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治例》~ 序
序
1. 序
予自髫年入郡庠,讀書之餘,有志醫術。又恐工夫分用,急務相妨。竊嘆此術,自為之固不及,若得前聞人良方錄傳,不惟及於一家一國,且遍於天下而傳於後世,豈不愈於身親為之者耶?博訪旁求,累月經年,無可意者。迨舉天順己卯鄉試,乙未中進士,觀政戶部,奉命給賞甘州官軍。
甘州,即漢張掖酒泉郡也。而名醫劉宗厚,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神方妙術,猶有存者。乃延其後人,禮貌之,懇求之,慨然以《太素脈訣》、《雜病治例》見與。予如獲隨珠趙壁,喜不自勝。連日檢閱研究,知其切脈辨證,療病用藥,深有奧妙,綽有法度。救急扶危,起死回生,與夫吉凶貴賤,亦占於此。
即欲板行,則力又不及焉。今幸以菲材來尹應天之上元,遂捐俸資,以賞夙願,且序其得之由。噫,儒先有云:一命之士,苟存心於愛物,於人必有所濟。予讀儒書,叨承上命,而為民牧,敢不以濟人利物為心乎?是書之行,多人得之,不啻記里車之有所憑。因訣察理,循例治病,其濟利豈淺淺哉。
成化己亥歲秋七月既生魄賜進士第知上元縣事長安蕭謙書
白話文:
[序]
我自幼年時進入學堂學習,除了讀書之外,對醫術抱有濃厚的興趣。然而,我又擔心投入過多精力在醫術上,會影響到正業。我暗自感嘆,如果能親自研究醫術固然好,但如果能獲得前輩良醫的祕方並傳承下去,不僅能利益自家和國家,更能遍及天下,流傳後世,這豈不是比自己單獨實踐更有意義嗎?因此,我廣泛尋求,耗費了數月乃至數年的時間,卻始終未能找到滿意的答案。
直到我在天順己卯年通過鄉試,乙未年考中進士,被派往戶部工作,並奉命去甘州賞賜官軍。
甘州,就是漢代的張掖酒泉郡。那裡有名醫劉宗厚,他的醫術高明,仍有一些神奇的祕方留存。於是,我請來他的後人,以禮待之,誠摯請求,他慷慨地將《太素脈訣》和《雜病治例》兩本書交給了我。我如同得到了稀世珍寶,喜悅之情溢於言表。我連續幾日翻閱研讀,發現書中對於診脈辨證、治病用藥的描述,深藏奧妙,有著嚴謹的法度。這些方法能救人於危急之中,甚至能起死回生,還能預測人的吉凶貴賤。
我立即想將這些書刊印發行,但當時的條件讓我力有未逮。如今,我有幸以微薄的能力擔任應天府上元縣令,於是決定捐出自己的俸祿,實現這個夙願,同時寫下得到這些書的緣由。唉,前賢曾說:即使是一個小官,只要心存愛護萬物之心,必然能對他人有所助益。我讀儒家書籍,蒙皇上信任,擔任治理百姓的職責,怎能不以助人為樂呢?這本書的發行,讓更多人得以接觸,就像有了指南針指引方向。根據書中的訣竅來診斷病情,遵循書中的案例來治療疾病,這對人們的幫助豈是淺薄的?
成化己亥年的秋天七月,我,進士出身的上元縣知縣,長安人蕭謙,寫下了這些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