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癰疽八十五

敷疽癤方

草烏,黃連,紫荊皮,白芷,大黃,芙蓉皮,朴硝,糯米(各等分)

上為末,蜜水調敷。如瘡盛,以蜜調雄黃末,圍定瘡穴,大小前後敷前藥末。

一人肛門生癤,久不收口,有針竅三孔,勞力則有膿。

黃耆,條芩,連翹,秦艽

上為末,神麯糊為丸。

取朽骨,久疽及痔漏者有之。

取烏骨雞脛骨,以上等雌黃實之,鹽泥固濟,火煅通紅,取出地上,出火毒,去泥,用骨研細,飯丸如粟大。以紙捻送入孔中竅內,更用膏藥貼之。

便毒

山梔子,大黃,乳香,沒藥,當歸(五分),栝蔞仁(三錢),代赭石(一錢)

上作一服煎。

又方

木鱉子,大黃,栝蔞,桃仁,草龍膽

上㕮咀。濃煎,露星月一宿,清早溫服,立愈。

又方,白殭蠶、槐花為末,酒調服,一方加酒大黃。

附方

消毒飲,治便毒初發,三四日可消。

皂角刺,金銀花,防風,當歸,大黃,甘草節,栝蔞仁(等分)

上㕮咀。水酒各半煎,食前溫服。仍頻提掣頂中發,立效。

《機要》,內托復煎散,癰疽托裡健胃。

地骨皮,黃芩,茯苓,白芍,人參,黃耆,白朮,桂,甘草,防己,當歸(各一兩),防風(三兩)

上㕮咀。先以蒼朮一斤,水五升,煎至三升,去朮,入前十二味,再煎,至三四盞,取清汁,分三四次,終日飲之。又煎蒼朮渣為湯,去渣,依前又煎前十二味渣,分飲之。

內疏黃連湯,治瘡皮色腫硬,發熱而嘔,大便閉,脈洪實者。

黃連,芍藥,當歸,檳榔,木香,黃芩,梔子,薄荷,桔梗,甘草(各一兩),連翹(二兩),大黃(二兩半)
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入姜煎。

白話文:

癰疽八十五

敷疽癤方

將草烏、黃連、紫荊皮、白芷、大黃、芙蓉皮、朴硝、糯米等分研磨成粉,用蜂蜜水調和敷在患處。如果瘡瘍嚴重,則用蜂蜜調和雄黃粉,圍繞瘡口四周,再在其內外敷上前面製成的藥粉。

曾經有人肛門長了癤子,很久都無法痊癒,有三個針孔大小的洞,勞動時就會流膿。

將黃耆、黃芩、連翹、秦艽研磨成粉,用酒糟糊做成藥丸服用。

取朽骨(用於久治不愈的疽和痔漏),取烏骨雞的脛骨,塞入上等雄黃,用鹽泥封好,火烤至通紅,取出放在地上散去火毒,去除鹽泥,將骨頭研磨成細粉,做成像粟米大小的藥丸。用紙捻送入孔洞內,再貼上膏藥。

便毒

將山梔子、大黃、乳香、沒藥、當歸(五分)、栝蔞仁(三分)、代赭石(一分)煎成一劑服用。

又方

將木鱉子、大黃、栝蔞、桃仁、草龍膽研磨,濃煎後,放置露於星光月色下過夜,清晨溫服,即可痊癒。

另有一方,用白殭蠶、槐花研磨成粉,用酒調服,也有一方在此基礎上加入酒炒大黃。

附方

消毒飲,治療便毒初期,三四天即可消腫。

將皂角刺、金銀花、防風、當歸、大黃、甘草節、栝蔞仁等分研磨,用等量的水和酒煎煮,飯前溫服。同時要經常提拉頂部頭髮,效果更佳。

《機要》記載的內托復煎散,可以治療癰疽,並能健胃。

將地骨皮、黃芩、茯苓、白芍、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桂枝、甘草、防己、當歸(各一兩)、防風(三兩)研磨。先用蒼朮一斤,水五升,煎至三升,去渣,再加入前面十二味藥材煎煮,至三四碗,取清汁,分三四次服用,整天飲用。再用蒼朮藥渣煎煮,去渣,依前法再煎煮前面十二味藥渣,分次飲用。

內疏黃連湯,治療瘡瘍皮膚腫硬,發熱嘔吐,大便秘結,脈象洪實者。

將黃連、芍藥、當歸、檳榔、木香、黃芩、梔子、薄荷、桔梗、甘草(各一兩)、連翹(二兩)、大黃(二兩半)研磨。每次服用一兩,加薑煎煮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