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五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1)

1. 痘瘡九十五

痘瘡,分氣虛、血虛,用補。氣虛者,人參、白朮加解毒藥;血虛者,四物湯中加解毒藥。凡痘瘡初出之時,色白者,便用大補氣血,參、朮、耆、芎、升麻、乾葛、草、木香、丁香、酒洗當歸、白芍。若大便瀉,加訶子、肉豆蔻、酒炒芩連,名解毒藥。但見紅點,便忌葛根湯,恐發得表虛也。

吐瀉食少,為裡虛;不吐瀉,能食,為裡實;裡實而補,則結癰毒。陷伏倒靨為表虛,灰白者亦表虛,或用燒人屎。紅活綻凸為表實,表實而更復用表藥,則反潰爛不結痂。吐瀉陷伏,二者俱見,為表裡俱虛。黑陷甚者,亦用燒人屎,蜜水調服,出子和方。痘瘡初出時,或未見時,人有患者,宜預服此藥,多者令少,重者令輕。

方以絲瓜近蒂三寸,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,砂糖拌,干吃。入硃砂末,尤妙。痘瘡分人清濁,就形氣上取勇怯。黑陷二種,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,酒炒黃耆、酒紫草、人參。顏色正者如上治。將欲成就,卻色淡者,宜助血藥,用當歸、川芎、酒洗芍藥之類,或加紅花。

將成就之際,卻紫色者,屬熱,用涼藥解其毒,升麻、葛根、黃連、黃芩、桂枝、連翹之類,甚者犀角,大解痘毒,爐灰白色、靜者、怯者,作寒看。勇者、燥者、焮發者,作熱看。痘瘡,鼠黏子、連翹、山楂、甘草,此四味,始終必用之藥。全白色,將靨時如豆殼者,蓋因初起時飲水多,其靨不齊,俗呼倒靨,不好。

但服實表之劑,消息以大小便,如大便秘,通大便;小便秘,通小便。有初起煩躁譫語,狂渴引飲,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,急以涼藥解其標,如益元散之類亦可服。癢塌者,於形色脈上分虛實,實則脈有力氣壯,虛則脈無力氣怯。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,以羽潤瘡上。虛癢者,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。

實癢如大便不通者,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許與之,下其結糞。疏則無毒,蜜則有毒,宜涼藥解之,雖數十帖亦不妨。無害眼之患。瘡乾者宜退火,濕者用瀉濕。退火止用輕劑,荊芥、升麻、葛根之類;瀉濕乃肌表間濕,宜用風藥白芷、防風之類。如痘瘡傷眼,必用山梔、決明、赤芍、歸尾、芩連、防風、連翹、升麻、桔梗,作小劑,末調服。如眼無光,過百日後,血氣復自明。

痘癰多是實毒,血熱成癰,分上下用藥,一日不可緩。已成膿,必用涼藥為主,赤芍、甘草節、連翹、桔梗,上引用升麻、葛根,下引用檳榔、牛膝,助以貝母、忍冬草、白芷、栝蔞之類。大便燥,用大黃。發寒熱,用黃芩、黃柏。痘瘡,黑屬血熱,涼血為主;白屬虛,補氣為主。

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,則相兼而治。初起時自汗不妨,蓋濕熱熏蒸而然故也。痘風分氣血虛實,以日子守之,多帶氣血不足,虛則黃耆,生血活血之劑助之,略佐以風藥;實則白芍為君,黃芩亦為君,佐以白芷、連翹、續斷之類。若屬寒,陳氏方可用。

白話文:

痘瘡(天花),有氣虛和血虛之分,治療上要用補益的方式。氣虛的人,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藥,再加解毒藥;血虛的人,用四物湯這類補血藥,再加解毒藥。

一般來說,痘瘡剛開始長的時候,如果顏色是白的,就應該用大補氣血的藥,像是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川芎、升麻、葛根、甘草、木香、丁香、酒洗過的當歸、白芍等。如果出現拉肚子,要加訶子、肉豆蔻、酒炒過的黃芩、黃連,這些都屬於解毒藥。只要看到紅點出現,就不要用葛根湯,以免讓身體表面更加虛弱。

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,這是裡虛的症狀;如果沒有嘔吐腹瀉,而且能吃東西,這是裡實的症狀。如果裡實卻用補藥,反而會導致結成癰毒。痘瘡凹陷、顏色灰白,這都是表虛的表現,可以用燒過的人屎來治療。如果痘瘡紅潤飽滿,是表實的表現。如果表實還用表藥,反而會讓痘瘡潰爛、無法結痂。如果同時出現嘔吐腹瀉和凹陷的狀況,那就是表裡俱虛。痘瘡黑陷嚴重的,也要用燒過的人屎,用蜜水調和服用,這是出自《出子和方》這個藥方。

痘瘡剛開始出現,或者還沒看到痘瘡的時候,如果知道有人感染,最好先預防性地服用這些藥,可以讓病情由多變少、由重變輕。

有個藥方是用絲瓜靠近蒂頭三寸的地方,連皮帶籽燒成灰,磨成粉末,用砂糖拌勻乾吃,加入硃砂粉末效果更好。痘瘡因人而異,有清有濁,要從痘瘡的形狀和氣色來判斷患者是體質強壯還是虛弱。黑陷這兩種情況,是因為氣虛導致毒氣無法完全排出,要用酒炒過的黃耆、酒浸過的紫草、人參來治療。如果痘瘡顏色正常,就按照前面的方式治療。如果痘瘡快要成熟,但顏色變淡,就應該用補血的藥,像是當歸、川芎、酒洗過的芍藥等,或是加入紅花。

如果痘瘡快要成熟,但顏色變成紫色,這是屬於熱症,要用涼藥來解毒,像是升麻、葛根、黃連、黃芩、桂枝、連翹等,嚴重的話要用犀角,可以大大解除痘毒。如果痘瘡顏色呈現爐灰白色、靜止不動、看起來很虛弱,就屬於寒症;如果痘瘡顏色紅潤、發熱、腫脹,就屬於熱症。痘瘡的治療,鼠黏子、連翹、山楂、甘草這四味藥,是從頭到尾都一定要用到的。如果痘瘡呈現全白色,快要凹陷時像豆莢殼一樣,這是因為剛開始長痘瘡時喝太多水,導致痘瘡凹凸不平,俗稱倒靨,是不好的現象。

治療上,要服用補益身體表面的藥物,並觀察大小便的情況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就用藥通便;如果小便不通暢,就用藥利尿。如果剛開始長痘瘡時出現煩躁、說胡話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,如果喝太多水,痘瘡就會長得不均勻,要趕快用涼藥來解除這些症狀,像是益元散這類的藥也可以服用。如果痘瘡出現發癢和塌陷的現象,要從痘瘡的形狀、顏色和脈象來判斷是虛症還是實症。實症的脈象有力,身體強壯;虛症的脈象無力,身體虛弱。輕微的發癢,可以用淡蜜水調和滑石粉,用羽毛輕輕塗在痘瘡上。如果是虛弱引起的發癢,要用補益身體表面的藥,再加涼血的藥。

如果是實症引起的發癢,而且大便不通暢,可以用少量的大黃這類寒涼的藥來幫助排便。如果沒有排便,毒素就會累積;如果有排便,毒素就會排出。蜜雖然有毒性,但可以用涼藥來解毒,即使吃幾十帖藥也不妨礙,不會傷害到眼睛。痘瘡乾燥的,要用退火的藥;痘瘡濕潤的,要用祛濕的藥。退火只要用輕劑量的藥,像是荊芥、升麻、葛根等;祛濕要用能去除身體表面的濕氣的藥,像是白芷、防風等。如果痘瘡傷到眼睛,一定要用山梔、決明、赤芍、當歸尾、黃芩、黃連、防風、連翹、升麻、桔梗,用小劑量,磨成粉調服。如果眼睛沒有光澤,過了一百天後,血氣自然會恢復。

痘癰多半是實毒引起的,血熱會導致長癰,要分上下部位來用藥,一天都不能耽誤。如果已經化膿,一定要以涼藥為主,像是赤芍、甘草節、連翹、桔梗,上部的癰要用升麻、葛根來引導藥力,下部的癰要用檳榔、牛膝來引導藥力,再輔以貝母、忍冬草、白芷、栝蔞等藥。如果大便乾燥,要用大黃。如果發冷發熱,要用黃芩、黃柏。痘瘡,黑色表示血熱,要以涼血為主;白色表示虛弱,要以補氣為主。

如果痘瘡中間黑陷,周圍白色,而且長得比較慢,就要兼顧兩種情況來治療。剛開始長痘瘡時,如果流汗是正常的,是因為體內的濕熱蒸發出來的緣故。痘風(痘瘡痊癒後出現的風症)要從氣血虛實來判斷,觀察發病的時間,多半是因為氣血不足,虛症要用黃耆,以及補血活血的藥來輔助,再稍微加一些祛風的藥;實症則以白芍為主,黃芩也可以為主,輔以白芷、連翹、續斷等藥。如果是屬於寒症,可以用陳氏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