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中風一

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,治痰為先,次養血行血。或屬虛,挾火(一作痰)與溫,又須分氣虛血虛。半身不遂,大率多痰,在左屬死血瘀(一作少)血,在右屬痰有熱,並氣虛。左以四物湯桃仁紅花竹瀝、薑汁,上以二陳湯四君子等湯加竹瀝、薑汁。痰壅盛者、口眼喎斜者、不能言者,皆當用吐法,一吐不已,再吐。

白話文:

中風大多是因為血虛有痰,治療時先去除痰,再養血活血。如果是虛症,合併火熱(或痰)與溫熱,還需要區分氣虛和血虛。半身不遂,通常都是痰多所致,在左側屬於瘀血(或血少),在右側屬於痰熱,同時氣虛。左側可用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竹瀝、薑汁,上方可用二陳湯、四君子湯等加竹瀝、薑汁。痰壅積嚴重、口眼歪斜、不能言語的,都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,一次催吐不管用,就再催吐一次。

輕者用瓜蒂一錢,或稀涎散,或蝦汁,以蝦半斤,入醬、蔥、姜等料物,水煮。先吃蝦,次飲汁,後以鵝翎探引。吐痰用蝦者,蓋引其風出耳,重者用藜蘆半錢,或三分,加麝香少許,齏汁調,吐。若口噤昏迷者,灌入鼻內吐之。虛者不可吐。氣虛卒倒者,用參耆補之,有痰,濃煎參湯加竹瀝、薑汁;血虛用四物湯,俱用薑汁炒,恐泥痰故也,有痰再加竹瀝、薑汁入內服,能食者,去竹瀝加荊瀝。肥白人多溫,少用烏頭附子行經,凡用烏、附,必用童便煮過,以殺其毒。

白話文:

輕微情況

  • 使用瓜蒂一錢,或稀涎散,或蝦汁(將蝦半斤加入醬汁、蔥、薑等配料,水煮)。
  • 先吃蝦,後喝湯汁,再用鵝毛探引喉嚨。
  • 使用蝦吐痰,是因為能夠引出體內的風氣。

嚴重情況

  • 使用藜蘆半錢或三分,加入少量麝香,用醋汁調和,吐出。
  • 如果患者昏迷或嘴巴緊閉,則將藥物灌入鼻中,讓其吐出。
  • 體虛者不可吐。

氣虛突然發作

  • 使用人參、黃耆補氣,若有痰,濃煎參湯,加入竹瀝、薑汁。

血虛

  • 使用四物湯,用薑汁炒制配料(避免痰液過於黏稠)。
  • 若有痰,再加入竹瀝、薑汁內服。
  • 能進食者,去除竹瀝,加入荊瀝。

肥胖者

  • 體質多偏溫熱,應減少使用烏頭、附子。
  • 若使用烏頭、附子,必須先用童便煮過,以減輕其毒性。

初昏倒,急掐人中,至醒,然後用痰藥,以二陳湯、四君子湯、四物湯加減用之;瘦人陰虛火熱,用四物湯加牛膝、竹瀝、黃芩黃柏,有痰者加痰藥,治痰氣實而能食,用荊瀝,氣虛少食,用竹瀝。此二味開經絡行血氣故也。入四物湯,必用薑汁助之。遺尿屬氣,以參耆補之。

白話文:

當一個人突然昏倒時,應立即掐人中穴,直到醒來。然後給予化痰藥物,可以使用二陳湯、四君子湯、四物湯等,酌情加減使用:

對於體瘦、陰虛火旺的人,在四物湯中加入牛膝、竹瀝、黃芩、黃柏。有痰的人再加化痰藥物。

如果痰氣實熱並且還能進食,使用荊瀝。如果氣虛且食量少,使用竹瀝。這兩種藥物都能暢通經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

在四物湯中加入生薑汁可以幫助藥物吸收。

遺尿是氣虛造成的,可以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物治療。

筋枯者,舉動則痛,是無血不能滋養其筋,不治也。《脈訣》內言諸不治證:口開手撒,眼合遺尿,吐沫直視,喉如鼾睡,肉脫筋痛,髮直搖頭上竄,面赤如妝,或頭面青黑,汗綴如珠,皆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筋骨枯萎的人,動作就會疼痛,這是因為血液不足,無法滋養筋骨,無法治癒。《脈訣》中提到的不治癒症狀包括:嘴巴張開、手臂攤開、眼睛閉合、小便失禁、吐口水直視前方、喉嚨像打呼一樣、肌肉脫落而筋骨疼痛、頭髮直立搖頭上竄、臉色紅潤像化妝、或頭面青黑色、汗水像珠子般流下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。

案《內經》以下,皆謂外中風邪。然地有南北之殊,不可一途而論。惟劉守真作將息失宜,水不能制火,極是。由今言之,西北二方,亦有真為風所中者,但極少爾。東南之人,多是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風之傷人,在肺臟為多。許學士謂氣中者亦有,此七情所傷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內經》的記載,風邪入侵後,一般會同時侵犯體表和內臟。然而,由於各地南北氣候差異,不能一概而論。只有劉守真認為將息失度,水不能制火,纔是導致風邪入侵的主要原因。從當今來看,西北地區也有少數人確實是因風邪入侵而生病的。而東南地區的人,大多是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所致。邪氣會聚集在虛弱的部位。而風邪對人體的侵犯,多數集中於肺臟。許學士認為有些患者僅僅是受氣所傷,這是由於七情傷身所致。

脈微而數,或浮而緊,緩而遲。必也脈遲浮可治,大數而極者死。若果外中者,則東垣所謂中血脈、中府、中臟之理,其於四肢不舉,亦有與痿相類者,當細分之。《局方》風痿同治,大謬。發揮甚詳。子和用三法,如的系邪氣卒中,痰盛實熱者可用,否則不可。

白話文:

脈搏微弱而頻數,或者浮起而緊繃,緩慢而遲鈍。其中,脈搏遲緩浮起的可以治療,脈搏極大且頻數的會死亡。

如果是中風導致的,那麼東垣所說的「中血脈」、「中府」、「中臟」的理論,其在四肢不舉的情況下,也有與痿症相似的徵狀,需要仔細分辨。

《局方》中將風痿同治的做法是錯誤的。子和在發揮中論述得很詳細。子和所提出的三種方法,如果真的是邪氣突然中風,痰液過多,實熱證的話可以使用,否則不可以用。

入方:

肥人中風,口喎,手足麻木,左右俱作痰治。

貝母,栝蔞,南星,荊芥防風羌活,黃柏,黃芩,黃連白朮陳皮半夏,薄桂甘草威靈仙天花粉

白話文:

貝母:潤肺止咳 栝蔞:清熱化痰 南星:化痰散結 荊芥:解表祛風 防風:祛風通絡 羌活:祛風散寒 黃柏:清熱燥濕 黃芩:清熱解毒 黃連:清熱瀉火 白朮:健脾益氣 陳皮:理氣健脾 半夏:化痰止咳 薄桂甘草:溫和補益 威靈仙:祛風止痛 天花粉:清熱潤肺

多食濕面,加附子、竹瀝、薑汁、酒一匙行經。

一婦手足左癱,口不能語,健啖。

防風,荊芥,羌活,南星,沒藥乳香木通茯苓厚朴桔梗麻黃,甘草,全蠍

白話文:

  • 防風:能驅散風邪,緩解頭痛和肌肉疼痛。
  • 荊芥:也能祛風,常與防風搭配使用。
  • 羌活:主要治療風濕性疼痛和關節炎。
  • 南星:祛痰止咳,能治療咳嗽和氣喘。
  • 沒藥:具有活血止痛、消腫止癢的功效。
  • 乳香:與沒藥類似,能消腫止痛,還能治療跌打損傷。
  • 木通:利尿通淋,能治療泌尿系統感染和結石。
  • 茯苓:利水滲濕,還能安神益智。
  • 厚朴:溫中散寒,能治療胃寒、嘔吐等症。
  • 桔梗:宣肺止咳,常與南星搭配使用。
  • 麻黃:發汗解表,能治療風寒感冒。
  • 甘草:調和諸藥,具有補益脾胃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  • 全蠍:鎮痛、祛風,能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神經痛。

上為末。湯酒調下。不效,時春脈伏,漸以淡鹽湯齏汁每早一碗,吐五日。仍以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厚朴、菖蒲,日二帖。後以川芎、山梔、豆豉、瓜蒂、綠豆粉、齏汁、鹽湯吐之,吐甚快。不食,後以四君子湯服之,以當歸、酒芩、紅花、木通、黏子、蒼朮、姜南星、牛膝、茯苓為末,酒糊丸。服十日後,夜間微汗,手足動而能言。

白話文:

上藥碾成粉,用湯水或酒服下。無效,此時春脈隱伏,逐漸服淡鹽湯或齏汁,每早一碗,連吐五天。仍然服用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厚朴、菖蒲,每天兩帖。後用川芎、山梔、豆豉、瓜蒂、綠豆粉、齏汁、鹽湯引吐,吐得很暢快。不吃東西,後服用四君子湯,取當歸、酒芩、紅花、木通、黏子、蒼朮、姜南星、牛膝、茯苓碾成粉,用酒糊成丸服下。服十天後,夜晚微微出汗,手腳能動,還能說話。

一人癱左。

酒連,酒芩,酒柏,防風,羌活,川芎,當歸(半兩),南星,蒼朮,人參(一兩),麻黃,甘草(三錢),附子(三片)

白話文:

酒連、酒芩、酒柏、防風、羌活、川芎、當歸(半兩)、南星、蒼朮、人參(一兩)、麻黃、甘草(三錢)、附子(三片)

上丸如彈子大。酒化服。

一人體肥中風,先吐,後以藥:

蒼朮,南星,酒芩,酒柏,木通,茯苓,牛膝,紅花,升麻,厚朴,甘草

〔附錄〕風者,百病之始,善行而數變。行者動也,風本為熱,熱勝則風動。宜以靜勝其燥,養血是也。治須少汗,亦宜少下,多汗則虛其衛,多下則損其榮。治其在經,雖有汗下之戒,而有中臟、中府之分,中府者宜汗之,中臟者宜下之。此雖合汗下,亦不可太過,汗多則亡陽,下多則亡陰,亡陽則損其氣,亡陰則損其形。

白話文:

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,它會快速行進且變化多端。風的本質是熱,熱盛就會產生風動。所以治療風邪,應該用滋養陰血的辦法來剋制它的燥熱。治療風邪時,應該少量發汗,少量瀉下,發汗太多會耗傷陽氣,瀉下太多會損傷陰血。對於經絡上的風邪,雖然也有忌諱發汗和瀉下的說法,但還要分清是侵犯內臟還是侵犯胃腸。侵犯胃腸的風邪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侵犯內臟的風邪則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即使同時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,也不可過度。發汗過多會傷陽,瀉下過多會傷陰。傷陽會損耗氣血,傷陰會損耗身體。

初謂表裡不和,須汗下之,表裡已和,是宜治之在經。其中府者,面顯五色,有表證而脈浮,惡風惡寒,拘急不仁,或中身之後,身之前,身之側,皆曰中府也。其治多易。中臟者,唇吻不收,舌不轉而失音,鼻不聞香臭,耳聾而眼瞀,大小便秘結,或眼合直視,搖頭,口開,手撒,遺溺,痰如拽鋸,鼻鼾,皆曰中臟也。中臟者多不治也。

白話文:

起初認為表裡失調,需要發汗和瀉下。表裡調和後,應當沿著經絡治療。其中「中府」指面色表現出五種顏色,有表證(在外表可見的症狀)而脈搏浮滑,怕風寒,身體拘急疼痛,或身體後、前、側都有症狀。此類情況治療較為容易。

「中臟」指嘴脣和口角不能閉合,舌頭不能轉動和失聲,鼻子聞不到香臭,耳朵聾了,眼睛昏花,大小便不通暢,或眼睛緊閉直視,搖頭晃腦,口張開,手鬆開,大小便失禁,痰液像拉鋸一樣,鼻子鼾聲,此類情況都稱為「中臟」。「中臟」者多難以治癒。

六腑不和,留結為癰;五臟不和,九竅不通。無此乃在經也,初證既定,宜以大藥養之,當順時令而調陰陽,安臟腑而和營衛,少有不愈者也。風中府者,先以加減續命湯,隨證發其表。如兼中臟,則大便多秘澀,宜以三化湯通其滯。初證已定,別無他變,以大藥和治之。大抵中府者多著四肢,中臟者多滯九竅。

白話文:

當內臟功能失調,毒素就會積聚,形成膿腫;當五臟失調,九竅就會不通。這些問題都來自經絡的堵塞。在最初發病時,應當用有力的藥物進行調養,順應時令調整陰陽平衡,安撫臟腑,和順人體的氣血運行,很少有治不好的情況。

對於風中府,應先用加減續命湯調整身體,根據症狀發散表氣。如果同時侵犯了內臟,則大便會經常祕結,這時應當用三化湯來通暢積滯。在最初發病情況確定的情況下,沒有其他變化,用有力的藥物綜合調理就可以了。總的來說,風中府的症狀主要累及四肢;而內臟受傷的症狀則主要堵塞在九竅。

中府者多兼中臟之證,至於舌強失音,久服大藥,能自愈也。又因氣中,其證與中風相似,但風中多痰涎,氣中口中無涎,治之之法,調氣為先,經言治風者以理氣,氣順則痰消,徐理其風,庶可收效。又有中已,言不變,志不亂,病在分腠之間者,只宜溫肝取解汗,為可復也。

白話文:

中府穴經常涉及內臟疾病的症狀,如果出現舌頭僵硬、失聲等症狀,經過長期服用大劑量藥物,可以自行痊癒。氣中風的症狀與中風相似,但中風多有痰涎,而氣中風則口中沒有痰涎。治療方法應以調氣為先,醫書上記載治療中風的方法是理氣,氣順了痰液就會消散,慢慢調理風,才能收到效果。還有中風後,言語不變,精神不亂,疾病在表皮之間的,只須溫暖肝臟,發汗散寒,就可以康復。

凡中風,脈多沉伏,大法浮遲者吉,沉實者凶。先用麻油調蘇合香丸,或用薑汁,或用白湯調,如口噤,抉開灌之,稍醒則服八味順氣散。若痰盛者,只以省風導痰湯服之。若中則昏沉不省人事,口噤,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,或用細辛、皂角為末吹之,噴嚏則蘇,無嚏者不治。

白話文:

凡是因中風而導致的疾病,脈象通常是下沉而隱伏,如果脈象浮在表面並且來的較遲緩,說明病情較好,而脈象下沉有力且穩定的話,病情較兇險。

首先使用麻油調製蘇合香丸,也可以用薑汁或白湯調製。如果患者嘴巴緊閉,就用東西撬開,強行灌服。病情稍有緩解後,再服用八味順氣散。

如果患者痰液過多,只要服用省風導痰湯即可。如果患者昏迷不醒人事,嘴巴緊閉,應立即將生半夏研成細末,吹入鼻中,也可以用細辛和皁角研成細末吹入鼻中。如果患者打出噴嚏,說明病情有所好轉;如果沒有打噴嚏,病情將難以治癒。

肥人中者,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,肺為氣出入之道,肥者氣必急,氣急必肺邪盛,肺金剋木,膽為肝之府,故痰涎壅盛。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,中後氣未順,痰未除,調理之劑,惟當以藿香正氣散星香散煎服。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,治中氣中惡,尤宜,尋常止嘔多痰者,亦可用之。

白話文:

肥胖人羣中氣強盛在外,而內在虛弱。肺是氣息出入的通道,肥胖者氣息必定急促,氣息急促必定是肺邪盛。肺屬金,剋制肝膽屬木,所以痰液黏稠壅盛。因此,治療肥胖必須首先以理順氣機為急。中等程度肥胖,氣機尚未通暢,痰液未除,宜用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。這兩種藥方不僅可以治療中風證,對於中氣虛弱、中惡等情況也很適宜。平常嘔吐、痰液較多的人,也可以使用。

若前證多怒,宜小續命湯羚羊角;熱而渴者,湯中去附子,加秦艽半錢;恍惚錯語,加茯神遠志各半錢;不得睡,加酸棗仁半錢;不能言,加竹瀝一蜆殼許;人虛無力者,去麻黃,加人參如其數。若人自蘇,能言能食,惟身體不遂,急則攣蜷,緩則嚲曳,經年不愈,以加減地仙丹常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上述症狀伴有頻繁發怒的情形,宜在小續命湯中加入羚羊角;感到口渴發熱的,湯中去除附子,加入秦艽半錢;出現神志不清、說話錯亂的情況,加入茯神、遠志各半錢;失眠的,加入酸棗仁半錢;不能說話的,加入竹瀝一蜆殼的用量;身體虛弱無力的,去除麻黃,加入等量的人參。如果人已清醒,能說話進食,但身體機能仍未恢復,動作急促時會抽搐蜷縮,動作緩慢時會動作緩慢拖沓,經年不愈,可經常服用經過加減的地仙丹。

若飲食坐臥如常,但失音不語,只以小續命去附子,加菖蒲一錢。治風之法,初得之,即當順氣,及日久,即當活血,此萬古不易之至理,惟可以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,正是此義。若先不順氣化痰,遽用烏、附,又不活血,徒用防風、天麻、羌活輩,吾未見能治也。又見風中於膚腠,輒用腦麝治之者,是引風入骨髓也,尤為難治,深可戒哉!如口喎斜未正者,以蓖麻去殼爛搗,右喎塗左,左喎塗右,或鮮魚血入麝香少許,塗之即正。嚏嚏,初卒倒,僵仆不知人事,急以皂角末,或不臥散於鼻內吹之,就提頭頂發,立蘇。

白話文:

如果飲食和睡眠都正常,但失聲不語,只需少量當歸和附子,再加一錢菖蒲即可。治療風症的方法是,剛開始發作時就要疏通氣機,時間久了就要活血化瘀,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。凡是可以用四物湯和活絡丹治癒的,正是這個道理。如果不先疏通氣機化痰,就急用烏頭和附子,也不活血,只用防風、天麻、羌活等藥物,我是沒見過能治好的。還有,看到風症侵襲皮膚,就用腦麝治療的,這是把風寒引到骨髓裡的,更難治,應該深以為戒!如果嘴歪斜斜的,可用蓖麻去殼搗爛,右邊歪塗左邊,左邊歪塗右邊。或者用新鮮魚血加入少許麝香,塗抹上去就能矯正。突然昏厥倒地,僵直昏迷,趕緊用皁角末或者不臥散吹入鼻孔,同時抓住頭頂頭髮提起來,就能立刻蘇醒。

若有嚏者可治,無嚏者不治。經曰:風從汗泄,似可微汗。正如解表,表實無汗者,散之劫之。表虛自汗者,溫之解之。若氣滯者難治,宜吐之(餘症見前)。可下者,此因內有便溺之阻隔,故里實。若三五日不大便者,可與《機要》三化湯,或子和搜風丸,老人只以潤腸丸

白話文:

如果有打噴嚏,是可以治療的;沒有打噴嚏,就不治。

經書上說:風邪從流汗中散發出去,可以稍微發點汗。就像治療外感症狀一樣,外感證實而不發汗的,可以用藥物驅散或劫散它。外感證虛自發汗的,要用溫熱的藥物來解除。

如果氣滯,很難治療,應該用嘔吐的辦法(其他症狀見前面)。

可以瀉下的,是因為體內有大便或小便的阻隔,所以肚子感覺很實。如果三天五天不大便,可以服用《機要方》中的三化湯,或者和子和搜風丸,老年人只服用潤腸丸即可。

理氣者,氣滯氣鬱,肩膊麻痛之類,此七情也,宜烏藥順氣、八味順氣之類;理血者,無表裡之急,血弱舉發不時者,用大秦艽湯,或羌活愈風湯,兼用化痰丸子。灸,可灸風池、百會、曲池、合谷、風市、絕骨、環跳、肩髃、三里等穴。皆灸之以鑿竅疏風。

白話文:

疏通氣滯 :如果出現氣滯、氣鬱、肩頸痠痛等問題,往往是由於情緒壓抑所致,建議服用烏藥順氣丸、八味順氣丸等藥物。

活血化瘀 :如果沒有外感或內熱等急症,但血流不暢導致偶爾發作性的疼痛,可以使用大秦艽湯或羌活愈風湯,並搭配化痰丸。

艾灸療法 :可以艾灸風池、百會、曲池、合谷、風市、絕骨、環跳、肩髃、三里等穴位。這些穴位艾灸有助於疏通經絡、驅風散寒。

附方:

二陳湯

半夏(泡),陳皮(二兩半),白茯苓(兩半),甘草(炙,七錢半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,生薑七片,烏梅一個,煎。

白話文:

用上等的藥材煲湯。每次服用 4 錢藥材,加一杯水,7 片生薑和 1 個烏梅,煎煮。

四君子湯,見脾胃類。

四物湯,見婦人類。

稀涎散,治中風忽然若醉,形體昏悶,四肢不收,涎潮搐搦。

豬牙皂角(四條,去黑皮),白礬(一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三字,溫水灌下。但吐出涎便醒,虛人不可大吐。

通頂散,治中風中氣,昏憒不知人事,急用吹鼻即蘇。

藜蘆,生甘草,川芎,細辛,人參(各一錢)

上為末。吹入鼻中一字,就提頭頂中發,立蘇。有嚏者可治。

八味順氣散

白朮,白茯苓,青皮白芷,陳皮(去白),臺烏藥,人參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
白話文:

蒼朮、白茯苓、陳皮(去白色外皮)、白芷、青皮、臺烏藥、人參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
每服五錢,水一鍾半,煎七分,溫服。仍以酒化蘇合香丸間服。

烏藥順氣散

麻黃,陳皮,臺烏(各二兩),白殭蠶(炒),川芎,枳殼(炒),甘草(炙),白芷,桔梗(各一兩),乾薑(炮,半兩)

白話文:

麻黃、陳皮、臺烏各 120 克,炒白殭蠶、川芎、炒枳殼、炙甘草、白芷、桔梗各 60 克,炮乾薑 30 克
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二盞,生薑三片,棗一枚,煎服。

星香湯

南星(八錢),木香(一錢)

分二服,水一鍾,姜十片,煎服。

省風湯

南星(生,八兩),防風(四兩),獨活,附子(生,去皮臍),全蠍(炒),甘草(生,各二兩)

白話文:

南星(生藥,八兩),防風(四兩),獨活,附子(生藥,去皮去臍),全蠍(炒過),甘草(生藥,各二兩)

每服四錢,水一鍾半,生薑十片,煎服。

小省風湯,與導痰湯相合,煎服。導痰湯見痰類。

防風,南星(生,各四兩),半夏(米泔浸),黃芩,甘草(生,各二兩)

每服四錢,姜十片。

續命湯

麻黃(去節),人參,黃芩,芍藥,川芎,甘草(炙),杏仁(炒,去皮尖),防己,桂(各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附子(炮,去皮臍,半兩)

白話文:

麻黃(去除節點),人參,黃芩,芍藥,川芎,甘草(炒製),杏仁(炒製,去除皮和尖端),防己,桂枝(各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,附子(炮製,去除皮和臍,半兩)

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棗一枚,煎。溫服,取微汗。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,加減於後:若熱者,去附子,入白附子亦可;筋急拘攣,語遲,脈弦,加苡薏仁;若筋急,加人參,去黃芩、芍藥,以避中寒,服後稍輕,再加當歸;煩燥不大便,去附、桂,倍加芍藥、竹瀝;如大便三五日不去,胸中不快,加枳殼、大黃;如言語謇澀,手足顫掉,加菖蒲、竹瀝;若發渴,加麥冬、葛根、栝蔞根;身體痛,加羌活;搐者亦加之;煩燥多驚者,加犀角、羚羊角;汗多者,去麻黃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五錢中藥,加入一杯半水,生薑五片,棗子一枚,煎煮。趁溫熱服用,直到微微出汗即可。

根據個人的虛實情況和症狀輕重,可酌情加減:

  • 如果是熱症,去掉附子,可以加入白附子。
  • 如果筋骨緊張攣縮,言語遲鈍,脈搏弦緊,加入苡仁、薏仁。
  • 如果筋骨緊張,加入人參,去掉黃芩、芍藥,以避免中寒,服用後症狀稍輕再加入當歸。
  • 如果煩躁不安,大便不通,去掉附子、桂枝,加倍芍藥、竹瀝。
  • 如果大便三五日不通,胸中不適,加入枳殼、大黃。
  • 如果言語不清,手足顫抖,加入菖蒲、竹瀝。
  • 如果口渴,加入麥冬、葛根、栝蔞根。
  • 如果身體疼痛,加入羌活,抽搐時也加入。
  • 如果煩躁多驚,加入犀角、羚羊角。
  • 如果出汗過多,去掉麻黃。

家寶丹,治一切風疾癱瘓,痿痹不仁,口眼喎僻者,邪入骨髓,可服。

白話文:

家寶丹:

用於治療所有由風疾引起的癱瘓、萎縮和麻痺等症狀,以及嘴歪眼斜等情況。當邪氣侵入骨髓時,可以服用此丹。

川烏,輕粉(各一兩),五靈脂(薑汁製,另研),草烏(各六兩),南星,全蠍,沒藥,辰砂(各二兩),白附子,乳香,殭蠶(炒,三兩),片腦(五錢),羌活,麝香,地龍(四兩),雄黃,天麻(三兩)

白話文:

川烏、輕粉(各 30 克),五靈脂(用薑汁炮製,再研磨成細粉),草烏(各 180 克),南星、全蠍、沒藥、辰砂(各 60 克),白附子、乳香、殭蠶(炒製,90 克),片腦(15 克),羌活、麝香、地龍(120 克),雄黃、天麻(90 克)

上為末,作散。調三分,不覺,半錢。或蜜丸如彈子大,含化茶調皆可。

如神救苦散,治癱瘓,風濕痹走注,疼痛不止。此劫劑也,非痛不可服,痛止則已。

白話文:

「如神救苦散」,用於治療癱瘓、風濕痺痛、疼痛難耐的情況。這是一帖急救方劑,只有在劇烈疼痛時才服用,疼痛緩解後即可停止服用。

米殼(一兩,去頂膜,蜜炒),陳皮(五錢),虎骨(酥炙),乳香(研),沒藥(研),甘草(各二錢半)

白話文:

  • 米殼(6 克,去除外殼,與蜜一起炒)
  • 陳皮(3 克)
  • 虎骨(經過酥炙處理)
  • 乳香(研磨成粉)
  • 沒藥(研磨成粉)
  • 甘草(各 1.5 克)
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煎。連渣服,病在上食後,在下食前,煎時須順攪之。

秦艽湯,治中風,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知血弱不能養筋,故手足不能運動,舌強不能言語,宜養血而筋自榮。

白話文:

大秦艽湯

用於治療中風。患者外表沒有經絡不通的徵兆,內部也沒有大便、小便不通暢的阻滯。這表明血氣虛弱無法滋養筋脈,所以手腳無法活動,舌頭僵硬無法言語。此時應當滋養氣血,筋脈就會自行強健。

秦艽,石膏(各二兩),甘草,川芎,當歸,白芍,羌活,防風,黃芩,白芷,白朮,生地黃熟地,茯苓,獨活(各一兩),細辛,春夏加知母(一兩)

白話文:

秦艽、石膏(各 90 克),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羌活、防風、黃芩、白芷、白朮、生地黃、熟地、茯苓、獨活(各 45 克),細辛(15 克),春季和夏季加入知母(45 克)。
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水煎服,無時。如遇天陰,加生薑七片;心下痞,加枳實一錢。

白話文:

上方用於治療痰飲內停的病症。

使用方法:每次取一兩藥材,用水煎煮後服用,無特定服藥時間。

注意事項:

  • 如果天氣陰暗,可加入七片生薑。
  • 如果有心下痞悶的症狀,可加入一錢枳實。

三化湯,外有六經之形證,先以加減續命湯治之。若內有便溺之阻隔,以此湯主之。

厚朴,大黃,枳實,羌活(等分)

每服三兩,水煎服,以利為度。

〔附錄〕法曰:四肢不收舉,俗曰癱瘓,故經所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。又曰:上太過則敦阜。阜,高也;敦,厚也。既厚而又高,則令除去,此真所謂膏粱之疾,非腎肝經虛。何以明之?經所謂三陽三陰發病,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三陰不足,則發偏枯;三陽有餘,則為痿易,易為變易,常用而痿弱無力也。

白話文:

([附錄)古籍記載:四肢不能動彈,俗稱癱瘓,所以經書中所說的中風,會導致四肢無法舉起。又說:如果陽氣太盛,就會導致多痰積滯。痰是高且厚的,又厚又高,就會阻礙氣血運行,這就是所謂的飲食過度導致的疾病,並不是腎和肝經虛弱所致。

為什麼這樣說?因為經書上說:三陽三陰經病變,容易導致身體一側癱瘓或痿弱,四肢無法舉起。三陰經氣血不足,就會導致偏癱;三陽經氣血過盛,就會導致痿弱。痿弱就是肌肉經常使用,導致虛弱無力。

其治則瀉令氣弱,陽衰土平而愈,故以三化湯下之。若脾虛則不用也,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。卑,下也;陷,坑也。故脾病四肢不用,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能至經,必因脾方可得稟受也。令脾不能與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其治可大補十全散加減四物湯,去邪留正。

白話文:

中醫治療原則是讓病氣排出,陽氣虛弱,脾臟功能正常後就會痊癒,因此使用三化湯來瀉下。如果脾虛就不用治療,因為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脾虛的話,身體就會低窪。」低窪就是低陷的意思。因此脾臟有病時,四肢就會失去活力,這是因為四肢必須從胃中取得氣,但氣無法循經脈到達,所以四肢必須透過脾臟才能接受氣。如果脾臟無法與胃共同運行津液,四肢就無法獲得水穀的滋養,氣會逐漸衰弱,脈絡不通暢,筋骨肌肉也會因為沒有氣而無法生長,因此四肢就會失去活力。這個時候可以服用大補十全散或調整四物湯,來去除病邪,保留正氣。

愈風湯,中風症,內邪已除,外邪已盡,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。久服大風悉去,縱有微邪,只從此藥加減治之。然治病之法,不可失於通塞,或一氣之微汗,或一旬之通利,如此乃常治之法也。久則清濁自分,營衛自和。如初覺風動,服此不至倒僕。

白話文:

愈風湯

適用於中風症狀,內邪和外邪已經祛除後,用此藥來疏通身體各個經絡。長期服用可以治癒嚴重的中風症狀,即使還有輕微的餘邪,也只用根據此藥的組成加減調整即可治癒。但是治療的過程不可忽視通暢與阻塞的狀態,可以通過微汗或通利來調節身體,這是常用的治療方法。久而久之,身體的濁氣和清氣就能自發分離,營衛之氣也能自行調和。如果在中風症狀早期發現,服用此藥可以防止病情惡化。

羌活,甘草(炙),防風,防己,黃耆蔓荊子,川芎,獨活,細辛,枳殼,麻黃(去根)地骨皮,人參,知母,甘菊薄荷(去梗),白芷,枸杞子,當歸,杜仲(炒),秦艽,柴胡半夏,厚朴(薑製),前胡熟地黃(各二兩),白茯苓,黃芩(三兩),生地黃,蒼朮,石膏,芍藥(各四兩),桂(一兩)

白話文:

羌活、甘草(炒制)、防風、防己、黃芪、蔓荊子、川芎、獨活、細辛、枳殼、麻黃(去掉根)、地骨皮、人參、知母、甘菊、薄荷(去掉莖)、白芷、枸杞子、當歸、杜仲(炒制)、秦艽、柴胡、半夏、厚朴(用薑製)、前胡、熟地黃(各2兩)、白茯苓、黃芩(3兩)、生地黃、蒼朮、石膏、芍藥(各4兩)、桂皮(1兩)

上銼。每服一兩,水二鍾,生薑三片煎,空心一服,臨臥煎渣。空心一服,吞下二丹丸,為之重劑。臨臥一服,吞下四白丹,為之輕劑。立其法,是動以安神,靜以清肺。假令一氣之微汗,用愈風湯三兩,加麻黃一兩,勻作四服,加生薑空心服,以粥投之,得微汗則佳。如一旬之通利,用愈風湯三兩,加大黃一兩,亦勻作四服,如前服,臨臥服,得利為度。

白話文:

上方的藥方,每次服用一兩,加水兩碗,和三片生薑一起煮沸,空腹服用一次,睡前服用藥渣。

空腹服用一次,同時吞服兩顆丹丸,這就是「重劑」。

睡前服用一次,同時吞服四白丹,這就是「輕劑」。

此方法的原則,是透過運動來安神,透過靜養來淨化肺部。

如果出現了微微出汗的症狀,可以使用愈風湯三兩,加入麻黃一兩,平均分成四劑,加生薑空腹服用,服後用粥送服。只要稍微出汗即可。

如果需要一週的通便,可以使用愈風湯三兩,加入大黃一兩,也平均分成四劑,如同上一劑一樣服用,睡前服用,排便通暢即可。

此藥常服之,不可失四時之輔。如望春大寒之後,本方中加半夏、人參、柴胡各二兩,通前四兩,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;如望夏穀雨之後,本方中加石膏、黃芩、知母各二兩,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;季夏之月,本方中加防己、白朮、茯苓各二兩,謂勝脾土之濕也;初秋大暑之後,本方中加厚朴一兩,藿香一兩,桂一兩,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;望冬霜降之後,本方中加附子、官桂各一兩,當歸二兩,謂勝少陰之氣也。如得春氣候,減冬所加,四時類此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長期服用,不能錯過四季的配合藥材。例如:立春後的天氣寒冷,在原方中加入半夏、人參、柴胡各二兩,通草四兩,這是迎擊並奪取少陽之氣;立夏後的天氣溫暖潮濕,在原方中加入石膏、黃芩、知母各二兩,這是迎擊並奪取陽明之氣;仲夏時節,在原方中加入防己、白朮、茯苓各二兩,這是勝過脾胃之濕氣;立秋後的天氣炎熱,在原方中加入厚朴一兩、藿香一兩、桂枝一兩,這是迎擊並奪取太陰之氣;立冬後的天氣寒冷,在原方中加入附子、官桂各一兩、當歸二兩,這是勝過少陰之氣。如果遇到春天的氣候,就減少冬天的用藥,四季以此類推。

此雖立四時加減,更宜臨病之際,審察虛實寒熱,土地之宜,邪氣多少。此藥具七情六慾四氣,無使五臟偏勝,及不動於榮衛,如風秘服之,永不結燥。此藥與天麻丸相為表裡,治未病之聖藥也。若已病者,更宜常服,無問男女老幼,驚癇搐搦,急慢驚風,四時傷寒等病,服之神效。

白話文:

雖然有四季不同的藥物加減變化,但更重要的是在看病時,仔細觀察病人的虛實寒熱、所處地域的影響、病邪的輕重程度。此藥具有七情六慾四氣的特性,不會讓五臟偏勝,也不會影響經絡氣血的運作,就像風一樣祕密地服下,永遠不會產生燥結。此藥與天麻丸可以互相配合,是治療未病的聖藥。如果已經生病,更應該經常服用,不分男女老幼,都能治療驚癇、抽搐、四時傷寒等疾病,效果顯著。

四白丹,能清肺氣,養魄。謂中風者,多昏冒氣不清利也。

白朮,砂仁,白茯苓,香附,防風,川芎,甘草,人參(各半兩),白芷(一兩),羌活,獨活薄荷(各二錢半),藿香,白檀香(各一錢半)知母,細辛(各二錢),甜竹葉(二兩),麝香(一錢,另研),龍腦(另研),牛黃(各半錢,另研)

白話文:

  • 白朮:半兩
  • 砂仁:半兩
  • 白茯苓:半兩
  • 香附:半兩
  • 防風:半兩
  • 川芎:半兩
  • 甘草:半兩
  • 人參:半兩
  • 白芷:一兩
  • 羌活:二錢半
  • 獨活:二錢半
  • 薄荷:二錢半
  • 藿香:一錢半
  • 白檀香:一錢半
  • 知母:二錢
  • 細辛:二錢
  • 甜竹葉:二兩
  • 麝香:一錢(另研)
  • 龍腦:另研
  • 牛黃:半錢(另研)

上為末,煉蜜丸,每兩作十丸。臨臥嚼一丸,分五七次細嚼之,煎愈風湯嚥下。能上清肺氣,下強骨髓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粉末,加上蜂蜜製成丸劑,每兩重製成十顆。睡前嚼服一顆,細嚼五到七次,然後喝上一碗「愈風湯」。此方能清肺氣、強健骨髓。

二丹丸,治健忘。養神定志和血,內以安神,外華腠理。

丹參天門冬,熟地黃(各一兩半)甘草,麥門冬,白茯苓(各一兩),人參,遠志,硃砂(各半兩研為末),菖蒲

白話文:

丹參1.5兩、天門冬1.5兩、熟地黃1.5兩 甘草1兩、麥門冬1兩、白茯苓1兩 人參0.5兩、遠志0.5兩、硃砂0.5兩研磨成粉末 菖蒲
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至百丸,空心食前煎愈風湯送下。

瀉青丸,治中風,自汗昏冒,發熱不惡寒,不風安臥,此是風熱煩燥之故也。

白話文:

瀉青丸

用途: 治療中風,症狀有自發性盜汗、昏迷、發燒而不畏寒、不因外風而感到不安,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風熱煩躁所致。

當歸,川芎,梔子,羌活,大黃,防風,龍膽草(等分)

白話文:

當歸、川芎、梔子、羌活、大黃、防風、龍膽草(等量)

上末,蜜丸彈子大。每藥一丸,竹葉湯化下。

天麻丸,治風因熱而生,熱勝則動,宜以靜勝其躁,是養血也。

天麻,牛膝(二味用酒同浸三日,焙乾),萆薢,元參(各六兩),杜仲(炒去絲,七兩),附子(炮,一兩),羌活(十四兩),川歸(十兩),生地黃(一斤)

白話文:

天麻、牛膝(將這兩種藥材浸泡在酒中三天,然後烘乾) 萆薢、元參(各六兩) 杜仲(炒過後去除筋絲,七兩) 附子(加工過,一兩) 羌活(十四兩) 川歸(十兩) 生地黃(一斤)

一方有獨活五兩,去腎間風。

上為末,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溫酒白湯皆可下。

藿香正氣散

大腹皮,茯苓,白芷,紫蘇(各一兩),陳皮,苦梗,白朮,厚朴,半夏曲,甘草(各二兩),藿香(三兩)

白話文:

大腹皮、茯苓、白芷、紫蘇(各 60 克) 陳皮、苦梗、白朮、厚朴、半夏曲、甘草(各 120 克) 藿香(180 克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姜三片,棗一枚,煎服。

地仙丹

牛膝,蓯蓉,附子,川椒(各四兩),地龍,木鱉子(各二兩),覆盆子,白附子,菟絲子,赤豆,南星,骨碎補,羌活,何首烏狗脊,萆薢,防風,烏藥(各二兩),白朮,甘草,白茯苓川烏(各一兩),人參,黃耆(各一兩半)

白話文:

牛膝、蓯蓉、附子、川椒 (各 240 公克) 地龍、木鱉子 (各 120 公克) 覆盆子、白附子、菟絲子、赤豆、南星、骨碎補、羌活、何首烏、狗脊、萆薢、防風、烏藥 (各 120 公克) 白朮、甘草、白茯苓、川烏 (各 60 公克) 人參、黃耆 (各 90 公克)

上為末,酒糊丸。每服三四十丸,空心酒下。

活絡丹

南星(炮),川烏,草烏(並炮,去皮尖),地龍(去土,各六兩),乳香(研),沒藥(研,各二兩二錢)

上為末,酒糊丸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日午冷酒下,荊芥茶亦得。

不臥散(子和方)

川芎(兩半)石膏(七錢半)藜蘆(五錢),甘草(生,二錢半)

上為細末。口噙水搐之。

子和搜風丸

人參,茯苓,南星,薄荷(各半兩),乾薑,寒水石,生白礬,蛤粉,黃芩,大黃(各一兩),滑石,牽牛(各四兩),藿香(一分),半夏(一兩)

白話文:

人參、茯苓、南星、薄荷(各 15 克) 乾薑、寒水石、生白礬、蛤粉、黃芩、大黃(各 30 克) 滑石、牽牛(各 120 克) 藿香(3 克) 半夏(30 克)

上為末,水丸如小豆大。生薑湯下,日三。

潤腸丸

麻子仁(另研),大黃(酒煨,各一兩半),桃仁泥,歸尾,枳實(麩炒),白芍,升麻(半兩),人參,生甘草,陳皮(各三錢),木香,檳榔(各二錢)

白話文:

麻子仁(另研成粉),大黃(用酒煨制,各一兩半),桃仁泥,當歸尾,枳實(用麩皮炒熟),白芍藥,升麻(半兩),人參,生甘草,陳皮(各三錢),木香,檳榔(各二錢)

上除麻仁、桃仁外,為末,卻入二仁泥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溫水食前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