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五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2)

1. 痘瘡九十五

入方,解痘瘡毒。

絲瓜,升麻,酒芍藥,生甘草,黑豆,山楂,赤小豆,犀角

上水煎服。

又方,治痘瘡,已出未出皆可服。

硃砂

上為末。蜜水調服。多者可減,少者可無。

痘瘡敷藥

貝母,南星,殭蠶,天花粉,寒水石(最多),白芷,草烏,大黃,豬牙,皂角

上為末。醋調敷之。

〔附錄〕小兒瘡疹,大抵與傷寒相似,發熱煩躁,臉赤唇紅,身痛頭疼,乍寒乍熱,噴嚏呵欠,嗽喘痰涎,傷寒證候類有之。始發之時,有因傷風寒而得者,有時氣傳染而得者,有因傷食嘔吐而得者,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者,或為竄眼禁牙驚搐如風之證,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,或煩躁狂悶昏睡,或自汗,或下痢,或發熱,或不發熱,證候多端。卒未易辨,亦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。

蓋謂瘡疹屬陽,腎臟無證,耳與骫足,俱屬於腎,故腎之所部獨冷。疑似之間,或中或否,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,於此可以稽驗矣。調護之法,首尾俱不可汗下,但溫涼之劑,兼而濟之,解毒和中安表而已。如欲解肌,乾葛、紫蘇可也。其或小兒氣實,煩躁熱熾,大便秘結,則與犀角地黃湯,或人參敗毒散輩。

又或紫草飲,多服亦能利之。故前說大便不通者,少與大黃,尤宜仔細斟酌之,慎之可也。若小便赤少者,分利小便,則熱氣有所滲而出。凡熱不可驟遏,但輕解之。若無熱,則瘡又不能發也。凡已發未發,並與紫蘇飲為當,虛者益之,實者損之,冷者溫之,熱者平之,是為權度。

借喻而言,亦如庖人籠蒸之法,但欲其松耳。如苟妄汗,則榮衛既開,轉增瘡爛;妄下則正氣內脫,變而歸腎。身體振寒,耳骫反熱,眼合肚脹,其瘡黑壞,十無一生。錢氏云:黑陷青紫者,百祥丸下之,不黑者謹勿下。余知其所下者,瀉膀胱之邪也。又云: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,可治,水穀不消,或寒戰者為逆。

余知其脾強者,土可以治水也。百祥丸太峻,當以宣風散代之。瀉後溫脾,則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等分,厚朴、木香、甘草各半為妙。蓋瘡發肌肉,陽明主之,脾土一溫,胃氣隨暢,獨不可消弭已泄之腎水乎。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。朱氏曰:瘡疹已發未發,但不可疏轉,此為大戒。

又曰:瘡疹首尾,皆不可下,輒用利藥,則毒氣入里殺人。以此觀之,瘡疹證狀,雖與傷寒相似,而瘡疹治法,實與傷寒不同。傷寒所傳從表入里,瘡疹所發從里出表。蓋毒根於裡,若下之,則內氣一虛,毒不能出而返入焉。由是土不勝水,黑陷者有之。毒發於表,若汗之,則榮衛一虛,重令開泄,轉增瘡爛,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有之。

汗下二說,古人所深戒也。調解之法,活血調氣,安表和中,輕清消毒,溫涼之劑,二者得兼而已。溫如當歸、黃耆、木香輩,涼如前胡、乾葛、升麻輩,佐之以川芎、芍藥、枳殼、桔梗、羌活、木通、紫草、甘草之屬,則可以調適矣。但小兒凡覺身熱,證似傷寒,未經瘡痘,疑似未明,且先與惺惺散、參蘇飲,或人參羌活散輩,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、人參敗毒散。瘡痘已出,則少與化毒湯。

白話文:

痘瘡九十五

第一個方劑,用於解痘瘡毒:絲瓜、升麻、酒制白芍藥、生甘草、黑豆、山楂、赤小豆、犀角,用水煎服。

另一個方劑,用於治療痘瘡,痘瘡已出或未出皆可服用:硃砂研末,用蜂蜜水調服。用量可根據情況增減,少者可不用。

痘瘡外敷藥:貝母、南星、殭蠶、天花粉、寒水石(用量最多)、白芷、草烏、大黃、豬牙皂角,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附錄:小兒瘡疹的症狀,大多與傷寒相似,例如發熱煩躁、臉紅唇紅、身體疼痛、頭疼、時冷時熱、打噴嚏、呵欠、咳嗽、喘息、痰多等,這些症狀都與傷寒相似。 起初發病的原因,可能是因受風寒、感染、飲食不當嘔吐、跌撲驚恐導致淤血積聚等;也可能出現眼球震顫、牙關緊閉、抽搐等類似中風的症狀,或伴有口、舌、咽喉、腹部疼痛,或煩躁不安、昏迷嗜睡,或自汗、腹瀉、發熱或不發熱等,症狀多樣複雜,難以確診。需觀察耳朵、手腳掌心是否冰冷來判斷。

一般來說,瘡疹屬陽性疾病,腎臟沒有明顯病症,而耳朵和手腳掌心都屬於腎經循行部位,所以腎經部位才會獨自冰冷。如果診斷拿捏不定,不如觀察耳後是否有紅色的血管,以此來判斷是否患病。護理方法,起初和結束階段都不可用發汗或瀉下方法,只能使用溫涼兼顧的藥物,以解毒、和胃、疏表為主。如果需要疏解肌表,可以用葛根、紫蘇。如果小兒氣盛,煩躁發熱,大便秘結,則可服用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等方劑。

或者服用紫草飲,多服也能通便。因此,之前提到的便秘患者,應少用大黃,需謹慎斟酌。如果小便赤少,就要促進小便排出,才能讓體內熱氣散發出去。發熱不可驟然遏制,只需輕微解除即可,如果沒有發熱,瘡疹就無法發出來。無論痘瘡已發或未發,都應該服用紫蘇飲,虛者增量,實者減量,寒者溫之,熱者涼之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。

打個比方,就像廚師蒸籠蒸食物一樣,只希望它鬆軟。如果過度發汗,則榮衛之氣皆開,反而加重瘡瘍;過度瀉下,則正氣內虛,病情會轉入腎臟。如果身體發冷,而耳朵和手腳掌心卻發熱,眼睛緊閉,肚子脹,瘡瘍發黑壞死,十個病人中也難有一活。錢氏說:痘瘡發黑陷下、青紫者,可用百祥丸治療,但未發黑的則謹慎使用。我知道他用百祥丸,是為了瀉除膀胱的邪氣。他又說:瀉下後身體發熱,想喝水者,可以治療;如果水穀不化,或寒戰,則屬於逆症。

我知道脾氣旺盛的人,土氣可以制水氣。百祥丸藥性過於峻猛,可以用宣風散代替。瀉下之後溫補脾胃,可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等量,厚朴、木香、甘草各半量。因為瘡瘍發於肌肉,陽明經主之,脾土一溫,胃氣自然通暢,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腎臟的積水。這是錢氏不傳之秘訣。朱氏說:痘瘡已發未發,都不可疏散,這是大忌。

他又說:痘瘡的始末階段都不可瀉下,如果使用瀉藥,毒氣就會深入內臟致死。由此可見,痘瘡的症狀雖然與傷寒相似,但治療方法卻完全不同。傷寒的傳播是由表及裡,痘瘡的發病是由裡及表。因為毒邪根於內,如果瀉下,就會導致內氣虛弱,毒邪不能排出反而內陷。因此,脾土不勝水濕,就會出現痘瘡發黑陷下的情況。如果毒邪發於表,如果發汗,就會導致榮衛之氣虛弱,加重開泄,反而加重瘡瘍,因此風邪乘虛而入,導致病情變化的情況也存在。

發汗和瀉下這兩種方法,是古人最忌諱的。治療的方法,應該活血化瘀,調和氣血,安撫肌表,和中理氣,輕清解毒,溫涼並用。溫性的藥物像當歸、黃耆、木香等,涼性的藥物像前胡、葛根、升麻等,再佐以川芎、芍藥、枳殼、桔梗、羌活、木通、紫草、甘草等藥物,就可以進行調治。但是,小兒如果感覺身體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但未曾患過痘瘡,診斷不明確時,先服用惺惺散、參蘇飲或人參羌活散等,發熱厲害則服用升麻葛根湯或人參敗毒散。痘瘡已出,則少量服用化毒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