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》~ 卷四 (15)
卷四 (15)
1. 心脾痛七十
上為末,蒸餅丸。
又方,治氣實心痛者。
山梔子(炒焦,六錢),香附(一錢),吳茱萸(一錢)
上為末,蒸餅丸如花椒大。以生地黃酒洗淨,同生薑湯煎,送下二十丸。
又方
胡椒,蓽茇(各半兩)
上為末。以醋調,捏作糰子吞下。
又方,治心痛,亦治哮喘。又見痰類。
半夏(切碎,香油炒)
上為末,薑汁炊餅丸。薑湯下二三十丸。
又方
黃荊子炒焦為末,米湯調下。亦治白帶。
一人脈澀,心脾常痛。
白朮(一兩),半夏(一兩),蒼朮,枳實,神麯,香附,茯苓,臺芎(各半兩)
上為末,神麯糊丸。
治死血留胃脘作痛者。
玄胡(一兩半),桂,滑石,紅花,紅曲(各五錢),桃仁(三十個)
上為末,湯浸蒸餅和丸。
治痰飲積胃脘痛。
螺螄殼(牆上年久者燒),滑石(炒),蒼朮,山梔,香附,南星(各二兩),枳殼,青皮,木香,半夏,砂仁(各半兩)
上為末,生薑汁浸蒸餅為丸,綠豆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薑湯下。春加芎,夏加黃連,冬加吳茱萸半兩。有痰者,用明礬溶開,就丸如雞頭大,熱薑湯吞下一丸。青黛亦治心痛,藍葉捶碎取汁,薑汁和服,亦可。如無葉處,用水一小瓶,用藍安在刀頭,火中燒紅,淬水服。
治脾痛,用海粉,佐以香附末,用川芎、山梔、生薑汁煎辣湯,調服為佳。又方,治脾痛氣實者,可用牡蠣煅為粉,用酒調一二錢服。有脾痛,大小便不通者,此是痰隔中焦,氣聚下焦。
〔附錄〕夫心痛,其種有九:一曰蟲痛,二曰疰痛,三曰風痛,四曰悸痛,五曰食痛,六曰飲痛,七曰寒痛,八曰熱痛,九曰來去痛。其痛甚,手足青過節者,是名真心痛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,非藥物所能療。若蛔蟲攻齧心痛,令人噁心而吐,用川椒十粒煎湯,下烏梅丸良。
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,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,空心茴香湯下。時作時止,或飲湯水嚥下而作噦者,是有死血在其中,以桃仁承氣湯下之。草豆蔻丸,多治氣餒弱人心痛妙。
附方
草豆蔻丸,治客寒犯胃痛者,宜此丸。熱亦可服,止可一二服。
草豆蔻(一錢四分,麵裹煨去皮),益智,橘皮,殭蠶,人參,黃耆(各八分),吳茱萸(湯洗去苦,八分),生甘草(三分),炙甘草(三分),歸身,青皮(各六分),神麯(炒),薑黃(各四分)澤瀉(一錢,小便數者減半),桃仁(七個,去皮尖,另研),麥芽(炒,一錢五分),柴胡(四分,詳脅下加減用),半夏(洗,一錢)
上除桃仁另研,余為末,浸蒸餅丸如桐子大。服三十丸,白湯下,食遠,旋斟酌多少用之。
丁香止痛散,治心氣痛不可忍。
良薑(五兩),茴香(炒),甘草(各一兩半)丁香(半兩)
白話文:
心脾痛七十種治療方法
以下列出許多種治療心脾疼痛的古方,藥材用量以古代計量單位呈現。
第一種方法是用某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製成蒸餅丸服用。
第二種方法治療氣實導致的心痛:將炒焦的山梔子、香附、吳茱萸研磨成粉,製成如花椒大小的蒸餅丸,用生地黃酒洗淨後,以生薑湯送服二十丸。
第三種方法:將等量胡椒和蓽茇研磨成粉,用醋調和成丸吞服。
第四種方法治療心痛及哮喘,並適用於痰症:將切碎的半夏用香油炒後研磨成粉,製成薑汁炊餅丸,用薑湯送服二三十丸。
第五種方法:將黃荊子炒焦研磨成粉,用米湯送服。此法也可治療白帶。
某人脈澀,經常心脾疼痛,其治療方法為:將白朮、半夏、蒼朮、枳實、神麴、香附、茯苓、川芎研磨成粉,用神麴糊做成丸劑服用。
治療死血滯留胃脘導致的疼痛:將玄胡、桂枝、滑石、紅花、紅曲、桃仁研磨成粉,用湯浸泡蒸餅後和藥粉製成丸劑服用。
治療痰飲積聚胃脘疼痛:將陳舊的螺螄殼(取自牆上)、滑石(炒)、蒼朮、山梔子、香附、南星、枳殼、青皮、木香、半夏、砂仁研磨成粉,用生薑汁浸泡蒸餅後和藥粉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春加川芎,夏加黃連,冬加吳茱萸(半兩)。如有痰症,則將明礬溶解,與藥丸混合製成雞頭大小的丸劑,用熱薑湯送服一丸。青黛也可治療心痛,將藍葉搗碎取汁,與薑汁混合服用;如果沒有藍葉,可用一小瓶水,將藍靛放在刀頭上燒紅,淬入水中服用。
治療脾痛:用海粉,佐以香附末,並用川芎、山梔子、生薑汁煎煮辣湯送服。另一種治療氣實導致的脾痛方法是用牡蠣煅燒成粉末,用酒調和後服用一到二錢。若脾痛伴隨大小便不通,則為痰阻中焦,氣滯下焦。
心痛的九種類型:蟲痛、疰痛、風痛、悸痛、食痛、飲痛、寒痛、熱痛、來去痛。劇烈疼痛,手腳青紫超過關節者,稱為真心痛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,藥物難以治療。若蛔蟲攻心導致疼痛、噁心嘔吐,可用川椒煎湯,再服用烏梅丸。
腎氣上逆導致心痛:用生韭菜研磨取汁,與五苓散混合製成丸劑,空腹用茴香湯送服。時發時止,或飲水後引起呃逆者,是死血阻滯,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草豆蔻丸善於治療氣虛弱導致的心痛。
草豆蔻丸:治療外寒犯胃引起胃痛,此丸亦可治療熱症,但僅限服用一到兩次。
丁香止痛散:治療難以忍受的心氣痛。
以上列舉的藥方皆為古代醫方,現代人若有相關症狀,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,切勿自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