手掌和腳掌熱,屬於熱鬱,可用火鬱湯。感冒的發冷發燒,應該使用表散法。發燒,用柴胡;怕冷,用蒼朮;體質虛弱者,使用蒼朮,要小心其燥性。發燒怕風,對於體魄健壯、氣血充沛者,應先解表。發燒怕冷,同樣適合解表。
【配方】
蒼朮(半兩),片芩(三錢),甘草(一錢半)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,用水浸濕的炊餅做丸,然後服用。
治療手掌心發熱。
山梔、香附,可添加蒼朮、白芷、生用的半夏、川芎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,用神麯糊做成丸狀服用。
治療煩躁無法入睡。
六一散加牛黃。
治療大病後陰虛,氣鬱晚上發熱。
酒芍藥(一兩二錢半)、香附(一兩)、蒼朮(半兩)、炒片芩(三錢)、甘草(一錢半)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,用炊餅做成丸狀服用。
濕痰引發的發燒。
炒片芩、炒黃連(半兩)、香附(二兩半)、蒼朮(二兩)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,用栝蔞穰做成丸狀服用。
濕痰,晚上發燒。
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研磨成粉,參考補損。
消除勞累、食積和痰。
上甲、下甲、側柏、栝蔞子、半夏、黃連、黃芩、炒柏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,用炊餅做成丸狀服用。
胸部感到煩悶熱,需使用梔子仁。有實熱且煩躁者,同樣使用梔子仁;有虛熱且煩躁者,宜用人參、黃耆、麥門冬、白茯苓、竹茹、白芍藥。若脈象實且頻率高,有實熱者,使用神芎丸。
虛熱,使用黃耆,抑制虛汗亦然。再說,肌肉發熱以及袪痰,需使用黃芩。肌肉發熱同樣使用黃耆。如體態豐腴且皮膚白皙的人發燒,宜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芍藥、炒過的浮小麥,抑制虛汗亦同。補中益氣湯,治療虛弱中的熱象,或是肌肉表面的熱。
【附加配方】
【火鬱湯】
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白芍(各一兩)、防風、甘草(各五錢)
將以上材料切碎。每次取五錢,加入帶根的蔥白三寸煎煮,稍微熱即可,不限時間。
【補中益氣湯】,詳見內傷。
【神芎丸】
大黃、黃芩、滑石、牽牛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,滴水做成丸狀服用。
2. 惡寒四十八
(附面熱、面寒)
陽虛則惡寒,用參耆之類,甚者加附子少許,以行參耆之氣。一婦人惡寒,用苦參、赤小豆各一錢為末,齏水調服。探吐之後,用川芎、南星、蒼朮、酒炒黃芩為末,曲糊丸,服五六十丸,白湯下。冬月,芩減半,加薑汁調,曲煮糊丸。虛勞,冬月惡寒之甚,氣實者可利,亦宜解表,柴胡、乾葛。惡寒久病,亦用解鬱。
戴云:凡背惡寒甚者,脈浮大而無力者,是陽虛也。
面熱火起,寒鬱熱,面寒退胃熱。
〔附錄〕《內經》云:面熱者,手陽明病,陽明經氣盛有餘,則身以前皆熱。此經多血多氣,本實則風熱上行,諸陽皆會於頭,故面熱也。先以承氣湯加黃連、犀角,徹其本熱,次以升麻加黃連湯主之。
附方
升麻加黃連湯
升麻,葛根(各一錢),白芷(七分),甘草(炙),白芍(五分),黃連(酒炒),川芎(三分),荊芥,薄荷(一分),生犀(三分)
上作一服,水煎。升麻湯加黃連,治面熱。加附子,治面寒。
升麻附子湯,治陽明經本虛氣不足,則身以前皆寒,故面寒。
升麻,葛根(一錢),白芷,黃耆(七分),甘草(炙),草豆蔻,人參(二分),附子(炮,七分),益智(三分)
上作一服,連須蔥白同煎服。
承氣湯,見痢類。
白話文:
【惡寒四十八】
在中醫理論中,體內陽氣不足時,人會感到特別冷,這種情況我們會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材來補充陽氣,如果病情較嚴重,還會添加少量的附子,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。
有個婦人一直覺得寒冷,我們使用了苦參和紅小豆,各取一錢磨成粉末,再用水調勻服用。在她嘔吐後,我們又配製了一種由川芎、南星、蒼朮、酒炒黃芩等組成的藥丸,讓她每次服用五六十粒,並用開水送服。到了冬天,黃芩的份量會減少一半,並且添加薑汁來調和,再用麴煮成糊狀製成藥丸。對於那些冬天極度畏寒的虛弱患者,我們會考慮使用柴胡和乾葛這兩種藥材。
戴氏提到,如果一個人背部感覺到非常寒冷,且脈搏雖大但力量不夠,這就是典型的陽氣不足。
面部過熱,是因為寒氣阻滯導致熱氣無法散發,反之,面部寒冷則表示胃部熱度下降。
根據《內經》的記載,面部過熱的情況,通常是由手陽明經絡的問題所導致,這是因為該經絡的氣血過剩,導致身體前方產生過熱。這個經絡的特點是血氣旺盛,當經絡功能失調時,風熱會向上蔓延,所有陽氣都會聚集在頭部,所以會出現面部過熱的症狀。治療上,我們首先會使用承氣湯,並加入黃連和犀角,以去除根本的熱氣,然後再使用升麻加黃連湯進行治療。
升麻加黃連湯的配方如下:
升麻和葛根各取一錢,白芷取七分,甘草(需烘烤)、白芍各取五分,黃連(需用酒炒)、川芎各取三分,荊芥、薄荷各取一分,生犀取三分。
將上述藥材混合後,用水煎煮服用。此湯可以治療面部過熱,若要治療面部寒冷,則需添加附子。
升麻附子湯,適用於陽明經絡虛弱,氣血不足的情況,導致身體前方皆感寒冷,進而使面部也感覺寒冷。
升麻、葛根各取一錢,白芷、黃耆各取七分,甘草(需烘烤)、草豆蔻、人參各取二分,附子(需炮製)和益智各取七分和三分。
將上述藥材混合後,與蔥白一同煎煮服用。
承氣湯的詳細內容,請參考「痢疾」類別中的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