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0)

1. 泄瀉十

有每日五更初洞瀉,服止瀉藥,並無效,米飲下五味丸,或專以五味子煎飲,亦治脾腎瀉。雖省即飲食忌口,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,近五更其瀉復作,此病在腎,俗呼為脾腎瀉,分水飲下二神丸,及椒樸丸,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。病久而重,其人虛甚,宜椒附湯;暑瀉,因中暑熱者,宜胃芩湯或五苓散,加車前子末少許甚效。世俗類用澀藥,治痢與瀉。

若積久而虛者,或可行之;初得之者,必變他疾,為禍不小。殊不知多因於濕,惟分利小水,最為上策。

附方

四苓散(即五苓散內去桂)

五苓散,益元散,並見中暑類。

理中湯,見中寒類。

大已寒丸

蓽茇,肉桂(各四兩),乾薑(炮),高良薑(各六兩)

上為末,水煮,麵糊丸梧子大。每三十丸,空心米飲吞下。

八味湯

吳茱萸(湯洗七次),乾薑(炮,各二兩),陳皮,木香,肉桂,丁香,人參,當歸(洗焙,各一兩)

上銼。每四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。

香連丸

黃連(去須,十兩,用吳茱萸五兩同炒赤色,去茱萸不用),木香(二兩四錢,不見火)

上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二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
升陽除濕湯

升麻,柴胡,防風,神麯,澤瀉,豬苓(各半兩),蒼朮(一兩),陳皮,甘草(炙),大麥,糵面(各三錢)

上作一服,水煎,飯後熱服。胃寒腸鳴,加益智仁、半夏各半錢,薑棗煎。非腸鳴不用。

戊己丸,治胃經受熱,泄痢不止。

黃連,吳茱萸(去梗,炒),白芍(各五兩)

上為末,麵糊丸梧子大。每三十丸,米飲下。

胃苓湯,夏秋之間,脾胃傷冷,水穀不分,泄瀉不止。

五苓散,平胃散

上合和薑棗煎,空心服。

朮附湯(《和劑》)

甘草(二兩,炙),白朮(四兩),附子(炮,一兩半)

上銼。每服三錢,姜五片,棗一枚煎,空心服。

治中湯,見脾胃類。

感應丸(出《寶鑑》)

木香,肉豆蔻,丁香(各一兩半)乾薑(炮,一兩),巴豆(七十個,去皮、心、膜,研出油),杏仁(百四個湯浸,去皮尖研)

上前四味為末,外入百草霜二兩研,與巴豆、杏仁七味同和勻,用好蠟六兩,溶化成汁,以重絹濾去渣,更以好酒一升,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,傾出待酒冷,其蠟自浮於上,取蠟稱用。春夏修合。用清油一兩,銚內熬令末散香熟,次下酒煮蠟四兩,同化成汁,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。

秋六修合。用清油一兩半同煎,煮熟成汁,和勻藥末成劑,分作小鋌子,油紙裹,旋丸服之。每三十丸,空心薑湯下。

保和丸,見積聚類。

酒蒸黃連丸

黃連(半斤,淨酒二升浸,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爛,取出曬乾)

上為末,滴水丸。每五十丸,食前溫水下。

白話文:

泄瀉十

有人每天凌晨五點左右就腹瀉,服用止瀉藥卻無效,服用米飲送服五味丸,或單獨用五味子煎水喝,也能治療脾腎虛寒引起的泄瀉。雖然減少飲食並忌口,白天和前半夜都沒有事,但快到凌晨五點時又會再次腹瀉。這病症在於腎臟,俗稱脾腎瀉,可以服用分水飲送服二神丸和椒樸丸,或用平胃散送服小茴香丸。如果病情久拖不治而加重,病人非常虛弱,宜用椒附湯;如果是暑熱引起的泄瀉,宜用胃芩湯或五苓散,加少許車前子末效果更好。民間常用澀藥治療痢疾和泄瀉,如果積久體虛,或許可以使用;但如果剛開始發病就用澀藥,必然會轉化成其他疾病,禍害不小。殊不知泄瀉大多是因為濕邪,所以最好先利小便。

附方:

四苓散(即五苓散去掉桂枝)

五苓散、益元散(詳見中暑類)

理中湯(詳見中寒類)

大已寒丸

蓽茇、肉桂(各四兩)、乾薑(炮製)、高良薑(各六兩),研磨成粉,水煮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
八味湯

吳茱萸(湯洗七次)、乾薑(炮製,各二兩)、陳皮、木香、肉桂、丁香、人參、當歸(洗淨烘乾,各一兩)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取四錢,加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。

香連丸

黃連(去鬚,十兩,與吳茱萸五兩同炒至赤色,再將吳茱萸去除不用)、木香(二兩四錢,不用火炒)。研磨成粉,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
升陽除濕湯

升麻、柴胡、防風、神麴、澤瀉、豬苓(各半兩)、蒼朮(一兩)、陳皮、甘草(炙甘草)、大麥、糵面(各三錢)。以上藥材煎成一劑,飯後溫服。若胃寒腸鳴,可加益智仁、半夏各半錢,用生薑、紅棗煎服。非腸鳴者不用加。

戊己丸,治療胃經受熱,泄瀉不止。

黃連、吳茱萸(去梗,炒)、白芍(各五兩)。研磨成粉,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
胃苓湯,夏秋季節,脾胃受寒,水穀不分,泄瀉不止。

五苓散、平胃散,合在一起,加生薑、紅棗煎服,空腹服用。

朮附湯(《和劑局方》)

甘草(二兩,炙甘草)、白朮(四兩)、附子(炮製,一兩半)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加生薑五片、紅棗一枚煎服,空腹服用。

治中湯(詳見脾胃類)

感應丸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木香、肉豆蔻、丁香(各一兩半)、乾薑(炮製,一兩)、巴豆(七十個,去皮、心、膜,研磨取油)、杏仁(一百四十個,湯浸,去皮尖研磨)。前四味藥研磨成粉,再加入百草霜二兩研磨,與巴豆、杏仁一起混合均勻。用好蠟六兩,溶化成汁,用乾淨的絹布過濾去渣,再加入好酒一升,在銀石器皿中煮沸幾次,倒出待酒冷卻,蠟會自動浮在上面,取蠟稱量使用。春夏季節製藥時,用清油一兩,在銚內熬製,使藥粉香氣四溢,然後加入酒煮的蠟四兩,混合成汁,趁熱拌入藥粉。秋季製藥時,用清油一兩半煎煮,煮熟成汁,與藥粉混合成劑,分成小塊,用油紙包裹,旋轉成丸藥服用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薑湯送服。

保和丸(詳見積聚類)

酒蒸黃連丸

黃連(半斤,用淨酒二升浸泡,用瓦器放在蒸籠上蒸至爛熟,取出曬乾)。研磨成粉,滴水做成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前用溫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