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肝燥

肝受燥熱,則血分枯槁,筋縮爪干,涵木養營湯主之。

涵木養營湯(自制)

生地(三錢),熟地(三錢),人參(一錢),白芍(一錢),棗仁(一錢五分炒研),秦艽(一錢),麥冬(一錢五分),木瓜(一錢),五味子(五分),當歸(二錢),紅棗(十枚),桑枝(一尺)

白話文:

肝臟受到燥熱的影響,就會導致血液乾燥枯竭,筋脈收縮,指甲乾枯,可以用涵木養營湯來調理。

此方以二地滋水涵木;以歸、芍潤燥養營;以棗仁合生脈,酸甘化陰,制丙火而收散失之氣液。重用紅棗以緩肝之急;木瓜以收胃氣之散失;合秦艽、桑枝舒筋,以肝主筋也。祖怡注。

肝受燥涼,血澀不行,筋短脅痛,當歸潤燥湯主之。

當歸潤燥湯(自制)

歸身(二錢),白芍(一錢五分),紅花(五分),木瓜(一錢),秦艽(一錢),丹參(二錢),牛膝(二錢),川斷(二錢),獨活(一錢),橘餅(四錢),紅棗(十枚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以生地、麥冬滋陰潤燥,以當歸、芍藥養血滋陰,以酸棗仁合生地、麥冬,酸甘化陰,收斂散失的津液。大量使用紅棗緩解肝臟急躁,木瓜收敛胃气散失,配合秦艽、桑枝舒筋活絡,因為肝主筋。 肝臟受燥寒,血瘀不通,筋脈收縮疼痛,當歸潤燥湯主治。 方剂包括当归、白芍、红花、木瓜、秦艽、丹参、牛膝、川断、独活、橘饼、红枣。

歸、芍、棗養營,秦艽、木瓜舒筋,用法與前第五方意同。再加丹參、紅花養血活血。筋縮必先見於足,故用中風證中之川斷、獨活、牛膝,而以橘餅調和肝胃。此方重在肝受燥涼而血行澀滯,故重用養營活血以暢通之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歸、芍、棗滋補氣血,秦艽、木瓜舒緩筋骨,使用方法與第五方相同。再加入丹參、紅花活血化瘀。筋絡收縮通常先從腳部開始,因此使用治療中風的川斷、獨活、牛膝,用橘餅調節肝胃。此方主要針對肝臟受燥涼導致血行不暢,因此重點使用滋補氣血、活血化瘀的藥物來疏通經絡。

2. 脾燥

脾本喜燥,但燥熱太過,則為焦土,而生機將息,令人體疲便硬,反不思食,此正如亢旱之時,赤地千里,禾稼不生也,澤下湯主之。

澤下湯(自制)

人參(一錢),當歸(二錢),白芍(一錢),生地(六錢),白蘇子(三錢),大麻仁(三錢),石斛(三錢),山藥(三錢),料豆(三錢),紅棗(十枚)

白話文:

脾臟天生喜乾燥,但若燥熱過度,就會像乾旱的焦土,失去生機,導致人體疲倦、大便乾燥,反而不思飲食。這就像久旱無雨時,土地乾裂,禾稼無法生長一樣。澤下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

澤下湯(自制)

人參(一錢),當歸(二錢),白芍(一錢),生地(六錢),白蘇子(三錢),大麻仁(三錢),石斛(三錢),山藥(三錢),料豆(三錢),紅棗(十枚)

參、棗、歸、芍,脾家血分藥,與涵木養營湯同。以肝藏血,脾統血也。生地與山藥、料豆同用,有補脾及腎之意,所以命名澤下。石斛有鹹味者,亦能滋腎,因脾燥必吸腎陰。氣血虛之便硬,反不思食,無攻瀉之可進,麻仁、蘇子油多潤腸,不妨氣血,最為穩著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參、棗、歸、芍,這些藥材都屬於脾經血分藥,與涵木養營湯的藥性相近。因為肝臟主藏血,脾臟主統血。生地、山藥、料豆三味藥材合用,有補脾及腎的功效,所以稱為澤下。石斛帶有鹹味,也能滋養腎陰,這是因為脾臟燥熱容易吸取腎臟的陰氣。氣血虛弱導致的便秘,反而會讓人食慾不振,不能使用攻瀉的藥物,麻仁和蘇子油能潤滑腸道,不會損傷氣血,是最為穩妥的藥物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

3. 腎燥

腎受燥熱,淋濁溺痛,腰腳無力,久為下消,女貞湯主之。

女貞湯(自制)

女貞子(四錢),生地(六錢),龜版(六錢),當歸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石斛(二錢),花粉(二錢),萆薢(二錢),牛膝(二錢),車前子(二錢),大淡菜(三枚)

女貞常綠喬木,純陰至靜,蟲食其葉,能生白蠟,為止血聖藥,而況於其子。臣以生地、龜版、石斛、花粉、淡菜滋補腎陰,鹹寒有情,燥熱化解無餘。當歸以去腥氣,茯苓以顧脾胃,萆薢、牛膝、車前,則為淋濁溺痛而設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腎臟受到燥熱侵襲,導致排尿異常、小便疼痛、腰腿无力,長期下來还会出現尿频、尿多等症状,可以用女貞湯來治療。女貞湯包含女貞子、生地、龜板、當歸、茯苓、石斛、花粉、萆薢、牛膝、車前子、大淡菜等藥材,其中女貞子、生地、龜板、石斛、花粉、淡菜滋補腎陰,當歸去腥氣,茯苓健脾胃,萆薢、牛膝、車前則針對排尿異常、小便疼痛等症状。

腎受燥涼,腰痛足弱,溲便短澀,蓯蓉湯主之。

蓯蓉湯(自制)

肉蓯蓉(三錢漂淡),枸杞(三錢),菟絲子(四錢),當歸(二錢),杜仲(三錢),料豆(三錢),茯苓(二錢),牛膝(二錢),甘草(四分),紅棗(十枚),姜(二片)

蓯蓉鹹溫,填精補血,植物而有似乎動物。腎臟燥涼,髓枯血少,便閉,非鮮首烏、當歸、麻仁、蘇子、蜂蜜所能必通者,惟蓯蓉之潤,足以通之。枸杞、菟絲、杜仲、料豆,亦腎家要藥;當歸、牛膝,活血舒筋;甘草、茯苓、薑、棗,以顧脾胃;生薑兼能去涼,茯苓兼能通溺,歸、菟、薑、棗,並以解蓯蓉之腥濁,顧全心胃,制方縝密極矣。歸、苓、膝三味,上兩方皆同用。

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腎臟受到燥熱和寒涼的影響,導致腰痛腿軟,小便量少且排尿困難,可以用蓯蓉湯來治療。蓯蓉湯由肉蓯蓉、枸杞、菟絲子、當歸、杜仲、料豆、茯苓、牛膝、甘草、紅棗、薑等藥材組成,具有溫腎補精、滋陰潤燥、活血舒筋、健脾利水等功效,可以有效改善腎臟虛損引起的各種症狀。

4. 胃燥

胃受燥熱,津液乾枯,渴飲殺穀,玉石清胃湯主之。

玉石清胃湯(自制)

玉竹(三錢),石膏(四錢),花粉(二錢),石斛(三錢),生地(五錢),人參(一錢),麥冬(二錢),蛤粉(四錢),山藥(三錢),茯苓(二錢),甘蔗汁(半杯沖服)

白話文:

胃火旺盛,津液枯竭,口渴難耐,想喝水但喝完又想吃東西,玉石清胃湯可以治療這個症狀。

玉竹三錢、石膏四錢、花粉二錢、石斛三錢、生地五錢、人參一錢、麥冬二錢、蛤粉四錢、山藥三錢、茯苓二錢,再加上半杯甘蔗汁沖服。

此方清胃,以玉竹、石膏、蔗汁,救津液而解渴飲。以蔗汁之甘寒,代知母之苦寒。以人參、麥冬、山藥、茯苓,顧脾胃之正氣。以石斛花粉、生地、蛤粉,助石、玉、蔗汁收全功。生地顧腎,地、冬同用,金水相生。蛤粉所以化燥痰。用玉竹、麥冬、石斛、茯苓、蛤粉,與肺受燥熱清金保肺湯同。

用人參、山藥、生地、料豆,與脾受燥熱澤下湯同。清胃之法,盡美盡善矣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這方子主治清熱降火,滋陰潤燥。

藥物組成及功效:

  • 玉竹、石膏、蔗汁:清熱生津,解渴降火。蔗汁甘寒,可替代知母的苦寒之性。
  • 人參、麥冬、山藥、茯苓:健脾益氣,補中益氣,以扶正脾胃之氣。
  • 石斛花粉、生地、蛤粉:輔助石膏、玉竹、蔗汁,收斂清熱之功。生地滋陰潤燥,顧護腎陰;生地、麥冬同用,金水相生,更能滋陰潤肺。蛤粉化燥痰。

藥物配伍關係:

  • 玉竹、麥冬、石斛、茯苓、蛤粉:與清金保肺湯(治療肺燥熱症)藥物類似。
  • 人參、山藥、生地、料豆:與澤下湯(治療脾燥熱症)藥物類似。

總結:

此方清胃降火,滋陰潤燥,兼顧脾肺腎,藥物配伍精妙,可謂清胃之法,盡善盡美。

註: 祖怡注,指祖怡所做的註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