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一 (10)
卷一 (10)
1. 附:中風門諸方
白虎續命湯,治中風有汗,身熱不惡寒。本方中加知母、石膏各一錢四分,去附子。
葛根續命湯,治中風有汗,身熱不惡風。本方中加葛根一錢四分,桂枝、黃芩各加一倍。
附子續命湯,治中風無汗,身涼。本方中加附子一倍,乾薑、甘草各加一錢。
桂附續命湯,治中風有汗,無熱。本方中桂枝、附子、甘草各加一倍。
防風通聖散,治諸風驚搐,手足瘛瘲,小兒急驚風,大便急,邪熱暴盛,肌肉蠕動,一切風症。
防風(五分),川芎(五分),當歸(五分),白芍(五分),大黃(五分),芒硝(五分),麻黃(五分),連翹(五分),薄荷(五分),山梔(五分),石膏(五分),黃芩(五分),桔梗(五分),白朮(五分),荊芥(五分),甘草(五分),滑石(五分),生薑(三片),涎嗽加半夏五分,破傷風加羌活、全蠍各五分
烏藥順氣散,治風氣攻注,四肢骨節疼痛,遍身㿏麻,語言謇澀,手足不遂。先宜多服此藥,以疏氣逆,然後隨症投以風藥。
麻黃(二兩),陳皮(二兩),烏藥(二兩),川芎(一兩),殭蠶(一兩),白芷(一兩),甘草(一兩),枳殼(一兩),桔梗(一兩),乾薑(五錢),
共研為末,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。
加味六君子湯,治四肢不舉,屬於脾土虛衰,須服此專治其本,不加入風藥。
人參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甘草(一錢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),麥冬(三錢),竹瀝(半杯),口渴去半夏,加玉竹。不熱者加附子。
資壽解語湯,治中風脾緩,舌強不語,半身不遂。
防風(一錢),附子(一錢),天麻(一錢),官桂(八分),棗仁(一錢),羌活(五分),甘草(五分),羚羊角(八分),竹瀝(兩大匙沖服),薑汁(兩滴沖服)
天麻丸,治風因熱而生,熱盛則動,宜以靜勝其燥,養血通絡,兼去腎風。
天麻(四兩酒浸),牛膝(四兩酒浸),萆薢(四兩),元參(四兩),杜仲(七兩),附子(一兩),羌活(三兩),獨活(三兩),當歸(十兩),生地(一斤)
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
竹瀝湯,治四肢不收,心神恍惚,不知人事,口不能言。
竹瀝(二升),生葛汁(二升),生薑汁(二合),上三汁和勻,分三次溫服。
千金地黃湯,治熱風心煩,及脾胃熱壅,食不下。
生地汁(五升),枸杞子汁(五升),真酥(一升),荊瀝(五升),竹瀝(五升),人參(八兩),茯苓(六兩),天冬(八兩),大黃(四兩),梔子(四兩)
後五味,為細末,納前汁內調勻,服一方寸匕,日漸加,以利為度。
涼膈散,治心火上盛,膈熱有餘,目赤頭眩,口瘡唇裂,吐衄,涎嗽稠黏,二便淋閉,胃熱發斑,諸風瘛瘲,手足搐逆。
白話文:
附:中風門諸方
白虎湯加減:治療中風伴有汗、發熱但不畏寒,在白虎湯中加入知母、石膏各少許,去除附子。
葛根湯加減:治療中風伴有汗、發熱但不畏風,在葛根湯中加入葛根少許,桂枝、黃芩劑量加倍。
附子湯加減:治療中風無汗、身體發涼,在附子湯中加入雙倍附子,乾薑、甘草各增加少許。
桂附湯加減:治療中風伴有汗,但不發熱,在桂附湯中桂枝、附子、甘草劑量加倍。
防風通聖散:治療各種風症引起的抽搐、手足抽筋、小兒急驚風,大便秘結,邪熱盛,肌肉蠕動等症狀。
烏藥順氣散:治療風邪侵襲導致的四肢關節疼痛、全身麻木、言語不清、手足不靈活。應先服用此方疏通氣血,然後再根據症狀服用其他治療風症的藥物。
加味六君子湯:治療四肢無力,因脾虛弱引起,需服用此方調補脾胃,不必加用治療風邪的藥物。 口渴可去半夏,加玉竹;不發熱者可加附子。
資壽解語湯:治療中風導致的脾胃虛弱,舌強不能說話,半身不遂。
天麻丸:治療因熱邪引起的風症,熱盛則動,宜以靜制動,養血通絡,兼治腎風。
竹瀝湯:治療四肢抽搐,神志不清,不能說話。
千金地黃湯:治療熱邪引起的煩躁、脾胃熱盛、食慾不振。
涼膈散:治療心火亢盛,胃熱,出現目赤頭眩、口瘡唇裂、吐血、鼻出血、唾液稠黏、大小便不通暢、胃熱發斑、各種風症引起的抽搐、手足抽筋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