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、戴思恭

《丹溪心法》~ 卷四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2)

1. 疝痛七十四

(附木腎、腎囊濕瘡)

疝痛,濕熱痰積流下作病,大概因寒鬱而作,即是痰飲食積並死血。專主肝經,與腎經絕無相干,大不宜下。痛甚者不宜參、術。㿗濕多。疝氣宜灸大敦穴,在足大指爪甲後一韭葉聚毛間,是穴。食積與死血成痛者,梔子、桃仁、山楂、枳子(一作枳實)、吳茱萸,並炒,以生薑汁順流水煎湯調服。一方加茴香、附子。

卻有水氣而腫痛者,又有挾虛者,當用參、術為君,佐以疏導之藥,其脈沉緊豁大者是。按之不定者屬虛,必用桂枝、山梔炒、烏頭細切炒,上為末,薑汁糊丸,每服三四十丸,薑湯下,大能劫痛。

戴云:疝,本屬厥陰肝之一經,余常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,皆妄言也。

入方

治諸疝,定痛速效。

枳實(十五片,一作橘核),山梔(炒),山楂(炒),吳茱萸(炒,各等分),濕勝,荔枝核,(炮)

上為末,酒糊丸服。或為末,生薑水煎服,或長流水調下一二錢,空心。

守效丸,治㿗之要藥不痛者。

蒼朮,南星,白芷(散水),山楂(各一兩),川芎,枳核(又云枳實,炒),半夏,秋冬加吳茱萸,衣缽有山梔

上為末,神麯糊丸服。又云:有熱加山梔一兩,堅硬加朴硝半兩,又或加青皮、荔枝核。

又方,治諸疝,發時服。

海石,香附

上為末。生薑汁調下。亦治心痛。

又方,治陽明受濕熱,傳入太陽,惡寒發熱,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。

山梔(炒),桃仁(炒),枳子(炒),山楂

上各等分研,入薑汁,用順流水蕩起,同煎沸熱服。一方加茱萸。

橘核散

橘核,桃仁,梔子,川烏(細切,炒),吳茱萸

上研,煎服。橘核散,單止痛,此蓋濕熱因寒鬱而發,用梔子仁以除濕熱,用烏頭以散寒鬱。況二藥皆下焦之藥,而烏頭又為梔子所引,其性急速,不容胃中留也。

又方,治疝劫藥。

用烏頭細切炒,梔子仁炒,等分

為末,或加或減,白湯丸。

又方,治疝。

枇杷葉,野紫蘇葉,椒葉,水晶葡萄葉

上以水煎熏洗。

腎氣方

茴香,破故紙,吳茱萸(鹽炒,各五錢),胡蘆巴(七錢半),木香(二錢半)

上為末,蘿蔔搗汁丸。鹽湯下。

積疝方

山楂(炒,一兩),茴香(炒),柴胡(炒,三錢),牡丹皮(一錢)

上為末,酒糊丸如桐子大。服五六十丸,鹽湯下。

疝病黃病久者,皆好倒倉。

又方,治疝痛。

山楂(炒,四兩),枳實(炒),茴香(炒),山梔(炒,各二兩),柴胡,牡丹皮,桃仁(炒),八角茴香(炒,一兩),吳茱萸(炒,半兩)

上為末,酒糊丸,桐子大。服五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
又方,治疝作痛。

蒼朮(鹽炒),香附(鹽炒),黃柏(酒炒,為君),青皮,玄胡索,益智,桃仁(為臣),茴香(佐),附子(鹽炒),甘草(為使)

白話文:

疝氣疼痛(附帶陰莖、陰囊濕疹)

疝氣疼痛,多半是濕熱痰液積聚下流所致,也可能是因為寒氣鬱積而發作,通常與痰、飲食積滯和死血有關。這個病主要與肝經有關,和腎經沒有直接關係,因此不適合使用瀉下的藥物。疼痛劇烈時,不宜使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藥。陰囊濕疹的情況很常見。

疝氣適合用艾灸大敦穴來治療,這個穴位在腳大拇指指甲後方,像韭菜葉邊緣的聚毛處。如果是因食物積滯或死血引起的疼痛,可以用炒過的梔子、桃仁、山楂、枳實(或枳殼)、吳茱萸,一起用生薑汁和順水煎湯調服。有個藥方會再加入茴香、附子。

如果是因為水氣導致腫痛,或是體質虛弱引起的,就要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藥為主,再搭配疏導的藥物。這種情況的脈象通常是沉緊而寬大。如果按壓時疼痛位置不固定,就屬於虛證,必須使用桂枝、炒過的梔子、炒過的烏頭(切細)磨成粉,用薑汁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用薑湯送服,能夠快速止痛。

戴氏說:疝氣本來就屬於肝經,我常常看到一般人說是什麼小腸膀胱下部的氣,都是胡說八道。

以下是一些治療疝氣的藥方:

  • 止痛速效方

  • 炒過的枳實(或橘核)、梔子、山楂、吳茱萸等份,如果濕氣重,可加炮製過的荔枝核。

  • 將藥材磨成粉,用酒調製成丸,或磨成粉用生薑水煎服,或用長流水調服一兩錢,空腹服用。

  • 守效丸(治療陰囊腫大不痛的要藥)

  • 蒼朮、南星、白芷(散水)、山楂(各一兩)、川芎、炒過的枳核(或枳實)、半夏,秋冬時可加吳茱萸。有人說藥方中還有梔子。

  • 將藥材磨成粉,用神麯糊做成藥丸服用。另外,如果身體有熱可加一兩梔子,如果陰囊堅硬可加半兩朴硝,也可加青皮、荔枝核。

  • 又一方(治療各種疝氣,發作時服用)

  • 海石、香附磨成粉,用生薑汁調服,也能治療心痛。

  • 又一方(治療陽明經受濕熱,傳到太陽經,導致怕冷發熱,小腹連帶陰毛處悶痛難忍)

  • 炒過的梔子、桃仁、枳實、山楂等份磨成粉,加入薑汁,用順流水攪拌後煎煮,趁熱服用。有的藥方會加入吳茱萸。

  • 橘核散

  • 橘核、桃仁、梔子、川烏(切細炒過)、吳茱萸磨成粉煎服。這個藥方主要是止痛,認為濕熱是因為寒氣鬱積而發作,所以用梔子仁來祛濕熱,用烏頭來散寒鬱。這兩種藥都屬於下焦的藥,而烏頭又能引導梔子,藥效快速,不會停留在胃中。

  • 又一方(治療疝氣的急救藥)

  • 炒過的烏頭(切細)、梔子仁(炒過)等份磨成粉,或加或減,用白開水做成藥丸服用。

  • 又一方(治療疝氣)

  • 枇杷葉、野紫蘇葉、椒葉、水晶葡萄葉用水煎煮後熏洗患處。

  • 腎氣方

  • 茴香、補骨脂、吳茱萸(鹽炒,各五錢)、胡蘆巴(七錢半)、木香(二錢半),磨成粉,用蘿蔔汁做成藥丸,用鹽湯送服。

  • 積疝方

  • 炒過的山楂(一兩)、茴香(炒過)、柴胡(炒過,三錢)、牡丹皮(一錢),磨成粉,用酒做成丸子,如桐子般大小,服用五六十丸,用鹽湯送服。

疝病、黃疸病,病程久了,最好要清空腸胃。

  • 又一方(治療疝痛)

  • 炒過的山楂(四兩)、枳實、茴香、梔子(各二兩)、柴胡、牡丹皮、桃仁(炒過)、八角茴香(炒過,一兩)、吳茱萸(炒過,半兩),磨成粉,用酒做成丸子,如桐子般大小,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鹽湯送服。

  • 又一方(治療疝氣發作疼痛)

  • 鹽炒蒼朮、鹽炒香附、酒炒黃柏(為主藥),青皮、玄胡索、益智、桃仁(為輔藥)、茴香(佐藥)、鹽炒附子、甘草(為使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