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一 (9)
卷一 (9)
1. 中暑三
上將甘草用白沙炒黃,次入乾薑同炒,令姜裂,次入杏仁同炒,不作聲為度。篩去沙,入桂為末,每服二三錢,水煎溫服,如煩燥,井花水調服,以沸湯點服亦得。
十味香薷飲
香薷(一兩),人參,陳皮,白朮,茯苓,黃耆,木瓜,川樸(姜炒),扁豆,甘草(炙,各半兩)
上為末。每二錢,熱湯或冷水調服,㕮咀煎亦得。
清暑益氣湯,治長夏濕熱蒸人,人感之四肢困倦,精神少,懶於動作,胸滿氣促,支節疼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膨閉,小便黃而數,大便溏而頻,或痢或渴,不思飲食,自汗體虛。
黃耆,蒼朮(銼),升麻(各一錢),人參,白朮,神麯,陳皮(各半錢),甘草(炙),酒柏,麥冬,當歸(各三分),葛根(二分),五味子(九個),澤瀉(五分),青皮(二分半)
上㕮咀。作一服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大溫服,食遠。
補中益氣湯,見內傷類。
天水散
滑石(六兩),甘草(炙,一兩)
上為極細末。水調服。
五苓散
白朮,豬苓,茯苓(各一兩半),桂(一兩),澤瀉(二兩半)
加辰砂,名辰砂五苓散。
人參白虎湯,治暑熱,發渴,脈虛。
人參(一錢半)知母(二錢),石膏(半兩),甘草(一錢)
上㕮咀。入粳米一合,水煎服。
桂苓甘露飲(《宣明方》)
茯苓,澤瀉(各一兩),石膏,寒水石(各二兩),滑石(四兩),白朮,桂,豬苓(各半兩)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。
縮脾飲,解伏熱,除煩渴,消暑毒,止吐瀉霍亂。
砂仁,草果,烏梅肉,甘草(炙,各四兩),扁豆(炒),葛根(各一兩)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煎冷服。
冷香飲子,治傷暑渴,霍亂腹痛煩躁,脈沉微,或伏。
草果仁(三兩),附子,陳皮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入姜煎,水旋冷服。
黃連解毒湯
黃連,黃柏,黃芩,梔子(等分)
上㕮咀。水煎。
白話文:
中暑三
將甘草用白沙炒至黃色,然後加入乾薑一起炒,炒至薑裂開,再加入杏仁一起炒,炒到沒有聲音為止。篩去沙子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三錢,水煎溫服。如果感到煩躁,可以用井水調服,用沸水沖服也可以。
十味香薷飲
香薷一兩,人參、陳皮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耆、木瓜、川樸(薑炒)、扁豆、甘草(炙,各半兩)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水或冷水調服,也可以煎煮服用。
清暑益氣湯,治療長夏濕熱導致的四肢倦怠、精神萎靡、懶於活動、胸悶氣促、關節疼痛,或氣喘吁吁、身體發熱煩躁、心下痞滿、小便黃且頻數、大便稀溏且頻發,或腹瀉或口渴,不想吃東西,自汗體虛等症狀。
黃耆、蒼朮(切碎)、升麻(各一錢),人參、白朮、神麴、陳皮(各半錢),甘草(炙)、酒萸肉、麥冬、當歸(各三分),葛根(二分),五味子(九個),澤瀉(五分),青皮(二分半)
將藥材切碎。取藥材一劑量,用兩大杯水煎煮至一杯,去渣,溫服,飯後服用。
補中益氣湯,見內傷類(此處未詳述方劑)。
天水散
滑石六兩,甘草(炙,一兩)
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用水調服。
五苓散
白朮、豬苓、茯苓(各一兩半),桂枝(一兩),澤瀉(二兩半)
可加入辰砂,稱為辰砂五苓散。
人參白虎湯,治療暑熱、口渴、脈象虛弱。
人參(一錢半)知母(二錢),石膏(半兩),甘草(一錢)
將藥材切碎。加入粳米一合,水煎服。
桂苓甘露飲(《宣明方》)
茯苓、澤瀉(各一兩),石膏、寒水石(各二兩),滑石(四兩),白朮、桂枝、豬苓(各半兩)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
縮脾飲,治療伏熱,消除煩渴,消暑解毒,止吐瀉霍亂。
砂仁、草果、烏梅肉、甘草(炙,各四兩),扁豆(炒)、葛根(各一兩)
將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四錢,水煎冷服。
冷香飲子,治療傷暑口渴、霍亂腹痛煩躁,脈象沉微或隱伏。
草果仁(三兩),附子、陳皮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
將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一兩,加入生薑煎煮,水煎冷服。
黃連解毒湯
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梔子(等分)
將藥材切碎。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