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附錄 (7)
附錄 (7)
1. 丹溪翁傳
其論相火有曰:陽動而變,陰靜而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。然火有二焉,曰君火,曰相火。君火者,人火也;相火者,天火也。火內陰而外陽,主乎動者也。故凡動皆屬火。以名而言,形質相生,配於五行,故謂之君;以位而言,生於虛無,守位稟命,故謂之相。天生物,恆於動;人有此生,亦恆於動。
然其所以恆於動者,皆相火助之也。見於天者,出於龍雷則木之氣,出於海則水之氣也;具於人者,寄於肝腎二部,肝屬木而腎屬水也。膽者肝之府,膀胱者腎之府,心胞絡者腎之配,三焦以焦言,而下焦司肝腎之分,皆陰而下也。天非此火不能生,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。
天之火雖出於木,而皆本乎地,故雷非伏,龍非蟄,海非附於地,則不能鳴,不能飛,不能波也。鳴也,飛也,波也,動而為相火者也,肝腎之陰,悉具相火,人而同乎天也。或曰:相火天人所同,東垣何以指為元氣之賊?又謂火與元氣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,然則如之何而可使之無勝負乎?曰:周子曰:神發知矣。五性感動而萬事出,五者之性,為物所感,不能不動。
謂之動者,即《內經》五火也。相火易動,五性厥陽之火,又從而扇之,則妄動矣。火既妄動,則煎熬真陰,陰虛則病,陰絕則死。君火之氣,經以暑與熱言之,而相火之氣,則以火言,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也。故曰:「相火元氣之賊。」周子曰: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。
朱子亦曰:必使道心常為之主,而人心每聽命焉,此善處乎火者也。人心聽命於道心,而又能主之以靜,彼五火將寂然不動。而相火者,惟有扶助造化,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,夫何元氣之賊哉!或曰:《內經》相火注,言少陰少陽矣,未嘗言及厥陰太陽,而吾子言之,何也?曰:足太陽少陰,東垣嘗言之,治以炒柏,取其味辛,能瀉水中之火。戴人亦言膽與三焦,肝與胞絡,皆從火治,此歷指龍雷之火也。
余以天人之火,皆生於地,如上文所云者,實廣二公之意耳。或曰:《內經》言火者非一,往往於六氣中見之,而言臟腑者未之有也,二公豈他有所據耶?曰:經以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,岐伯歷指病機一十九條,而屬火者五,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?考之《內經》,諸熱瞀瘛,則屬之火;諸狂燥越,則屬之火;諸病附腫,痛酸驚駭,則屬之火。
又《原病式》曰:諸風掉眩,屬於肝火之動也;諸風膹郁病痿,屬於肺火之升也;諸濕腫滿,屬於脾火之勝也;諸痛癢瘡瘍,屬於心火之用也。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。噫!以陳無擇之通達,猶以暖識論君火,日用之火論相火,是宜後人之聾瞽哉!其論陽有餘陰不足,有曰:「人受天地之氣以生,天之陽氣為氣,地之陰氣為血」,然氣常有餘而血常不足,何為其然也?天,大也,為陽而運於地之外。地居天之中,為陰,而天之大氣舉之。
白話文:
丹溪翁傳
關於相火的論述:陽氣活動而變化,陰氣靜止而結合,從而產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種元素。然而,火分為兩種,一種是君火,一種是相火。君火,是人體之火;相火,是天火。火內在屬陰,外在屬陽,主宰著運動,所以一切運動都屬於火。從名稱上來說,形質相互滋生,與五行相配,故稱之為君火;從位置上來說,它生於虛無,守其位置,秉承天命,故稱之為相火。天地萬物生生不息,恆常運動;人體亦然,恆常運動。
然而,人體之所以能恆常運動,都是因為相火在推動。在天體中,相火表現為龍雷之氣(木氣)和海洋之氣(水氣);在人體中,寄於肝腎二臟,肝屬木,腎屬水。膽是肝的腑,膀胱是腎的腑,心包絡與腎相配,三焦以焦而言,而下焦主司肝腎的分別,皆屬陰而向下。天地不能沒有這相火而生生不息,人體也不能沒有這相火而生存。
天火雖然來自於木,但根本來自於地,所以雷聲不是從虛空中發出,龍也不是從地底以外飛出,海浪也不是不依附於地而生,否則就不能發出雷鳴,不能飛行,不能波濤洶湧。雷鳴、飛行、波濤,這些運動都是相火的作用,肝腎的陰氣,都包含相火,人體與天地相通。有人問道:相火是天地人共有的,東垣(張仲景)為何將其視為元氣之賊?又說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,一個勝則一個敗,那麼如何才能使它們沒有勝負呢?答曰:周敦頤說:「神發知矣」。五種性情受感動而萬事發生,這五種性情,受到外物的感應,不能不動。
所謂的「動」,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五種火。相火容易活動,五種性情中陽氣的火,又從旁煽動它,就會妄動。火一旦妄動,就會煎熬真陰之氣,陰虛則生病,陰氣耗盡則死亡。君火之氣,常用暑熱來形容,而相火之氣,則直接用火來形容,因為它暴烈酷熱,遠甚於君火。所以說:「相火是元氣之賊。」周敦頤說:聖人以中正仁義來安定它,以靜為主。
朱熹也說:必須使道心經常為主宰,而人心時時聽從它的命令,這是善於處理火的方法。人心聽命於道心,又能以靜來主宰它,那麼這五種火就會寂然不動。而相火,則只能扶助造化,使萬物生生不息地運行,哪裡會是元氣之賊呢!有人問道:《內經》對相火的註解,只提到少陰少陽,從未提及厥陰太陽,而您卻提到了,這是為什麼?答曰:足太陽少陰,東垣曾經提到過,治療方法是用炒柏子仁,取其辛味,能瀉去水中之火。戴人(戴聖)也提到膽與三焦,肝與胞絡,都從火論治,這是指龍雷之火。
我認為天地人三者之火,都生於地,如同上文所說,只是擴展了二位前輩的觀點而已。有人問道:《內經》提到火,不止一種,往往在六氣中見到,而提到臟腑的卻沒有,二位前輩是否另有根據呢?答曰:經書說百病都生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因素的運動和變化,岐伯在《內經》中列舉了十九種病機,其中屬於火的就有五種,這不是相火致病源於臟腑的證據嗎?考究《內經》,諸熱瞀瘛,都屬於火;諸狂燥越,都屬於火;諸病附腫,痛酸驚駭,都屬於火。
又《原病式》說:諸風掉眩,屬於肝火妄動;諸風膹郁病痿,屬於肺火上逆;諸濕腫滿,屬於脾火亢盛;諸痛癢瘡瘍,屬於心火亢盛。這些都是火致病源於臟腑的例子。唉!像陳無擇這樣通達的人,還用溫煦的觀點論君火,用日常之火論相火,這讓後人如何能明瞭呢!關於陽盛陰虛,有這樣一種說法:「人受天地之氣而生,天之陽氣為氣,地之陰氣為血」,然而氣總是充足的,而血總是不足的,這是為什麼呢?天,大也,為陽,運行於地之外;地居於天之下,為陰,而天的大氣托舉著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