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中風一
一人癱左。
酒連,酒芩,酒柏,防風,羌活,川芎,當歸(半兩),南星,蒼朮,人參(一兩),麻黃,甘草(三錢),附子(三片)
上丸如彈子大。酒化服。
一人體肥中風,先吐,後以藥:
蒼朮,南星,酒芩,酒柏,木通,茯苓,牛膝,紅花,升麻,厚朴,甘草
〔附錄〕風者,百病之始,善行而數變。行者動也,風本為熱,熱勝則風動。宜以靜勝其燥,養血是也。治須少汗,亦宜少下,多汗則虛其衛,多下則損其榮。治其在經,雖有汗下之戒,而有中臟、中府之分,中府者宜汗之,中臟者宜下之。此雖合汗下,亦不可太過,汗多則亡陽,下多則亡陰,亡陽則損其氣,亡陰則損其形。
初謂表裡不和,須汗下之,表裡已和,是宜治之在經。其中府者,面顯五色,有表證而脈浮,惡風惡寒,拘急不仁,或中身之後,身之前,身之側,皆曰中府也。其治多易。中臟者,唇吻不收,舌不轉而失音,鼻不聞香臭,耳聾而眼瞀,大小便秘結,或眼合直視,搖頭,口開,手撒,遺溺,痰如拽鋸,鼻鼾,皆曰中臟也。中臟者多不治也。
六腑不和,留結為癰;五臟不和,九竅不通。無此乃在經也,初證既定,宜以大藥養之,當順時令而調陰陽,安臟腑而和營衛,少有不愈者也。風中府者,先以加減續命湯,隨證發其表。如兼中臟,則大便多秘澀,宜以三化湯通其滯。初證已定,別無他變,以大藥和治之。大抵中府者多著四肢,中臟者多滯九竅。
中府者多兼中臟之證,至於舌強失音,久服大藥,能自愈也。又因氣中,其證與中風相似,但風中多痰涎,氣中口中無涎,治之之法,調氣為先,經言治風者以理氣,氣順則痰消,徐理其風,庶可收效。又有中已,言不變,志不亂,病在分腠之間者,只宜溫肝取解汗,為可復也。
凡中風,脈多沉伏,大法浮遲者吉,沉實者凶。先用麻油調蘇合香丸,或用薑汁,或用白湯調,如口噤,抉開灌之,稍醒則服八味順氣散。若痰盛者,只以省風導痰湯服之。若中則昏沉不省人事,口噤,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,或用細辛、皂角為末吹之,噴嚏則蘇,無嚏者不治。
肥人中者,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,肺為氣出入之道,肥者氣必急,氣急必肺邪盛,肺金剋木,膽為肝之府,故痰涎壅盛。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,中後氣未順,痰未除,調理之劑,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。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,治中氣中惡,尤宜,尋常止嘔多痰者,亦可用之。
若前證多怒,宜小續命湯加羚羊角;熱而渴者,湯中去附子,加秦艽半錢;恍惚錯語,加茯神、遠志各半錢;不得睡,加酸棗仁半錢;不能言,加竹瀝一蜆殼許;人虛無力者,去麻黃,加人參如其數。若人自蘇,能言能食,惟身體不遂,急則攣蜷,緩則嚲曳,經年不愈,以加減地仙丹常服。
白話文:
中風一
一人左半身癱瘓。
藥方:酒浸連翹、酒浸黃芩、酒浸柏子仁、防風、羌活、川芎、當歸(半兩)、南星、蒼朮、人參(一兩)、麻黃、甘草(三錢)、附子(三片),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,用酒送服。
另一人,體型肥胖,中風後先嘔吐,之後服用以下藥方:
蒼朮、南星、酒浸黃芩、酒浸柏子仁、木通、茯苓、牛膝、紅花、升麻、厚朴、甘草。
附錄:
風是百病之源,善於傳播且變化多端。「行」指運動,風的本質屬熱,熱盛則風動。治療應以靜制燥,養血為要。治療過程中宜少出汗,也宜少瀉下,汗出太多會損傷衛氣,瀉下太多則會損傷營血。治療中風,雖然要避免過度汗出和瀉下,但需區分中府和中臟兩種情況。中府者宜汗,中臟者宜瀉。雖然兩種情況都可能需要汗出或瀉下,但都不能過度,汗出過多會傷陽氣,瀉下過多會傷陰液,傷陽則損氣,傷陰則損形。
起初若表裡不和,則需要汗出和瀉下;表裡已和,則應針對經脈治療。中府表現為面色呈現五種顏色,有表證,脈象浮,怕風怕冷,肢體拘急麻木,或半身不遂,不論是身體前、後、側面受影響,都稱為中府。其治療多較容易。中臟表現為口唇不能閉合,舌頭不能轉動而失音,鼻子聞不到香味和臭味,耳聾眼花,大小便不通,或眼睛直視,搖頭,張口,手抖,大小便失禁,痰涎如鋸齒般粘稠,鼻鼾,都稱為中臟。中臟多難治癒。
六腑不和則導致癰腫;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。若非上述情況,則屬於經脈病變,初次診斷確定後,應以大補之藥調養,應順應時令調節陰陽,安和臟腑,調和營衛,很少有不治癒的。
風中府者,先用加減續命湯,根據病情調整以發散表邪。若兼見中臟症狀,大便多秘結,則用三化湯通利其滯。初次診斷確定後,若無其他變化,則用大補之藥調治。總而言之,中府症狀多見於四肢,中臟症狀多見於九竅。
中府常兼有中臟症狀,即使舌強失音,長期服用大補之藥,也能自愈。因氣鬱而導致的症狀與中風相似,但風中多痰涎,氣鬱則口中無痰涎,治療時應以調氣為先,古籍記載治療風證應以理氣為主,氣順則痰消,然後再慢慢調理風證,才能收到效果。還有一種情況稱為「中已」,指病情無變化,神志清醒,病邪在肌膚之間,只需溫養肝臟,使之發汗解表即可痊癒。
凡中風,脈象多沉伏,脈象浮而遲者預後良好,脈象沉而實者預後不良。先用麻油調和蘇合香丸,或用薑汁或白湯調和,若口噤,則掰開灌服;稍稍清醒後,服用八味順氣散。若痰盛,只服用省風導痰湯。若中風昏迷不省人事,口噤,則立即將生半夏研末吹入鼻中,或用細辛、皂角研末吹入鼻中,噴嚏則可蘇醒,若不噴嚏則難以治療。
肥胖者中風,是因為其氣盛於外而虛於內。肺主氣的出入,肥胖者氣必急,氣急則肺邪盛,肺金克肝木,膽為肝之府,故痰涎壅盛。所以治療必須先理氣,中風之後,氣未順,痰未除,治療藥物,應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。此藥不僅能治療中風,治療中氣不足、中惡,尤其適宜,尋常止嘔多痰者,也可服用。
若之前症狀多怒,宜在小續命湯中加羚羊角;若發熱口渴,則湯中去附子,加秦艽半錢;若神志恍惚,語無倫次,加茯神、遠志各半錢;若失眠,加酸棗仁半錢;若不能說話,加竹瀝一蜆殼許;若體虛無力,則去麻黃,加人參等量。若病人已清醒,能說話進食,只是身體不遂,或急則攣縮,或緩則拖曳,經年不愈,則服用加減地仙丹長期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