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8)

1. 泄瀉

暑月泄瀉,乃貪涼受寒,過食生冷,腸胃受傷所致,和中化濁湯主之。

和中化濁湯(自制)

茅朮(一錢),厚朴(一錢),茯苓(二錢),枳殼(一錢),青皮(一錢),砂仁(一錢),木香(五分),楂炭(三錢),車前(二錢),神麯(三錢),烏藥(一錢),荷葉(一角),煨姜(三片)

白話文:

夏天腹瀉,大多是因為貪涼受寒,過度食用生冷食物,導致腸胃受損而引起的,可以用「和中化濁湯」來治療。

和中化濁湯(自製)

  • 茅朮(一錢)
  • 厚朴(一錢)
  • 茯苓(二錢)
  • 枳殼(一錢)
  • 青皮(一錢)
  • 砂仁(一錢)
  • 木香(五分)
  • 楂炭(三錢)
  • 車前(二錢)
  • 神麴(三錢)
  • 烏藥(一錢)
  • 荷葉(一角)
  • 煨姜(三片)

2. 霍亂轉筋

暑月受邪,鬱於中焦,上吐下瀉,手足厥冷,筋脈抽掣,化逆湯主之。

化逆湯(自制)

黃連(六分),吳萸(三分),厚朴(一錢),青皮(一錢),藿香(一錢五分),木瓜(一錢),木香(五分),白蔻(六分),獨活(一錢),烏藥(一錢),蒺藜(四錢),茯苓(二錢),陰陽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夏天感染暑邪,導致中焦氣機鬱滯,出現上吐下瀉、手腳冰冷、筋脈抽搐等症狀,可以用化逆湯治療。化逆湯由黃連、吳萸、厚朴、青皮、藿香、木瓜、木香、白蔻、獨活、烏藥、蒺藜、茯苓等藥材組成,用陰陽水煎服。

3. 發黃

脾經受濕,胃經受熱,鬱蒸發黃,加味茵陳湯主之。

加味茵陳湯(自制)

茵陳(二錢),木通(一錢五分),赤苓(三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苡仁(一兩),茅朮(一錢),厚朴(一錢),薄荷(一錢),青皮(一錢),車前(二錢),青荷梗(一尺)

白話文:

脾經受潮濕,胃經受熱,導致身體鬱悶發黃,可以用加味茵陳湯來治療。這個方子包含茵陳、木通、赤苓、澤瀉、苡仁、茅朮、厚朴、薄荷、青皮、車前、青荷梗。

4. 淋濁

濕熱內蘊,移於下焦,小溲混濁作痛,牡丹皮湯主之。

牡丹皮湯(自制)

丹皮(二錢),赤芍(一錢),木通(一錢),萆薢(二錢),花粉(二錢),瞿麥(二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車前(二錢),甘草(四分),苡仁(一兩煎湯代水),虛體夾濕,淋濁不痛,加味三才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濕熱停留在體內,往下移動到下焦,導致小便混濁疼痛,牡丹皮湯可以治療。

牡丹皮湯方劑如下:丹皮二錢,赤芍一錢,木通一錢,萆薢二錢,花粉二錢,瞿麥二錢,澤瀉一錢五分,車前二錢,甘草四分,苡仁一兩煎湯代水。

若體虛伴隨濕邪,小便混濁但不疼痛,則可以用加味三才湯來治療。

加味三才湯(自制)

天冬(二錢),生地(四錢),沙參(四錢),丹參(二錢),柏仁(二錢),萆薢(二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車前(二錢),甘草(四分),藕(三兩),苡仁(一兩與藕同煎湯代水)

白話文:

天冬兩錢、生地四錢、沙參四錢、丹參兩錢、柏仁兩錢、萆薢兩錢、澤瀉一錢五分、車前兩錢、甘草四分,用三兩藕和一兩苡仁一起煎湯,以湯汁代替水服用。

5. 附:三氣門諸方

(凡涉傷寒門痙病者不錄。)

海藏神術湯,治內傷冷飲,外感寒邪,而無汗者。

蒼朮(二兩),防風(二兩),甘草(一兩),蔥白、生薑同煎服。

白朮湯,治內傷冷物,外感風寒,有汗者。

白朮(三兩),防風(二兩),甘草(一兩),每服三錢,加姜三片煎服。

人參瀉肺湯,治肺經積熱,上喘咳嗽,胸膈脹滿,痰多,大便澀。

白話文:

海藏神術湯用於治療因內傷寒涼、外感寒邪,且沒有出汗的症狀。藥方包括蒼朮、防風各二兩,甘草一兩,蔥白和生薑適量,一同煎服。

白朮湯用於治療因內傷寒涼、外感風寒,且有出汗的症狀。藥方包括白朮三兩,防風二兩,甘草一兩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三片生薑煎服。

人參瀉肺湯用於治療肺經積熱,導致上喘咳嗽、胸膈脹滿、痰多、大便秘結的症狀。

人參,黃芩,梔子,枳殼,薄荷,甘草,連翹,杏仁,大黃,桑皮,桔梗(各等分),每服七錢,水二盞,煎八分服。

天門冬散,治肺壅腦熱鼻乾,大便秘澀。

天冬(八分),桑皮(八分),升麻(八分),大黃(八分),枳殼(八分),甘草(八分),荊芥(一錢),水二盞,煎八分,食後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黃芩、梔子、枳殼、薄荷、甘草、連翹、杏仁、大黃、桑皮、桔梗各等份,每次取七錢,加水兩盞,煎煮八分即可服用。這個方子叫做天門冬散,用於治療肺氣壅塞、腦熱鼻乾、大便秘澀等症狀。

另一個方子也叫天門冬散,由天冬、桑皮、升麻、大黃、枳殼、甘草、荊芥各等份组成,其中天冬、桑皮、升麻、大黃、枳殼、甘草各取八分,荊芥取一錢,加水兩盞,煎煮八分,飯後服用。

赤茯苓湯,治膀胱濕熱,小便不通,口苦舌乾,咽喉不利。

赤苓,豬苓,葵子,枳實,瞿麥,木通,黃芩,車前,滑石,甘草(各等分),加姜三片,煎八分服。

龍腦雞蘇丸,除煩熱鬱熱,肺熱咳嗽,吐血鼻衄,消渴驚悸,膈熱口瘡,清心明目。

薄荷(一兩六錢),生地(六錢),麥冬(四錢),蒲黃(二錢),阿膠(二錢),黃耆(一錢),人參(二錢),木通(二錢),甘草(一錢),銀柴胡(一錢),共研末,蜜丸如梧子大,每服二十丸。

白話文:

赤茯苓湯可以治療膀胱濕熱導致的小便不通,口苦舌乾,咽喉不適的症狀。配方包括赤苓、豬苓、葵子、枳實、瞿麥、木通、黃芩、車前、滑石、甘草各等份,並加入三片薑,煎煮八分服用。

龍腦雞蘇丸則可用於治療煩熱鬱熱、肺熱咳嗽、吐血鼻衄、消渴驚悸、膈熱口瘡、清心明目的症狀。配方包括薄荷、生地、麥冬、蒲黃、阿膠、黃耆、人參、木通、甘草、銀柴胡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二十丸。

利膈散,治脾肺大熱,虛煩上壅,咽喉生瘡。

薄荷,荊芥,防風,桔梗,人參,牛蒡子,甘草(各一兩),共為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沸湯點服。

地黃煎,治熱積。

地黃(一斤),茯神(四兩),知母(四兩),玉竹(四兩),花粉(四兩),麥冬(四兩),人參(二兩),石膏(八兩),地骨皮(四兩),共研末,加白蜜、竹瀝、薑汁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。

白話文:

【利膈散】,用於治療脾肺火熱過盛,虛火上衝,咽喉長出腫瘍。

薄荷、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人參、牛蒡子(各一兩)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不論何時,用沸水沖服。

【地黃煎】,用於治療熱毒積聚。

地黃(一斤)、茯神(四兩)、知母(四兩)、玉竹(四兩)、花粉(四兩)、麥冬(四兩)、人參(二兩)、石膏(八兩)、地骨皮(四兩),一起研磨成粉末,加入白蜜、竹瀝、薑汁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。

碧雪,治一切積熱,咽喉口舌生瘡,心中煩躁,及天行時熱,發強昏憒。

芒硝,朴硝,硝石,馬牙硝,青黛,石膏,寒水石(水飛),甘草(各等分),先將甘草煎湯二升,去渣,入諸藥,再煎,用柳木棍不住手攪,令硝溶得所,再入青黛,和勻,傾入砂盆內,候冷,凝結成霜,研為細末。每用少許,含化津咽,不拘時候。如咽喉壅閉,吹藥入喉中,即愈。

白話文:

碧雪,可以治療所有積聚的熱氣,咽喉、口腔長瘡,心中煩躁,以及流行性熱病,導致頭暈混亂。

芒硝、朴硝、硝石、馬牙硝、青黛、石膏、寒水石(水飛)、甘草(等量分開)。首先,用甘草煎出兩升湯,然後去掉渣,加入其他藥材,再次煮沸,使用柳木棍不停攪拌,直到硝完全溶解。接著加入青黛,混合均勻,倒入沙盆中,等待冷卻,凝固成霜狀,研磨成細粉。每次取少量,含在口中,不分時間。如果咽喉堵塞,可將藥粉吹入口中,即可痊癒。

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,治一身盡痛,日晡發熱,此傷於汗出當風,風濕為病也。

麻黃(四兩),甘草(一兩),苡仁(半斤),杏仁(七十粒),每服四錢,煎八分,有微汗,避風。

防己黃耆湯,治風濕相乘,身重,汗出惡風。

防己(一兩),甘草(五錢),白朮(七錢),黃耆(一兩二錢),共銼細,每用五錢,大棗一枚,姜三片,水煎八分服。服後當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水。暖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以下,令微汗。

白話文:

麻黃、杏仁、薏苡仁、甘草組成的湯劑,可以治療全身疼痛、下午發熱的症狀。這是因為患者因為出汗後受風,導致風濕入體而引起的疾病。

麻黃四兩,甘草一兩,薏苡仁半斤,杏仁七十粒,每次服用四錢,煎煮至八分,微微出汗即可,要避風。

防己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組成的湯劑,可以治療風濕侵入身體,導致身體沉重、出汗怕風的症狀。

防己一兩,甘草五錢,白朮七錢,黃耆一兩二錢,一起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,大棗一枚,生薑三片,水煎至八分服用。服藥後,應該感覺像蟲子在皮膚中爬行,從腰部以下像流水一樣流動。服用藥物後,要坐在被子上面,用另一條被子圍住腰部以下,讓身體微微出汗。

和劑五積散,治感冒寒邪,頭疼身痛,項背拘急,惡寒嘔吐,內傷生冷,及寒濕客於經絡。

白芷(三兩),茯苓(三兩),半夏(三兩),當歸(三兩),川芎(三兩),甘草(三兩),肉桂(三兩),白芍(三兩),枳殼(六兩),麻黃(六兩),陳皮(六兩),桔梗(十二兩),厚朴(四兩),乾薑(四兩),蒼朮(四兩),每服四錢,加姜三片,蔥白三根,煎七分,熱服。

白話文:

五積散主要用來治療因寒邪入侵引起的感冒,症狀包括頭痛、全身疼痛、脖子和後背僵硬、怕冷、嘔吐,以及因吃生冷食物或寒濕侵犯經絡所導致的疾病。 方劑包含白芷、茯苓、半夏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、肉桂、白芍、枳殼、麻黃、陳皮、桔梗、厚朴、乾薑、蒼朮,每次取四錢,加入薑片三片和蔥白三根,煎煮七分,趁熱服用。

活人敗毒散,治瘟疫風濕風痰,頭痛目眩,憎寒惡熱,山嵐瘴氣。

羌活(一兩),獨活(一兩),前胡(一兩),柴胡(一兩),茯苓(一兩),枳殼(一兩),桔梗(一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五錢),共為末,每服二錢,水二盞,加姜三片,煎七分,溫服。

清熱滲濕湯,治熱濕鬱蒸,煩熱食少,神倦。

黃柏(二錢鹽水炒),黃連(五分),茯苓(二錢五分),澤瀉(二錢),蒼朮(二錢五分),白朮(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,水二鍾,煎八分服。

白話文:

活人敗毒散可以治療瘟疫、風濕、風痰,以及頭痛、目眩、畏寒發熱、山嵐瘴氣等症狀。配方為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茯苓、枳殼、桔梗、人參、甘草各一兩,甘草五錢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水兩盞,加入薑三片,煎煮七分,溫熱服下。

清熱滲濕湯則用於治療熱濕鬱蒸、煩熱食慾不振、精神倦怠等症狀。配方為黃柏(鹽水炒)二錢、黃連五分、茯苓二錢五分、澤瀉二錢、蒼朮二錢五分、白朮一錢五分、甘草五分,水兩鍾,煎煮八分後服用。

二術四苓湯,治諸濕腫滿,一身盡痛,發熱煩悶,二便不利。

白朮,蒼朮,茯苓,豬苓,澤瀉,黃芩,羌活,芍藥,梔子,甘草(各等分),加姜三片,燈芯一撮,煎服。

羌活勝濕湯,治脊痛項強,腰如折,項如拔,上衝頭痛。

羌活(一錢),獨活(一錢),藁本(一錢五分),防風(一錢五分),蔓荊子(一錢),川芎(八分),甘草(四分),水煎八分,溫服。

除濕湯,治寒濕所傷,身體重著,腰腳痠疼,大便溏泄,小便或澀或利。

白話文:

「二術四苓湯」用來治療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、身體疼痛、發熱煩躁、大小便不利的症狀。

方劑組成:白朮、蒼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黃芩、羌活、芍藥、梔子、甘草各等份,加入生薑三片、燈芯一撮,煎煮後服用。

「羌活勝濕湯」用來治療因寒濕入侵導致的脊柱疼痛、頸項僵硬、腰部疼痛如折斷、頭部向上衝痛的症狀。

方劑組成:羌活一錢,獨活一錢,藁本一錢五分,防風一錢五分,蔓荊子一錢,川芎八分,甘草四分,水煎煮至八分,溫熱服用。

「除濕湯」用來治療因寒濕侵襲導致的身體沉重、腰腿痠痛、大便溏泄、小便或澀或利的症狀。

半夏曲(二錢),厚朴(二錢),蒼朮(二錢),藿香葉(一兩),陳皮(一兩),甘草(七錢),白朮(一兩),茯苓(一兩),每服四錢,加姜三片,棗二枚煎。

人參白虎湯,治傷暑汗多而渴。

知母(六錢),石膏(一斤),甘草(二兩),粳米(一合),人參(三兩),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清暑益氣湯,治傷暑,四肢倦怠,胸滿氣促,肢節疼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痞脹,小便黃數,大便溏泄,口渴,不思飲食,自汗,體重。

白話文:

半夏(兩錢)、厚朴(兩錢)、蒼朮(兩錢)、藿香葉(一兩)、陳皮(一兩)、甘草(七錢)、白朮(一兩)、茯苓(一兩),每次服用四錢,加薑三片,大棗兩枚煎煮。

人參白虎湯,用於治療中暑後出汗過多且口渴。

知母(六錢)、石膏(一斤)、甘草(兩錢)、粳米(一合)、人參(三兩),用水一斗,煮至米熟湯成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清暑益氣湯,用於治療中暑,伴有四肢乏力、胸悶氣短、關節疼痛,或呼吸急促、發熱煩躁、胸腹脹滿、尿黃頻數、大便稀溏、口渴、食慾不振、自汗、體重減輕等症狀。

人參(一錢),黃耆(一錢),升麻(一錢),蒼朮(一錢),白朮(五分),神麯(五分),陳皮(三分),炙甘草(三分),黃柏(三分),麥冬(三分),當歸(三分),乾葛(三分),澤瀉(三分),青皮(三分),五味子(三分),水煎服。

生脈散,治熱傷元氣,肢體倦怠,氣短懶言,口乾作渴,汗出不止。

人參,麥冬,五味子(各等分),水煎服。

竹葉石膏湯,治暑熱煩躁。

石膏(一兩),半夏(二錢),人參(三錢),麥冬(三錢),甘草(二錢),竹葉(二十張),加姜三片,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蒼朮、白朮、神麴、陳皮、炙甘草、黃柏、麥冬、當歸、乾葛、澤瀉、青皮、五味子,各取適量,加水煎煮服用。此方名為生脈散,可用於治療因熱邪耗傷元氣導致的肢體倦怠、氣短懶言、口乾口渴、汗出不止等症狀。

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,各取等量,加水煎煮服用。

石膏、半夏、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竹葉,加薑片,加水煎煮服用。此方名為竹葉石膏湯,可用於治療暑熱煩躁。

香薷飲,治一切暑熱腹痛,或霍亂吐瀉、煩心等症。

香薷(一斤),厚朴(八兩),白扁豆(八兩),水煎服。加茯苓、甘草,名五物香薷飲。去扁豆,加黃連,名黃連香薷飲。

十味香薷飲,治伏暑,身體倦怠,神昏,頭重,吐利。

香薷,人參,陳皮,白朮,茯苓,黃耆,木瓜,厚朴,扁豆,甘草(各五錢),每用一兩,水煎服。

桂苓甘露飲,治伏暑發渴,脈虛,水逆。

白話文:

香薷飲可以治療各種暑熱引起的腹痛,或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、心煩等症狀。香薷一斤,厚朴八兩,白扁豆八兩,用水煎服。加入茯苓、甘草,稱為五物香薷飲。去除白扁豆,加入黃連,稱為黃連香薷飲。

十味香薷飲可以治療伏暑,身體疲倦、神志不清、頭昏、嘔吐腹瀉等症狀。香薷、人參、陳皮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耆、木瓜、厚朴、扁豆、甘草各五錢,每次用一兩,用水煎服。

桂苓甘露飲可以治療伏暑導致的口渴、脈搏虛弱、水腫等症狀。

茯苓(一兩),澤瀉(一兩),白朮(一兩),石膏(一兩),滑石(四兩),寒水石(一兩),豬苓(五錢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一兩),乾葛(一兩),木香(一兩),藿香(一兩),肉桂(五錢),每服三錢,溫湯調下。

五苓散,治暑濕為病,發熱頭痛,煩躁而渴。

白朮(一兩五錢),茯苓(一兩五錢),豬苓(一兩五錢),桂枝(一兩),澤瀉(二兩五錢)

共為末,每服二三錢,熱湯調下。

三黃石膏湯,治濕火熾盛。

白話文:

茯苓(一兩)、澤瀉(一兩)、白朮(一兩)、石膏(一兩)、滑石(四兩)、寒水石(一兩)、豬苓(五錢)、人參(一兩)、甘草(一兩)、乾葛(一兩)、木香(一兩)、藿香(一兩)、肉桂(五錢),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熱的湯調和後服用。

五苓散,用於治療因暑熱和濕氣引起的發熱、頭痛、煩躁和口渴。

白朮(一兩五錢)、茯苓(一兩五錢)、豬苓(一兩五錢)、桂枝(一兩)、澤瀉(二兩五錢)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到三錢,用熱湯調和後服用。

三黃石膏湯,用於治療濕熱過盛的情況。

黃連(五分),黃芩(一錢),黃柏(一錢),石膏(三錢),元參(一錢),山梔(一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甘草(七分),水煎服。

蒼朮白虎湯,治煩渴汗多,舌苔白膩。

蒼朮(二錢),石膏(五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,粳米(一撮),水煎服。

六和湯,治心脾不調,氣不升降,霍亂吐瀉,寒熱交作,冒暑伏熱,煩悶成痢。

香薷(三錢),砂仁(五分),半夏(五分),杏仁(五分),人參(五分),甘草(五分),赤苓(二錢),藿香(一錢),扁豆(二錢),厚朴(一錢),木瓜(一錢),紅棗(五枚),姜(三片)

白話文:

黃連五分,黃芩、黃柏、元參、山梔、知母各一錢,石膏三錢,甘草七分,水煎服。這方叫做蒼朮白虎湯,用於治療口渴、出汗多、舌苔白膩的症狀。

蒼朮二錢,石膏五錢,知母一錢五分,甘草五分,粳米少許,水煎服。這方叫做六和湯,用於治療心脾失調、氣機升降失常,以及霍亂吐瀉、寒熱交作、中暑、煩悶腹瀉等症狀。

香薷三錢,砂仁、半夏、杏仁、人參、甘草各五分,赤苓二錢,藿香、扁豆、厚朴、木瓜各一錢,紅棗五枚,生姜三片。

消暑丸,治伏暑引飲,脾胃不利。

半夏(一斤),甘草(八兩),茯苓(八兩),薑湯糊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

地榆散,治中暑,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,並治煩躁,口苦舌乾,頭痛惡心,不思飲食,及血痢。

地榆,赤芍,黃連,青皮(各等分),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

大順散,治冒暑伏寒,引飲過多,脾胃受濕,水穀不分,清濁相干,陰陽氣逆,霍亂嘔吐。

甘草,乾薑,杏仁,桂枝(各等分),共為末,每服二三錢,湯點服。

白話文:

消暑丸,用來治療暑熱引發的口渴、脾胃消化不良。

取半夏一斤、甘草八兩、茯苓八兩,用薑湯調成糊狀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。

地榆散,用來治療中暑昏迷,快要死掉的人,也能治療煩躁、口苦舌乾、頭痛噁心、不想吃東西,以及血痢。

取地榆、赤芍、黃連、青皮,各等分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服。

大順散,用來治療因夏季酷熱、寒氣入侵,或者飲水過多,導致脾胃受濕,水穀不分,清濁相干,陰陽氣逆,出現霍亂嘔吐的症狀。

取甘草、乾薑、杏仁、桂枝,各等分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至三錢,用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