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痢九

痢赤屬血,白屬氣。有身熱、後重、腹痛、下血。身熱挾外感,小柴胡湯人參。後重積與氣墜下之故,兼升兼消,宜木香檳榔丸之類。不愈者,用秦艽、皂角子、煨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,若大腸風盛,可作丸服。保和丸亦治因積作後重者,五日後不可下,蓋脾胃虛故也。

白話文:

痢疾中呈紅色的是血癥,呈白色的是氣症。伴隨發燒、便後滯脹感、腹痛、便血。發燒伴有外感,小柴胡湯去人參。便後滯脹感是中氣下陷所致,兼具升提和消氣作用,適合使用木香檳榔丸等。如果不見好轉,可使用秦艽、皁角子、煨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黃連、枳殼,如果大腸風盛,可以製成丸劑服用。保和丸也可以治療因積滯引起便後滯脹感,服用後五天內不可瀉下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。

後重窘迫者,當和氣,木香檳榔。腹痛者,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。如實者,以劉氏之法下之,虛則以苦梗開之,然後用治痢藥。氣用氣藥,血用血藥。有熱,用黃芩、芍藥之類;無熱腹痛,或用溫藥薑、桂之屬。下血四物為主。下血多主食積與熱,或用朴硝者。青六丸治血痢效。

白話文:

便祕嚴重者,應服用和氣藥,如木香、檳榔。

腹痛者,是肺金之氣鬱結在大腸之間所致。如果腸道實證,可以用劉氏的方法瀉下;虛證則可以用苦梗通下,再用止痢藥治療。

氣虛者用氣藥,血虛者用血藥。如果有熱,用黃芩、芍藥等藥物;沒有熱的腹痛,可以使用溫性藥物,如薑、桂等。

便血主要使用四物湯為基礎處方。便血多是由於飲食積滯和熱證所致,有時可以使用朴硝。

青六丸對於血痢有很好的療效。

痢疾初得一二日間,以利為法,切不可便用止澀之劑。苦實者,調胃承氣、大小承氣、三乙承氣下之,有熱先退熱,然後看其氣病血疾,加減用藥,不可便服參朮。然氣虛者可用,胃虛者亦用之。

白話文:

痢疾發作後的一兩天,應以瀉下為原則,不要馬上服用止瀉固澀的藥物。可以用苦寒的藥物,如調胃承氣湯、大小承氣湯、三乙承氣湯來瀉下。如果有熱症,先退熱,然後再根據氣虛血疾的不同情況調整用藥,不能隨便服用人參和白朮。不過,對於氣虛者可以用,胃虛者也可以用。

血痢久不愈者,屬陰虛,四物湯為主,涼血和血,當歸、桃仁之屬;下痢久不止,發熱者,屬陰虛,用寒涼藥,必兼升散藥並熱藥;下痢大孔痛者,因熱流於下也,以木香、檳榔、黃連、黃芩、炒乾姜;噤口痢者,胃口熱甚故也,大虛大熱,用香連丸、連肉各一半,共為末,米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長期無法治癒的血痢,歸屬於陰虛,以四物湯為主要的方劑,具有涼血和血的功效,包含當歸、桃仁等藥材。如果腹瀉長時間無法止住,而且發熱,也歸屬於陰虛,使用寒涼的藥物,一定同時搭配升散藥和溫熱藥物。腹瀉伴有大便稀溏、劇烈疼痛的,是由於熱流向下方,可用木香、檳榔、黃連、黃芩、炒乾薑治療。如果是腹瀉時禁口不吃東西的,是胃中的熱氣很盛所致,身體非常虛弱,使用香連丸、連翹各一半磨成粉末,用米湯沖服。

又方

人參二分,姜炒黃連一分,為末濃煎,終日細細呷之,如吐則再服,但一呷下咽便開。人不知此,多用溫熱藥甘味,此以火濟火,以滯益滯,封臍引熱下行,用田螺肉搗碎,入麝香少許。盦臍內。下痢不治之症,下如魚腦者,半死半生;下如塵腐色者,死;下純血者,死;下如屋漏水者,死;下如竹筒注者,不治。赤痢乃自小腸來,白痢乃自大腸來,皆濕熱為本,赤白帶濁同法。

白話文:

人參 2 錢,生薑炒後的黃連 1 錢,研成粉末,用濃湯煎煮,全天慢慢細品。如果吐出,就再服用一次。只要喝下一口,就能立馬見效。一般人不知道這個方法,多是用溫熱的藥物或甘味藥物。這種做法是用火助火,加重身體停滯不暢,因此會封閉肚臍,引導熱氣向下走。可以將田螺肉搗碎,加入少許麝香,敷在肚臍上。對於治療腹瀉無效的症狀,例如:

  • 大便像魚腦,表示病人半死半活。
  • 大便呈灰黑色,表示將死。
  • 大便純血,表示必死。
  • 大便像屋頂漏水,表示難以治癒。
  • 大便像竹筒流出的水,表示無法治癒。

赤痢是由小腸引起的,白痢是由大腸引起的,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濕熱。無論是赤痢、白痢還是帶濁痢,治療方法都相同。

下痢有風邪下陷,宜升提之,蓋風傷肝,肝主木故也;有濕傷血,宜行濕清熱。《內經》所謂身熱則死,寒則生,此是大概言,必兼證詳之方可。今豈無身熱而生,寒而死者?脈沉小留連或微者易治,洪大數者難治也。脈宜滑大,不宜弦急。仲景治痢可溫者五法,可下者十治,或解表,或利小便,或待其自已,還分易治難治不治之證,至為詳密。但與瀉同,立論不分,學者當辨之。

白話文:

拉肚子時如果有風寒下陷,宜升提之,這是因為風邪會傷害肝臟,而肝臟主木的緣故;如果有濕邪傷血,宜行濕清熱。《內經》說「身熱則死,寒則生」,這是大致上的說法,必須結合具體證狀仔細辨證纔行。現在難道沒有身熱卻活著,身寒卻死了的情況嗎?脈象沉細、留連不順或微弱的,較容易治好;脈象洪大數多的,比較難治。脈象宜滑大,不宜弦緊。仲景治療拉肚子,有五種可溫補的方法,十種可瀉下的治療方法,或解表,或利小便,或待其自愈,還分出易治、難治、不治的證狀,非常詳細。但與瀉痢同類,立論不分,學者應加辨別。

大抵痛,一曰溫之,一曰清之。按久病身冷,脈沉小者,宜溫;暴病身服,脈浮洪者,宜清、宜補。有可吐者,亦有可汗可下者。初得之時,元氣未虛,必推蕩之,此通因通用之法。稍久氣虛,則不可下。壯實初病宜下,虛弱衰老久病宜升之。先水瀉,後膿血,此脾傳腎,賊邪難愈;先膿血,勝水瀉,此腎傳脾,微邪易愈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疼痛可分為兩種治療方法:溫和治療和清涼治療。

根據病情判斷,長期患病導致身體寒冷、脈搏沉細者,宜溫和治療;突然發病導致身體發熱、脈搏浮大者,宜清涼治療或滋補治療。

有些疼痛可通過催吐、發汗或瀉下等方式緩解。

病初時,元氣尚未虛弱,宜用強烈的推拿按摩等方法,這是適用於各種病症的一般治療原則。

病情稍久,元氣虛弱,就不宜再用瀉下之法。年輕力壯的初病患者宜用瀉下之法,虛弱衰老的久病患者宜用升提之法。

如果先出現水樣腹瀉,後出現膿血便,說明脾臟傳染給腎臟,邪氣較重,難以治癒;如果先出現膿血便,後出現水樣腹瀉,說明腎臟傳染給脾臟,邪氣較輕,容易治癒。

下痢如豆汁者濕也,蓋脾腎為水穀之海,無物不受,常兼四臟,故五色之相雜。當先通利,此迎而奪之之義。如虛者,亦宜審之。因熱而作,不可用巴豆。如傷冷物者,或可用,宜謹。又有時疫作痢,一方一家之內,上下傳染相似,卻宜明逆氣之勝復以治之。

白話文:

腹瀉像豆汁一樣稀薄,這是濕氣造成的。因為脾臟和腎臟是水穀的海洋,什麼東西都能容納,並經常與四臟相兼,所以會有五顏六色的變化。應該先用通利的方法治療,這是主動迎擊並奪取病邪的意思。如果體虛的人,也要仔細辨證。如果是因為熱證而引起的,不能使用巴豆。如果是因為傷了寒涼的東西而引起的,可以酌情使用,但要慎重。還有一種情況是時疫引起的腹瀉,一方一家的人都會互相傳染,類似於這種情況,應該明確是逆氣盛行,再對症治療。

戴云:痢雖有赤白二色,終無寒熱之分,通作濕熱治。但分新舊,更量元氣用藥,與赤白帶同。

入方

黃連,滑石生地黃白芍蒼朮白朮,當歸,青皮,條芩

白話文:

黃連:清熱燥濕的藥材 滑石:清熱利濕,消腫的藥材 生地黃:滋陰涼血,養肝潤肺的藥材 白芍:養肝血,緩解疼痛的藥材 蒼朮:健脾燥濕,止痛的藥材 白朮:健脾胃,利水消腫的藥材 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的藥材 青皮:理氣化痰的藥材 條芩:清熱除濕,安神的藥材

上銼。水煎。裡急後重,炒連、滑石,加桃仁、檳榔。甚者,大黃;嘔者,用薑汁、半夏

白話文:

把上方的藥材磨成粉末,水煎服。如果出現裡急後重症狀,可以炒連翹和滑石,再加入桃仁和檳榔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加入大黃。如果出現嘔吐症狀,可以加入薑汁和半夏。

又方

乾薑(一錢),當歸(二錢半),烏梅(三個),黃柏(一錢半)黃連(一錢)

白話文:

乾薑(6克),當歸(15克),烏梅(3顆),黃柏(9克),黃連(6克)

上銼。作一服,水煎,食前。若水瀉,可等分用,或加枳殼。

又方,治熱與血。

大黃,黃連,黃芩,黃柏,枳殼,當歸,芍藥,滑石,桃仁,甘草,白朮(等分)

上為末。或湯調,或作丸。用麵糊或神麯糊丸服。

一本云:誤服熱藥澀藥,毒犯胃者,當明審以祛其毒。

治白痢

蒼朮,白朮,神麯,茯苓地榆,甘草

上銼。水煎。

治赤痢

地黃,芍藥,黃柏,地榆,白朮

上銼。水煎。腹痛,加枳殼、厚朴;後重,加滑石、木香、檳榔;有熱,加黃芩、山梔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文材料研成粉末,用清水煎服。如果腹痛,可以加入枳殼和厚朴;如果大便不通,可以加入滑石、木香和檳榔;如果有熱症,可以加入黃芩和山梔子。

又治痢方

滑石(一兩),蒼朮(半兩),川芎(三錢),桃仁(活法用),芍藥(半兩,炒),甘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滑石:一兩 蒼朮:半兩 川芎:三錢 桃仁:用活法處理 芍藥:半兩(炒過) 甘草:一錢

上為末。姜一片,擂細煎滾服。

又方,孫郎中因飲水過多,腹脹,瀉痢帶白。

蒼朮,白朮,厚朴,茯苓,滑石

上㕮咀。水煎,下保和丸。又云:加炒曲、甘草。

又方,痢後腳弱漸細者。

蒼朮,酒芩,白芍(各二兩半)酒柏(炒,半兩)

上為末,粥丸。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水煎,送下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方藥材研磨成細末,製成粥狀丸劑。用四物湯加入陳皮、甘草煎熬成藥湯,服用此丸劑時同時服用藥湯。

又方,痢後腰痛,兩腳無力。

陳皮,半夏,白芍(各一錢),茯苓,蒼朮,當歸,酒芩(各半錢),白朮,甘草(各二錢)

上㕮咀。作一服,姜煎,食前。

又方,治小兒八歲,下痢純血,作食積治。

蒼朮,白朮,黃芩,滑石,白芍,茯苓,甘草,陳皮,神麯(炒)

上㕮咀。水煎,下保和丸。

治痢十法

其或惡寒發熱,身首俱痛,此為表症,宜微汗和解,用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三片煎。其或腹痛後重,小水短,下積,此為里症,宜和中疏氣,用炒枳殼、製厚朴、芍藥、陳皮、滑石、甘草煎。其或下墜異常,積中有紫黑血,而又痛甚,此為死血證,法當用擂細桃仁、滑石行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出現畏寒發熱、頭身疼痛,這是表症,應輕微發汗來緩解,可使用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三片煎服。

如果患者出現腹痛、大便不通、小便量少,這是裏症,應和中疏氣,可使用炒枳殼、製厚朴、芍藥、陳皮、滑石、甘草煎服。

如果患者下腹異常墜痛,積血中有紫黑色血塊,且疼痛劇烈,這是死血證,應採用擂細桃仁、滑石來治療。

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,是名挾熱,即加黃芩;或口不渴身不熱,喜熱手熨蕩,是名挾寒,即加乾薑。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,此氣滯症,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。其或在下則纏住,在上則嘔食,此為毒積未化,胃氣未平症,當認其寒則溫之,熱則清之,虛則用參朮補,毒解積下,食自進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口渴、大便乾澀,口裡熱辣辣的,這是夾雜有熱氣的症狀,應該再加一些黃芩。

如果沒有口渴,身體也不發熱,但喜歡接近熱源,用熱手搓揉身體感到舒服,這是夾雜有寒氣的症狀,應該再加一些乾薑。

如果有氣往下墜,在下腹部按壓會痛,這是氣滯的症狀,可以在上述藥方中再加一顆檳榔。

如果氣往上堵,會嘔吐食物,這是毒氣沒有化解,胃氣不平穩的症狀。應根據情況,寒則溫之,熱則清之,虛則用參朮補。這樣解毒、下積後,進食自然會好起來。

其或力倦,自覺氣少,惡食,此為挾虛證,宜加白朮、當歸身,虛甚者加人參,又十分重者,止用此一條,加陳皮補之,虛回而利自止。其或氣行血和積少,但虛坐努責,此為無血症,倍用當歸身尾,卻以生芍藥、生地黃、生桃仁佐之,復以陳皮和之,血生自安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疲倦虛弱,自覺氣息微弱,不想進食,這屬於虛弱的症狀,應加入白朮、當歸身。虛弱程度嚴重的,可再加人參。如果虛弱特別嚴重,可只服用這四味藥,並加陳皮補養,這樣虛症就會得到改善,腹瀉也會自然停止。

如果氣血運行正常,體內積滯較少,但是虛弱而久坐久瀉,這屬於無血之症。應加倍使用當歸身尾,再以生芍藥、生地黃、生桃仁作為輔助藥。再加陳皮調和,血氣充足後,腹瀉自然會好轉。

其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,穢積已盡,糟粕未實,當炒芍藥、炒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煎湯,下固腸丸三十粒,然固腸丸性燥,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,但當單飲此湯,固腸丸未宜進用,蓋固腸丸有去濕實腸之功。其或利後,糟粕未實,或食粥稍多,或飢甚方食,腹中作痛,切不可驚恐,當以白朮、陳皮各半,煎湯和之,自安。

白話文:

經過治療後,如果便祕症狀明顯減輕,多餘的排泄物已經排出,但腸胃功能還很弱,這時候應該使用炒芍藥、炒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煎煮成藥湯,並搭配服用固腸丸三十顆。

但是固腸丸性質溫燥,擔心腸胃中還有滯氣未完全排除,因此僅需服用藥湯,暫時不要吃固腸丸。固腸丸的主要功效是去除體內濕氣,讓腸胃更健康。

如果腹瀉後,腸胃功能仍然很弱,或者吃稀飯太多,或太餓才吃東西,導致腹痛,千萬不要驚慌。這時應該用白朮和陳皮各一半煎煮成藥湯,喝了就能緩解。

其或久痢後,體虛氣弱,滑下不止,又當以藥澀之,可用訶子、肉豆蔻、白礬、半夏,甚者添牡蠣,可擇用之。然須用陳皮為佐,恐大澀亦能作痛。又甚者,灸天樞、氣海。上前方用厚朴,專瀉滯凝之氣。然厚朴性大溫而散氣,久服大能虛人,滯氣稍行,即去之,余滯未盡,則用炒枳殼、陳皮,然枳殼亦能耗氣,比之樸稍緩,比陳皮稍重。

白話文:

有的人由於長期腹瀉,導致身體虛弱,氣血不足,腹瀉不止。此時,應使用澀腸止瀉的藥物,如訶子、肉豆蔻、白礬、半夏。情況嚴重的,可加入牡蠣。

但使用澀腸藥物時,需搭配陳皮,以防因過於澀而引起疼痛。如果情況更加嚴重,可灸天樞、氣海穴。

前面提到的藥方中使用厚朴,主要是祛除滯留在體內的寒氣。但厚朴性溫,久服會耗氣,導致身體虛弱。因此,當滯氣稍有好轉,應立即停用厚朴。

如果仍有餘滯,可改用炒枳殼、陳皮。但枳殼也有耗氣的功效,相比厚朴較為緩和,但比陳皮稍強。

滯氣稍退,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,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功,若為參朮之佐,亦純作補藥用。凡痢疾腹痛,必以白芍藥、甘草為君,當歸、白朮為佐。惡寒痛者,加桂;惡熱痛者,加黃柏。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,則萬舉萬全,豈在乎執方而已哉!

白話文:

當身體累積的毒氣消退一些的時候,應該使用陳皮來調理其他藥材。陳皮去掉白色部分,可以幫助補氣和瀉熱。如果作為人參和甘草的輔佐藥物,則主要是作為補藥使用。一般來說,治療痢疾腹痛,首要藥材是白芍藥和甘草,輔佐藥材是當歸和白朮。如果患者有怕冷、疼痛的症狀,可以加入肉桂;如果有怕熱、疼痛的症狀,可以加入黃柏。診察時還能根據季節和氣候來調整藥物,這樣治療就能萬無一失。醫師不應該只拘泥於固定的藥方。

〔附錄〕痢有氣虛兼寒熱,有食積,有風邪,有熱有濕,有陽氣下陷,而感受不一,當分治。瀉輕痢重,諸有積以肚熱纏痛推之,諸有氣以肚如蟹渤驗之,究其受病之源,決之對病之劑。大要以散風邪,行滯氣,開胃脘為先,不可遽用肉豆蔻、訶子、白朮輩以補住寒邪,不可投米殼、龍骨輩以閉澀腸胃。邪得補而愈盛,故證變作,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痢疾的成因不同,有氣虛兼寒熱的、有食積的、有風邪的、有熱濕的、有陽氣下陷的,所以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。根據瀉輕痢重的症狀,如果伴有腹熱絞痛,推測是食積所致;如果伴有腹部如蟹螯狀疼痛,推測是氣滯所致。要仔細探究患者的致病根源,並決定針對性用藥。

總體上,治療痢疾的原則是:首先祛散風邪、疏通氣滯、開通胃脘。不能急著使用肉豆蔻、訶子、白朮等溫補藥物,以免助長寒邪;也不能使用米殼、龍骨等收澀藥物,以免閉塞腸胃。如果邪氣得到滋補,會更加旺盛,導致病情變化,久治不愈。

若升散者,以胃風湯防風芍藥湯神朮散蒼朮防風湯敗毒散,皆可汗之。攻裡若有濕者,用導水丸、兼郁承氣湯和中丸;若積滯用聖餅子脾積丸;冷積用《局方》蘇感丸;若濕熱甚者,宜《宣明》玄青膏;若後重窘迫,用木香檳榔丸。色白者,屬氣;赤白者,屬氣血受病;赤黑相兼,屬濕熱;青綠雜色,是風與火濕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升散症狀,可以用胃風湯、防風芍藥湯、神朮散、蒼朮防風湯、敗毒散等藥物來發汗治療。

如果攻裡有濕氣,可以用導水丸、兼鬱承氣湯、和中丸等藥物治療。

如果有積滯,可以用聖餅子、脾積丸等藥物治療。

如果有寒積,可以用「局方」中的蘇感丸治療。

如果濕熱嚴重,可以用《宣明》中的玄青膏治療。

如果後重窘迫,可以用木香檳榔丸治療。

臉色發白,表示是氣虛。

臉色發赤發白,表示氣血受損。

臉色發赤發黑,表示濕熱。

臉色發青發綠,表示有風、火、濕。

下血者,當涼血,當歸、生地黃。赤者屬血,《保命集》四物湯,和槐花、黃連、米殼醋炒。下利,脈沉弱而腹痛,用姜附湯,加對五苓理中。又機要漿水散若青色者,寒兼風,若陽氣下陷者,以升陽益胃湯桔梗、醋沃南星,用梅葉外貼眉攢極效,起泡便止。下痢若濕盛勝濕者,以平胃散五苓散最可,或曲芎丸。

白話文:

下血

  • 治療下血,應涼血。可用當歸、生地黃。
  • 下血呈紅色,屬於熱性出血。可用《保命集》中的四物湯,搭配槐花、黃連、用米醋炒過的米殼。

下痢

  • 如果脈象沉弱,腹痛,可用姜附湯,加入理中湯中的對五苓。
  • 如果漿水便呈青色,是寒邪兼風。如果陽氣下陷,可用升陽益胃湯,加入桔梗、用醋浸泡過的南星,並在眉間貼上用梅葉浸泡過的藥物敷貼,效果明顯。起泡後即可止住。
  • 如果下痢是由濕氣過盛引起的,可用平胃散對五苓散或曲芎丸治療。

老人奉養大過,飲食傷脾,為脾泄,《機要》白朮芍藥湯。濕勝,仙術炒用。若陰陽不分,當滲泄以五苓之類,或單用苤苡實炒為末,米飲調二錢。若氣血俱虛,神弱者,以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炒茯苓,少加黃連服之,或錢氏白朮散,又或十補湯佳。若暑痢而脈虛者,香薷飲,或清暑益氣,又或六和湯藿香正氣各加木香半錢,名木香交加散。若白痢下如凍膠,或鼻涕,此屬冷痢,宜除濕湯加木香一錢。

白話文:

老年人如果不注意飲食養生,容易傷及脾臟,出現腹瀉的情況。在《機要》中收錄了「白朮芍藥湯」來治療脾泄。如果濕氣過重,可以使用仙術炒過的藥材來加強藥性。

如果陰陽不分,則需要使用利尿通便的藥物,例如「五苓散」。也可以單獨使用炒過的苤苡實,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調和,每次服用兩錢。

如果氣血都虛弱,精神不振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炒茯苓,少量加入黃連服用。也可以使用「錢氏白朮散」或「十補湯」。

如果天氣炎熱時出現痢疾,脈搏虛弱,可以使用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,或者六和湯、藿香正氣散,各加入半錢木香,稱為「木香交加散」。

如果腹瀉物呈白色,像凍膠一樣,或者還有鼻涕,這屬於寒痢,可以使用「除濕湯」加木香一錢。

虛弱者,亦與十補湯。赤痢發熱者,以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。下痢小便不通者,黃連阿膠丸為最。

白話文:

虛弱的患者,也可以服用十補湯。患有赤痢發燒的患者,可以用敗毒散加一小撮陳倉米煎服。患有腹瀉小便不通的患者,服用黃連阿膠丸效果最好。

附方

胃風湯,治風冷入於腸胃,泄下鮮血,或腸胃濕毒,下如豆汁或瘀血。

人參,茯苓,川芎,當歸,桂,白朮,白芍(等分)

上銼。水煎入粟米百餘粒同煎。腹痛,加木香。

噤口痢

石蓮肉(日乾)

上為末。服二錢,陳倉米湯調下,便覺思食。使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,薑棗略煎佐之。

白話文:

磨成細粉,服用二錢,用陳倉米湯送服,服後隨即會感到有食慾。用太陽照射到東方房星位置的牆壁土,炒乾真橘皮磨成細粉,薑棗稍微熬煎後服用。

戴人木香檳榔丸

木香,檳榔,青皮,陳皮,廣朮,枳殼,黃連,黃柏,大黃(各半兩),醜末,香附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木香、檳榔、青皮、陳皮、廣朮、枳殼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(各 25 克),烏藥、香附(各 50 克)

上為末,木丸梧子大。每五六十丸,煎水下,量虛實與之。《紺珠》多三稜、黃芩、當歸,分兩不同。

白話文:

做成末狀,丸成梧桐子的大小。每次取五六十丸,煎水後服用,依據虛實狀況調整用量。《紺珠》方中加入較多三稜、黃芩、當歸,各藥的用量也有差異。

調胃承氣湯

芒硝(半斤),甘草(炙,二兩),大黃(四兩,去皮,酒洗)

上銼。每服,臨期斟酌多少,先煮二味熟,去渣,下硝,上火煮二三沸,頓服之。

大承氣湯

大黃(四兩,如棋子大,酒洗),厚朴(八兩,薑製),枳實(大者,五枚,炒),芒硝(二合)

白話文:

**大黃:**四兩,切成像棋子般大小,用酒清洗。

厚朴: 八兩,用薑片炮製。

枳實: 五顆大顆的,炒過。

芒硝: 二合(大約 30 克)。

每服看證斟酌多少,先煮二物至七分,去渣;納大黃,煮八分,去渣,納芒硝,煎一二沸,溫服。

小承氣湯

大黃(四兩),厚朴(二兩,姜炒),枳實(大者,三枚,炒)

上銼。看證斟酌多少用之。

防風芍藥湯

防風,芍藥,黃芩(各二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半兩,水煎溫服。

朮散

蒼朮(一斤),藁本,川芎(各六兩),羌活(四兩),粉草,細辛(一兩六錢)

白話文:

蒼朮(500 克),藁本、川芎(各 300 克),羌活(200 克),粉草、細辛(各 80 克)
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姜三片煎。要出汗,加蔥白

蒼朮防風湯

蒼朮(二兩),防風(一兩)

姜七片煎。

敗毒散

羌活,獨活,人參,甘草(炙),柴胡前胡,茯苓,枳殼(麩炒),川芎,桔梗(等分)

白話文:

羌活、獨活、人參(乾)、炙甘草、柴胡、前胡、茯苓、枳殼(炒過)、川芎、桔梗(等份)

上銼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三片,薄荷五葉煎。熱服,寒多則熱服,熱多則溫服。傷濕,加白朮;腳痛,加天麻

白話文:

將草藥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加一盞水、三片薑和五片薄荷,煮沸。

熱飲,如果寒氣較重就熱飲,熱氣較重就溫飲。

如果受了濕氣,可以加入白朮;如果腳痛,可以加入天麻。

神芎導水丸

大黃,黃芩(二兩),醜末,滑石(四兩)

上為末,滴水丸。每四五十丸,溫水下。

和中丸

白朮(二兩,四錢),厚朴(二兩),陳皮(一兩,六錢),半夏(泡,一兩),檳榔(五錢),枳實(五錢),甘草(四錢),木香(二錢)

白話文:

白朮:2兩4錢 厚朴:2兩 陳皮:1兩6錢 半夏:1兩(泡發後使用) 檳榔:5錢 枳實:5錢 甘草:4錢 木香:2錢

上用生薑自然汁浸,蒸餅為丸。每三十丸,溫水下,食遠。

聖餅子

黃丹(二錢),定粉(三錢),密陀僧(二錢),舶上硫黃(三錢),輕粉(少許)

白話文:

黃丹(12 克),定粉(18 克),蜜陀僧(12 克),進口硫磺(18 克),輕粉(少量)

上為細末,入白麵四錢,滴水和為指尖大,捻作餅子,陰乾。食前,漿水磨化服之,大便黑色為妙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細粉末,加入四錢份量的白麵粉,並滴水揉成指尖大小的藥丸,陰乾備用。食用前,磨碎藥丸於漿水中服下,大便呈黑色為最佳效果。

蘇感丸

蘇合香丸感應丸二藥和勻,如粟米大。每五丸,淡薑湯空心下。

白話文:

將蘇合香丸和感應丸這兩種藥材混合均勻,大小約如粟米。每次服用五丸,用淡薑湯送服,空腹服用。

《宣明》,玄青膏

黃連,黃柏,大黃,甘遂芫花(醋拌炒),大戟(各半兩),醜頭末(二兩),輕粉(二錢),青黛(一兩)

白話文:

黃連、黃柏、大黃、甘遂、芫花(用醋拌炒)、大戟(各半兩)、醜頭末(二兩)、輕粉(二錢)、青黛(一兩)

上為末,水丸小豆大。初服十丸,每服加十丸,日三,以快利為度。

《保命集》,四物湯

本方內加槐花、黃連、御米殼等分。

姜附湯理中湯,並見中寒類。

五苓散,見中暑類。

漿水散

半夏(一兩,湯洗),附子(半兩,炮),乾薑(一作乾生薑),桂,甘草(炙,各五錢),良薑(二錢半)

白話文:

半夏(1 兩,用湯清洗),附子(半兩,經過炮製),生薑(或乾薑),肉桂,甘草(經過炙烤,各 5 錢),良薑(2.5 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五錢,漿水二盞,煎至半盞,和滓熱服。

升陽益胃湯

羌活,獨活,防風(各半兩),柴胡,白朮,茯苓(渴勿用),澤瀉(各三錢),黃耆(二兩),人參半夏,甘草(炙,各一兩),黃連(一錢),陳皮(四錢),白芍(五錢)

白話文:

羌活、獨活、防風(每種半兩) 柴胡、白朮、茯苓(如果口渴,不要使用茯苓)、澤瀉(每種三錢) 黃耆(二兩) 人參、半夏、甘草(炒過的,每種一兩) 黃連(一錢) 陳皮(四錢) 白芍(五錢)
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,水煎,入薑棗,溫服。

曲芎丸

川芎,神麯,白朮,附子(炮,等分)

上為細末,麵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溫米飲下。此藥亦治飧泄。

《機要》,白朮芍藥湯

白朮,芍藥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
上銼。每服一兩,水煎。

錢氏白朮散

人參,白茯苓,白朮,木香,甘草,藿香(各一兩),乾薑

上為粗末。水煎。

香薷清暑益氣湯,並見中暑類。

六和湯,見霍亂類或加香薷厚朴。

藿香正氣散,見中風類。

黃連阿膠丸

阿膠(炒,二兩),黃連(三兩),茯苓(二兩)

上水熬阿膠膏,溲和二末為丸。米飲下。

固腸丸,見婦人類。

除濕湯,見泄瀉類。

十全大補湯,見諸虛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