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癰疽八十五
癰疽只是熱勝血。六陽經,六陰經,有多氣少血者,有少氣多血者,有多氣多血者,不可一概論也。若夫要害處近虛怯薄處,前哲已曾論及。惟分經之言未聞,諸經惟少陽厥陰經生癰疽,理宜預防,以其多氣少血,肌肉難長,瘡久未合,必成死症。遽用驅毒利藥,以伐其陰分之血,禍不旋踵。
陽滯於陰,脈浮洪弦數;陰滯於陽,脈沉細弱澀。陽滯以寒治之,陰滯以熱治之。人中年以後,不可生癰,才有痛腫,參之脈證,但見虛弱,便與滋補氣血,可保終吉。若用尋常驅熱拔毒紓氣之藥,虛虛之禍,如指諸掌。內托之法,河間治腫焮於外,根盤不深,形證在表,其脈多浮,病在皮肉,非氣盛則必侵於內,急須內托以救其里,宜復煎散,除溫散郁,使胃氣和平。如或未已,再煎半料飲之。
如大便秘及煩熱,少服黃連湯。如微利及煩熱已退卻,與復煎散半兩。如此,使榮衛俱行,邪氣不能內傷也。然世俗多用排膿內補十宣散,若用之於此小瘡與冬月時令即可。若潰瘍於夏月用之,其桂樸之溫散,佐以防風、白芷,吾恐雖有參、耆,難為倚仗。一婦年七十,形實性急而好酒,腦生疽,才五日,脈緊急且澀,急用大黃酒煨細切,酒拌炒為末。又灑拌人參炒,入姜煎,調一錢重。
又兩時再與。得睡而上半身汗,睡覺病已失。此內托之意。又一男子,年五十,形實色黑,背生紅腫,及胛骨下痛,其脈浮數而洪緊,食亦嘔。正冬月,與麻黃桂枝湯加酒黃柏、生附、栝蔞子、甘草節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,六帖而消。此正內托之法,非《精要》內托散、乳香、綠豆等藥。
想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設,不因丹石而發,恐非必用之劑。瘡先發為腫,氣血鬱積,蒸肉為膿,故其痛多少瘡之始作時也。膿潰之後,腫退肌寬,痛必漸減。而反痛者,此為虛,宜補。亦有穢氣所觸,宜和解;風寒逼者,宜溫散。
腸癰,大腸有痰積死血流注,桃仁承氣湯加連翹、秦艽。近肛門破入風者難治,防風之類。
乳癰,乳房陽明所經,乳頭厥陰所屬。乳子之母,不知調養,怒忿所逆,鬱悶所遏,厚味所釀,以致厥陰之氣不行,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;陽明之血沸騰,故熱甚而化膿。亦有所乳之子,膈有滯痰,口氣焮熱,合乳而睡,熱氣所吹,遂生結核。於初起時,便須忍痛,揉令稍軟,吮令汁透,自可消散。
失此不治,必成癰癤。治法:疏厥陰之滯,以青皮;清陽明之熱,細研石膏;行汙濁之血,以生甘草之節;消腫導毒,以栝蔞子,或加沒藥、青橘葉、皂角刺、金銀花、當歸。或湯或散,或加減,隨意消息,然須以少酒佐之。若加以艾火兩三壯於腫處,其效尤捷。不可輒用針刀,必至危困。
白話文:
癰疽的發生,主要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,導致血液循環出現問題。人體的經絡有六陽經和六陰經,每一條經絡的氣血多寡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如果癰疽長在重要部位,或是靠近身體虛弱的地方,前人已經有過相關的討論。但對於癰疽發生在不同經絡的說法卻很少見,其中少陽經和厥陰經最容易發生癰疽,應該特別注意預防。因為這兩條經絡的特性是氣多血少,肌肉不容易生長,一旦長了瘡,很久都無法癒合,最終可能導致死亡。如果貿然使用強力的驅毒藥物,反而會耗損體內的陰血,加速病情惡化。
當陽氣受阻於陰氣時,脈象會呈現浮、洪、弦、數等特徵;反之,當陰氣受阻於陽氣時,脈象則會呈現沉、細、弱、澀等特徵。陽氣受阻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陰氣受阻則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人到中年以後,不應該再長癰疽,一旦出現疼痛腫脹,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身體狀況。如果發現身體虛弱,應該以滋補氣血為主,這樣才能確保身體健康。如果使用一般清熱解毒的藥物,反而會讓身體更加虛弱,造成嚴重的後果。至於內托的治療方法,就像是古代醫家河間所說,如果腫脹紅熱的範圍不大,病灶不深,而且脈象偏浮,表示病邪在皮膚肌肉,如果不是體內氣盛,就是病邪會繼續往身體內部侵犯,這時就必須使用內托的方法,幫助身體把病邪往外排出,可以使用復煎散這類藥方,主要作用是溫散解鬱,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再服用半劑的復煎散。
如果出現大便不通暢或煩熱的症狀,可以少量服用黃連湯。如果大便稍微通暢,煩熱也退了,就可以服用半兩的復煎散。這樣可以讓身體的氣血正常運行,邪氣就不會深入體內。然而,現在很多人都使用排膿內補的十宣散,這種藥方雖然可以用於小瘡或是冬天,但如果用於夏天或已經潰爛的瘡,其中的桂枝和樸實等溫熱藥物,搭配防風和白芷等,就算加上人參和黃耆,效果也很有限。有個七十歲的老婦人,身體壯實,個性急躁又愛喝酒,頭部長了癰疽,才五天,脈象就變得急促而澀。於是立刻將大黃用酒浸泡後炒成細末,再用人參炒過,加入生薑煎煮,調成一錢的劑量給她服用。
隔了兩個時辰又再服用一次,之後她就睡著了,睡醒之後上半身出了汗,病就好了一大半。這就是內托的方法。另外有一個五十歲的男子,體格健壯膚色黝黑,背部出現紅腫,肩胛骨下方也疼痛,脈象呈現浮、數、洪、緊等特徵,而且還會嘔吐。當時正值冬天,給他服用麻黃桂枝湯,並加入酒黃柏、生附子、栝蔞子、甘草節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等藥,服用六帖後就痊癒了。這也是內托的治療方法,並不是像《精要》裡所說的內托散、乳香、綠豆等藥物。
我認為《精要》裡的藥方是專門為那些服用丹石而長癰疽的人所設計的,如果不是因為服用丹石而長癰疽,可能就不適合使用。瘡剛開始發作時會腫脹,那是因為體內氣血鬱積,蒸發肌肉形成膿液,所以才會感到疼痛。膿液排出後,腫脹消退,肌肉放鬆,疼痛就會逐漸減輕。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更痛,表示身體虛弱,應該加以補養。也有可能是受到污穢之氣的影響,應該使用調和的藥物;如果是因為風寒侵襲,則應該使用溫散的藥物。
腸癰的成因是大腸內有痰積、死血淤積,治療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,並加入連翹和秦艽。如果癰疽長在肛門附近,破裂後又受到風邪侵襲,就會很難治療,必須使用防風之類的藥物。
乳癰,乳房屬於陽明經所管轄,乳頭屬於厥陰經所管轄。哺乳的婦女如果不懂得調養身體,經常生氣或感到鬱悶,又吃太多肥膩的食物,就會導致厥陰經的氣血運行不暢,乳腺阻塞,乳汁無法排出;同時陽明經的血液過於旺盛,就會產生熱氣而化膿。有時候,哺乳的嬰兒體內有痰,呼吸的熱氣會吹到乳房,也可能導致乳房結核。在乳癰剛開始發作的時候,就應該忍痛揉捏腫塊,使其稍微軟化,並讓嬰兒吸吮,使乳汁暢通,這樣就可以消散。
如果錯過早期治療,就一定會形成癰癤。治療的方法是:疏通厥陰經的阻塞,可以使用青皮;清除陽明經的熱氣,可以使用細磨的石膏;活化污濁的血液,可以使用生甘草的根節;消除腫脹和導出毒素,可以使用栝蔞子,或是加入沒藥、青橘葉、皂角刺、金銀花、當歸等藥物。可以煎成湯藥或磨成散劑,並根據情況增減藥物,但必須加少量的酒來輔助。如果用艾灸在腫脹處灸兩三次,效果會更好。千萬不可以隨意用針或刀來處理,否則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