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痰十三

脈浮當吐。久得脈澀,卒難開也,必費調理。大凡治痰用利藥過多。致脾氣虛,則痰易生而多。濕痰,用蒼朮白朮;熱痰,用青黛黃連、芩;食積痰,用神麯、麥芽山楂;風痰,用南星;老痰,用海石、半夏、栝蔞、香附五倍子,作丸服。痰在膈上,必用吐法,瀉亦不能去。

白話文:

脈象浮大而當吐。如果長期脈象澀滯,突然難以通暢,一定需要花費工夫調理。一般治療痰壅,使用攻伐之藥太多。導致脾氣虛弱,痰液會更容易產生且增多。如果是濕痰,使用蒼朮、白朮;如果是熱痰,使用青黛、黃連、黃芩;如果是飲食積滯化痰,使用神曲、麥芽、山楂;如果是風痰,使用南星;如果是陳舊痰飲,使用海石、半夏、栝蔞、香附、五倍子,製成丸劑服用。痰液停留在橫膈膜以上,一定要使用催吐的方法,瀉下之法不能去除。

風痰多見奇證,濕痰多見倦怠軟弱。氣實痰熱結在上者,吐難得出。痰清者屬寒,二陳湯之類。膠固稠濁者,必用吐。熱痰挾風,外證為多。熱者清之;食積者,必用攻之;兼氣虛者,用補氣藥送;痰因火盛逆上者,以致火為先,白朮、黃芩、軟石膏之類;內傷挾痰,必用參、耆、白朮之屬,多用薑汁傳送,或加半夏;虛甚,加竹瀝;中氣不足,加參、術。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。

白話文:

風痰經常表現為奇特的症狀,濕痰則多表現為倦怠乏力。氣勢強盛,痰熱凝結在上焦的,會很難吐出來。痰液清稀的屬於寒性,可以服用二陳湯等藥物。痰液黏稠渾濁的,需要用吐法治療。熱痰夾雜著風邪,外部症狀較多。對於熱痰,可以用清熱涼性的藥物;對於由食物積滯引起的痰,需要用攻下藥;如果兼有氣虛,可以用補氣藥送服;如果痰是由於火氣旺盛上逆引起的,就應該先治療火氣,可以用白朮、黃芩、軟石膏等藥物;如果痰是內傷引起的,需要服用參、耆、白朮等藥物,大多用薑汁送服,或者加半夏;如果體質虛弱,可以加竹瀝;如果中氣不足,可以加參、術。痰液隨著氣的升降而運行,無處不到。

脾虛者,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,二陳湯加白朮之類,兼用升麻提起。中焦有痰則食積,胃氣亦賴所養,卒不便虛,若攻之盡,則虛矣。痰成塊,或吐咯不出,兼氣鬱者,難治。氣濕痰熱者,難治。痰在腸胃間者,可下而愈;在經絡中,非吐不可。吐法中就有發散之義焉。假如癇病,因驚而得,驚則神出舍,舍空則痰生也。

白話文:

脾氣虛弱的人,宜清利中氣以促進痰液運行和下行。可以用二陳湯加白朮等藥物,同時用升麻升提。中焦有痰液就會導致飲食積滯,胃氣也要依賴這些痰液的滋養,不能一下子攻補太過,否則會造成虛弱。痰液形成塊狀,或者吐咯不出,並伴有氣鬱的人,治療上比較困難。氣虛濕盛、痰液伴有熱的人,治療上也有困難。痰液在腸胃之間,可以通過下法治療而痊癒;痰液在經絡之中,必須通過吐法治療。吐法中包含發散的意思。比如癇病,是由於驚嚇而引起的,驚嚇會導致精神失常,精神不守則會產生痰液。

血氣入在舍,而拒其神,不能歸焉。血傷必用薑汁傳送。黃芩治熱痰,假其下火也。竹瀝滑痰。非薑汁不能行經絡。五倍子能治老痰,佐他藥,大治頑痰。二陳湯,一身之痰都治管,如要下行,加引下藥;在上,加引上藥。凡用吐藥,宜升提其氣,便吐也,如防風、山梔、川芎桔梗、芽茶、生薑、齏汁之類,或用瓜蒂散

白話文:

血氣進入身體,卻阻隔了靈魂,靈魂無法歸位。血氣受傷必須用薑汁傳導。黃芩治療熱痰,因為它能降火。竹瀝可以滑利痰液。沒有薑汁,痰液無法在經絡中運行。五倍子可以治療頑固痰液,配合其他藥物使用,效果更佳。二陳湯可以治療全身的痰液,如果需要讓痰液向下排出,則加入引藥;如果在上面,則加入引藥。凡是用吐藥治療痰液,應提升氣血,以幫助吐出痰液,例如防風、山梔、川芎、桔梗、芽茶、生薑、麥芽汁等,或使用瓜蒂散。

凡風痰病,必用風痰藥,如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、片芩、殭蠶,豬牙、皂角之類(諸吐法另具於後)。

白話文:

凡是風痰疾病,必須使用針對風痰的藥物,例如白附子、天麻、雄黃、牛黃、片芩、殭蠶、豬牙、皁角等(各種催吐的方法另外詳述)。

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,問其平日好食何物,吐下後,方為藥。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。痰挾瘀血,遂成窠囊。眩運嘈雜,乃火動其痰,用二陳湯加山梔子、黃連、黃芩之類。噫氣吞酸,此食鬱有熱,火氣上動,以黃芩為君,南星、半夏為臣,橘紅為便,熱多加青黛。

白話文:

如果人體身軀的中下部位有腫塊,通常是因為痰液積聚。詢問病人平日愛吃什麼,在吐出或瀉下痰液後,再針對其飲食習慣開藥。

許學士使用蒼朮來治療痰液凝聚成塊囊,效果極好,將痰液從身體排出。痰液夾雜瘀血,就會形成塊囊。眩暈、運轉不靈、嘈雜的症狀,都是因為熱氣刺激痰液所致。可以使用二陳湯搭配山梔子、黃連、黃芩等藥材治療。

如果出現噫氣、吞酸的症狀,表示食滯生熱,熱氣上衝。以黃芩為主藥,搭配南星、半夏為輔藥,橘紅為佐藥。如果熱氣過多,可以再加入青黛。

痰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達;痰在皮裡膜外,非薑汁、竹瀝不可導達;痰在四肢,非竹瀝不開;痰結核在咽喉中,燥不能出入,用化痰藥,加咸藥軟堅之味,栝蔞仁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,少佐朴硝,以薑汁蜜和丸,噙服之。海粉即海石,熱痰能降,濕痰能燥,結痰能軟,頑痰能消,可入丸子,末子不可入煎藥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痰液在肋骨下,只有白芥子才能將其排出來;如果痰液在肌肉表面,那麼只有薑汁、竹瀝才能導出;如果痰液在四肢,只有竹瀝才能疏通;如果痰液凝結在咽喉中,乾燥無法出入,可用化痰藥,再加上能軟化堅物的鹹味藥物,如栝蔞仁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,再加一點朴硝,用薑汁和蜂蜜製成丸劑,含服。

海石就是海粉,它能化解痰液,熱性痰液能降,濕性痰液能燥,結成團的痰液能軟化,頑固的痰液能消除。海石可以製成丸子,但粉末狀的海石不能加入煎製的藥物中。

枳實瀉痰,能沖牆壁。小胃丹治膈上痰熱、風痰濕痰肩膊諸痛,能損胃氣,食積痰實者用之,不宜多。

白話文:

枳實有化痰瀉痰的功效,甚至可以沖刷牆壁上的痰液。小胃丹用於治療胸膈間痰熱、風痰、濕痰引起的肩頸疼痛。但是,小胃丹會損傷胃氣,所以食物滯留、痰濕較盛的人使用時不宜過多。

喉中有物咯不出,咽不下,此是老痰。重者吐之,輕者用栝蔞輩,氣實必用荊瀝,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熱痰。痰在膈間,使人顛狂,或健忘,或風痰,皆用竹瀝。亦能養血,與荊瀝同功,治稍重。能食者用此二味,效速穩當。二瀝治痰結在皮裡膜外及經絡中痰,必佐以薑汁。韭汁治血滯不行,中焦有飲,自然汁冷吃兩三銀盞,必胸中煩燥不寧,後愈。

白話文:

喉嚨裡有東西卡著,咯不出來,也咽不下去,這是老痰。病情嚴重者可催吐,病情輕微者服用栝蔞等藥物,氣盛者必須使用荊瀝,天花粉非常有效於降下橫膈膜上的熱痰。

痰積在橫膈膜處,會讓人發狂、健忘或生風痰,這些情況都可用竹瀝治療。竹瀝也有養血的作用,與荊瀝功效相似,但治療效果稍慢。能進食者使用這兩種藥物,效果迅速且穩定。

兩種藥液治療皮膜外和經絡中的痰結成塊,必須佐以薑汁。韭汁治療血氣運行不暢、中焦有積水,冷榨的韭汁自然地喝兩三小杯,胸中煩躁不安的症狀肯定會好轉。

參萸丸能消痰。

入方

青礞石丸,解食積,去濕痰,重在風化硝。

南星(二兩,切作片,用白礬末五錢,水浸一二日曬乾。又云一兩),半夏(一兩,湯泡,切作片,以皂角水浸一日曬乾),黃芩(薑汁炒),茯苓,枳實(炒,各一兩)

白話文:

南星(100克,切成片,用5克白礬末浸泡一兩天,曬乾。另有說法用50克) 半夏(50克,用熱水浸泡,切成片,用皁角水浸泡一天,曬乾) 黃芩(用薑汁炒過) 茯苓 枳實(炒過,各50克)

看虛實。作湯使。

又方,治濕痰。喘急。止心痛。

半夏(一味,不拘多少。香油炒。)

上為末。粥丸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薑湯下。

又方

黃芩,香附,半夏(薑製),貝母

以上治濕痰。加栝蔞仁、青黛、作丸子。治熱痰。

又方,燥濕痰,亦治白濁因痰者。

南星,半夏(各一兩),蛤粉(二兩)上為末。神麯糊丸如梧子大。青黛為衣。每服五十丸。薑湯下。濕痰加蒼朮。食積痰加神麯、麥芽、山楂,熱加青黛。

白話文:

南星、半夏各一兩,蛤粉二兩,研成細粉。加入神曲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。用青黛包衣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若有濕痰,加入蒼朮。 若有食積痰,加入神曲、麥芽、山楂。 若有熱痰,加入青黛。

中和丸,治濕痰氣熱。

蒼朮,黃芩,半夏,香附(等分)上為末。粥丸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。薑湯下。

又方,治痰嗽。

黃芩(酒洗一兩半),貝母,南星(各一兩),滑石白芥子(去殼,各半兩。),風化硝(二錢半。取其輕浮速降。)

白話文:

  • 黃芩 (用酒清洗) 1.5 兩
  • 貝母 1 兩
  • 南星 1 兩
  • 滑石 0.5 兩
  • 白芥子 (去殼) 0.5 兩
  • 風化硝 2.5 錢 (取其輕浮快速降火)

上為末。湯泡蒸餅丸服。

導痰湯

法制硝(同萊菔水煮化,去卜,綿濾令結。入臘月,牛膽內風化秤五錢。或只風化硝亦可。又云一兩),礞石(二兩,捶碎,焰硝二兩同入小砂罐內,瓦片蓋之鐵線縛定,鹽泥固濟,曬乾,火煅紅,候冷取出)

白話文:

  • 萊菔水煮沸後,加入硝石,煮化後將萊菔撈出,用棉花過濾,讓硝石結晶。在臘月時,取牛膽裡的結晶硝(或只用風化硝),重量為五錢,或一兩。
  • 將礞石(二兩)敲碎,與焰硝(二兩)一起放入小砂鍋中,用瓦片蓋住,用鐵絲捆緊,再用鹽泥封固。曬乾後,用火煅燒至發紅,待冷卻後取出。

上為末,神麯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白湯下。一方加蒼朮半兩,滑石一兩,看病冷熱虛實作湯使。一本礞石、南星各一兩,無枳實。

白話文:

上藥研成細末,加入神曲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到五枚,用白湯送服。

另一種藥方中加入半兩蒼朮,一兩滑石,根據病人的寒熱虛實情況煎煮服用。

還有一本醫書記載,加入一兩礞石、一兩南星,不加枳實。

又方

半夏(二兩),白朮(一兩),茯苓(七錢半)黃芩,礞石(一兩),風化硝(二錢)

上為末,同前。

潤下丸,降痰甚妙。

南星(一兩),半夏(二兩,各依橘紅制),黃芩,黃連(各一兩),橘紅(半斤,以水化鹽五錢,拌令得所,煮乾焙燥),甘草(炙,一兩)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南星(一兩),半夏(二兩,皆依橘紅處理方式),黃芩,黃連(各一兩),橘紅(半斤,用五錢鹽水化開,拌勻後煮乾烘乾),炙甘草(一兩)

南星:10克 半夏:20克,處理方式與橘紅相同 黃芩:10克 黃連:10克 橘紅:250克,用5克鹽水拌勻,煮乾後烘乾 炙甘草:10克

上為末,蒸麥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白湯下。一方單用陳皮半斤,鹽半兩,水拌,煮陳皮候乾,焙燥為末,入甘草末一兩,炊餅同上丸。亦好去胸膈有痰,兼嗽,上熱加青黛,有濕加蒼朮,或加參萸。

白話文:

將前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再用蒸過的麥粉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顆,配白開水吞服。另一種方法只用半斤陳皮、半兩鹽,加入水拌勻,煮陳皮至乾燥,烘乾後研磨成粉,加入一兩甘草粉,製作成丸子,服用方式與前一種相同。此方也可治療胸膈有痰,兼咳嗽的症狀。如果患者有上火的症狀,就加入青黛;有濕氣的症狀,就加入蒼朮;或者加入人參和枸杞。

南星(炮,一兩),橘紅(去白,一兩),赤茯苓(去皮,一兩),枳殼(去穰,麩炒,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,又云一兩),半夏(四兩,又云四錢)

白話文:

南星(用炮製過的,一兩),橘紅(去除白色部分,一兩),赤茯苓(去皮,一兩),枳殼(去掉果肉,麩皮炒過,一兩),甘草(用炙烤過的,半兩,另有說法是一兩),半夏(四兩,另有說法是四錢)

上水煎,生薑五片。食前服。

千緡湯,治喘。

半夏(七個,泡製,每個作四片),皂角(去皮炙,一寸),甘草(炙,一寸)

上咀。作一服,生薑如指大煎。

胃丹

芫花(好醋拌勻,過一宿,瓦器不住手攪,炒令黑,不要燋),甘遂(濕麵裹長流水浸,半日再水洗,曬乾,又云水浸冬七春秋五日,或水煮亦可),大戟(長流水煮一時再水洗,曬乾,各半兩),大黃(濕紙裹煨,勿焦,切焙乾,再酒潤,炒熟焙乾,一兩半)黃柏(三兩,焙炒)

白話文:

芫花:

  • 以好醋醃泡過夜。
  • 用瓦器不停攪拌,炒至黑色,不要燒焦。

甘遂:

  • 以濕麵包裹,用流水浸泡半日。
  • 再次用清水清洗,晾乾。
  • 亦可浸泡於水中,冬季泡七天,春秋泡五天。
  • 或可水煮。

大戟:

  • 用流水煮沸一小時,再用清水清洗。
  • 晾乾。
  • 各取半兩。

大黃:

  • 用濕紙包裹,蒸煮至軟而不焦。
  • 切片,晾乾。
  • 用酒滋潤,炒熟後再晾乾。
  • 取一兩半。

黃柏:

  • 取三兩,炒焙。

上為末,粥丸麻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臨臥津液吞下,或白湯一口送下。取其膈上之濕痰熱積,以意消息之,欲利則空心服。(又方:甘遂、大戟減三分之一,硃砂為衣,名辰砂化痰丸。一方加木香檳榔,各半兩,蒸餅丸,每服七八丸,至十丸止。)

白話文:

將藥粉搗成細末,做成像麻子一樣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在睡覺前用津液送服,或用白開水送服。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清除膈肌上積聚的濕痰和熱氣。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用量,想通便就空腹服用。(另外一個方子:甘遂和大戟減量三分之一,硃砂作為外衣,稱為辰砂化痰丸。還有一個方子加入木香和檳榔,各半兩,蒸成丸劑,每次服用七八丸,最多不超過十丸。)

治酒痰

青黛,栝蔞

上為末,姜蜜丸。噙化救肺。

治郁痰

白殭蠶,杏仁,栝蔞仁,訶子,貝母,五倍子

上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

導痰丸

吳茱萸(三錢,制),茯苓(一兩),黃連(半兩),滑石(七錢半),蒼朮(泔浸,一兩)

白話文:

  • 吳茱萸:3 錢,製過
  • 茯苓:1 兩
  • 黃連:半兩
  • 滑石:7 錢半
  • 蒼朮:用泔水浸泡過,1 兩

上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八九十丸,薑湯下。

茯苓丸(出《千金方》,《百一選方》同)

半夏(四兩),茯苓(二兩),枳殼(一兩),風化硝(半兩)

上為末,蒸餅或神麯、薑汁糊丸,糊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

又方,治食積痰火,並瀉胃火。

軟石骨(不拘多少,研細)

上用醋糊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白湯下。

又方,治陰虛內多食積痰。

川芎(七錢),黃連,栝蔞仁,白朮,神麯,麥芽(各一兩),青黛(半兩),人中白(三錢)

白話文:

川芎(42克),黃連、栝蔞仁、白朮、神曲、麥芽(各60克),青黛(30克),人中白(18克)

上為末,薑汁蒸餅丸服。

久吐痰喘

杏仁(去皮尖,生用),來復丹(炒)

上等分為末,粥丸麻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白湯下。

黃連化痰丸

半夏(一兩半),黃連(一兩),吳茱萸(湯洗,一錢半)桃仁(二十四個,研),陳皮(半兩)

白話文:

  • 半夏,一兩半
  • 黃連,一兩
  • 吳茱萸,用熱水洗淨,一錢半
  • 桃仁,24顆,研磨成粉
  • 陳皮,半兩

上為末,曲糊丸綠豆大。每服一百丸,薑湯送下。

白玉丸

巴豆(三十個,去油),南星,半夏,滑石,輕粉(各三錢)

上為末,皂角仁浸濃汁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七丸,薑湯下。

黃栝蔞丸,治食積,痰壅滯,喘急。

栝蔞仁,半夏,山楂,神麯(炒,各等分)

上為末,栝蔞水丸。薑湯、竹瀝送下二三十丸。

又方

栝蔞仁,半夏(一兩),蒼朮(二兩),香附(二兩半)黃芩,黃連(半兩)

又方

栝蔞仁,黃連(半兩),半夏(一兩)

上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服五十丸。

抑痰丸

栝蔞仁(一兩),半夏(二錢),貝母(三錢)

上為末,蒸餅丸如麻子大。服一百丸,薑湯下。

清膈化痰丸

黃連,黃芩(各一兩),黃柏,山梔(各半兩),香附(一兩半),蒼朮(二兩)

上為末,蒸餅丸。白湯下。

搜風化痰丸

人參槐角子,殭蠶,白礬,陳皮(去白),天麻,荊芥(各一兩),半夏(四兩,薑汁炒),辰砂(半兩,另研)

白話文:

人參、槐角子、殭蠶、白礬、陳皮(去掉白色部分)、天麻、荊芥(各 1 兩),半夏(4 兩,用薑汁炒過),辰砂(0.5 兩,另研磨成粉末)

上為末,薑汁浸蒸餅為丸,辰砂為衣。服四十丸,薑湯下。

墜痰丸,治痰飲。

黑醜(頭末,二兩),枳實(炒,一兩半)白礬(三錢,枯一半),朴硝(二錢,風化),枳殼(一兩半,炒),豬牙皂角(二錢,酒炒)

白話文:

黑醜(2 兩) 枳實 (炒過,1.5 兩) 白礬 (3 錢,曬乾一半) 朴硝 (2 錢,風化過的) 枳殼 (1.5 兩,炒過) 豬牙皁角 (2 錢,用酒炒過)

上為末,用蘿蔔汁丸。每服五十丸,雞鳴時服。初則有糞,次則有痰。

治濕痰

蒼朮(三錢),白朮(六錢),香附(一錢半)白芍(酒浸炒,二錢半)

上為末。蒸餅丸服。

治肥人濕痰

苦參,半夏(各錢半),白朮(二錢半),陳皮(一錢)

上咀,作一服,姜三片,竹瀝半盞,水煎。食遠,吞三補丸十五丸。

祛風痰行濁氣

明礬(一兩),防風(二兩),川芎,豬牙皂角,鬱金(各一兩),蜈蚣(二條,用赤腳黃腳各一條)

白話文:

明礬:1兩 防風:2兩 川芎:1兩 豬牙皁角:1兩 鬱金:1兩 蜈蚣:2條(1條赤腳,1條黃腳)

上為末,蒸餅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茶湯下,春以芭蕉湯探吐痰。

上焦風痰

栝蔞,黃連,半夏,牙皂

薑汁浸炊餅丸

痰氣方

片芩(炒),半夏(各半兩),白朮,白芍(各一兩),茯苓,陳皮(各三錢)

上為末。蒸餅泡薑汁丸服。

利膈化痰丸

南星,蛤粉(研細,一兩),半夏,栝蔞仁,貝母(去心,治胸膈痰氣最妙),香附(半兩,童便浸)

上為末,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,水一碗半,煮杏仁去皮尖一兩,煮水將干,去皂角,擂杏仁如泥,入前藥溲和,再入薑汁泡蒸餅,丸如綠豆大,青黛為衣。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

白話文:

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十四片豬牙皁角,敲碎後與一碗半的水一起煮。另外,將一兩的杏仁去皮去尖,煮到水乾。取出皁角,把杏仁搗成泥,與先前的藥材混合。再加入薑汁浸泡過的蒸餅,揉成綠豆般大小的丸子,並以青黛粉包裹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以薑湯送服。

清痰丸,專清中管熱痰積。

烏梅,枯礬,黃芩,蒼朮,陳皮,滑石(炒),青皮,枳實(各半兩),南星,半夏,神麯(炒),山楂,乾生薑,香附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烏梅、枯礬、黃芩、蒼朮、陳皮、滑石(炒過)、青皮、枳實(取一半的量)、南星、半夏、神麯(炒過)、山楂、乾生薑、香附(各取一兩)

上為末,湯浸蒸餅丸服。

〔附錄〕凡痰之為患,為喘為咳,為嘔為利,為眩為暈,心嘈雜怔忡驚悸,為寒熱痛腫,為痞隔,為壅塞,或胸脅間轆轆有聲,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,或四肢麻痹不仁,皆痰飲所致。善治痰者,不治痰而治氣,氣順則一身之津液,亦隨氣而順矣。又嚴氏云:人之氣道貴乎順,順則津液流通,決無痰飲之患。

白話文:

痰飲可以造成各種症狀,如氣喘、咳嗽、嘔吐、腹瀉、眩暈、心悸、胸悶、驚悸、寒熱疼痛、腫脹、腹脹、便祕、胸悶有聲、背部發冷、四肢麻痺不仁等。

善於治療痰飲的醫生,並非直接治療痰飲,而是治療氣。當氣順暢時,全身的津液也會跟著氣血流動順暢。

嚴氏也說:人體的氣道貴在順暢,氣道順暢,津液才能流通,自然不會產生痰飲。

古方,治痰飲用汗吐下溫之法。愚見不若以順氣為先,分導次之。又王隱君論云:痰清白者為寒,黃而濁者為熱。殊不知始則清白,久則黃濁,清白稀□漬於上,黃濁稠黏凝於下。嗽而易出者,清而白也;咳而不能出,則黃濁結滯也。若咯唾日久,濕熱所郁,上下凝結,皆無清白者也。

白話文:

古方對於痰液過多,使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溫補等方法。我認為不如先調理氣機,然後再分導祛痰。王隱君也說:透明白色的痰液是寒痰,黃色渾濁的痰液是熱痰。但其實,痰液一開始是透明白的,時間久了會變成黃濁的。透明白的痰液比較稀薄,飄浮在上面;黃濁的痰液較濃稠,黏在下面。咳出來很容易的,是透明白的痰液;咳不出來的,是黃濁的痰液凝結所致。如果長時間咳嗽咳痰,濕熱內鬱,上下凝結,則沒有透明白的痰液了。

甚至帶血,血敗則黑痰,為關格異病,人所不識。又清白者氣味淡,日久者,漸成惡味,酸辣腥臊焦苦不一。百病中,多有兼痰者,世所不知也。凡人身中有結核,不痛不紅,不作膿者,皆痰注也。治痰法,實脾土,燥脾濕,是治其本也。

白話文:

嚴重者還會帶血,血敗就會化為黑色痰液,形成關格這個奇特的疾病,一般人難以辨別。而清澈白色的痰液氣味平淡,時間久了會逐漸變臭,有酸、辣、腥、臊、焦、苦等不同的味道。各種疾病中,很多都夾雜著痰液,世人卻不瞭解。人體內部出現結塊,既不痛也不紅,也不化膿的,都是痰液導致的。治療痰液的方法,在於加強脾胃之氣,祛除脾胃濕氣,這纔是治本之法。

附方

二陳湯,見中風。

瓜蒂散,見疸。

三補丸,見虛損。

參萸丸,見秘方。

青金丸蒼莎丸,並見咳嗽。

充按:丹溪治病,以痰為重,諸病多因痰而生,故前諸方,間有別出者,亦其平日常用,故不另開於附錄。觀者詳焉。

白話文:

值得注意的是,丹溪在治療疾病時,非常重視痰液。他認為許多疾病都是由痰液引起的。因此,前幾種方劑中,有部分特別的方法,也是他平常經常使用的,所以沒有另外列在附錄中。讀者應仔細察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