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泄瀉
暑月泄瀉,乃貪涼受寒,過食生冷,腸胃受傷所致,和中化濁湯主之。
和中化濁湯(自制)
茅朮(一錢),厚朴(一錢),茯苓(二錢),枳殼(一錢),青皮(一錢),砂仁(一錢),木香(五分),楂炭(三錢),車前(二錢),神麯(三錢),烏藥(一錢),荷葉(一角),煨姜(三片)
白話文:
在炎熱的夏季,因為貪圖涼快而受了寒氣,或是吃太多冰冷的食物,導致腸胃受到損傷,進而引起腹瀉。這類情況可用「和中化濁湯」來調理。
以下是「和中化濁湯」的配方(請注意這是古方,劑量需根據個人狀況調整):
茅朮1克,厚朴1克,茯苓2克,枳殼1克,青皮1克,砂仁1克,木香0.5克,楂炭3克,車前2克,神麯3克,烏藥1克,荷葉一小塊,煨姜3片。
2. 霍亂轉筋
暑月受邪,鬱於中焦,上吐下瀉,手足厥冷,筋脈抽掣,化逆湯主之。
化逆湯(自制)
黃連(六分),吳萸(三分),厚朴(一錢),青皮(一錢),藿香(一錢五分),木瓜(一錢),木香(五分),白蔻(六分),獨活(一錢),烏藥(一錢),蒺藜(四錢),茯苓(二錢),陰陽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在炎熱的夏季,人體受到邪氣侵襲,邪氣在身體的中焦部位積聚,導致患者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,甚至手腳冰冷,筋骨緊繃抽痛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「化逆湯」來治療。
以下是「化逆湯」的配方(此方為自創):
- 黃連 6克
- 吳茱萸 3克
- 厚朴 3克
- 青皮 3克
- 藿香 4.5克
- 木瓜 3克
- 木香 1.5克
- 白豆蔻 6克
- 獨活 3克
- 烏藥 3克
- 刺蒺藜 12克
- 茯苓 6克
使用半陰半陽水煎煮上述藥材後服用。
注意:以上劑量單位已由「分」和「錢」轉換為公制克(g)單位,且已根據現代常規劑量進行了調整。
3. 發黃
脾經受濕,胃經受熱,鬱蒸發黃,加味茵陳湯主之。
加味茵陳湯(自制)
茵陳(二錢),木通(一錢五分),赤苓(三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苡仁(一兩),茅朮(一錢),厚朴(一錢),薄荷(一錢),青皮(一錢),車前(二錢),青荷梗(一尺)
白話文:
當脾臟經絡受到濕氣影響,而胃部經絡遭受熱氣,兩者鬱結蒸騰,導致身體出現黃疸現象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加味茵陳湯來治療。
以下是加味茵陳湯的成分(劑量為傳統藥方參考):
茵陳蒿:約6克 木通:約4.5克 赤茯苓:約9克 澤瀉:約4.5克 薏苡仁:約30克 茅朮:約3克 厚朴:約3克 薄荷:約3克 青皮:約3克 車前子:約6克 青荷梗:約30公分長
以上是藥方的成分,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使用。
4. 淋濁
濕熱內蘊,移於下焦,小溲混濁作痛,牡丹皮湯主之。
牡丹皮湯(自制)
丹皮(二錢),赤芍(一錢),木通(一錢),萆薢(二錢),花粉(二錢),瞿麥(二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車前(二錢),甘草(四分),苡仁(一兩煎湯代水),虛體夾濕,淋濁不痛,加味三才湯主之。
加味三才湯(自制)
天冬(二錢),生地(四錢),沙參(四錢),丹參(二錢),柏仁(二錢),萆薢(二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車前(二錢),甘草(四分),藕(三兩),苡仁(一兩與藕同煎湯代水)
白話文:
[淋濁]
這是因為體內濕熱聚集,影響到下部膀胱區域,導致小便渾濁且排尿時有疼痛感。對於這種情況,我們會使用牡丹皮湯來治療。
牡丹皮湯(自製方)
牡丹皮(6克),赤芍(3克),木通(3克),蛇牀子(6克),天花粉(6克),瞿麥(6克),澤瀉(4.5克),車前草(6克),甘草(1克),薏苡仁(30克,煎湯代替水服用)。如果身體虛弱且夾帶濕氣,小便雖渾濁但無疼痛感,我們會使用加味三才湯來治療。
加味三才湯(自製方)
天冬(6克),生地(12克),沙參(12克),丹參(6克),柏子仁(6克),蛇牀子(6克),澤瀉(4.5克),車前草(6克),甘草(1克),蓮藕(90克),薏苡仁(30克,與蓮藕一同煎湯代替水服用)。
5. 附:三氣門諸方
(凡涉傷寒門痙病者不錄。)
海藏神術湯,治內傷冷飲,外感寒邪,而無汗者。
蒼朮(二兩),防風(二兩),甘草(一兩),蔥白、生薑同煎服。
白朮湯,治內傷冷物,外感風寒,有汗者。
白朮(三兩),防風(二兩),甘草(一兩),每服三錢,加姜三片煎服。
人參瀉肺湯,治肺經積熱,上喘咳嗽,胸膈脹滿,痰多,大便澀。
人參,黃芩,梔子,枳殼,薄荷,甘草,連翹,杏仁,大黃,桑皮,桔梗(各等分),每服七錢,水二盞,煎八分服。
天門冬散,治肺壅腦熱鼻乾,大便秘澀。
天冬(八分),桑皮(八分),升麻(八分),大黃(八分),枳殼(八分),甘草(八分),荊芥(一錢),水二盞,煎八分,食後服。
赤茯苓湯,治膀胱濕熱,小便不通,口苦舌乾,咽喉不利。
赤苓,豬苓,葵子,枳實,瞿麥,木通,黃芩,車前,滑石,甘草(各等分),加姜三片,煎八分服。
龍腦雞蘇丸,除煩熱鬱熱,肺熱咳嗽,吐血鼻衄,消渴驚悸,膈熱口瘡,清心明目。
薄荷(一兩六錢),生地(六錢),麥冬(四錢),蒲黃(二錢),阿膠(二錢),黃耆(一錢),人參(二錢),木通(二錢),甘草(一錢),銀柴胡(一錢),共研末,蜜丸如梧子大,每服二十丸。
利膈散,治脾肺大熱,虛煩上壅,咽喉生瘡。
薄荷,荊芥,防風,桔梗,人參,牛蒡子,甘草(各一兩),共為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沸湯點服。
地黃煎,治熱積。
地黃(一斤),茯神(四兩),知母(四兩),玉竹(四兩),花粉(四兩),麥冬(四兩),人參(二兩),石膏(八兩),地骨皮(四兩),共研末,加白蜜、竹瀝、薑汁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。
碧雪,治一切積熱,咽喉口舌生瘡,心中煩躁,及天行時熱,發強昏憒。
芒硝,朴硝,硝石,馬牙硝,青黛,石膏,寒水石(水飛),甘草(各等分),先將甘草煎湯二升,去渣,入諸藥,再煎,用柳木棍不住手攪,令硝溶得所,再入青黛,和勻,傾入砂盆內,候冷,凝結成霜,研為細末。每用少許,含化津咽,不拘時候。如咽喉壅閉,吹藥入喉中,即愈。
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,治一身盡痛,日晡發熱,此傷於汗出當風,風濕為病也。
麻黃(四兩),甘草(一兩),苡仁(半斤),杏仁(七十粒),每服四錢,煎八分,有微汗,避風。
防己黃耆湯,治風濕相乘,身重,汗出惡風。
防己(一兩),甘草(五錢),白朮(七錢),黃耆(一兩二錢),共銼細,每用五錢,大棗一枚,姜三片,水煎八分服。服後當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水。暖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以下,令微汗。
和劑五積散,治感冒寒邪,頭疼身痛,項背拘急,惡寒嘔吐,內傷生冷,及寒濕客於經絡。
白芷(三兩),茯苓(三兩),半夏(三兩),當歸(三兩),川芎(三兩),甘草(三兩),肉桂(三兩),白芍(三兩),枳殼(六兩),麻黃(六兩),陳皮(六兩),桔梗(十二兩),厚朴(四兩),乾薑(四兩),蒼朮(四兩),每服四錢,加姜三片,蔥白三根,煎七分,熱服。
活人敗毒散,治瘟疫風濕風痰,頭痛目眩,憎寒惡熱,山嵐瘴氣。
羌活(一兩),獨活(一兩),前胡(一兩),柴胡(一兩),茯苓(一兩),枳殼(一兩),桔梗(一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五錢),共為末,每服二錢,水二盞,加姜三片,煎七分,溫服。
清熱滲濕湯,治熱濕鬱蒸,煩熱食少,神倦。
黃柏(二錢鹽水炒),黃連(五分),茯苓(二錢五分),澤瀉(二錢),蒼朮(二錢五分),白朮(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,水二鍾,煎八分服。
二術四苓湯,治諸濕腫滿,一身盡痛,發熱煩悶,二便不利。
白朮,蒼朮,茯苓,豬苓,澤瀉,黃芩,羌活,芍藥,梔子,甘草(各等分),加姜三片,燈芯一撮,煎服。
羌活勝濕湯,治脊痛項強,腰如折,項如拔,上衝頭痛。
羌活(一錢),獨活(一錢),藁本(一錢五分),防風(一錢五分),蔓荊子(一錢),川芎(八分),甘草(四分),水煎八分,溫服。
除濕湯,治寒濕所傷,身體重著,腰腳痠疼,大便溏泄,小便或澀或利。
半夏曲(二錢),厚朴(二錢),蒼朮(二錢),藿香葉(一兩),陳皮(一兩),甘草(七錢),白朮(一兩),茯苓(一兩),每服四錢,加姜三片,棗二枚煎。
人參白虎湯,治傷暑汗多而渴。
知母(六錢),石膏(一斤),甘草(二兩),粳米(一合),人參(三兩),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去渣,溫服一升。
清暑益氣湯,治傷暑,四肢倦怠,胸滿氣促,肢節疼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痞脹,小便黃數,大便溏泄,口渴,不思飲食,自汗,體重。
人參(一錢),黃耆(一錢),升麻(一錢),蒼朮(一錢),白朮(五分),神麯(五分),陳皮(三分),炙甘草(三分),黃柏(三分),麥冬(三分),當歸(三分),乾葛(三分),澤瀉(三分),青皮(三分),五味子(三分),水煎服。
生脈散,治熱傷元氣,肢體倦怠,氣短懶言,口乾作渴,汗出不止。
人參,麥冬,五味子(各等分),水煎服。
竹葉石膏湯,治暑熱煩躁。
石膏(一兩),半夏(二錢),人參(三錢),麥冬(三錢),甘草(二錢),竹葉(二十張),加姜三片,煎服。
香薷飲,治一切暑熱腹痛,或霍亂吐瀉、煩心等症。
香薷(一斤),厚朴(八兩),白扁豆(八兩),水煎服。加茯苓、甘草,名五物香薷飲。去扁豆,加黃連,名黃連香薷飲。
十味香薷飲,治伏暑,身體倦怠,神昏,頭重,吐利。
香薷,人參,陳皮,白朮,茯苓,黃耆,木瓜,厚朴,扁豆,甘草(各五錢),每用一兩,水煎服。
桂苓甘露飲,治伏暑發渴,脈虛,水逆。
茯苓(一兩),澤瀉(一兩),白朮(一兩),石膏(一兩),滑石(四兩),寒水石(一兩),豬苓(五錢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一兩),乾葛(一兩),木香(一兩),藿香(一兩),肉桂(五錢),每服三錢,溫湯調下。
五苓散,治暑濕為病,發熱頭痛,煩躁而渴。
白朮(一兩五錢),茯苓(一兩五錢),豬苓(一兩五錢),桂枝(一兩),澤瀉(二兩五錢)
共為末,每服二三錢,熱湯調下。
三黃石膏湯,治濕火熾盛。
黃連(五分),黃芩(一錢),黃柏(一錢),石膏(三錢),元參(一錢),山梔(一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甘草(七分),水煎服。
蒼朮白虎湯,治煩渴汗多,舌苔白膩。
蒼朮(二錢),石膏(五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,粳米(一撮),水煎服。
六和湯,治心脾不調,氣不升降,霍亂吐瀉,寒熱交作,冒暑伏熱,煩悶成痢。
香薷(三錢),砂仁(五分),半夏(五分),杏仁(五分),人參(五分),甘草(五分),赤苓(二錢),藿香(一錢),扁豆(二錢),厚朴(一錢),木瓜(一錢),紅棗(五枚),姜(三片)
消暑丸,治伏暑引飲,脾胃不利。
半夏(一斤),甘草(八兩),茯苓(八兩),薑湯糊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
地榆散,治中暑,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,並治煩躁,口苦舌乾,頭痛惡心,不思飲食,及血痢。
地榆,赤芍,黃連,青皮(各等分),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
大順散,治冒暑伏寒,引飲過多,脾胃受濕,水穀不分,清濁相干,陰陽氣逆,霍亂嘔吐。
甘草,乾薑,杏仁,桂枝(各等分),共為末,每服二三錢,湯點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