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1)

1. 附:中風門諸方

連翹,梔子,薄荷,大黃,芒硝,甘草,黃芩,棗(一枚),蔥(一根)

地黃飲子,治舌喑不能言,足廢不能用,腎虛弱,其氣厥不至舌下。

熟地,巴戟,山茱萸,肉蓯蓉,石斛,附子,五味,茯苓,菖蒲,遠志(甘草水炒)

官桂,麥冬(各等分),姜(三片),棗(一枚),薄荷葉(六張)

黑錫丹,治真元虛憊,陽氣不固,陰氣逆沖,三焦不和,冷氣刺痛,飲食無味,腰背沉重,膀胱久冷,及陰症陰毒,四肢厥冷,不省人事。急用棗湯吞一百粒,即便回陽。

沉香(一兩),葫蘆巴(一兩酒炒),陽起石(一兩研末水飛),肉桂(五分),破故紙(一兩),白茴香(一兩),肉豆蔻(一兩面煨),木香(一兩),金鈴子(一兩蒸去皮核),硫黃(二兩),黑錫(二兩去滓),用鐵鍋先炒硫黃、黑錫,結成砂子,於地上出火毒,研令極細,余藥並細末,和勻,自朝至暮,以研至黑光色為度,酒糊丸如梧子大,陰乾,入布袋內,擦令光瑩,每用四十丸,鹽薑湯下。急症,多者用至百丸。

古今錄驗續命湯,治中風身體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處,或拘急不得轉側。

麻黃(三兩),桂枝(三兩),當歸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石膏(三兩),乾薑(三兩),甘草(三兩),川芎(三兩),杏仁(四十枚),上九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溫服一升,汗出則愈。

千金三黃湯,治中風手足拘急,百節疼痛,煩熱,心亂,惡寒,經日不欲飲食。

麻黃(四分),獨活(四分),細辛(二分),黃耆(二分),黃芩(三分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三次服。一服小汗,二服大汗。心熱加大黃二分,腹滿加枳實一枚,氣逆加人參三分,悸加牡蠣三分,渴加栝蔞根三分,先有寒加附子一枚。

近效白朮附子湯,治風虛,頭重眩苦,食不知味,暖肌,補中益精氣。

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),甘草(一兩炙),上三味,銼為末,每用五錢,姜五片,棗一枚,煎七分,去渣服。

白話文:

附:中風門諸方

**地黃飲子:**治療舌頭僵硬說不出話、腳無力不能行走、腎虛弱、氣血運行不通暢導致舌下氣血不足的情況。 藥物包括熟地、巴戟天、山茱萸、肉蓯蓉、石斛、附子、五味子、茯苓、菖蒲、遠志(用甘草水炒)、官桂、麥冬(各等分)、生薑(三片)、紅棗(一枚)、薄荷葉(六張)。

**黑錫丹:**治療元氣虛弱、陽氣不足、陰氣上逆、三焦失調、冷氣刺痛、食慾不振、腰背沉重、膀胱寒冷、陰症陰毒、四肢厥冷、神志不清等症狀。緊急情況下,用紅棗湯送服一百粒,即可回陽。藥物包括沉香、葫蘆巴(酒炒)、陽起石(研末水飛)、肉桂、破故紙、白茴香、肉豆蔻(面煨)、木香、金鈴子(蒸去皮核)、硫黃、黑錫(去滓)。製作方法:先用鐵鍋炒硫黃、黑錫至結成砂粒狀,取出散去火毒,研磨成極細粉末,與其他藥物細末混合均勻,研磨至呈現黑色光澤為止,用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陰乾後放入布袋中擦拭光亮。每次服用四十丸,用鹽薑湯送服。急症可增加劑量,最多服用一百丸。

**古今錄驗續命湯:**治療中風導致身體癱瘓、不能說話、意識不清、不知疼痛或肢體拘緊不能翻身的情況。藥物包括麻黃、桂枝、當歸、人參、石膏、乾薑、甘草、川芎、杏仁。

**千金三黃湯:**治療中風導致手腳拘緊、關節疼痛、煩熱、心神不寧、惡寒、數日不思飲食的情況。藥物包括麻黃、獨活、細辛、黃耆、黃芩。 根據病情可以加減藥物:心熱加加大黃;腹脹加枳實;氣逆加人參;心悸加牡蠣;口渴加栝蔞根;畏寒加附子。

**近效白朮附子湯:**治療風虛、頭暈頭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具有溫暖肌膚、補益精氣的功效。藥物包括白朮、附子、炙甘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