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斑疹七
斑屬風熱挾痰而作,自里而發於外,通聖散中消息,當以微汗散之,切不可下。內傷斑者,胃氣極虛,一身火遊行於外所致,宜補以降,於《陰症略例》中求之。發斑似傷寒者,痰熱之病發於外,微汗以散之,若下之非理。疹屬熱與痰,在肺清肺火降痰,或解散出汗,亦有可下者。
白話文:
斑疹是由風熱挾痰造成的,從內部發作到外部。使用通聖散治療時,應以微微發汗的方式散去斑疹,千萬不可使用下瀉的方法。
內傷造成的斑疹,是胃氣極度虛弱,導致體內陽氣外遊引起的。可以通過補虛的方式治療,具體治療方法請參閱《陰症略例》。
發斑類似於傷寒的,是痰熱之症發於外部,應以微微發汗的方式散去。如果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是不合理的。
疹子是由熱與痰引起的,在肺部的話可以清肺熱和降痰,也可以通過發散出汗的方式治療,有些情況下也可以使用下瀉的方法。
疹即瘡疹,汗之即愈,通聖散中消息之。癮疹多屬脾,隱隱然在皮膚之間,故言癮疹也。發則多癢或不仁者,是兼風兼溫之殊,色紅者,兼火化也。黃瓜水調伏龍肝去紅點斑。
戴云: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;疹浮小有頭粒者,隨出即收,收則又出是也,非若斑之無頭粒者,當明辨之。
白話文:
疹子即瘡疹,發汗後就能痊癒,在通聖散中加入調整的藥物。癮疹多與脾臟相關,隱隱約約地在皮膚之間,因此稱為癮疹。發作時大多會發癢或麻木,這是風熱兼有的徵兆。呈現紅色的,是火氣化熱所致。可以用黃瓜水調和伏龍肝塗抹,去除紅點斑痕。
〔附錄〕斑疹之病,其為證各異。瘡發焮腫於外者,屬少陽三焦相火也,謂之斑;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,屬少陰君火也,謂之疹。又傷寒陽症發斑有四,惟溫毒發斑至重,紅赤者為胃熱也,紫黑者為胃爛也,一則下早,一則下之晚,乃外感熱病發斑也,以玄參、升麻、白虎等藥服之。陰症發斑,亦出背胸,又出手足,亦稀少而微紅,若作熱症,投之涼藥大誤矣。
白話文:
斑疹的種類
斑疹的症狀有很多種。長膿皰並腫於皮膚表面的,屬於少陽三焦相火,稱為斑;而小的紅色疹子出現在皮膚之下,不穿破錶皮的,屬於少陰君火,稱為疹。
此外,傷寒陽證引發斑疹有四種,其中溫毒引發的斑疹最嚴重。
- 紅色的斑疹是由胃熱引起的。
- 紫黑色的斑疹是由胃爛引起的。
- 前者應早治療,後者應晚治療。
這些都是因為外感熱病引發的斑疹,可以用玄參、升麻、白虎湯等藥物治療。
陰證引發的斑疹,也可能會出現在背部、胸部、手腳部位,不過數量較少,顏色較淡。如果誤認為是熱證,使用寒涼藥物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。
此無根失守之火,聚於胸中,上獨熏肺,傳於皮膚而為斑點,但如蚊蚋、蝨、蚤咬形狀,而非錦紋也。只宜調中溫胃,加以茴香、芍藥,或以大建中之類,其火自下,斑自消退,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。
入方
調中湯,治內傷外感而發陰斑。
白話文:
這是一種沒有根源且失去控制的火氣,聚集在胸中,向上燻烤肺部,傳播到皮膚上形成斑點,看起來就像蚊子、蝨子或跳蚤叮咬的形狀,而不是華麗的花紋。只要適度調理中焦和溫補脾胃,再搭配茴香、芍藥,或者服用大建中湯之類的藥方,火氣就會自行向下消退,斑點也會自然消失。這種方法可以說是治本,而不是治標。
蒼朮(一錢半),陳皮(一錢),砂仁,藿香,芍藥(炒),甘草(炙),桔梗,半夏,白芷,羌活枳殼(各一錢),川芎(半錢),麻黃,桂枝(各半錢)
上㕮咀。姜三片,水煎服。
消毒犀角飲子,治斑及癮疹。
白話文:
蒼朮(1.5 錢),陳皮(1 錢),砂仁、藿香、炒芍藥、炙甘草、桔梗、半夏、白芷、羌活、枳殼(各 1 錢),川芎(0.5 錢),麻黃、桂枝(各 0.5 錢)
牛蒡子(六錢),荊芥,防風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)
上㕮咀。水煎。
通聖散,出丹溪經驗方。
白話文:
牛蒡子(60 克),荊芥,防風(各 30 克),甘草(10 克)
川芎,當歸,麻黃,薄荷,連翹,白芍,黃芩,石膏,桔梗(一兩),滑石(三兩),荊芥,梔子,白朮(二錢半)甘草
白話文:
川芎 當歸 麻黃 薄荷 連翹 白芍 黃芩 石膏 桔梗(50克) 滑石(150克) 荊芥 梔子 白朮(12.5克) 甘草
上銼。水煎服。如身疼,加蒼朮、羌活;痰嗽,加半夏。每服細末三錢,生薑三片,擂細蕩起,煎沸服之。
白話文:
將中藥材切碎。用清水煮沸後服下。如果身體疼痛,可以加入蒼朮和羌活;如果有痰咳,可以加入半夏。每次服用研磨成細末的藥材三錢,搭配三片生薑,搗碎攪拌均勻,煮沸後服用。
玄參升麻湯,斑在身,治汗下吐後毒不散,表虛里實發於外,甚則煩燥譫妄。
白話文:
玄參升麻湯
治療出汗和嘔吐後,毒氣沒有散去,表虛裏實的症狀表現在體外,嚴重時會出現煩躁和胡言亂語的症狀。
玄參,升麻,甘草(等分)
上㕮咀。水煎。
化斑湯,治傷寒汗吐下後,斑發脈虛。
白虎湯加人參,守真再加白朮。
上㕮咀。時時煎服。
大建中湯
白話文:
玄參、升麻、甘草(各等量)。
以上藥材切碎。用水煎煮。
這是化斑湯,用於治療傷寒經汗吐下之後,出現斑疹且脈象虛弱的情況。
白虎湯加上人參,守真又再加入白朮。
以上藥材切碎。隨時煎煮服用。
這是大建中湯。
黃耆,當歸,桂心,芍藥(各二錢)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,半夏,黑附(炮去皮,各二錢半)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煎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黃耆:2 錢 當歸:2 錢 桂心:2 錢 芍藥:2 錢 人參:1 錢 甘草:1 錢 半夏:2.5 錢 黑附子(炮製去皮):2.5 錢
2. 瘧八
瘧疾有風、暑、食、痰、老瘧、瘧母。六法,風暑當發汗,夏月多在風涼處歇,遂閉其汗而不泄故也。惡飲食者,必自飲食上得之。無汗者要有汗,散邪為主,帶補;有汗者要無汗,正氣為主,帶散。一日一發者,受病一月;間日一發者,受病半年,三日一發者,受病一年。
白話文:
瘧疾有六種病因:風、暑、飲食、痰濕、久病、瘧母。
六種治療方法:
- 風暑型:應發汗。夏日應在陰涼處休息,避免汗水憋在體內。
- 飲食型:病因在於飲食,應從飲食方面入手。
- 無汗型:應發汗,以祛除邪氣為主,輔以補益。
- 有汗型:應止汗,以調理正氣為主,輔以祛邪。
發作週期:
- 每天發作一次:患病時間約一個月。
- 隔天發作一次:患病時間約半年。
- 每三天發作一次:患病時間約一年。
二日連發住一日者,氣血俱病。瘧病感虛者,須以人參、白朮一二帖托住其氣,不使下陷,後使他藥。內傷挾外邪同發,內必主痰,外以汗解散,二陳湯加柴胡、黃芩、常山、草果煎服。久瘧不得汗者,二陳湯加檳榔、倍蒼朮、白朮,一方加柴胡、葛根,川芎,一補一發,不可直截。老瘧病,此係風暑於陰分,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。
入方,宜
白話文:
如果連續發燒兩天並持續一天以上,說明氣血都有問題。對於因體虛而發生的瘧疾,需要用人參、白朮等藥物來補氣,防止氣血下陷,再配合其他藥物治療。
如果是內傷兼外邪一起發作,內部主要是痰濕積聚,外部要用發汗藥來解表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柴胡、黃芩、常山、草果煎服。
如果久患瘧疾,出不了汗,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檳榔、加倍的白朮和蒼朮,另一種方子是加入柴胡、葛根、川芎,一味補藥,一味發散的藥,不能直接攻伐。
年老的瘧疾患者,是因為風暑侵襲陰分,需要用血藥引發到陽分,才能散掉病邪。
川芎,撫芎,紅花,當歸,炒柏,白朮,蒼朮,甘草,白芷
上銼。水煎,露一宿,次早服。
白話文:
川芎:一種中草藥,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。 撫芎:另一種中草藥,與川芎類似,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。 紅花:一種中草藥,具有活血化瘀和行氣止痛的作用。 當歸:一種中草藥,具有補血活血和調經止痛的作用。 炒柏:一種經過炒製後的柏樹皮,具有收斂止血和固澀的作用。 白朮:一種中草藥,具有健脾益胃和補氣的作用。 蒼朮:另一種中草藥,與白朮類似,具有健脾益胃和燥濕的作用。 甘草:一種中草藥,具有補氣健脾和緩解藥性的作用。 白芷:一種中草藥,具有散寒止痛和通鼻竅的作用。
治瘧一日間一日發者,補藥帶表,藥後以截瘧丹截之。若在陰分者,用藥掣起陽分,方可截,即前藥之屬。
白話文:
治療瘧疾,發作時間固定在一日內的人,先使用補藥同時疏散體表,藥後用截瘧丹截斷瘧疾發作。如果瘧疾在陰分,則使用藥物來牽引到陽分,才能截斷,這類藥物與前面的藥物性質相同。
充案:瘧在陰分須徹起陽分者,即《格致論》中雲:臟傳出至腑,亂而失期也。又當因其汗之多寡,而為補養升發之術。下陷,謂陽氣下陷入陰血中,無汗要有汗,多用川芎、蒼朮、乾葛、升麻、柴胡之屬。此丹溪治瘧之微旨,學者所當知也。
截瘧常山飲
白話文:
瘧疾屬於陰證,但陽氣也需要被激發。正如《格致論》中所說,臟腑失調就會產生疾病,並且失去一定的規律。
治療瘧疾時,要根據患者的出汗情況決定補養和升發的方法。陽氣下陷,也就是陽氣陷在陰血中,這時無汗或少汗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川芎、蒼朮、乾葛、升麻、柴胡等藥物。
這是明代名醫丹溪治療瘧疾的精妙之處,是學習中醫者必須瞭解的。
穿山甲(炮),草果,知母,檳榔,烏梅,甘草(炙),常山
白話文:
穿山甲(炒制),草果,知母,檳榔,烏梅,炙甘草,常山
上㕮咀。水酒一大碗,煎半碗,露一宿,臨發日早服,得吐為順。一云加半夏、柴胡,去穿山甲。如吐,加厚朴,又或加青皮、陳皮。
白話文:
將藥材上部磨成粉末。一大碗水和半碗酒,煮至半碗,過夜放置。第二天早上服用,吐出即可。有人認為加上半夏、柴胡,去掉穿山甲。如果會吐,可以加上厚朴,或加上青皮、陳皮。
又方
柴胡,草果,常山,知母,貝母,檳榔
上用酒水同煎,露一宿,臨發前二時服。
又治瘧母,此藥消導。
白話文:
另一個處方是:
用柴胡、草果、常山、知母、貝母和檳榔這些藥材,將它們與酒和水一起煎煮,然後放置一夜。在發作前兩小時服用。
此外,這個處方也能用來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,此藥有助於消除病根。
青皮,桃仁,紅花,神麯,麥芽,鱉甲(醋煮為君),三稜,莪朮,海粉,香附(並用醋煮)
上為末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白湯下。
又治瘧,寒熱頭痛如破,渴飲冰水,外多汗出。
白話文:
青皮、桃仁、紅花、神麴、麥芽、鱉甲(用醋煮,為君藥)、三稜、莪朮、海粉、香附(皆用醋煮)
人參,白朮,黃耆,黃芩,黃連,山梔,川芎,蒼朮,半夏,天花粉
上㕮咀。水二鍾,姜三片,煎服。
又治瘧病發渴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川芎、蒼朮、半夏、天花粉
生地黃,麥門冬,天花粉,牛膝,知母,葛根,炒柏,生甘草
上㕮咀。水煎。
截瘧青蒿丸
白話文:
生地黃: 一種具有滋陰涼血功效的中藥。
麥門冬: 一種具有養陰潤肺功效的中藥。
天花粉: 一種具有清熱生津功效的中藥。
牛膝: 一種具有活血通絡功效的中藥。
知母: 一種具有滋陰清熱功效的中藥。
葛根: 一種具有解肌退熱功效的中藥。
炒柏: 一種經過炒制的中藥材,具有收澀止血功效。
生甘草: 一種具有補氣調和的中藥材。
青蒿(半斤),冬瓜葉,官桂,馬鞭草
白話文:
青蒿(半斤),冬瓜葉,官桂,馬鞭草。
上焙乾為末,水丸胡椒大。每一兩分四服,於當發之前一時服盡。又云:青蒿一兩,冬青落二兩,馬鞭草二兩,桂二兩。未知孰是,姑兩存之,以俟知者。
白話文:
將上方的材料烘乾後磨成粉末,用水分丸成胡椒大小。每兩分為四份,在預計發作前一小時服用完畢。另外也有人說:青蒿一兩、冬青葉二兩、馬鞭草二兩、肉桂皮二兩。尚不清楚哪個版本纔是正確的,暫且都記錄下來,等待有知識的人指正。
截瘧
檳榔,陳皮,白朮,常山(三錢),茯苓,烏梅,厚朴(各一錢半)
上㕮咀。作二服,水酒各一鍾,煎至一鍾,當發前,一日一服,臨發日早一服,服後少睡片時。
又瘧疾後
白朮,半夏(一兩),黃連(半兩),白芍(三錢),陳皮(半兩)
上為末,粥丸梧子大。每服六十丸,薑湯下。
白話文:
要治療瘧疾,可以使用檳榔、陳皮、白朮、常山(三錢)、茯苓、烏梅、厚朴(各一錢半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分成兩份,每次服用一份,用等量的水和酒煎煮,從原先的一鍾煎至一鍾,在發病前服用,一天服用一次,發病前一天早上要早一點服用,服用後稍微睡一會兒。
如果已經患過瘧疾,可以使用白朮、半夏(一兩)、黃連(半兩)、白芍(三錢)、陳皮(半兩)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做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六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〔附錄〕世用砒霜等毒,不可輕用。俗謂脾寒,此因名而迷其實也。苟因飲食所傷而得,亦未必全是寒,況其他乎?在其陽分者易治,陰分者難治。瘧母必用毒藥消之,行氣消堅為主。東垣謂寒瘧屬太陽,熱瘧屬陽明,風瘧屬少陽;在三陰經則不分,總曰溫瘧,此言是。但三陰經說不明,作於子午卯酉日者,少陰瘧也;寅申巳亥日者,厥陰瘧也;辰戌丑未日者,太陰瘧也。
白話文:
附記:世俗愛用砒霜等毒藥,不可輕易使用。通常所說的脾寒,其實是因為名稱而被誤導了。如果因飲食所傷而引起脾胃問題,也不一定是完全寒症,更何況其他情況呢?陽氣旺盛的人容易治療,陰氣旺盛的人難以治療。瘧疾必須用毒藥來消滅,以通氣化堅為主要治療手段。東垣先生說,寒瘧屬太陽經,熱瘧屬陽明經,風瘧屬少陽經;在三陰經中,則不分種類,統稱為溫瘧,這話說得對。但三陰經的說法不清楚,發生在子、午、卯、酉日的是少陰瘧;發生在寅、申、巳、亥日的是厥陰瘧;發生在辰、戌、醜、未日的是太陰瘧。
瘧脈多弦,但熱則弦而帶數,寒則弦而帶遲,亦有病久而脈極虛微而無力,似乎不弦,然而必於虛微之中見弦,但不搏手耳。細察可見也。
白話文:
瘧疾患者的脈象通常較細弱,但發熱時脈象細弱且頻率較快,發冷時則脈象細弱且頻率較慢。也有病程較久的患者脈象極為虛弱細微而無力,似乎不像是細脈,但仔細觀察仍能發現細脈的徵象,只是不搏動於手指下而已。仔細檢查可以發現。
瘧又名痁疾者,其證不一。《素問》又有五臟瘧、六腑瘧,詳矣。初得病勢正熾,一二髮間,未宜遽截,不問寒熱多少,且用清脾飲,或草果飲,或二陳湯加草果半錢,或平胃加草果半錢、柴胡半錢,又或養胃湯加川芎、草果各半錢。熱少者進取微汗。寒多者宜快脾湯;服後寒仍多者,養胃湯加附子、桂枝各半錢,獨寒尤宜,不效則七棗湯。
白話文:
瘧疾,又叫痁疾,其症狀多種多樣。《素問》中提到,還有五臟瘧、六腑瘧,分得很詳盡。
剛得病的時候,病情嚴重,每隔一兩次發作之間,不應貿然截斷。不管寒熱有多少,先用清脾飲、草果飲、二陳湯加草果半錢、平胃散加草果半錢、柴胡半錢,或者養胃湯加川芎、草果各半錢。發熱較輕的,可以發出微微汗。
發冷較多的,宜用快脾湯;服用後發冷仍多的,可以用養胃湯加附子、桂枝各半錢,特別適合發冷多的情況,如果無效,則用七棗湯。
熱多者宜驅瘧飲,或參蘇飲,每服加草果半錢;大熱不除,宜小柴胡湯。渴甚者,則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許;獨熱無寒,亦與小柴胡湯;熱雖劇不甚渴者,本方加桂四分,或以柴胡桂薑湯,候可截則截之。久瘧母不愈者,宜四獸飲,間服山甲湯。
白話文:
如果發燒嚴重,適合服用「驅瘧飲」或「參蘇飲」,每次服用時加入半錢草果。如果高燒不退,可服用「小柴胡湯」。
如果口渴嚴重,可將「五苓散」中加入少量辰砂。如果只發熱不發冷,也服用「小柴胡湯」。
如果發熱嚴重但不太口渴,可在原有的方子中加入四分桂,或改服「柴胡桂薑湯」,覺得病情可以控制時就停止服用。
如果久患瘧疾而無法痊癒,可服用「四獸飲」,並間隔服用「山甲湯」。
附方
清脾飲
青皮,厚朴,白朮,草果,柴胡,茯苓,黃芩,半夏,甘草(炙,等分)
上銼。水二盞,生薑三片,棗一枚,煎。忌生冷油膩。
七棗湯
附子(一個,炮,又以鹽水浸,再炮。如此七次,去皮臍。又方:川烏代附子,以水調陳壁土為糊,浸七次)
上銼。分作二服,水二鍾,姜七片,棗七枚,煎七分,當發日早溫服。
驅瘧飲
白話文:
清脾飲使用青皮、厚朴、白朮、草果、柴胡、茯苓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等藥材,等量研磨後,用兩杯水煎煮,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紅棗,忌食生冷油膩食物。七棗湯則以炮製過的附子(或川烏)為主要藥材,研磨後分為兩份,用兩鍾水煎煮,加入七片薑和七枚紅棗,於發病當日早晨溫服。驅瘧飲的配方未列出。
前胡,柴胡(各四兩),桂心,桔梗,厚朴,半夏(各三兩),黃耆,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二兩)
白話文:
前胡、柴胡(各兩百四十克) 桂心、桔梗、厚朴、半夏(各一百八十克) 黃耆、乾薑(炮製)、甘草(炙製,各一百二十克)
上銼。水二盞,生薑三片,棗四個,煎。
山甲湯
穿山甲,木鱉子(等分)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空心溫酒調下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減半)陳皮,草果,半夏,棗子,烏梅,生薑(等分)
白話文:
取銼刀刮取藥材,用兩盞水,加入三片生薑和四個棗子,煎煮。
山甲湯:
將穿山甲和木鱉子等量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溫酒送服。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減半)、陳皮、草果、半夏、棗子、烏梅、生薑等量。
上銼。同薑棗,以鹽少許淹,食頃,厚皮紙裹,以水潤濕,慢火煨令香熟,焙乾,每服半兩,水濕,未發前並進數服。
白話文:
切成薄片。和薑、棗共同醃製,加少許鹽,醃漬一會兒後,用厚紙包裹,用水潤濕紙張,用小火慢慢煨到香氣四溢,取出烘乾。每次服用半兩,用溫水送服,在藥效發作前多次服用。
有汗要無汗,正氣為主。小柴胡加桂,或白虎加桂。無汗要有汗,散邪為主,帶補。桂枝加黃耆、知母、石膏湯,或人參柴胡飲子。熱多寒少、目痛多汗、脈大,以大柴胡湯,微利為度。餘邪未盡,以白芷石膏三物湯,以盡其邪。
白話文:
若有發汗症狀,則以維持正氣為主。 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肉桂,或白虎湯加肉桂。
若無發汗症狀,則以散邪為主,兼顧補益。 可以使用桂枝湯加黃耆、知母、石膏,或人參柴胡飲。
如果熱盛寒微、眼睛疼痛、出汗多、脈搏強大, 則可以使用大柴胡湯,稍微通便即可。
如果餘邪未盡, 可以使用白芷、石膏等三味藥的湯劑,徹底驅除餘邪。
六和湯
人參,知母,草果,貝母,烏梅,白芷,檳榔,柴胡(各一錢,用酒拌),常山(二錢)
上銼。水煎,姜三片,棗一個。
秘方清脾丸,治瘧,三日一發,或十日一發。
白話文:
六和湯由人參、知母、草果、貝母、烏梅、白芷、檳榔、柴胡各一錢用酒拌和,再加上常山二錢,混合後磨成粉末,用姜三片、棗一個,水煎服用,可治瘧疾,無論是三日發作一次或十日發作一次都能有效。
薑黃(三錢),白朮(一兩半)人參,檳榔,草果,莪朮(醋炒),厚朴(各半兩),黃芩,半夏,青皮(各一兩),甘草(三錢)
白話文:
薑黃(15克),白朮(75克),人參,檳榔,草果,莪朮(用醋炒過),厚朴(各25克),黃芩,半夏,青皮(各50克),甘草(15克)
上為末,飯丸如梧子大。每六十丸食遠,白湯下,日二服。
紅丸子,消食瘧。
白話文:
將上方藥材研磨成粉,製成像梧桐籽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六十丸,在飯後服用,用開水送服,每日兩次。
這是紅丸子,用於消除食積引起的瘧疾。
胡椒(一兩),阿魏(一錢,醋化),莪朮,三稜(醋煮一伏時,各二兩),青皮(炒,三兩)
白話文:
- 胡椒:6 克
- 阿魏:1.5 克,以醋溶解
- 莪朮:12 克
- 三稜:12 克,以醋煮沸 12 小時
- 青皮:18 克,炒香
上為末,另用陳倉米末,同阿魏醋煮,糊丸梧子大,炒土朱為衣。每服七十丸,薑湯下。
二陳湯,見中風類。
草果飲子
白話文:
將上方的藥材磨成粉末,再用陳倉縣製成的米粉和其他藥材一起用阿魏醋煮至糊狀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並用炒熟的硃砂粉作為外衣。每次服用 70 丸,用薑湯送服。
草果,川芎,紫蘇葉,白芷,良薑,炙甘草,青皮(去白炒),陳皮(去白)
白話文:
草果、川芎、紫蘇葉、白芷、良薑、炙甘草、青皮(去白後炒過)、陳皮(去白)
上等分,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;留渣,兩服並一服,當發日進三服,不以時。
人參養胃湯
白話文:
將藥材分成等份,研磨成粗粉。每次用三錢,加一碗水煎煮到剩下七分之七水量,然後濾掉藥渣溫服;藥渣留下來,將兩次的藥渣合併煎一次服用,在應發作的日子一天內共服用三次,不限定時間。
平胃散加人參,茯苓,半夏,草果,藿香,生薑,烏梅
參蘇飲
白話文:
平胃散中加入以下藥材:
- 人參
- 茯苓
- 半夏
- 草果
- 藿香
- 生薑
- 烏梅
陳皮(去白),枳殼(麩炒),桔梗,甘草(炙),木香(各半兩),半夏,乾葛,蘇葉,前胡,人參,茯苓(各七錢半,一方不用木香)
白話文:
去皮陳皮、麩炒枳殼、桔梗、炙甘草、木香(均為半兩),半夏、乾葛、蘇葉、前胡、人參、茯苓(均為七錢半,一方不用木香)。
上銼。每服五錢,水盞半,生薑七片,棗一個,煎,微熱服。
五芩散,見中暑類。
柴胡桂薑湯
白話文:
上方藥材研碎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杯半的水,加上七片生薑和一個棗子一起煎煮,然後溫熱服用。
五芩散,請參照中暑類條目。
柴胡桂薑湯,請見相關配方說明。
柴胡(八兩),桂枝,黃芩(各三兩),栝蔞根(四兩),牡蠣(二兩),甘草(炙,二兩),乾薑(二兩)
白話文:
柴胡(320公克),桂枝,黃芩(各120公克),栝蔞根(160公克),牡蠣(80公克),甘草(炙,80公克),生薑(80公克)
上銼。水煎,日三服,煩汗出,愈。
小柴胡湯
柴胡(八兩),黃芩,人參,甘草(炙,各三兩),半夏(三兩)
上銼。每五錢,水盞半,生薑五片,棗一枚,煎服,不拘時。
白虎加桂枝湯,治溫瘧。
知母(六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石膏(四兩,碎),桂枝(一兩),粳米(六合)
上銼。水煎,日三,汗出愈。
小柴胡加桂湯
本方去人參,加桂(一兩)
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
本方加黃耆,知母,石膏(各四錢半)
大柴胡湯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,一天服用三次,發汗退燒,病就會痊癒。
柴胡(八兩),黃芩,赤芍(各三兩),大黃(二兩),半夏(二兩半)枳實(半兩,麩炒)
白話文:
柴胡:8兩 黃芩:3兩 赤芍:3兩 大黃:2兩 半夏:2兩半 枳實:0.5兩(用麩皮炒過)
上銼。每五錢,水盞半,生薑五片,棗一枚,煎服。無時。
白芷石膏三物湯
白芷(一兩),知母(一兩七錢),石膏(四兩)
上為粗末。每半兩,水一盞半,煎一盞,溫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碾碎成粗顆粒。每次取用五錢的藥量,加入一半盃水,配上五片生薑和一枚棗子一起煎煮後服用,不限定服用時間。
白芷石膏三物湯
所需藥材及其份量為:白芷一兩、知母一兩七錢、石膏四兩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取半兩藥末,用一杯半的水煎至剩一杯水量,溫熱時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