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五 (20)
卷五 (20)
1. 小兒九十四
上為極細末。熬熟油調敷瘡上,須洗淨瘡去痂,敷之佳。
又小兒瘡
豬牙皂角(去皮),胡椒(些少),枯礬,輕粉
上為末。樟腦燭油擦七日,如櫻桃膿窠,去椒。
小兒臍腫汁出
用枯白礬為末,敷。或黃柏為末,敷之。又小兒臍不幹,伏龍肝塗。
小兒天火丹,臍腹起者,赤溜不妨。
蚯蚓泥炒調敷。
小兒赤溜,主傷血熱。
用生地黃、木通、荊芥苦藥帶表之類,外以芭蕉油塗患處,芒硝濃煎汁洗之。又方,雞子清調伏龍肝敷之。
小兒耳後月蝕瘡
黃連,枯白礬
上為末敷之。
小兒鼻赤
雄黃,黃丹
上同為末。無根水調敷之。又蒼耳葉酒蒸焙乾為末,調服,最解食毒。又鼻下一道赤者,名曰䘌,以黃連末敷之。
辛夷膏,專治小兒鼻流清涕不止。
辛夷葉(一兩,洗淨,焙乾),細辛,木通,白芷(各半兩),杏仁(一兩,去皮,研如泥)木香(半兩)
上為細末。次用杏仁泥、羊骨髓、豬脂各一兩,同諸藥和勻,於瓦石器中熬成膏,赤黃色為度。於地上放冷,入腦麝各一錢,拌勻,塗囪門上。每用少許塗鼻中。
小兒變蒸,是胎毒散也。
乳兒瘧疾痞塊
川芎(二錢),生地黃,白芍(一錢半),陳皮,半夏,炒芩(一錢),甘草(二分)
上作一服,姜三片,就煎下甲末半錢。
白話文:
小兒九十四
將藥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熟油調和後敷在瘡瘍上,需先洗淨瘡口,去除瘡痂再敷藥效果較佳。
另有小兒瘡瘍的方子:
取豬牙皂角(去皮)、少量胡椒、枯礬、輕粉,磨成粉末。用樟腦燭油擦拭七天,如果出現像櫻桃大小的膿包,就去除胡椒。
小兒臍部腫脹流出膿液:
用枯白礬磨成粉末敷上。或用黃柏磨成粉末敷上。如果小兒臍部不乾燥,則塗抹伏龍肝。
小兒天火丹(臍腹腫脹發紅),赤溜(紅腫)不妨礙。
用炒過的蚯蚓泥調和後敷上。
小兒赤溜(紅腫),主要因為血熱所致。
用生地黃、木通、荊芥等帶有解表功效的中藥,外用芭蕉油塗抹患處,再用濃煎的芒硝水清洗。另一個方子是用雞蛋清調和伏龍肝敷用。
小兒耳後月蝕瘡(一種皮膚病):
用黃連、枯白礬磨成粉末敷上。
小兒鼻赤(鼻子紅腫):
用雄黃、黃丹磨成粉末,用無根水調和後敷上。 另外,用蒼耳葉以酒蒸焙乾後磨成粉末服用,最能解食毒。如果鼻下有一條紅腫的線,稱為䘌,用黃連粉敷上。
辛夷膏:專治小兒鼻涕不止。
取辛夷葉(一兩,洗淨,焙乾)、細辛、木通、白芷(各半兩)、杏仁(一兩,去皮,研成泥)、木香(半兩),磨成細粉。然後取杏仁泥、羊骨髓、豬脂各一兩,與藥粉混合均勻,在瓦器或石器中熬製成膏,呈赤黃色即可。放在地上放涼後,加入麝香、腦麝各一錢,拌勻,塗抹在囪門(百會穴)上。每次用少量塗抹在鼻腔內。
小兒變蒸(一種皮膚病),是胎毒引起的。
嬰兒瘧疾伴有痞塊:
取川芎(二錢)、生地黃、白芍(一錢半)、陳皮、半夏、炒黃芩(一錢)、甘草(二分),共為一劑,加薑三片,煎服,再加半錢的甲末(一種藥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