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中寒二(附傷寒、傷風)
主乎溫散,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,有口得寒物者。
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散藥,屬內傷者十居八九。其法,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只用前湯中,從所見之證,出入加減。必先用參耆托住正氣。氣虛甚者,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劑,如果氣虛者,方可用此法。胃氣大虛,必當溫散,理中湯相宜,甚者加附子。倉卒感受大寒之氣,其病即發,非若傷寒之邪,循經以漸而深也。以上治法,宜用於南,不宜北。
戴云:此傷寒,謂身受肅殺之氣,口傷生冷物之類。因胃氣大虛,膚腠疏豁,病者脈必沉細,手足厥冷,息微身倦,雖身熱亦不渴,倦言動者是也,宜急溫之,遲則不救矣。與熱症若相似而實不同,凡脈數者,或飲水者,煩燥動搖者,皆熱病。寒熱二證,若水火然,不可得而同治,誤即殺人。
〔附錄〕凡症與傷寒相類者極多,皆雜證也,其詳出《內經·熱論》,自長沙以下,諸家推明甚至,千世之下,能得其粹者,東垣也。其曰:內傷極多,外傷間而有之。此發前人之所未發,後人狥俗,不能真切,雷同指為外傷,極謬。其或可者,蓋亦因其不敢放肆,而多用和解及平和之藥散之爾,若粗率者,則必殺人。
初有感冒等輕症,不可便認作傷寒妄治,西北二方,極寒肅殺之地,故外感甚多;東南二方,溫和之地,外傷極少,雜病亦有六經所見之證,故世俗混而難別。
正治溫散,宜桂枝湯、四逆湯輩,甚者三建湯、霹靂散。從治用熱藥加涼劑引之,或熱藥須俟冷飲最妙。經曰:從而逆之,此之謂也。反攻用煎烏頭之類。
傷風屬肺者多,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。
戴云: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。
附方:
補中益氣湯,見內傷類。
理中湯
人參,甘草,乾薑,白朮(等分)
上銼。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桂枝湯
桂枝,赤芍(各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生薑(一兩半)大棗
上銼。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四逆湯
甘草(炙,二兩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半兩)
上銼。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三建湯
大川烏,附子,天雄(並炮,等分)
上銼。每四錢,水二盞,姜十五片,煎服。
霹靂散
附子(一枚,及半兩者,炮熟取出,用冷灰焙之)
細研,入真臘茶一大錢同和。分二服,每服水一盞,煎六分,臨熟,入蜜半匙,放溫服之。
姜附湯,治中寒身體強直,口噤不語,逆冷。
乾薑(一兩),附子(生,去皮臍,一斤)
上銼。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挾氣攻刺,加木香半錢;挾氣不仁,加防風一錢;挾濕者,加白朮;筋脈牽急,加木瓜;肢節痛,加桂二錢。
消風百解散,
荊芥,白芷,陳皮,麻黃,蒼朮,甘草(等分)
上銼。用姜三片,蔥白三根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[寒冷病症二(包含感冒、風寒)]
主要治療方法是溫暖散寒。有人會突然受到自然界寒氣的侵襲,或者因為食用了寒性食物而導致寒氣入侵。
對於內傷者來說,十之八九需要從補中益氣湯中添加散寒的藥物。治療原則是,邪氣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氣血一定虛弱。使用補中益氣湯時,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,進行藥物的增減。必須首先使用人參和黃耆來穩定正氣。對於氣血非常虛弱的人,可以少量加入附子來促進人參和黃耆的作用。只有在氣血虛弱的情況下,這種方法才適用。如果胃氣非常虛弱,必須溫暖散寒,理中湯是一個好的選擇,嚴重時可以加入附子。突然感受到極大的寒氣,疾病立即發作,這與傷寒的邪氣循經絡逐漸深入的過程不同。以上的治療方法,適合南方地區,北方地區不適用。
戴雲:這種感冒指的是身體受到嚴酷寒氣的影響,或者是口部攝入了過量的生冷食物。由於胃氣非常虛弱,皮膚毛孔開闊,患者的脈搏必定沉細,手腳冰冷,呼吸微弱,身體疲倦,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會感到口渴,說話和活動都會感到疲倦。這種情況應立即溫暖身體,否則將無法救治。這種疾病看起來可能與熱病相似,但實際上完全不同。凡是脈搏快速的,或者喝水的,煩躁不安的,都是熱病。寒病和熱病兩個症狀就像水和火一樣,不能同時治療,一旦錯誤就會致命。
對於所有類似傷寒的症狀,大多屬於複雜的綜合症狀。詳細的解釋可以在《內經·熱論》中找到,從張仲景開始,各家學說對此都有深入的研究。千百年來,能夠真正理解其精髓的是李杲。他說:內傷非常多,外傷偶爾發生。這是前人未曾提及的新觀點,後人往往盲目跟隨常規,無法深刻理解,將所有疾病統一歸為外傷,這是極大的誤區。有些醫生能夠恰當地使用調和及平和的藥物來治療,這是因為他們不敢輕易冒險。但如果粗心大意,就可能會致命。
初次出現感冒等輕度症狀時,不能立即斷定為傷寒並隨意治療。西北地區極其寒冷,因此外感疾病很多;東南地區氣候溫和,外感疾病很少,複雜的疾病也可能出現六經的症狀,因此社會上很難區分。
對於寒冷病症,應該使用溫暖散寒的方法,如桂枝湯、四逆湯等。對於嚴重的病情,可以使用三建湯、霹靂散等。在治療過程中,可以使用熱藥加上涼藥作為輔助,或者在冷飲中加入熱藥,效果更佳。經典中提到:順著病勢進行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"從而逆之"。反向攻擊可以使用煎煮烏頭等方法。
風寒屬於肺部疾病,應該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來散寒。
戴雲:新發的咳嗽、鼻塞、聲音重濁等症狀都屬於風寒。
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處方:
補中益氣湯,可以在內傷類中找到。
理中湯
人參、甘草、乾薑、白朮(比例相同)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5錢,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桂枝湯
桂枝、赤芍(各1兩半)、甘草(1兩)、生薑(1兩半)、大棗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5錢,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四逆湯
甘草(炙,2兩)、乾薑(1兩半)、附子(半兩)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5錢,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三建湯
大川烏、附子、天雄(均炮製,比例相同)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4錢,用水兩碗,加入15片薑,煎煮服用。
霹靂散
附子(1枚,約半兩,炮製後取出,用冷灰烘焙)
細磨成粉,加入一大錢真臘茶混合。分為兩份,每次服用時,用水一碗,煎至六分熟,臨近熟時加入半匙蜂蜜,溫熱服用。
薑附湯,治療中寒導致身體僵硬、口齒不清、逆冷。
乾薑(1兩)、附子(生,去皮臍,1斤)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3錢,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伴有氣滯疼痛,可加入木香半錢;如果伴有麻木無知覺,可加入防風1錢;如果伴有濕氣,可加入白朮;如果伴有筋脈抽搐,可加入木瓜;如果伴有肢節疼痛,可加入桂二錢。
消風百解散
荊芥、白芷、陳皮、麻黃、蒼朮、甘草(比例相同)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時,加入三片薑和三根蔥白,用水煎煮服用。
神朮散,治療風寒引起的頭痛、鼻塞、聲音重。此方可在痢疾類中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