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中寒二(附傷寒、傷風)

主乎溫散,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,有口得寒物者。

補中益氣湯中加發散藥,屬內傷者十居八九。其法,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只用前湯中,從所見之證,出入加減。必先用參耆托住正氣。氣虛甚者,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劑,如果氣虛者,方可用此法。胃氣大虛,必當溫散,理中湯相宜,甚者加附子。倉卒感受大寒之氣,其病即發,非若傷寒之邪,循經以漸而深也。以上治法,宜用於南,不宜北。

白話文:

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,再加上發散的藥物,這種情況在內傷性疾病中非常常見。

具體做法是:病邪聚集的地方,氣必然虛弱,只需根據實際症狀,在補中益氣湯中加減藥物。必須先用人參、黃耆來扶持正氣。如果氣虛嚴重,可以適量加入附子,以促進人參、黃耆的藥效發揮。如果氣虛,纔可以使用這種方法。

胃氣大虛,必須溫散治療,理中湯比較合適,嚴重時可以加入附子。

突然感受大量寒氣,疾病會立即發作,不像傷寒之邪循經漸漸深入。

以上治療方法適合在南方施行,不適合在北方施行。

戴云:此傷寒,謂身受肅殺之氣,口傷生冷物之類。因胃氣大虛,膚腠疏豁,病者脈必沉細,手足厥冷,息微身倦,雖身熱亦不渴,倦言動者是也,宜急溫之,遲則不救矣。與熱症若相似而實不同,凡脈數者,或飲水者,煩燥動搖者,皆熱病。寒熱二證,若水火然,不可得而同治,誤即殺人。

白話文:

戴雲說:這種傷寒,是指人體受到寒邪侵襲,口部接觸到生冷的東西,導致胃氣大虛,皮膚腠理疏鬆。患者往往脈搏沉細,手腳冰冷,呼吸微弱,身體疲倦,即使發熱也不口渴,說話和活動都懶洋洋的。

這種情況應急用溫補藥治療,否則耽誤了時機,就難以救治。

傷寒和熱病症狀相似,但實際上不同。凡是脈搏數急的、喝很多水的、煩躁不安的,都屬於熱病。

寒邪和熱邪這兩種病症,就像水火一樣,不能同時治療。如果誤診,就會害死人。

〔附錄〕凡症與傷寒相類者極多,皆雜證也,其詳出《內經·熱論》,自長沙以下,諸家推明甚至,千世之下,能得其粹者,東垣也。其曰:內傷極多,外傷間而有之。此發前人之所未發,後人狥俗,不能真切,雷同指為外傷,極謬。其或可者,蓋亦因其不敢放肆,而多用和解及平和之藥散之爾,若粗率者,則必殺人。

白話文:

[附錄] 各種疑難疾病與傷寒症狀非常相似,這些都是雜症。具體內容詳見《內經·熱論》,從長沙篇以下,各家學者闡述得非常詳盡,時隔千百年後,能夠領悟其精華的人,只有李杲(號東垣居士)。他說:內傷佔絕大多數,外傷偶爾纔出現。這個論述開啟了前人未注意到的領域,後人追隨世俗偏見,不能真正理解其意,錯誤地將所有症狀都歸為外傷,這是大錯特錯的。有的醫生可能會同意李杲的說法,但他們往往不敢大膽用藥,而多用和解、緩和之藥來敷衍了事。如果用藥粗率,肯定會害死人。

初有感冒等輕症,不可便認作傷寒妄治,西北二方,極寒肅殺之地,故外感甚多;東南二方,溫和之地,外傷極少,雜病亦有六經所見之證,故世俗混而難別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出現輕微症狀,例如感冒,不要輕易斷定為傷寒而胡亂治療。西北地區非常寒冷,殺氣重,容易感受外邪;東南地區溫和,外傷較少,雜病也會出現六經所見的證狀,因此一般人容易混淆難以區別。

正治溫散,宜桂枝四逆湯輩,甚者三建湯霹靂散。從治用熱藥加涼劑引之,或熱藥須俟冷飲最妙。經曰:從而逆之,此之謂也。反攻用煎烏頭之類。

白話文:

對於正氣溫熱散發的疾病,應使用桂枝湯、四逆湯等方藥;病情嚴重的,可以用三建湯、霹靂散。治療時,可用熱性藥物配合涼性藥物引導它們發揮作用,或是在使用熱性藥物時,同時服用冷飲效果最佳。經書上說:順應病邪的發展規律,然後再逆轉它的發展,這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至於反攻治療法,可以用烏頭湯等方藥。

傷風屬肺者多,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。

戴云: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。

附方:

補中益氣湯,見內傷類。

理中湯

人參甘草乾薑白朮(等分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甘草、乾薑、白朮(等量)

上銼。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桂枝

桂枝,赤芍(各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生薑(一兩半)大棗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桂枝,赤芍(各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生薑(一兩半)大棗

桂枝、赤芍藥(各9克),甘草(6克),生薑(9克),大棗(適量)

上銼。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四逆湯

甘草(炙,二兩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半兩)

上銼。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三建湯

大川烏,附子,天雄(並炮,等分)

上銼。每四錢,水二盞,姜十五片,煎服。

霹靂散

附子(一枚,及半兩者,炮熟取出,用冷灰焙之)

細研,入真臘茶一大錢同和。分二服,每服水一盞,煎六分,臨熟,入蜜半匙,放溫服之。

姜附湯,治中寒身體強直,口噤不語,逆冷。

乾薑(一兩),附子(生,去皮臍,一斤)

上銼。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挾氣攻刺,加木香半錢;挾氣不仁,加防風一錢;挾濕者,加白朮;筋脈牽急,加木瓜;肢節痛,加桂二錢。

白話文:

上面提到的藥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煎煮後服用。

如果伴有氣血運行不暢的症狀,可以添加半錢木香;如果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麻木不仁的症狀,可以添加一錢防風;如果伴有濕氣,可以添加白朮;如果筋脈牽拉緊繃,可以添加木瓜;如果四肢關節疼痛,可以添加二錢桂枝。

荊芥白芷陳皮麻黃蒼朮,甘草(等分)

白話文:

荊芥、白芷、陳皮、麻黃、蒼朮、甘草(以上等份)

上銼。用姜三片,蔥白三根,水煎服。

神朮散,治傷風頭痛,鼻塞聲重。方見痢類。

2. 中暑三

(附暑風、注夏)

暑證,用黃連香薷飲。挾痰,加半夏、南星;虛,加人參黃耆。暑病內傷者,用清暑益氣湯,著暑氣是痰,用吐。注夏屬陰虛,元氣不足,夏初春末,頭疼腳軟,食少體熱者是,宜補中益氣湯,去柴胡升麻,加炒柏、白芍藥。挾痰者,加南星、半夏、陳皮,煎服,又或用生脈湯。暑風挾痰挾火,實者可用吐法。

白話文:

暑證 時,使用黃連香薷飲。如有痰濕,加入半夏、南星;如果身體虛弱,加入人參、黃耆。暑熱傷及身體內部者,使用清暑益氣湯。暑氣導致痰濕者,可用催吐的方法治療。

夏季屬陰虛,元氣不足,在夏初和春末時,會出現頭痛、腳軟、食慾不振和身體發熱的症狀,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,但去除柴胡和升麻,加入炒柏和白芍藥。如果有痰濕,加入南星、半夏和陳皮,煎服,也可以使用生脈湯。暑熱、痰濕和火熱同時存在時,可用催吐的方法治療。

暑乃夏月炎暑也,盛熱之氣者火也,有冒、有傷、有中,三者有輕重之分,虛實之辨。或腹痛水瀉者,胃與大腸受之,噁心者,胃口有痰飲也。此二者冒暑也,可用黃連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,蓋黃連退暑熱,香薷消蓄水。或身熱頭疼,燥亂不寧者,或身如針刺者,此為熱傷在分內也,當以解毒湯白虎湯,加柴胡,氣如虛者,加人參。

白話文:

炎熱的夏季會產生暑氣,這種盛熱之氣屬於火氣,分為「冒暑」、「受暑」、「中暑」,這三種情況的輕重程度和虛實狀況不同。

  1. 「冒暑」:表現為腹痛腹瀉,這是胃和大腸受到暑氣的影響。噁心,則是胃裡有痰飲造成的。這兩種情況可以服用黃連香薷飲或清暑益氣湯,黃連可以去除暑熱,香薷可以消散積水。

  2. 「受暑」:表現為身體發熱、頭痛,煩躁不安,或者像被針刺一樣的感覺。這是暑熱侵襲身體內部造成的,可以使用解毒湯或白虎湯,再加入柴胡。如果氣虛,可以加入人參。

或咳嗽發寒熱,盜汗出不止,脈數者,熱在肺經,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,遲則不救,成火乘金也,此為中暑。凡治病,須要明白辨別,慎勿混同施治。春秋間亦或有之,切莫執一,隨病處方為妙。戴云:暑風者,夏月卒倒,不省人事者是也。有因火者,有因痰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咳嗽、發冷、發熱、盜汗不止,脈搏快速的症狀,說明熱邪在肺經作祟。這時應採用清肺湯、柴胡天水散等方劑緊急治療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熱勢會加重,形成「火乘金」之勢,此時就會演變成中暑。在治療疾病時,一定要明確辨證,切忌混淆施治。春秋之間也偶爾會出現中暑,不可拘泥於某一說法,應根據具體病情開具處方。戴某說:「暑風是指在夏季突然暈倒、失去知覺的疾病。暑風有因火邪引起的,也有因痰邪引起的。」

火,君相二火也;暑,天地二火也。內外合而炎爍,所以卒倒也。痰者,人身之痰飲也,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,塞礙心之竅道,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。此二者皆可吐。《內經》曰:火鬱則發之。吐即發散也。量其虛實而吐之,吐醒後,可用清劑調治之。

白話文:

火,是指人體的相火和君火;暑,是指天地間的陽氣和暑氣。內外合在一起,就會灼熱明亮,所以會突然昏倒。痰,是人體的水液停滯。暑氣進入體內後,會鼓動痰水,堵塞心臟的竅道,導致手腳無法動彈而突然昏倒。這兩種情況都可以通過催吐來治療。《內經》中說:火氣鬱積就要發散出來。吐就是發散的方法。根據患者虛實的不同,採取不同的催吐法。催吐甦醒後,可用清熱解毒的藥物調治。

〔入方〕

暑渴

生地黃,麥冬,牛膝,炒柏,知母葛根甘草

白話文:

生地黃:滋陰清熱 麥冬:滋陰潤肺,養心安神 牛膝:強筋骨,活血通絡 炒柏:清熱利尿,止血 知母:滋陰清熱,止渴 葛根:生津解渴,清熱解表 甘草:補脾益氣,緩解藥性

上銼。水煎服。

〔附錄〕中暍是陽證,中暑是陰證。脈沉弱者,切不可用寒涼藥。清熱宜天水散、五苓、白虎湯皆可。熱悶恍惚,辰砂五苓散。脈弦實,黃連香薷湯。熱甚,自汗而渴,便澀者,五苓分利之,或桂苓甘露飲。吐瀉,脈沉微甚者,可用附子大順散。伏熱傷冷,縮脾飲冷香飲子皆可浸冷服之。或剝蒜肉入鼻中,或研蒜水解灌之,蓋蒜氣臭烈,能通諸竅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〔附錄〕中暍是陽症,中暑是陰症。脈搏虛弱的人,絕不可使用寒涼藥。清熱解毒可使用天水散、五苓散、白虎湯等。熱悶神志不清的,可以使用辰砂五苓散。脈象弦硬有力的人,可以使用黃連香薷湯。發高熱、自動出汗且口渴、大便不通的,可以使用五苓散通利,或桂苓甘露飲。嘔吐腹瀉、脈搏虛弱微弱的人,可以使用附子大順散。伏熱傷冷引起的脾胃不適,可以使用縮脾飲、冷香飲子浸後飲用。或者將剝皮的大蒜放入鼻中,或者研碎大蒜後用湯灌服,因為大蒜氣味濃烈,可以通暢各種孔竅。

〔附方〕

生脈湯

人參,麥冬,五味子

上銼。水煎服。

黃龍丸,治一切暑毒。

赤亮雄黃(五錢),硫黃,硝石(各一兩),滑石,明礬(各半兩),好面(四兩)

白話文:

純紅色的雄黃(25克) 硫黃(50克) 硝石(50克) 滑石(25克) 明礬(25克) 優質麵粉(200克)

上為末,丸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白湯下。

卻暑散,治冒暑伏熱,頭目眩暈,嘔吐,泄痢,煩渴,背寒,面垢。

白話文:

瀉暑散

治療因暑熱引起的發熱、頭暈目眩、嘔吐、腹瀉、口渴、背部發冷、面色發黑。

赤茯苓,生草(各四兩),寒食麵,生薑(各一斤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白湯調下。

香薷飲,治傷暑,臟腑不和調,霍亂吐利,煩渴引飲。

白扁豆(炒),川樸(薑製,八兩),香薷(一斤)

上水煎,入酒少許,沉冷服。

黃連香薷飲

香薷(一斤),川樸(制,半斤),黃連

上㕮咀。每二三錢,水煎服。

大順散

甘草(斷寸長,三兩),乾薑杏仁,桂(四兩)

上將甘草用白沙炒黃,次入乾薑同炒,令姜裂,次入杏仁同炒,不作聲為度。篩去沙,入桂為末,每服二三錢,水煎溫服,如煩燥,井花水調服,以沸湯點服亦得。

白話文:

首先將甘草用白沙炒至金黃色,然後加入乾薑一起炒,直到乾薑裂開,接著加入杏仁一起炒,炒到不再發出聲音就可以了。將沙子篩掉,加入桂皮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至三錢,用開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如果感到煩躁,可用井水化開粉末服用,也可以用沸水沖泡後服用。

香薷(一兩),人參,陳皮,白朮茯苓,黃耆,木瓜,川樸(姜炒),扁豆,甘草(炙,各半兩)

白話文:

香薷(6克),人參,陳皮,白朮,茯苓,黃耆,木瓜,川樸(先用薑炒過),扁豆,甘草(炙用,各3克)

上為末。每二錢,熱湯或冷水調服,㕮咀煎亦得。

清暑益氣湯,治長夏濕熱蒸人,人感之四肢困倦,精神少,懶於動作,胸滿氣促,支節疼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膨閉,小便黃而數,大便溏而頻,或痢或渴,不思飲食,自汗體虛。

白話文:

清暑益氣湯

治療炎熱潮濕的夏季,人被濕熱侵襲導致全身無力、精神不振、懶得動彈;胸口發悶、氣短,身體各部位疼痛;有的會氣喘、發熱煩躁,心窩感到堵悶,小便黃色且頻繁,大便稀溏且頻繁,可能會出現痢疾或口渴,不想吃東西,出汗體虛。

黃耆,蒼朮(銼),升麻(各一錢),人參,白朮,神麯,陳皮(各半錢),甘草(炙),酒柏,麥冬,當歸(各三分),葛根(二分),五味子(九個),澤瀉(五分),青皮(二分半)

白話文:

黃耆 1 錢,蒼朮(切碎)1 錢,升麻 1 錢,人參、白朮、神曲、陳皮各 0.5 錢,炙甘草、酒柏、麥冬、當歸各 0.3 錢,葛根 0.2 錢,五味子 9 顆,澤瀉 0.5 錢,青皮 0.25 錢

上㕮咀。作一服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大溫服,食遠。

補中益氣湯,見內傷類。

天水散

滑石(六兩),甘草(炙,一兩)

上為極細末。水調服。

五苓散

白朮,豬苓,茯苓(各一兩半),桂(一兩),澤瀉(二兩半)

加辰砂,名辰砂五苓散。

人參白虎湯,治暑熱,發渴,脈虛。

人參(一錢半)知母(二錢),石膏(半兩),甘草(一錢)

上㕮咀。入粳米一合,水煎服。

桂苓甘露飲(《宣明方》)

茯苓,澤瀉(各一兩),石膏,寒水石(各二兩),滑石(四兩),白朮,桂,豬苓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茯苓、澤瀉(各 30 克) 石膏、寒水石(各 60 克) 滑石(120 克) 白朮、桂枝、豬苓(各 15 克)
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。

縮脾飲,解伏熱,除煩渴,消暑毒,止吐瀉霍亂。

砂仁草果烏梅肉,甘草(炙,各四兩),扁豆(炒),葛根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砂仁、草果、烏梅肉和甘草(各自4兩),扁豆(炒過)、葛根(各自1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煎冷服。

冷香飲子,治傷暑渴,霍亂腹痛煩躁,脈沉微,或伏。

草果仁(三兩),附子,陳皮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
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入姜煎,水旋冷服。

黃連解毒湯

黃連,黃柏黃芩梔子(等分)

白話文:

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梔子(分量相同)

上㕮咀。水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