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附錄 (2)
附錄 (2)
1.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
胥史高下其手,以為民奸。先生集同里之人謂曰:「有田則科徭隨之,君等人胥史餌而護相傾,非策之上也,宜相率以義,契其力之朒,嬴而敷之。」眾翕然從,每官書下,相依如父子,議事必先集。若苛斂之至,先生即以身前,辭氣懇款,上官多聽,為之損裁。縣大夫勸耕於鄉,將有要於民。
先生愳其臨境,邪幅扉屨,往迎於道左。大夫驚曰:「先生何事乃爾耶?」先生曰:「民有役於官,禮固應爾。」大夫曰:「勸耕善乎?」先生曰:「私田不煩官勸,第公田生青芻耳。」是時圭田賦重,種戶多逃亡,故先生以此為風。大夫一笑而去。鄉有蜀墅塘,周圍凡三千六百步,溉田至六千畝而嬴;堤壞而水竭,數以旱告。
先生倡民興築,置坊庸,鑿為三竇,時其深淺而舒泄之。民食其利。後十年,山水暴至,堤又壞,先生命再從子漳力任其事,以嗣其成。縣令長或問決獄得失,先生必盡心為之開導。東陽郭氏父子三人,虐毆小民幾斃,又貫針鰌腹,逼使吞之。事移義烏鞠問,當其子父皆死。
先生曰:「原其故殺之情,亦一人可償爾。一子從父之令,宜從未減,若皆殺之,無乃已重乎?」事上從先生議。張甲行小徑中,適李乙荷任器來,幾中甲目,甲怒拳其耳而死。甲乙皆貧人,甲又有九十之親。先生曰:「貰甲罪則廢法,徇法甲必瘦死,親無以養亦死。乙屍暴於道,孰為藏之?不若使竟其葬薶,且慰其親,徐來歸獄,服中刑耳。
」或曰:「甲或逃奈何?」先生曰:「若以誠待之,必不爾也。」縣如先生言。後會赦免。細民有斬先生丘木者,先生訊之,民弗服。先生聞於縣,將逮之。人交讓民曰:「汝奈何犯仁人耶?」民曰:「計將安出?」人曰:「先生,長者也。急舁木還之,當爾貸。」民從之,先生果真而不問。
先生客吳妙湛院,尼刻木作人形,以為厭蠱。館客陳庚得之,欲發其事,尼懼甚。先生知之,以計紿陳出,碎其木刻。陳歸怒且詈。先生徐曰:「君乃士人,獲此聲於吳楚間,甚非君利。倘乏金,吾財可通用,勿憂也。」尼後輦金帛為謝,先生叱而去。方岳重臣及廉訪使者,聞先生名,無不願見;既見,無不欲交章薦之。
先生皆力辭。唯民瘼吏弊,必再三蹙額告之,不啻親受其病者。覃懷鄭公持節浙東,尤敬先生,以尊客禮禮之。眾或不樂,競短其行於公。公笑曰:「朱聘君盛舉諸公之長,而諸公顧反短之,何其量之懸隔耶?」皆慚不能退。初,先生壯齡時,以母夫人病脾,頗習醫。
後益研礦之,且曰:「吾既窮而在下,澤不能致遠,其可遠者,非醫將安務乎?」時方盛行陳師文、裴宗元所定大觀一百九十七方,先生獨疑之,曰:「用藥如持衡,隨物重輕而為前卻,古方新證,安能相值乎?」於是尋師而訂其說,渡濤江走吳,又走宛陵,走建業,皆不能得。復回武林,有以羅司徒知悌為言者。
白話文:
朱公(丹溪先生)一生為民請命,秉持正義。當時的胥吏(官府辦事人員)為非作歹,魚肉百姓。朱公號召鄉里百姓,說:「有田地就要交稅服徭役,你們這些胥吏互相勾結,欺壓百姓,不是長久之計,應該團結起來,同心協力,共同應對。」鄉民們都聽從他的號召,每當官府下達文書,鄉民們都互相扶持,如同父子一般,商量事情也必定先聚集在一起。如果官府苛刻徵收賦稅,朱公就親自出面,懇切地向官府求情,上級官員大多會聽從他的話,減輕百姓的負擔。
縣令到鄉里來勸農,要向百姓有所要求,朱公知道後,就穿著簡樸的衣服,在路邊迎接縣令。縣令驚訝地問:「先生為何如此?」朱公回答說:「百姓服役於官府,本就是禮數。」縣令說:「勸農很好啊!」朱公說:「私田不需要官府勸耕,只需官府的田地長出青草就行了。」當時田賦很重,很多農民都逃亡了,朱公以此點明問題。縣令聽後笑了笑就走了。
鄉里有條蜀墅塘,周長三千六百步,灌溉六千畝田地;但堤壩破損,水流乾涸,多次發生旱災。朱公號召鄉民一起修築堤壩,設置工坊,開鑿三個出水口,根據水位深淺來調節水量,百姓因此受益。十年後,暴雨成災,堤壩再次損壞,朱公就讓他的兒子漳接替他的工作,繼續修築堤壩。
縣令或官府詢問關於判案的得失,朱公必定盡心竭力地給予指導。東陽郭氏父子三人虐待毆打小民,幾乎致其死亡,還用針線穿過小魚的肚子,逼迫小民吞下去。案件移交義烏審理,本來父子二人都要處死。朱公說:「根據他們的犯罪情節,殺一人就可以了。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,罪責應該減輕,如果都處死,是不是太重了?」上級官府採納了朱公的建議。
張甲在小路上行走,李乙扛著東西走來,差點撞到張甲的眼睛,張甲一怒之下打了李乙的耳朵,李乙死了。張甲和李乙都是窮人,張甲還有九十歲的父母。朱公說:「赦免張甲的罪行就違背了法律,依法處置,張甲必定會被累死,他的父母也因無依靠而死。李乙的屍體暴露在路上,誰來埋葬他呢?不如先讓他安葬,安慰他的親人,然後再把他抓回監獄服刑。」有人說:「張甲可能會逃跑怎麼辦?」朱公說:「如果用誠心待他,他一定不會逃跑。」縣令聽從了朱公的建議,後來張甲得到了赦免。
有位小民砍伐了朱公山上的樹木,朱公審問他,小民不服。朱公將此事告知縣令,準備逮捕他。鄉里的人勸告小民說:「你怎麼能犯這種仁義之人的錯呢?」小民問:「怎麼辦?」鄉里的人說:「先生是長者,你趕緊把木頭送回去,他一定會原諒你的。」小民聽從了他們的建議,朱公果然沒有追究。
朱公在吳地妙湛院做客,尼姑刻木頭做成人的形狀,用來作法厭蠱。館客陳庚得到了它,想揭發此事,尼姑非常害怕。朱公知道了,就用計策讓陳庚離開,然後毀掉木刻。陳庚回去後非常憤怒,破口大罵。朱公慢慢地說:「你是讀書人,在吳楚之地留下這種名聲,對你沒有好處。如果你缺錢,我的錢可以用,不用擔心。」尼姑後來送來金銀財帛謝罪,朱公斥責她然後離開。
當時的權臣和廉訪使者,聽到朱公的名聲,都希望能見到他;見面後,都想要推薦他。朱公都堅決辭謝。只有百姓受苦和官吏的弊端,他才會皺眉頭多次告誡,好像親身經歷一樣。當時浙江東路的官員鄭公非常敬重朱公,以貴賓之禮待他。有些人很不高興,在鄭公面前說朱公的壞話。鄭公笑著說:「朱聘君是諸位長官中的佼佼者,你們卻反而貶低他,你們的眼光差距也太大了吧!」眾人都羞愧地不敢再說什麼。
朱公年輕時,因為母親患有脾胃病,開始學習醫術。後來更深入研究醫理,說:「我既然貧困低微,恩惠不能遠及,那麼可以造福更多人的,莫過於行醫了。」當時盛行陳師文、裴宗元編纂的大觀一百九十七方,朱公卻對此表示懷疑,說:「用藥就像握秤一樣,要根據藥物的輕重來增減,古代的藥方和現代的病症,怎麼能完全對應呢?」於是,朱公四處尋師求教,驗證自己的想法,他多次前往吳地、宛陵、建業,但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師傅。之後回到武林,有人向羅司徒知悌推薦了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