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二

2. 斑疹七

斑屬風熱挾痰而作,自里而發於外,通聖散中消息,當以微汗散之,切不可下。內傷斑者,胃氣極虛,一身火遊行於外所致,宜補以降,於《陰症略例》中求之。發斑似傷寒者,痰熱之病發於外,微汗以散之,若下之非理。疹屬熱與痰,在肺清肺火降痰,或解散出汗,亦有可下者。

疹即瘡疹,汗之即愈,通聖散中消息之。癮疹多屬脾,隱隱然在皮膚之間,故言癮疹也。發則多癢或不仁者,是兼風兼溫之殊,色紅者,兼火化也。黃瓜水調伏龍肝去紅點斑。

戴云: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;疹浮小有頭粒者,隨出即收,收則又出是也,非若斑之無頭粒者,當明辨之。

〔附錄〕斑疹之病,其為證各異。瘡發焮腫於外者,屬少陽三焦相火也,謂之斑;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,屬少陰君火也,謂之疹。又傷寒陽症發斑有四,惟溫毒發斑至重,紅赤者為胃熱也,紫黑者為胃爛也,一則下早,一則下之晚,乃外感熱病發斑也,以玄參、升麻、白虎等藥服之。陰症發斑,亦出背胸,又出手足,亦稀少而微紅,若作熱症,投之涼藥大誤矣。

此無根失守之火,聚於胸中,上獨熏肺,傳於皮膚而為斑點,但如蚊蚋、蝨、蚤咬形狀,而非錦紋也。只宜調中溫胃,加以茴香、芍藥,或以大建中之類,其火自下,斑自消退,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。

入方

調中湯,治內傷外感而發陰斑。

蒼朮(一錢半),陳皮(一錢),砂仁,藿香,芍藥(炒),甘草(炙),桔梗,半夏,白芷,羌活枳殼(各一錢),川芎(半錢),麻黃,桂枝(各半錢)

上㕮咀。姜三片,水煎服。

消毒犀角飲子,治斑及癮疹。

牛蒡子(六錢),荊芥,防風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)

上㕮咀。水煎。

通聖散,出丹溪經驗方。

川芎,當歸,麻黃,薄荷,連翹,白芍,黃芩,石膏,桔梗(一兩),滑石(三兩),荊芥,梔子,白朮(二錢半)甘草

上銼。水煎服。如身疼,加蒼朮、羌活;痰嗽,加半夏。每服細末三錢,生薑三片,擂細蕩起,煎沸服之。

玄參升麻湯,斑在身,治汗下吐後毒不散,表虛里實發於外,甚則煩燥譫妄。

玄參,升麻,甘草(等分)

上㕮咀。水煎。

化斑湯,治傷寒汗吐下後,斑發脈虛。

白虎湯加人參,守真再加白朮。

上㕮咀。時時煎服。

大建中湯

黃耆,當歸,桂心,芍藥(各二錢)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,半夏,黑附(炮去皮,各二錢半)
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煎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[斑疹七]

斑疹是由風熱夾雜痰濕所引發,它們從身體內部爆發到外表,對於通聖散中的成分,應當採用微微發汗的方式來散除,絕對不能使用瀉下法。由內傷導致的斑疹,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,導致全身的火氣在外遊走所造成的,這種情況應該用補法,同時讓火氣下降,詳細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《陰症略例》。出現類似傷寒的斑疹,是痰熱的病症從外爆發,可以透過輕微發汗來散除,如果使用瀉下法就不太合適了。疹子通常和熱及痰濕有關,位於肺部,應當清理肺火,降低痰濕,或者透過發汗來散除,有些情況下,也可以使用瀉下法。

疹子就是一種瘡疹,發汗就可以治癒,在通聖散的成分中,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。癮疹大多和脾臟有關,隱藏在皮膚之下,所以被稱為癮疹。一旦爆發,通常會感到癢,或者失去知覺,這取決於是否伴隨風邪或溫熱,顏色紅豔的,通常伴隨著火氣。可以使用黃瓜水調和伏龍肝來去除紅點斑。

戴氏說,斑疹有著不同的特徵,斑疹有顏色,但是沒有突出的顆粒,疹子則是浮在表面的小顆粒,一旦出現就會迅速消失,然後再次出現,這和斑疹不同,需要明確區分。

斑疹的疾病,各種症狀都有。如果瘡口在外部發炎腫脹,這屬於少陽三焦相火,被稱為斑;如果紅色的疹子在皮膚中,無法突起,這屬於少陰君火,被稱為疹。傷寒導致的陽性斑疹有四種,其中溫毒發斑最嚴重,紅色的斑疹表示胃熱,紫色或黑色的斑疹表示胃部受損,一個是過早瀉下,一個是瀉下的時間太晚,這都是外感熱病引發的斑疹,可以使用玄參、升麻、白虎等藥物來治療。陰性斑疹,可能出現在背部、胸部,也可能出現在手腳,顏色淡紅,數量不多,如果把它當作熱性病症,使用冷卻藥物,那就是大錯特錯了。

這是無根失守的火氣,在胸腔聚集,單獨薰蒸肺部,傳遞到皮膚形成斑點,形狀就像蚊蟲、蝨子、跳蚤叮咬,但並不是錦紋。應該調理中焦,溫暖胃部,加上小茴香、芍藥,或者使用大建中湯一類的藥物,火氣自然會下降,斑疹也會自行消退,這就是所謂的治本而不是治標。

以下是一些藥方:

  1. 調中湯:用於內傷外感導致的陰性斑疹。
  2. 消毒犀角飲子:用於治療斑疹和癮疹。
  3. 通聖散:出自丹溪經驗方。
  4. 玄參升麻湯:用於治療斑疹,特別是在汗下吐後,毒素未能散去,導致表虛裡實,斑疹從外爆發,嚴重時會出現煩躁、胡言亂語。
  5. 化斑湯:用於治療傷寒後,汗吐下後,斑疹出現,脈象虛弱。
  6. 大建中湯:用於治療陰性斑疹。

3. 瘧八

瘧疾有風、暑、食、痰、老瘧、瘧母。六法,風暑當發汗,夏月多在風涼處歇,遂閉其汗而不泄故也。惡飲食者,必自飲食上得之。無汗者要有汗,散邪為主,帶補;有汗者要無汗,正氣為主,帶散。一日一發者,受病一月;間日一發者,受病半年,三日一發者,受病一年。

二日連發住一日者,氣血俱病。瘧病感虛者,須以人參、白朮一二帖托住其氣,不使下陷,後使他藥。內傷挾外邪同發,內必主痰,外以汗解散,二陳湯加柴胡、黃芩、常山、草果煎服。久瘧不得汗者,二陳湯加檳榔、倍蒼朮、白朮,一方加柴胡、葛根,川芎,一補一發,不可直截。老瘧病,此係風暑於陰分,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。

入方,宜

川芎,撫芎,紅花,當歸,炒柏,白朮,蒼朮,甘草,白芷

上銼。水煎,露一宿,次早服。

治瘧一日間一日發者,補藥帶表,藥後以截瘧丹截之。若在陰分者,用藥掣起陽分,方可截,即前藥之屬。

充案:瘧在陰分須徹起陽分者,即《格致論》中雲:臟傳出至腑,亂而失期也。又當因其汗之多寡,而為補養升發之術。下陷,謂陽氣下陷入陰血中,無汗要有汗,多用川芎、蒼朮、乾葛、升麻、柴胡之屬。此丹溪治瘧之微旨,學者所當知也。

截瘧常山飲

穿山甲(炮),草果,知母,檳榔,烏梅,甘草(炙),常山

上㕮咀。水酒一大碗,煎半碗,露一宿,臨發日早服,得吐為順。一云加半夏、柴胡,去穿山甲。如吐,加厚朴,又或加青皮、陳皮。

又方

柴胡,草果,常山,知母,貝母,檳榔

上用酒水同煎,露一宿,臨發前二時服。

又治瘧母,此藥消導。

青皮,桃仁,紅花,神麯,麥芽,鱉甲(醋煮為君),三稜,莪朮,海粉,香附(並用醋煮)

上為末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白湯下。

又治瘧,寒熱頭痛如破,渴飲冰水,外多汗出。

人參,白朮,黃耆,黃芩,黃連,山梔,川芎,蒼朮,半夏,天花粉

上㕮咀。水二鍾,姜三片,煎服。

又治瘧病發渴。

生地黃,麥門冬,天花粉,牛膝,知母,葛根,炒柏,生甘草

上㕮咀。水煎。

截瘧青蒿丸

青蒿(半斤),冬瓜葉,官桂,馬鞭草

上焙乾為末,水丸胡椒大。每一兩分四服,於當發之前一時服盡。又云:青蒿一兩,冬青落二兩,馬鞭草二兩,桂二兩。未知孰是,姑兩存之,以俟知者。

截瘧

檳榔,陳皮,白朮,常山(三錢),茯苓,烏梅,厚朴(各一錢半)

上㕮咀。作二服,水酒各一鍾,煎至一鍾,當發前,一日一服,臨發日早一服,服後少睡片時。

又瘧疾後

白朮,半夏(一兩),黃連(半兩),白芍(三錢),陳皮(半兩)

上為末,粥丸梧子大。每服六十丸,薑湯下。

〔附錄〕世用砒霜等毒,不可輕用。俗謂脾寒,此因名而迷其實也。苟因飲食所傷而得,亦未必全是寒,況其他乎?在其陽分者易治,陰分者難治。瘧母必用毒藥消之,行氣消堅為主。東垣謂寒瘧屬太陽,熱瘧屬陽明,風瘧屬少陽;在三陰經則不分,總曰溫瘧,此言是。但三陰經說不明,作於子午卯酉日者,少陰瘧也;寅申巳亥日者,厥陰瘧也;辰戌丑未日者,太陰瘧也。

瘧脈多弦,但熱則弦而帶數,寒則弦而帶遲,亦有病久而脈極虛微而無力,似乎不弦,然而必於虛微之中見弦,但不搏手耳。細察可見也。

瘧又名痁疾者,其證不一。《素問》又有五臟瘧、六腑瘧,詳矣。初得病勢正熾,一二髮間,未宜遽截,不問寒熱多少,且用清脾飲,或草果飲,或二陳湯加草果半錢,或平胃加草果半錢、柴胡半錢,又或養胃湯加川芎、草果各半錢。熱少者進取微汗。寒多者宜快脾湯;服後寒仍多者,養胃湯加附子、桂枝各半錢,獨寒尤宜,不效則七棗湯。

熱多者宜驅瘧飲,或參蘇飲,每服加草果半錢;大熱不除,宜小柴胡湯。渴甚者,則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許;獨熱無寒,亦與小柴胡湯;熱雖劇不甚渴者,本方加桂四分,或以柴胡桂薑湯,候可截則截之。久瘧母不愈者,宜四獸飲,間服山甲湯。

附方

清脾飲

青皮,厚朴,白朮,草果,柴胡,茯苓,黃芩,半夏,甘草(炙,等分)

上銼。水二盞,生薑三片,棗一枚,煎。忌生冷油膩。

七棗湯

附子(一個,炮,又以鹽水浸,再炮。如此七次,去皮臍。又方:川烏代附子,以水調陳壁土為糊,浸七次)

上銼。分作二服,水二鍾,姜七片,棗七枚,煎七分,當發日早溫服。

驅瘧飲

前胡,柴胡(各四兩),桂心,桔梗,厚朴,半夏(各三兩),黃耆,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二兩)

上銼。水二盞,生薑三片,棗四個,煎。

山甲湯

穿山甲,木鱉子(等分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空心溫酒調下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減半)陳皮,草果,半夏,棗子,烏梅,生薑(等分)

上銼。同薑棗,以鹽少許淹,食頃,厚皮紙裹,以水潤濕,慢火煨令香熟,焙乾,每服半兩,水濕,未發前並進數服。

有汗要無汗,正氣為主。小柴胡加桂,或白虎加桂。無汗要有汗,散邪為主,帶補。桂枝加黃耆、知母、石膏湯,或人參柴胡飲子。熱多寒少、目痛多汗、脈大,以大柴胡湯,微利為度。餘邪未盡,以白芷石膏三物湯,以盡其邪。

六和湯

人參,知母,草果,貝母,烏梅,白芷,檳榔,柴胡(各一錢,用酒拌),常山(二錢)

上銼。水煎,姜三片,棗一個。

秘方清脾丸,治瘧,三日一發,或十日一發。

薑黃(三錢),白朮(一兩半)人參,檳榔,草果,莪朮(醋炒),厚朴(各半兩),黃芩,半夏,青皮(各一兩),甘草(三錢)

上為末,飯丸如梧子大。每六十丸食遠,白湯下,日二服。

紅丸子,消食瘧。

胡椒(一兩),阿魏(一錢,醋化),莪朮,三稜(醋煮一伏時,各二兩),青皮(炒,三兩)

上為末,另用陳倉米末,同阿魏醋煮,糊丸梧子大,炒土朱為衣。每服七十丸,薑湯下。

二陳湯,見中風類。

草果飲子

草果,川芎,紫蘇葉,白芷,良薑,炙甘草,青皮(去白炒),陳皮(去白)

上等分,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;留渣,兩服並一服,當發日進三服,不以時。

人參養胃湯

平胃散加人參,茯苓,半夏,草果,藿香,生薑,烏梅

參蘇飲

陳皮(去白),枳殼(麩炒),桔梗,甘草(炙),木香(各半兩),半夏,乾葛,蘇葉,前胡,人參,茯苓(各七錢半,一方不用木香)

上銼。每服五錢,水盞半,生薑七片,棗一個,煎,微熱服。

五芩散,見中暑類。

柴胡桂薑湯

柴胡(八兩),桂枝,黃芩(各三兩),栝蔞根(四兩),牡蠣(二兩),甘草(炙,二兩),乾薑(二兩)

上銼。水煎,日三服,煩汗出,愈。

小柴胡湯

柴胡(八兩),黃芩,人參,甘草(炙,各三兩),半夏(三兩)

上銼。每五錢,水盞半,生薑五片,棗一枚,煎服,不拘時。

白虎加桂枝湯,治溫瘧。

知母(六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石膏(四兩,碎),桂枝(一兩),粳米(六合)

上銼。水煎,日三,汗出愈。

小柴胡加桂湯

本方去人參,加桂(一兩)

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

本方加黃耆,知母,石膏(各四錢半)

大柴胡湯

柴胡(八兩),黃芩,赤芍(各三兩),大黃(二兩),半夏(二兩半)枳實(半兩,麩炒)

上銼。每五錢,水盞半,生薑五片,棗一枚,煎服。無時。

白芷石膏三物湯

白芷(一兩),知母(一兩七錢),石膏(四兩)

上為粗末。每半兩,水一盞半,煎一盞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