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吐血十八

吐血,陽盛陰虛,故血不得下行。因火炎上之勢而上出,脈必大而芤,大者發熱,芤者血滯與失血也。大法:補陰抑火,使復其位,用交趾桂五錢為末,冷水調服。山梔子最清胃脘之血。吐血,覺胸中氣塞,上吐紫血者,桃仁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吐血

吐血的原因是陽氣旺盛,陰氣虛弱,導致血液無法下行。由於火氣上炎,血液被向上衝出,脈象一定又大又虛。脈象大的會發熱,脈象虛的表示血液停滯和失血。

治療原則:

補充陰氣,抑制火氣,使血液恢復正常位置。

用藥:

  • 交趾桂五錢,研成細末,用冷水送服。
  • 山梔子具有清胃止血的功效。

如果吐血時感到胸中氣塞,吐出紫色的血

使用桃仁承氣湯進行治療。

先吐絕,後見痰嗽,多是陰虛火動,痰不下降,四物湯為主,加痰藥、火藥;先痰嗽後見紅,多是痰積熱,降痰火為急;痰嗽涎帶血出,此是胃口清血熱蒸而出,重者梔子,輕者藍實;或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,吐出為好。此熱傷血死於中,用四物湯、解毒湯之類。吐血挾痰,積吐一二碗者,亦只補陰降火,四物加火劑之類。

白話文:

  1. **先吐絕,後見痰嗽:**這多是陰氣虛弱導致肝火上炎,痰液無法下降所致,可用四物湯為主,再加一些化痰降火的藥物。
  2. **先痰嗽後見紅:**這多是痰液積聚發熱所致,當務之急是化痰降火。
  3. **痰嗽咯出帶血的唾液:**這是胃氣虛弱,肺熱蒸騰所致。嚴重時可用梔子,輕微時可用藍實治療。
  4. **突然嘔吐一碗紫血:**這不要緊,吐出來反而有利於病情。這是熱氣傷血,血鬱結在體內所致,可用四物湯或解毒湯之類的藥物治療。
  5. **吐血伴有痰,積吐一兩碗:**這也是陰虛火旺所致,治療方法是滋補陰氣,降火除熱,可用四物湯加上一些降火藥物。

挾痰若用血藥,則泥而不行,只治火則止。吐血,火病也。大吐紅不止,以乾薑炮末,童便調從治。喉腕痰血,用荊芥散。舌上無故出血,如線不止,以槐花炒末乾摻之。若吐血,一方:童便一分,酒半分,擂柏葉溫飲,非酒不行。嘔吐,血出於胃也。實者,犀角地黃湯主之;虛者,小建中湯黃連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在有痰的情況下使用止血藥,痰液會變稠,無法排出。只治療熱性症狀就能止住出血。吐血,是熱症造成的。如果大量吐出紅色血液且不止,可以用乾薑末,用童便調服治療。喉嚨和手腕有痰液帶血,可以用荊芥散治療。舌頭上莫名其妙出血,像線一樣不止,可以用槐花炒末乾敷治療。如果吐血,可以用以下方法:童便一份,酒半份,將柏葉搗碎後溫熱飲用。如果不加酒,效果不好。嘔吐,是血液從胃部流出所致。實證,用犀角地黃湯治療;虛證,用小建中湯加入黃連治療。

入方

二黃補血湯,治初見血,及見血多,宜服。

熟地(一錢),生地黃(五分),當歸(七分半),柴胡(五分),升麻白芍(二錢),牡丹皮(五分),川芎(七分半),黃耆(五分)

白話文:

  • 熟地:1 錢
  • 生地黃:5 分
  • 當歸:7.5 分
  • 柴胡:5 分
  • 升麻:適量
  • 白芍:2 錢
  • 牡丹皮:5 分
  • 川芎:7.5 分
  • 黃耆:5 分

上以水煎服。血不止,可加桃仁半錢,酒大黃酌量虛實用之,內卻去柴胡、升麻。

白話文: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出血不止,可以加入半錢桃仁,視體質虛實酌量加入黃酒和大黃,同時去除柴胡和升麻。

又方,治見血後,脾胃弱,精神少,血不止者。

人參(一錢),黃耆(三錢),五味(十三個),芍藥,甘草(五分),當歸(五分),麥門冬(五分)

白話文:

人參(約 3 克),黃耆(約 9 克),五味子(約 39 粒),芍藥,甘草(約 1.5 克),當歸(約 1.5 克),麥門冬(約 1.5 克)

上㕮咀。水煎服。加鬱金研入亦可。

又方

人參(一錢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半夏曲(五分),陳皮(一錢),甘草,青皮(三分),川芎(五分)神麯(三分)

白話文:

人參(6 克),白朮(6 克),茯苓(6 克),半夏曲(3 克),陳皮(6 克),甘草(適量),青皮(1.8 克),川芎(3 克),神曲(1.8 克)

上㕮咀。水煎服。如胃不和,加藿香;如渴者,加葛根半錢;若痰結塊者,加貝母一錢,黃芩半錢,去白陳皮半錢;若小便赤色,加炒黃柏半錢;若大便結燥,加當歸七分;心煩,加黃連(酒拌曬乾)半錢;若小便滑,加煅牡蠣;如見血多,去半夏,恐燥,加生地黃一錢,牡丹半錢,桃仁三分;若胃中不足,飲食少進,加炒山梔子仁八分;若血溢入濁道,留聚膈間,滿則吐血,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、阿膠各半錢;上膈壅熱吐血者,以四湯仁加荊芥、阿膠各半錢。更不止,於本方中加大黃、滑石各半錢;胃傷吐血,宜理中湯加川芎、乾葛各半錢。

白話文:

把上方的藥材用水煎服。如果胃部不適,加入藿香。如果口渴,加入葛根半錢。如果痰液結塊,加入貝母一錢、黃芩半錢、去除白陳皮半錢。如果小便呈紅色,加入炒黃柏半錢。如果大便乾燥,加入當歸七分。如果心煩,加入黃連(用酒拌勻曬乾)半錢。如果小便失禁,加入煅牡蠣。如果血量過多,去掉半夏,擔心會燥熱,加入生地黃一錢、牡丹半錢、桃仁三分。如果胃部虛弱,進食量小,加入炒山梔子仁八分。如果血液流入陰道,積聚在膈肌之間,滿了就會吐血,建議使用蘇子降氣湯,加入人參、阿膠各半錢。如果上膈壅熱導致吐血,將四湯仁加入荊芥、阿膠各半錢。如果依然不止,在本方中加入大黃、滑石各半錢。如果胃部受傷導致吐血,建議使用理中湯,加入川芎、乾葛各半錢。

此是飲酒傷胃也。吐血不止,用生茜根為末二錢,水煎,放冷,食後服良。白芨末調治治吐血。

以上諸方,雖非丹溪所出,以其藥同,故錄於前。

〔附錄〕凡血證上行,或唾或嘔或吐,皆逆也;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,順也。上行為逆,其治難;下行為順,其治易。故仲景云:蓄血證,下血者,當自愈也。與此意同。若無病人忽然下痢,其病進也。今病血證上行,而復下行惡痢者,其邪欲去,是知吉也。諸見血,身熱脈大者難治,是火邪勝也;身涼脈靜者易治,是正氣復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上行的血癥,無論是吐血、嘔血還是咳血,都是逆症;如果轉而變為下行,導致嚴重的痢疾,則是順症。上行是逆症,治療較難;下行是順症,治療較易。因此仲景說:血癥當中,患者出現下血的情況,病情會自行好轉。與上述說法一致。但是如果患者突然腹瀉,病情可能加重。如今血癥上行,又出現下行痢疾的情況,說明邪氣即將排出體外,這是吉兆。各種血癥當中,患者出現發熱、脈搏強有力的情況,較難治療,這是因為火邪過盛;患者出現身體發涼、脈搏平穩的情況,較易治療,這是因為正氣逐漸恢復。

故《脈訣》云:鼻衄吐血沉細宜,忽然浮大即傾危。

附方

四生丸,治吐血,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,服之良。

荷葉,生艾葉,生柏葉,生地黃(等分)

上爛研如雞子大。服一丸,水三盞,煎一盞,去滓服。

大阿膠丸,治肺虛客熱,咳嗽咽乾,多唾涎沫,或有鮮血。勞傷肺胃,吐血嘔血,並可服。

白話文:

大阿膠丸

功效: 治療肺氣虛弱,有外來熱邪侵犯,導致咳嗽喉嚨乾燥,多黏液或痰,甚至帶有鮮血。還可以治療因勞累而損傷肺胃,導致吐血或嘔血的症狀。

麥門冬(去心),茯神柏子仁百部根,杜仲(炒),丹參,貝母(炒),防風(各半兩),山藥,五味,熟地黃,阿膠(炒,各一兩),遠志,人參(各二錢半),茯苓(一兩)

白話文:

麥門冬(去心),茯苓,柏子仁,百部根,炒杜仲,丹參,炒貝母,半兩防風,山藥,五味子,熟地黃,炒阿膠(每種一兩),遠志,人參(每種二錢半),一兩茯苓

上為末,煉蜜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水煎六分,和渣服。

犀角地黃丸,治傷寒,汗下不解,鬱於經絡,隨氣湧泄,為衄血。或清道閉塞,流入胃腹,吐出清血,如鼻衄。吐血不盡,余血停留,致面色痿黃,大便黑者,更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犀角地黃丸治療傷寒,出汗後症狀未解,熱邪鬱積於經絡中,隨著氣血上衝,導致鼻出血。有時熱邪阻塞清陽之氣的通道,流入胃腹,吐出清血,類似於鼻出血。若吐血不盡,殘留的血液滯留體內,導致面色萎黃,大便發黑,更適合服用此藥。

犀角(鎊),生地黃,白芍,牡丹(等分)
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實者可服。

桃仁承氣湯

芒硝(三錢),甘草(二錢半)大黃(一兩),桂(三錢),桃仁(半兩,去皮尖)

白話文:

芒硝(9克) 甘草(7.5克) 大黃(30克) 肉桂(9克) 桃仁(15克,去皮去尖)

上㕮咀。每兩入姜同煎。

斛毒湯,見中暑。

荊芥散

荊芥穗(半兩),炙草(一兩),桔梗(二兩)

上㕮咀。姜煎,食後服。

建中湯

桂枝,甘草(炙,三錢),大棗,白芍(六錢),生薑(二錢),阿膠(炒,一合)

白話文:

  • 桂枝
  • 甘草(30克,炒製過)
  • 大棗
  • 白芍(60克)
  • 生薑(20克)
  • 阿膠(炒製過,一兩)

上㕮咀。水煎。

蘇子降氣湯,見氣類。

理中湯,見中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