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秋燥

燥為六淫之一,《內經》於此條,並未大暢其說。至西昌喻氏著《秋燥論》一篇,謂世俗相沿,誤以濕病為燥病,解者亦競以燥病為濕病,而於《內經》所謂「秋傷於燥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」數語,全然誤會,可謂獨具隻眼,大聲喝破矣。惟篇中謂秋不遽燥,大熱之後,繼以涼生,涼生而熱解,漸至大涼,而燥令乃行焉。

此則燥字之義,乃作大涼解,而燥中全無熱氣矣。獨不思「秋陽以暴之」一語,朱子注中,謂秋日燥烈,言暴之干也。可見秋陽甚於夏日,燥非全主乎涼。乃篇中又申其說,以為天道春不分不溫,夏不至不熱,則秋不分不燥之意,隱然言下矣。信斯言也,則必秋分以後,方得謂之秋燥。

白話文:

燥為六淫之一,古籍解說不詳

燥是六種外邪之一。《黃帝內經》並沒有詳細論述燥邪。直到西昌喻氏撰寫《秋燥論》,才提出世俗普遍混淆濕病與燥病,醫生也常將燥病誤判為濕病。對於《內經》中所言「秋傷於燥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」,大家完全誤解,可謂喻氏獨具慧眼,一語道破。

秋燥非涼,乃燥烈之象

喻氏在文中認為秋季並非驟然出現燥氣,而是大熱之後,逐漸轉涼,涼氣漸盛,熱氣消散,最後才進入大涼,而燥氣也隨之而來。

然而,他將「燥」解釋為「大涼」,認為燥中並無熱氣,這就顯得不合理。因為「秋陽以暴之」這句話,朱子注釋中提到,秋季陽氣燥烈,是謂「暴之干」,說明秋季陽氣比夏季更盛,燥氣中是有熱的。因此,秋季的燥氣並非完全是涼的。

秋燥應在秋分之後

喻氏又進一步解釋,天道春不分不溫,夏不至不熱,同理,秋不分不燥,意思是說,秋季只有在秋分之後,才算真正的秋燥。

總結

喻氏的《秋燥論》針對燥病的論述,雖然有獨到之處,但對於「燥」的理解,仍然存在偏差,混淆了燥氣中的熱與涼的關係。因此,我們在理解秋燥時,應該全面掌握燥氣的特性,避免片面理解。

是燥病亦只主得半季,而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,全不關秋燥矣。由斯以推,則冬至以後方是傷寒,春分以後方是春溫,夏至以後方是三氣;而於冬至以前,春分以前,夏至以前,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內,所感者為何氣,所得者謂之何病乎?愚謂燥者干也,對濕言之也。立秋以後,濕氣去而燥氣來。

初秋尚熱,則燥而熱;深秋既涼,則燥而涼。以燥為全體,而以熱與涼為之用,兼此二義,方見燥字圓相。若專主一邊,遺漏一邊,恐非確論。竊附管見或亦愚者千慮之一得云。

白話文:

燥邪引起的疾病,通常只在一個半季节内盛行,而秋分前四十五天,则完全不受秋燥的影响。由此推论,冬至后才开始是伤寒,春分后才开始是春温,夏至后才开始是暑病;那么,冬至前、春分前、夏至前、秋分前四十五天内,所感受的邪气是什么,所患的疾病又该称为什么呢?我认为,燥气就是指干燥,是与湿气相对而言的。立秋以后,湿气消退,燥气来袭。

初秋时节仍然炎热,则燥气偏于热性;深秋时节已经凉爽,则燥气偏于凉性。燥气是疾病的整体表现,而热与凉则是燥气所具有的属性,两者兼具,才能体现燥字的完整含义。如果只注重其中一方,而忽略另一方,恐怕就不是正确的论述。我斗胆发表这些拙见,也许是愚者千虑中的一得之见吧。

2. 肺燥

肺受燥熱,發熱咳嗽,甚則喘而失血,清金保肺湯主之。

清金保肺湯(自制)

天冬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南沙參(三錢),北沙參(三錢),石斛(二錢),玉竹(三錢),貝母(二錢),茜根(二錢),杏仁(三錢),蔞皮(三錢),茯苓(二錢),蛤粉(三錢),梨(三片),藕(五片)

白話文:

肺部受到燥熱侵襲,導致發熱咳嗽,嚴重時會喘不過氣甚至咳血,清金保肺湯可以治療。

清金保肺湯(自制):

天冬(一錢五分)、麥冬(一錢五分)、南沙參(三錢)、北沙參(三錢)、石斛(二錢)、玉竹(三錢)、貝母(二錢)、茜根(二錢)、杏仁(三錢)、蔞皮(三錢)、茯苓(二錢)、蛤粉(三錢)、梨(三片)、藕(五片)。

清金保肺,必先甘涼養胃,以胃為肺之來源,脾為肺母也。二沙、麥冬、玉竹、石斛,是肺藥亦是胃藥。甘不妨胃,潤能保肺,是先賢之定法,亦是費氏的絕唱。祖怡注。

肺受燥涼,咳而微喘,氣鬱不下,潤肺降氣湯主之。

潤肺降氣湯(自制)

沙參(四錢),蔞仁(四錢),桑皮(二錢),蘇子(二錢),杏仁(三錢),旋覆花(一錢絹包),橘紅(一錢),鬱金(二錢),合歡花(二錢),鮮姜皮(五分)

白話文:

要保護肺臟,必須先滋養胃部,因為胃是肺的來源,脾是肺的母親。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石斛,既是肺藥也是胃藥。甘味能滋養胃,潤澤能保護肺,這是古人的法則,也是費氏的精華。祖怡註。

肺臟受到燥熱侵襲,出現咳嗽伴隨輕微喘息,氣機鬱滯難以下降,潤肺降氣湯可以治療。

潤肺降氣湯(自制)

沙參(四錢)、蔞仁(四錢)、桑皮(二錢)、蘇子(二錢)、杏仁(三錢)、旋覆花(一錢絹包)、橘紅(一錢)、鬱金(二錢)、合歡花(二錢)、鮮姜皮(五分)。

此方重在氣鬱不下,為咳而微喘之原因。乃秋涼抑鬱肺氣,涼而兼燥,肺少津液上供,肺氣不得下降而咳。郁解津回,燥能轉潤,而氣自下降也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此方主要針對的是氣機阻滯不下的情況,這是咳嗽伴有微喘的原因。在秋天,涼氣抑制了肺氣的運行,涼氣中還夾帶著乾燥,導致肺部津液不足,無法正常上供,使得肺氣不能順利下降,從而引起咳嗽。當氣機阻滯解除,津液得以回復,乾燥的環境轉化為潤澤,那麼氣機自然就能夠順利下降。這是祖怡的注釋。

3. 心燥

心受燥熱,渴而煩冤,養心潤燥湯主之。

養心潤燥湯(自制)

松子仁(二錢),柏子仁(二錢),天冬(二錢),丹參(二錢),當歸(二錢),犀角(五分),生地(五錢),人參(一錢),茯神(二錢),甘草(四分),藕汁(半杯沖服)

白話文:

心火旺盛,口渴煩躁,可以用養心潤燥湯來調理。這湯是用松子仁、柏子仁、天冬、丹參、當歸、犀角、生地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和藕汁組成。

此方重在渴而煩冤。心主生血,心受燥熱,則不能生血,而心失養。渴而煩冤者,心不得受邪,一受邪則如含冤而無門可訴,形容心之痛苦,呼之欲出矣。以丹參、茯神、柏仁、當歸、人參養心;以松仁、天冬、甘草、藕汁,潤其燥,止其渴而緩其急。當歸心家要藥,性雖溫而質特潤,又為血中氣藥,在天冬、犀角、生地、藕汁大劑涼潤中,藉以通心氣而舒心神,則燥郁解而生血作用可恢復正常矣。祖怡注。

心受燥涼,心煩而膈上喘滿,清燥解鬱湯主之。

清燥解鬱湯(自制)

人參(一錢),丹參(三錢),茯神(二錢),半夏(一錢),柏仁(二錢),當歸(二錢),鬱金(二錢),廣皮(二錢),沉香(四分人乳磨沖)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主要針對口渴煩躁的症狀。心臟主生血,心臟受到燥熱就會無法正常生血,導致心臟失養。口渴煩躁是因為心臟受到邪氣侵襲,如同含冤無處訴說,形容心臟的痛苦,快要爆發出來。這個藥方以丹參、茯神、柏仁、當歸、人參滋養心臟;以松仁、天冬、甘草、藕汁潤燥止渴,緩解急症。當歸是心臟的要藥,性溫但質地潤滑,又是血中氣藥,在以天冬、犀角、生地、藕汁大量涼潤的藥方中,藉以通暢心氣,舒緩心神,就能解除燥郁,恢復生血功能。

如果心臟受到燥涼影響,導致心煩、胸悶氣短,則可以用清燥解鬱湯治療。

清燥解鬱湯(自制):人參(一錢),丹參(三錢),茯神(二錢),半夏(一錢),柏仁(二錢),當歸(二錢),鬱金(二錢),廣皮(二錢),沉香(四分人乳磨沖)。

此方與上第三方,同用丹參、茯神、柏仁、當歸、人參,皆補血養心,潤燥除煩主藥也。心肺同居膈上,氣血別有一小循環,關係特為密切。心病而肺亦喘滿,肺本惡涼,亦遭波及而肺氣鬱,故以沉香、鬱金舒其氣;郁必有痰,以橘、半化其痰。沉香以人乳磨沖,不獨潤燥,且以護血。

不用肺受燥涼上第二方之法者(只有鬱金一味相同),彼重於咳,此重在喘滿也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與之前那個方子,都用到了丹參、茯神、柏仁、當歸、人參,這些都是補血養心、潤燥除煩的主要藥材。心和肺都位於膈膜之上,氣血在其中有小循環,關係非常密切。當心臟有病時,肺部也會出現喘滿的症状。因為肺本身就怕冷,也會受到影響,導致肺氣鬱結,所以用沉香、鬱金來舒緩氣機;鬱結必有痰,所以用橘、半夏來化痰。沉香用人乳研磨沖服,不僅能潤燥,還能護血。

這個方子不用第二個方子中用於肺受燥涼的方法(只有鬱金一種藥相同),因為那個方子主要針對咳嗽,而這個方子主要針對喘滿。這是祖怡的注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