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四 (14)
卷四 (14)
1. 眉眶痛六十九
眉眶痛,屬風熱與痰。作風痰治,類痛風。
入方
黃芩(酒浸炒),白芷(一本作白朮)
上為末。茶清調二錢。
又方
川烏,草烏(二味為君,童便浸,炒去毒),細辛,羌活,黃芩,甘草(等分,為佐)
上為細末。茶清調服。一本加南星。
〔附錄〕痛有二證,眼屬肝,有肝虛而痛。才見光明,則眶骨痛甚,宜生熟地黃丸。又有眉稜骨痛,眼不可開,晝靜夜劇,宜導痰湯,或芎辛湯入芽茶,或二陳湯,吞青州白丸子,良。
附方
選奇方,治眉骨痛不可忍,大有效。
羌活,防風(各二錢),甘草(二錢,夏月生冬炒),酒黃芩(一錢,冬月不用有熱者用)
上每服三錢,水煎,食後溫服。
生熟地黃丸
生地黃,熟地黃(各一兩),玄參,金釵石斛(各一兩)
上為末,蜜丸。
導痰湯,見痰類。
芎辛湯
附子(生,去皮臍),烏頭(生),天南星,乾薑,甘草(炙),川芎,細辛(等分)
上銼。每服四錢,姜五片,芽茶少許,煎服。
青州白丸子,見《和劑》及《瑞竹堂方》。
四神散,治婦人血風,眩暈頭痛。
菊花,當歸,旋覆花,荊芥穗
上等分,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蔥白三寸,茶末二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白話文:
【眉眶疼痛】
眉眶疼痛的情況,通常是由風熱與痰所導致。在治療上,我們應將其視為風痰引起的問題,這跟痛風有些類似。
藥方一
所需藥材:黃芩(需先用酒浸泡再炒)、白芷(有的古籍記載使用的是白朮)。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服用時,用茶水調和約二錢的藥粉。
藥方二
所需藥材:川烏、草烏(此兩種藥材是主要成分,需用童子尿浸泡,炒制以去除毒性)、細辛、羌活、黃芩、甘草(這些藥材份量相等,作為輔助成分)。
製作方法: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末。服用時,用茶水調和藥粉。有的古籍記載,還可以加入南星。
【附錄】
眉眶疼痛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,眼睛屬於肝臟的範疇,一種是由於肝臟虛弱而產生的疼痛。患者一看到光亮,眉眶骨就會劇烈疼痛,這種情況適合服用生熟地黃丸。另一種情況是眉稜骨疼痛,眼睛無法張開,白天較輕,夜晚加重,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導痰湯,或者芎辛湯加上嫩茶,或者服用二陳湯,然後吞下青州白丸子,效果良好。
附加藥方
選奇方,用於治療無法忍受的眉骨疼痛,效果非常顯著。
所需藥材:羌活、防風(各二錢)、甘草(二錢,夏季使用新鮮的,冬季使用炒過的)、酒黃芩(一錢,冬季不用,如果有熱症狀則可用)。
服用方法:每次取三錢的藥材,用水煎煮,飯後溫服。
生熟地黃丸
所需藥材:生地黃、熟地黃(各一兩)、玄參、金釵石斛(各一兩)。
製作方法: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狀。
導痰湯,詳見痰症類別。
芎辛湯
所需藥材:附子(生,去皮臍)、烏頭(生)、天南星、乾薑、甘草(炙)、川芎、細辛(等分)。
製作方法:將所有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五片薑和少量嫩茶,煎煮後服用。
青州白丸子,詳見《和劑》以及《瑞竹堂方》。
四神散,用於治療婦女因血風導致的頭痛眩暈。
所需藥材:菊花、當歸、旋覆花、荊芥穗。
製作方法:將所有藥材等份研磨成細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三寸長的蔥白和二錢的茶末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八分,去渣,飯後溫服。
2. 心脾痛七十
心痛,即胃脘痛,雖日數多,不吃食,不死。若痛方止便吃物,還痛。必須三五服藥後,方吃物。痛甚者,脈必伏,用溫藥附子之類,不可用參朮。諸痛不可補氣。大凡心膈之痛,須分新久。若明知身受寒氣,口吃寒物而得病者,於初得之時,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。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,久鬱則蒸熱,熱久必生火,《原病式》中備言之矣。
若欲行溫散溫利,寧無助火添病耶?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嚮導,則邪易伏,病易退,正易復而病安。然病安之後,若縱恣口味,不改前非,病復作時,反咎醫之失,良可嘆哉!一方用山梔子炒去皮,每服十五枚,濃煎湯一呷,入生薑汁令辣,再煎小沸,又入川芎一錢,尤妙。山梔子大者,或七枚,或九枚,須炒黑。
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者,非山梔子不可,須佐以薑汁,多用臺芎開之。病發者,或用二陳湯加川芎、蒼朮,倍加炒梔子。痛甚者,加炒乾姜從之,反治之法也。輕者,川芎一兩,蒼朮一兩,山梔子炒去皮二兩,薑汁蒸餅糊丸梧桐子大,服七八十丸,熱辣薑湯下。重者,桂枝、麻黃、石鹼各等分,薑汁和蒸餅丸桐子大,服五十丸,熱辣薑湯下。
一本:輕者散之,麻黃、桂枝之類。重者加石鹼、川芎、蒼朮、炒山梔子去皮,作丸服。凡治此證,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。假如心痛,有因平日喜食熱物,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,用桃仁承氣湯下之,切記。輕者用韭汁、桔梗,能開提其氣,血藥中兼用之。以物柱按痛處則止者挾虛,以二陳湯加炒乾姜和之。
有蟲痛者,面上白斑,唇紅能食屬蟲,治以苦楝根、錫灰之類,痛定便能食。時作時止者,是蟲。上半月蟲頭向上,易治;下半月蟲頭向下,難治。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,則引蟲頭向上,然後用藥打出。楝樹根皮、檳榔、鶴蝨,夏取汁飲,冬濃煎湯,下萬應丸,最好。脈堅實不大便者,下之。
心痛,用山梔並劫藥止之。若又復發,前藥必不效,可用玄明粉一服,立止。左手脈數熱多,脈澀有死血;右手脈緊實痰積,弦大必是久病。胃脘有濕而痛者,宜小胃丹下之。
入方
黃連(炒),山梔(炒),吳茱萸(湯洗,各五錢),荔枝核(燒存性,三錢),滑石(五錢)
上為末,薑汁和丸服。
又方
山梔子仁(炒黃色)
上為末,薑湯調粥丸,亦得。冷痛者,加草豆蔻仁炒末,薑汁炊餅丸服。
又方
白朮(五錢),白芍,砂仁,半夏,當歸(各三錢),桃仁,黃連,神麯(炒),陳皮(各二錢),吳茱萸(一錢半)殭蠶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
上為末,蒸餅丸服。
又方
白朮(三錢半),白芍(炒),陳皮,歸尾(各二錢半),人參,黃連(炒,一錢半),吳茱萸(半錢)
白話文:
心痛,其實就是胃脘痛,雖然發作次數多,而且吃不下東西,但通常不會因此死亡。如果疼痛剛停止就馬上吃東西,疼痛會再次發作。必須服用藥物三到五劑後,才能開始進食。如果疼痛非常劇烈,脈搏會變得微弱難以察覺,此時要使用溫熱藥物如附子等,不能使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藥。各種疼痛都不宜使用補氣藥。一般來說,心膈部位的疼痛,要區分是新發作還是舊有的。如果明顯知道是身體受寒,或者吃了寒冷的食物而導致的病痛,在剛發病時,應該使用溫散或溫利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說病痛已經持續一段時間,就會形成氣滯,氣滯久了會產生熱,熱久了就會生火,《原病式》這本書中已經詳細說明了。
如果想要使用溫散溫利的藥物,難道不會助長火氣,使病情加重嗎?古時候的藥方中,大多使用山梔子作為引導熱藥的藥物,這樣可以使邪氣容易被制伏,病情容易消退,正氣容易恢復,病痛自然就會好轉。然而,病痛好轉後,如果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慾,不改過去的壞習慣,病痛復發時,反而責怪醫生的失誤,實在是令人感嘆!有一個藥方是將山梔子炒過並去除外皮,每次服用十五枚,濃煎後喝一小口,加入生薑汁使其帶有辣味,再稍微煮滾,加入川芎一錢,效果更好。山梔子如果比較大顆,可以用七枚或九枚,但必須炒到發黑。
大體上來說,胃部有熱而引起的疼痛,非使用山梔子不可,還必須搭配薑汁,多用川芎來疏通氣機。病情發作時,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川芎、蒼朮,並加倍使用炒過的梔子。如果疼痛非常劇烈,可以加入炒乾薑來配合,這是一種反向治療的方法。病情輕微的,可以使用川芎一兩、蒼朮一兩、炒過並去除外皮的山梔子二兩,再用薑汁和麵粉做成餅狀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用熱辣的薑湯送服。病情嚴重的,可以使用桂枝、麻黃、石鹼各等份,用薑汁和麵粉做成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熱辣的薑湯送服。
另一個版本說:病情輕微的,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,像是麻黃、桂枝之類的藥物。病情嚴重的,加入石鹼、川芎、蒼朮、炒過並去除外皮的山梔子,做成丸藥服用。凡是治療這種疾病,一定要先詢問病人平時的生活習慣。例如,心痛,有可能是因為平時喜歡吃熱性的食物,導致瘀血停留在胃部而引起疼痛,這種情況要用桃仁承氣湯來疏通排瘀,務必記住。病情輕微的,可以用韭菜汁、桔梗,它們可以提升氣機,在活血化瘀的藥方中也可以一起使用。如果用東西按住疼痛部位就會停止,這是屬於虛弱的情況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炒乾薑來調和。
如果是因為有寄生蟲引起的疼痛,臉上會出現白斑,嘴唇紅潤且能吃東西,這是屬於蟲痛,可以使用苦楝根、錫灰之類的藥物來治療,疼痛停止後就能正常進食。如果疼痛時好時壞,那就是有蟲。上半個月蟲頭朝上,比較容易治療;下半個月蟲頭朝下,比較難治療。可以先讓病人吃肉汁和糖蜜,引導蟲頭朝上,然後再用藥物將蟲打出來。可以採集楝樹根皮、檳榔、鶴虱,夏天取汁飲用,冬天則濃煎湯藥,再配服萬應丸,效果最好。如果脈搏堅實且便秘的,要使用瀉藥來疏通。
心痛,使用山梔子等能夠制伏病邪的藥物來止痛。如果又再次復發,之前的藥方一定會沒有效用,這時可以使用玄明粉服用一劑,就能立即止痛。左手脈搏跳動快且熱象多,脈搏澀滯表示有瘀血;右手脈搏緊實,表示有痰積,脈搏呈現弦大則表示是長期的病痛。如果胃脘部有濕氣而引起疼痛,應該用小胃丹來疏通。
藥方
黃連(炒過)、山梔(炒過)、吳茱萸(用湯洗過,各五錢),荔枝核(燒存性,三錢),滑石(五錢)。
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薑汁和成丸藥服用。
另一藥方
山梔子仁(炒至黃色)。
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薑湯調粥做成丸藥服用。如果是因為寒冷引起的疼痛,可以加入炒過的草豆蔻仁末,用薑汁和麵粉做成餅狀,再做成丸藥服用。
另一藥方
白朮(五錢)、白芍、砂仁、半夏、當歸(各三錢),桃仁、黃連、神麯(炒過)、陳皮(各二錢),吳茱萸(一錢半),殭蠶、人參、甘草(各一錢)。
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蒸過的麵餅做成丸藥服用。
另一藥方
白朮(三錢半)、白芍(炒過)、陳皮、當歸尾(各二錢半),人參、黃連(炒過,一錢半),吳茱萸(半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