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0)

1. 夢遺四十五

附精滑

專主乎熱,帶下與脫精同治法,青黛、海石、黃柏。內傷,氣血虛不能固守,常服八物湯加減,吞樗樹根丸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熱證,帶下和遺精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法,可以使用青黛、海石和黃柏。如果是內傷,氣血虛弱而無法固定,可經常服用加味八物湯,配合吞服樗樹根丸。

思想成病,其病在心,安神丸帶補藥。熱則流通,知母、黃柏、蛤粉、青黛為丸。精滑,專主濕熱,黃柏、知母降火,牡蠣粉、蛤粉燥濕。

白話文:

心理因素會導致疾病,這種病症主要在於心神不寧,可以用安神丸加上補藥來治療。如果是熱症,可以使用知母、黃柏、蛤粉和青黛製作成藥丸。熱症多由濕熱引起,黃柏、知母可以清熱,牡蠣粉和蛤粉可以除濕。

戴云:因夢交而出精者,謂之夢遺;不因夢而自泄精者,謂之精滑。皆相火所動,久則有虛而無寒也。

入方

良薑(三錢),黃柏(二錢),芍藥(二錢,並燒灰存性),樗根白皮(一兩半)

白話文:

  • 生薑:三錢
  • 黃柏:二錢
  • 芍藥:二錢(煅燒成灰後保留活性)
  • 樗樹根白色樹皮:一兩半

上為末,糊丸。每服三十丸。

〔附錄〕遺精得之有四,有用心過度,心不攝腎,以致失精者;有因思色欲不遂,精乃失位,輸精而出者;有欲太過,滑泄不禁者;有年高氣盛,久無色欲,精氣滿泄者。然其狀不一,或小便後出多不可禁者,或不小便而自出,或莖中出而癢痛,常如欲小便者。並宜先服辰砂妙香散,或感喜丸,或分清飲,別以綿裹龍骨同煎。

白話文:

再將分清飲半帖藥方加五倍子、牡蠣粉、白茯苓、五味子各半錢共煎服。 又或分清飲半帖,加五倍子牡蠣粉、白茯苓五味子各半錢,煎服。

夢遺,俗謂之夜夢鬼交,宜溫膽湯竹茹,加人參遠志、蓮肉、酸棗仁、炒茯神各半錢。

白話文:

黃蠟(120 公克),白茯苓(去皮,120 公克,切塊,再與 30 公克的豬苓一起放入瓷器中熬煮 20 次沸騰,取出。曬乾後不使用豬苓。) 附方

妙香散,見溺血類。

感喜丸

黃蠟(四兩),白茯苓(去皮,四兩,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沸,取出。日乾不用豬苓)

上以茯苓為末,溶蠟,搜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空心細嚼,津液嚥下,小便清為度。忌米醋,

八物湯,見補損。

分清飲,見濁類。

樗樹根丸,即固腸丸,見婦人。

安神丸,見癇。

溫膽湯

半夏枳殼(各一兩),甘草(四錢),茯苓(三分),陳皮(一兩半)

白話文:

半夏一兩,枳殼一兩,甘草四錢,茯苓三分,陳皮一兩半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盞半,姜七片,棗一枚,竹茹一塊,煎七分,去渣,食前熱服。

2. 消渴四十六

消渴,養肺、降火、生血為主,分上中下治。三消皆禁用半夏;血虛亦忌用;口乾咽痛,腸燥大便難者,亦不宜用;汗多者不可用。不已,必用姜監製。消渴,若泄瀉,先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,調服後,卻服前藥(即諸汁膏)。內傷病退後,燥渴不解,此有餘熱在肺經,可用參、芩、甘草少許,生薑汁調,冷服。

白話文:

糖尿病的治療以養肺、清熱、補血為主,分上中下三焦治療。

三種糖尿病都禁用法半夏。 血虛的患者也不宜使用。口乾舌燥、腸胃乾燥大便困難的人也不適合服用。出汗過多的人不能使用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,必須使用薑汁監督調配藥物。

如果糖尿病伴有腹瀉,應先使用炒白朮和炒白芍,研成細末後服用。服用後,再服之前開的藥(各種果汁膏)。

內傷病症好轉後,口渴乾燥的症狀仍未緩解,說明肺經還有餘熱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芩、甘草少量,用生薑汁調和,冷服。

或以茶匙挑薑汁與之。虛者可用人參湯天花粉,消渴神藥也。上消者,肺也,多飲水而少食,大小便如常;中消者,胃也,多飲水而小便赤黃;下消者,腎也,小便濁淋如膏之狀,面黑而瘦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虛,可以使用人參湯。天花粉是一種神奇的治療口渴的藥物。口渴難耐但食量少,小便和大便正常的情況,是肺熱;口渴難耐且小便發黃,是胃熱;小便混濁、黏稠,像膏狀物一樣,同時面黑消瘦的情況,是腎熱。

入方

黃連末,天花粉末,人乳汁(又云牛乳),藕汁,生地黃汁

白話文:

黃連粉末 天花粉末 人乳(或牛奶) 蓮藕汁 生地黃汁

上後二味汁為膏,入前三味搜和,佐以薑汁和蜜為膏。徐徐留舌上,以白湯少許送下。能食者,加軟石膏、栝蔞根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方的兩味藥材榨汁熬製成膏狀,加入前方的三味藥材細細研磨,再加入薑汁和蜂蜜攪拌成膏狀。慢慢含在舌頭上,用少量的白開水送服。對於能進食的人,可以添加軟石膏和栝蔞根。

〔附錄〕水包天地,前輩嘗有是說矣。然則中天地而為人,水亦可以包潤五臟乎?曰:天一生水,腎實主之,膀胱為津液之府,所以宣行腎水,上潤於肺,故識者肺為津液之臟。自上而下,三焦臟腑,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。《素問》以水之本在腎、末在肺者,此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水包住了天地。那麼,人作為身處天地中的一員,水也能滋養體內的五臟嗎?

天產生了水,而腎臟主管水,膀胱是津液的倉庫,所以能運行腎水,滋潤上方的肺部。因此,懂得醫術的人稱肺為津液之臟。從上到下,人體的三焦臟腑,都浸潤在先天真水之中。《素問》中說:水的根源在腎,末梢在肺,就是這個道理。

真水不竭,安有所謂渴哉!人惟淫欲恣情,酒面無節,酷嗜炙爆糟藏鹹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屬,復以丹砂玉石濟其私,於是炎火上熏,臟腑生熱,燥熾盛津液干,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。

白話文:

真正的水分充足,哪裡會有口渴的問題呢?人只因為縱慾放縱情慾,飲酒過量,過度嗜好吃燒烤、重口味、酸、辣、鹹的辛辣食物,再服食丹砂、玉石等偏方,導致體內燥熱上衝,臟腑發熱,燥氣旺盛,津液枯竭,焦渴難耐,喝水也無法止渴。

其熱氣上騰,心虛受之,心火散漫,不能收斂,胸中煩躁,舌赤唇紅,此渴引飲常多,小便數而少,病屬上焦,謂之「消渴」;熱蓄於中,脾虛受之,伏陽蒸胃,消穀善飢,飲食倍常,不生肌肉,此渴亦不甚煩,但欲飲冷,小便數而甜,病屬中焦,謂之「消中」;熱伏於下,腎虛受之,腿膝枯細,骨節痠疼,精走髓空,引水自救,此渴水飲不多,隨即溺下,小便多而濁,病屬下焦,謂之「消腎」。又若強中消渴,其斃可立待也。

白話文:

當熱氣向上升,虛弱的心臟受到影響,心火散亂無法收斂,導致胸中煩悶,舌頭和嘴脣發紅。這種情況下,常伴有口渴多飲,小便頻繁且量少,病位在於上焦,稱為「消渴」。

當熱氣積聚在中間,虛弱的脾臟受到影響,內熱蒸騰胃部,消化功能減弱,易餓且食量大,但身體不能吸收營養。這種情況下的口渴不那麼嚴重,但會想喝冷水,小便頻繁且有甜味,病位於中焦,稱為「消中」。

當熱氣潛伏在下部,虛弱的腎臟受到影響,雙腿和膝蓋枯瘦,關節痠痛,骨髓空虛,以致於用水來滋養自己。這種情況下的口渴並不嚴重,但喝水後很快就會排尿,小便量多且渾濁,病位於下焦,稱為「消腎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用力過度導致「消渴」,後果可能會很嚴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
治法總要,當以白朮散養脾,自生津液,兼用好粳米煮粥,以膂肉碎細煮服以養腎,則水有所司。又用淨黃連濕銼,入雄豬肚中,密扎於鬥米上蒸爛,添些蒸飲,臼中杵,黏丸如桐子。服一百丸,食後米飲下,可以清心止渴。東垣曰:膈消者,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;中消者,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;下消者,以六味地黃丸治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原則:

應當以白朮散調養脾胃,自行生津,同時搭配上好的粳米熬粥服用,加強對腎臟的滋養,如此可以讓水液得到正常運行。

另外,使用乾淨的黃連弄濕研碎,塞入公豬肚中,紮緊後在米鬥上蒸熟,再加入一些蒸汁,一起搗碎成糊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。一次服用100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,可以清心止渴。

東垣說:

  • 胃氣上逆(膈消)的人,使用白虎湯加人參湯治療。
  • 脾胃虛弱(中消)的人,使用調理脾胃承氣湯和三黃丸治療。
  • 腎氣虛衰(下消)的人,使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

附方

茯菟丸,治三消渴通用,亦治白濁。

菟絲子(酒浸,十兩),北五味子(七兩),白茯苓(五兩),石蓮肉(三兩)

白話文:

菟絲子(以酒浸漬,10兩) 五味子(7兩) 白茯苓(5兩) 石蓮肉(3兩)

上為末,用山藥六兩為末,作糊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湯下。

麥門冬飲子,治膈消胸滿煩心,津液干少,短氣而渴。

知母,甘草(炙),栝蔞,五味子,人參葛根生地黃茯神麥門冬(去心,各等分)

白話文:

知母、甘草(炒)、栝蔞、五味子、人參、葛根、生地黃、茯苓、麥門冬(去心),各等份

上㕮咀。水煎,入竹葉十四片。

加味錢氏白朮散,治消渴不能食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甘草(炙),枳殼(炒,各半錢),藿香(一錢),乾葛(二錢),木香,五味柴胡(三分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甘草(炙烤過)、枳殼(炒過,各半錢)、藿香(一錢)、乾葛(二錢)、木香、五味柴胡(三分)

上作一服,水煎服。

地黃飲子,治消渴咽乾,面赤煩躁。

甘草(炙),人參,生地黃,熟地黃黃耆天門冬,麥門冬(去心),澤瀉石斛枇杷葉(炒)

白話文:

**炙甘草:**補氣益肺、調和諸藥。

人參: 補氣固脫、益氣生津。

生地黃: 滋陰清熱、養血生津。

熟地黃: 滋陰補血、壯陽養精。

黃耆: 補氣固表、增強免疫力。

天門冬: 滋陰潤肺、清熱止咳。

麥門冬(去心): 滋陰清肺、生津止渴。

澤瀉: 利尿消腫、清熱散結。

石斛: 滋陰清熱、益胃生津。

炒枇杷葉: 清肺潤肺、止咳化痰。

上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
加減八味丸,治腎虛消渴引飲。

本方內減附子,加五味子。《要略》治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者,仍用本方。方見補損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中減少了附子,增加了五味子。《要略》中記載,用於治療男性消渴症,小便反而增多的情況,仍然使用這個方劑。方劑的功效在於補充虛損。

清心蓮子飲,治渴而小便濁或澀。

黃芩,麥門冬,地骨皮車前子,甘草(各三錢),蓮子,茯苓,黃耆,柴胡,人參(各三錢半)

白話文:

黃芩、麥門冬、地骨皮、車前子、甘草(各15克) 蓮子、茯苓、黃耆、柴胡、人參(各17.5克)

上㕮咀。水煎服。

川黃連丸,治渴。

川黃連(五兩),天花粉,麥門冬(去心,各二錢半)

上為末,生地黃汁並牛乳夾和,搗丸梧子大。服三十丸,粳米湯送下。

玉泉丸,治煩渴口乾。

麥門冬(去心),人參,茯苓,黃耆(半生半蜜炙),烏梅(焙),甘草(各一兩),栝蔞根,乾葛(各一兩半)

白話文:

麥門冬(去掉根莖),人參,茯苓,黃耆(一半生曬,一半用蜂蜜炙烤),烏梅(烤製),甘草(每種各一兩),栝蔞根,乾葛(每種各一兩半)

上為末,蜜丸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溫湯嚼下。

白虎加人參湯,見中暑。

調胃承氣湯,見痢類。

三黃丸

黃連(去須),黃芩,大黃(煨,各等分)

上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熟水下。

六味地黃丸,見補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