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五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6)

1. 小兒九十四

乳下小兒,常多濕熱、食積、痰熱傷乳為病,大概肝與脾病多。小兒易怒,肝病最多,大人亦然。肝只是有余,腎只是不足。

小兒初生,未經食乳,急取甘草一寸,火上炙熟細切,置地上出火毒一時許,用水一小盞,熬至三分之一,去滓,用新綿蘸滴兒口中,令咽盡。須臾,吐痰及瘀血,方與乳食。年長知膚無病。

小兒急慢驚風,發熱口噤,手心伏熱,痰熱,咳嗽痰喘,此類證並用湧法吐之。重劑瓜蒂散,輕劑用苦參、赤小豆末,須蝦齏汁調服之。後用通聖散為末,蜜丸服。間以桑樹上牛兒,陰乾焙末調服,以平其氣。驚有二證,一者熱痰,主急驚,當吐瀉之;一者脾虛,乃為慢驚,所以多死,當養脾。

急驚只用降火、下痰、養血;慢驚者,先實脾土,後散風邪,只用硃砂安神丸,更於血藥中求之。

小兒驀然無故大叫作發者,必死。是火大發則虛其氣故也。

入方

黑龍丸,治小兒急慢驚風。

牛膽南星,青礞石(焰硝等分煅,各一兩),天竺黃,青黛(各半兩),蘆薈(二錢半),辰砂(三錢),殭蠶(半錢),蜈蚣(一錢半,燒存性)

上為末,甘草煎膏丸如雞頭大。每服一二丸,急驚煎姜蜜薄荷湯下,慢驚煎桔梗白朮湯下。

治驚而有熱者

人參,茯苓,白芍(酒炒),白朮

上㕮咀。姜煎。夏月,加黃連、生甘草、竹葉。

附方

神聖牛黃奪命散

檳榔(半兩),木香(三錢),大黃(二兩,麵裹煨熟,為末),白牽牛(一兩,一半炒一半生用),黑牽牛(粗末,一半生用一半炒)

上為一處,研作細末,入輕粉少許。每服三錢,用蜜漿水調下,不拘時候,微利為度。

通聖散,見斑疹類。

硃砂安神丸,見驚悸類。

瓜蒂散,見疽類。

疳病,或肚大筋青。

胡黃連丸,治疳病腹大。

胡黃連(五分,去果子積),阿魏(一錢半,醋浸去肉積),曲神(二錢去食積),麝香(四粒),炒黃連(二錢,去熱積)

上為末,豬膽汁丸,如黍米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白朮湯送下。又云:胡黃連丸十二粒,白朮湯下。

五積丸,治小兒諸般疳積。

醜頭末(一兩),黃連(半兩),陳皮(一兩),青皮(半兩),山楂(半兩)

上炒焦黑色為末,每用巴豆霜半錢,前藥末半錢,宿蒸餅丸,麻子大。小兒二歲十丸,五更薑湯下,至天明大便泄為度,溫粥補之。未利,再服三五丸。

烏犀丸

醜頭末(三兩),青皮(三兩),使君子肉(七錢半),白蕪荑(一錢半),鶴蝨(五錢),蘆薈(一錢,另研燒紅醋淬),苦楝根皮(半兩)

上炒令焦黑色為末,曲丸麻子大。每三五十丸,米飲送下,食前量小兒大小加減。

黃龍丸

三稜(三兩),黑角莪朮(三兩),青皮(一兩半),山楂肉(七錢半),乾薑(七錢半)

白話文:

小兒九十四

嬰兒時期的小孩,常常因為體內濕熱、消化不良、痰熱損傷乳汁而生病,大致來說,肝和脾的疾病比較多。小孩容易發怒,多半是肝病引起的,大人也是這樣。肝臟的問題通常是機能過於旺盛,而腎臟則是機能不足。

剛出生的小孩,還沒有喝奶之前,要趕緊取一寸甘草,放在火上烤熟並切碎,放置在地上使其散去火氣一陣子,然後用一小杯水,熬煮到剩三分之一,去除藥渣,用新棉花沾藥液滴入小孩口中,讓他吞下。過一會兒,會吐出痰和瘀血,之後再餵奶。這樣長大後皮膚通常不會有疾病。

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,會發燒、牙關緊閉、手心發熱、有痰熱、咳嗽有痰喘,這些症狀都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。藥劑重的話使用瓜蒂散,輕劑則用苦參、赤小豆末,用蝦醬汁調服。之後使用通聖散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藥服用。期間可以配合服用陰乾焙製的桑樹上的牛兒磨成的粉末,用來平息氣機。驚風有兩種證型,一種是熱痰引起的,屬於急驚風,要用催吐和瀉下的方式治療;另一種是脾虛引起的,屬於慢驚風,這種情況容易導致死亡,要著重調養脾胃。

急驚風只要用清熱、化痰、養血的方式治療;慢驚風則要先調理脾胃,再驅散風邪,通常使用硃砂安神丸,並搭配養血的藥物。

小孩子突然無緣無故大叫並發作,通常會死亡。這是因為火氣太旺而耗損了元氣。

黑龍丸,治療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。

牛膽南星、青礞石(用焰硝等分煅燒,各一兩)、天竺黃、青黛(各半兩)、蘆薈(二錢半)、辰砂(三錢)、殭蠶(半錢)、蜈蚣(一錢半,燒存性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甘草煎熬成的膏藥製成雞頭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兩丸,急驚風用生薑蜂蜜薄荷湯送服,慢驚風用桔梗白朮湯送服。

治療驚風有發熱症狀的藥方

人參、茯苓、白芍(酒炒)、白朮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用生薑煎煮。夏天可以加入黃連、生甘草、竹葉。

附方

神聖牛黃奪命散

檳榔(半兩)、木香(三錢)、大黃(二兩,用麵包住煨熟,磨成粉末)、白牽牛(一兩,一半炒一半生用)、黑牽牛(粗末,一半生用一半炒)。

將以上藥材混合,磨成細粉,加入少許輕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蜜漿水調服,不拘時間,稍微腹瀉即可。

通聖散,見斑疹類。

硃砂安神丸,見驚悸類。

瓜蒂散,見疽類。

疳病,會出現肚子大、青筋暴露的症狀。

胡黃連丸,治療疳病引起的腹部腫大。

胡黃連(五分,去除果實積滯)、阿魏(一錢半,用醋浸泡去除肉積)、曲神(二錢,去除食積)、麝香(四粒)、炒黃連(二錢,去除熱積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豬膽汁製成小米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白朮湯送服。另有說法,胡黃連丸服用十二粒,用白朮湯送服。

五積丸,治療小兒各種疳積。

牽牛子末(一兩)、黃連(半兩)、陳皮(一兩)、青皮(半兩)、山楂(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炒至焦黑磨成粉末,每次用巴豆霜半錢,加上前面藥粉半錢,用隔夜蒸的餅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。兩歲的小孩服用十丸,五更時用薑湯送服,到天亮腹瀉為度,之後用溫粥調養。如果沒有腹瀉,再服用三五丸。

烏犀丸

牽牛子末(三兩)、青皮(三兩)、使君子肉(七錢半)、白蕪荑(一錢半)、鶴蝨(五錢)、蘆薈(一錢,另外研磨燒紅的醋淬)、苦楝根皮(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炒至焦黑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三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,飯前服用,根據小兒的年齡大小增減用量。

黃龍丸

三稜(三兩)、黑角莪朮(三兩)、青皮(一兩半)、山楂肉(七錢半)、乾薑(七錢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