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中寒二(附傷寒、傷風)
神朮散,治傷風頭痛,鼻塞聲重。方見痢類。
白話文:
神術散可以治療傷風引起的頭痛、鼻塞和聲音嘶啞。 方劑內容可參考痢疾類的章節。
2. 中暑三
(附暑風、注夏)
暑證,用黃連香薷飲。挾痰,加半夏、南星;虛,加人參、黃耆。暑病內傷者,用清暑益氣湯,著暑氣是痰,用吐。注夏屬陰虛,元氣不足,夏初春末,頭疼腳軟,食少體熱者是,宜補中益氣湯,去柴胡、升麻,加炒柏、白芍藥。挾痰者,加南星、半夏、陳皮,煎服,又或用生脈湯。暑風挾痰挾火,實者可用吐法。
暑乃夏月炎暑也,盛熱之氣者火也,有冒、有傷、有中,三者有輕重之分,虛實之辨。或腹痛水瀉者,胃與大腸受之,噁心者,胃口有痰飲也。此二者冒暑也,可用黃連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,蓋黃連退暑熱,香薷消蓄水。或身熱頭疼,燥亂不寧者,或身如針刺者,此為熱傷在分內也,當以解毒湯、白虎湯,加柴胡,氣如虛者,加人參。
或咳嗽發寒熱,盜汗出不止,脈數者,熱在肺經,用清肺湯、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,遲則不救,成火乘金也,此為中暑。凡治病,須要明白辨別,慎勿混同施治。春秋間亦或有之,切莫執一,隨病處方為妙。戴云:暑風者,夏月卒倒,不省人事者是也。有因火者,有因痰者。
火,君相二火也;暑,天地二火也。內外合而炎爍,所以卒倒也。痰者,人身之痰飲也,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,塞礙心之竅道,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。此二者皆可吐。《內經》曰:火鬱則發之。吐即發散也。量其虛實而吐之,吐醒後,可用清劑調治之。
〔入方〕
暑渴
生地黃,麥冬,牛膝,炒柏,知母,葛根,甘草
上銼。水煎服。
〔附錄〕中暍是陽證,中暑是陰證。脈沉弱者,切不可用寒涼藥。清熱宜天水散、五苓、白虎湯皆可。熱悶恍惚,辰砂五苓散。脈弦實,黃連香薷湯。熱甚,自汗而渴,便澀者,五苓分利之,或桂苓甘露飲。吐瀉,脈沉微甚者,可用附子大順散。伏熱傷冷,縮脾飲、冷香飲子皆可浸冷服之。或剝蒜肉入鼻中,或研蒜水解灌之,蓋蒜氣臭烈,能通諸竅故也。
〔附方〕
生脈湯
人參,麥冬,五味子
上銼。水煎服。
黃龍丸,治一切暑毒。
赤亮雄黃(五錢),硫黃,硝石(各一兩),滑石,明礬(各半兩),好面(四兩)
上為末,丸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白湯下。
卻暑散,治冒暑伏熱,頭目眩暈,嘔吐,泄痢,煩渴,背寒,面垢。
赤茯苓,生草(各四兩),寒食麵,生薑(各一斤)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白湯調下。
香薷飲,治傷暑,臟腑不和調,霍亂吐利,煩渴引飲。
白扁豆(炒),川樸(薑製,八兩),香薷(一斤)
上水煎,入酒少許,沉冷服。
黃連香薷飲
香薷(一斤),川樸(制,半斤),黃連
上㕮咀。每二三錢,水煎服。
大順散
甘草(斷寸長,三兩),乾薑,杏仁,桂(四兩)
白話文:
中暑(三)
(包含暑風、注夏)
中暑的病症,可以用黃連香薷飲來治療。如果夾雜痰液,要加上半夏、南星;如果身體虛弱,要加上人參、黃耆。因為暑熱內傷的,要用清暑益氣湯。若是因為暑氣引起的痰,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。「注夏」這種病症屬於陰虛,是元氣不足的表現。在夏初春末的時候,如果出現頭痛、腳軟、食慾不佳、身體發熱的症狀,就屬於這種情況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,去掉柴胡、升麻,加上炒過的黃柏、白芍藥。如果夾雜痰液,要加上南星、半夏、陳皮,煎湯服用,或者可以用生脈湯。暑風夾雜痰和火氣,如果是實證,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。
暑氣是夏天炎熱的氣候,這種盛熱的氣就是火。中暑有「冒」、「傷」、「中」三種情況,它們的輕重和虛實程度不同。如果出現腹痛、拉肚子的情況,是胃和大腸受到暑氣侵襲的表現;如果出現噁心想吐的情況,是因為胃裡有痰飲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「冒暑」,可以用黃連香薷飲或清暑益氣湯來治療,因為黃連可以退暑熱,香薷可以消除體內積蓄的水分。如果出現身體發熱、頭痛、煩躁不安,或者感覺身體像被針刺一樣疼痛,這是熱傷在體表,應該用解毒湯、白虎湯來治療,可以加上柴胡,如果氣虛,要加上人參。
如果出現咳嗽、發冷發熱、盜汗不止、脈搏跳動快速的症狀,這是熱在肺經,可以用清肺湯、柴胡天水散之類的藥方來緊急治療,如果延誤治療就會難以挽救,變成火邪乘虛攻擊肺金。所以治療疾病,必須要清楚辨別病症,不要混淆,隨意用藥。春秋季節也可能會出現中暑的情況,不要固執己見,應該根據病情來靈活處方。戴氏說:暑風指的是夏天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的情況。病因有的是因為火,有的是因為痰。
「火」是指君火和相火;「暑」是指天地之火。內外之火一起燃燒,所以會突然昏倒。而「痰」是指人體內的痰飲,因為暑氣入侵,激動痰飲,堵塞心竅,導致手腳不能動彈而昏倒。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。《內經》說:「火鬱則發之」,催吐就是一種發散的方法。根據虛實情況來決定催吐的程度,清醒之後,可以用清熱的藥劑來調理。
[方劑]
暑渴
用生地黃、麥冬、牛膝、炒黃柏、知母、葛根、甘草,切碎後用水煎服。
[附錄] 中暍屬於陽證,中暑屬於陰證。如果脈搏沉弱,絕對不能用寒涼的藥物。清熱可以用天水散、五苓散、白虎湯。如果出現發熱、胸悶、意識模糊,可以用辰砂五苓散。如果脈搏弦實,可以用黃連香薷湯。如果發熱嚴重,自汗而且口渴,小便不暢,可以用五苓散來利水,或者用桂苓甘露飲。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,脈搏沉微,可以用附子大順散。如果是因為伏熱而受寒,可以用縮脾飲、冷香飲子冷服。也可以把蒜瓣搗爛塞入鼻孔,或者將大蒜磨成汁液灌服,因為大蒜氣味強烈,能夠疏通各種竅道。
[附方]
生脈湯
用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,切碎後用水煎服。
黃龍丸,治療各種暑熱毒。
用赤亮雄黃(5錢)、硫磺、硝石(各1兩)、滑石、明礬(各半兩)、好面粉(4兩),研磨成粉末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七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卻暑散,治療冒暑伏熱引起的頭暈目眩、嘔吐、腹瀉、煩渴、背部發冷、面色污垢。
用赤茯苓、生甘草(各4兩)、寒食麵、生薑(各1斤)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2錢,用白開水調服。
香薷飲,治療傷暑引起的臟腑不和、霍亂吐瀉、煩渴。
用炒白扁豆、薑製厚朴(8兩)、香薷(1斤),用水煎服,加入少量酒,冷卻後服用。
黃連香薷飲
用香薷(1斤)、製厚朴(半斤)、黃連,切碎。每次用二三錢,用水煎服。
大順散
用甘草(切成寸長,3兩)、乾薑、杏仁、桂(4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