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小腸燥
小腸受燥熱,水穀之精不能灌輸,溲溺澀痛,滋陰潤燥湯主之。
滋陰潤燥湯(自制)
天冬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丹參(二錢),元參(一錢五分),阿膠(一錢五分蛤粉炒),丹皮(一錢五分),牛膝(一錢五分),澤瀉(一錢五分),生地(五錢),琥珀(一錢),燈芯(三尺)
小腸以火腑受燥氣,劫陰耗血,焚如之禍甚急。二冬、膠、地,雖非小腸正藥,而救陰補血,其力甚偉。以琥珀、丹參、元參、丹皮、燈芯、澤瀉、牛膝,通溲溺,瀉相火,導之使從膀胱大腸而下出,小腸之燥火解(小腸火方,亦用二冬、琥珀、丹參、生地、丹皮、燈芯,可以互參),而本腑安矣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【小腸燥】
當小腸受到燥熱影響,無法正常運轉水穀之精華,會導致排尿困難且疼痛。這種情況可用滋陰潤燥湯來調理。
滋陰潤燥湯(自製配方)
包含:天門冬1錢5分、麥門冬1錢5分、丹參2錢、玄參1錢5分、阿膠1錢5分(需與蛤粉一同炒)、牡丹皮1錢5分、牛膝1錢5分、澤瀉1錢5分、生地5錢、琥珀1錢、燈心草3尺。
小腸作為受燥氣影響的部位,會造成陰液和血液的損耗,其危害相當急迫。天門冬、麥門冬、阿膠、生地,雖然不是直接對小腸的藥物,但能強烈滋陰補血。琥珀、丹參、玄參、牡丹皮、燈心草、澤瀉、牛膝等成分能幫助排尿,清除過剩的火氣,引導其從膀胱和大腸順利排出,這樣小腸的燥熱就會得到緩解。此方同樣適用於小腸火氣的情況,兩者可相互參考。
這是祖怡的註釋。
2. 大腸燥
大腸受燥熱,則臟陰枯槁,腸胃不通,大便秘結,清燥潤腸湯主之。
清燥潤腸湯(自制)
生地(三錢),熟地(三錢),當歸(二錢),麻仁(三錢),蔞仁(四錢),郁李仁(二錢),石斛(三錢),枳殼(一錢蜜水炒),青皮(一錢五分蜜水炒),金橘餅(一枚)
此方以二地、三仁為主藥,生津潤燥,開結之力頗速。再加當歸養血,石斛養胃,青皮、枳殼皆蜜水炒,協金橘餅流通肺胃之氣。肺與大腸相表裡,補其臟必兼疏其腑,瀉其腑必兼顧其臟,此臟腑相連,不可分割之定理也。祖怡注。
或問脾胃大小腸,何以不立燥涼方?答曰,胃為水穀之海,脾為濕土之臟,秋感燥涼,不畏其燥。且《金匱》云,大腸有寒者多鶩溏,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。其毋庸立燥涼方宜矣。本門方用紅棗十枚者,有肝燥熱、燥涼,脾燥熱、腎燥涼,共四方。祖怡又注。
白話文:
【大腸燥的情況】
如果大腸受到燥熱影響,會導致身體的陰液乾涸,進而造成腸胃運作不順,大便變得困難且結實。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「清燥潤腸湯」來處理。
清燥潤腸湯(自製配方)
生地(約9克),熟地(約9克),當歸(約6克),麻仁(約9克),蔞仁(約12克),郁李仁(約6克),石斛(約9克),枳殼(約3克,用蜜水炒過),青皮(約4.5克,用蜜水炒過),金橘餅(一塊)
這個藥方主要以生地、熟地和三種仁類(麻仁、蔞仁、郁李仁)為核心,能有效滋潤腸道,快速改善便祕。加上當歸補血,石斛滋養胃部,青皮、枳殼經蜜水炒製,配合金橘餅,有助於調節肺胃的氣機。肺和大腸是相互關聯的,調理腸胃時必須同時考慮到肺部,反之亦然。這是因為臟腑之間緊密相連,無法單獨看待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
有人可能問,為什麼對於脾胃和大小腸,沒有設置專門的燥涼處方呢?回答是,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,脾臟則屬濕土性質,即使秋天感受到燥涼的氣候,也不會太過擔心燥熱的問題。此外,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大腸若寒,會有多鶩溏的情況;小腸若寒,可能會出現下重便血的症狀。因此,對於燥涼的處理,通常不需要特別設定處方。在這個範疇中,使用紅棗十枚的配方,適用於肝臟燥熱、燥涼,脾臟燥熱、腎臟燥涼等四種情況。這是祖怡的另一個註解。
3. 附:秋燥門諸方
滋燥養營湯,治皮膚皴揭,筋燥爪干。
當歸(二錢),生地(一錢五分),熟地(一錢五分),白芍(一錢五分),秦艽(一錢五分),黃芩(一錢五分),防風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水煎服。
大補地黃丸,治精血枯涸燥熱。
黃柏(四兩),熟地(四兩),當歸(三兩),山藥(三兩),知母(四兩),枸杞(三兩),萸肉(二兩),白芍(二兩),生地(二兩五錢),肉蓯蓉(一兩五錢),元參(一兩五錢),研細末,蜜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。
潤腸丸,治脾胃中伏火,大便秘澀,或乾結不通,全不思食。
麻仁(五錢),桃仁(五錢),羌活(五錢),歸尾(五錢),大黃(五錢),皂角仁(五錢),秦艽(五錢),研細末,蜜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。
導滯通幽湯,治大便難,幽門不通上衝,吸門不開噎塞,不便燥秘,氣不得下。
當歸(一錢),升麻(一錢),桃仁(一錢),生地(五分),熟地(五分),紅花(三分),甘草(三分),水煎,調檳榔末五分服。
清涼飲子,治上焦積熱,口舌咽鼻乾燥。
黃芩(二錢),黃連(五分),薄荷(一錢五分),元參(一錢五分),當歸(一錢五分),白芍(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水煎服。
元戎四物湯,治臟結秘澀者。
當歸,川芎,白芍,熟地,桃仁,大黃(各等分),水煎服。
大補丸,降陰火,補腎水,治陰虛燥熱。
黃柏(四兩),知母(四兩),地黃(六兩),龜版(六兩),共研末,加豬脊髓和煉蜜丸,每服七十丸。
清燥救肺湯,治諸氣膹郁,諸痿喘嘔。
桑葉(二錢),石膏(二錢),甘草(一錢),人參(七分),麻仁(一錢),阿膠(八分),麥冬(一錢二分),杏仁(七分),枇杷葉(一片),水煎服。痰多加貝母、栝蔞。血枯加生地。熱甚加羚羊角。
瓊玉膏,治肺燥,咽乾而咳。
地黃(四斤),茯苓(十二兩),人參(六兩),白蜜(二斤),先將地黃熬汁去渣,入蜜煉稠,再將參、苓為末,和入瓷罐,隔湯煮一炷香,白湯化服。又方加琥珀、沉香各五錢。
麥門冬湯,治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。
麥冬(七升),半夏(一升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三合),大棗(十二枚),水煎,米熟湯成,溫服一升。
活血潤燥生津湯,治內燥津液枯少。
當歸(二錢),白芍(一錢),熟地(四錢),天冬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栝蔞(三錢),桃仁(八分),紅花(五分),水煎服。
黃耆湯,治心中煩,不生津液,不思飲食,
黃耆(三兩),熟地(三兩),白芍(三兩),天冬(三兩),麥冬(三兩),茯苓(一兩),人參(三錢),五味子(三錢),甘草(三錢),共研末,每服三錢,加烏梅、薑、棗煎。
白話文:
【附:秋燥門諸方】
-「滋燥養營湯」,用於治療皮膚乾裂,筋骨乾燥,指甲乾脆。 藥方:當歸(6g),生地(4.5g),熟地(4.5g),白芍(4.5g),秦艽(4.5g),黃芩(4.5g),防風(3g),甘草(1.5g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-「大補地黃丸」,用於治療精血枯竭及燥熱。 藥方:黃柏(120g),熟地(120g),當歸(90g),山藥(90g),知母(120g),枸杞(90g),萸肉(60g),白芍(60g),生地(87.5g),肉蓯蓉(45g),元參(45g),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七八十粒。
-「潤腸丸」,用於治療脾胃中的火氣,大便乾燥且排便困難,或是完全不想進食。 藥方:麻仁(15g),桃仁(15g),羌活(15g),歸尾(15g),大黃(15g),皁角仁(15g),秦艽(15g),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三五十粒。
-「導滯通幽湯」,用於治療大便困難,幽門無法暢通,導致食物堵塞,大便乾燥且祕結,氣體無法順利排出。 藥方:當歸(3g),升麻(3g),桃仁(3g),生地(1.5g),熟地(1.5g),紅花(0.9g),甘草(0.9g),用水煎煮後,加入檳榔末5g服用。
-「清涼飲子」,用於治療上焦積熱,口舌咽喉鼻腔乾燥。 藥方:黃芩(6g),黃連(1.5g),薄荷(4.5g),元參(4.5g),當歸(4.5g),白芍(4.5g),甘草(3g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-「元戎四物湯」,用於治療內臟結石導致的排泄困難。 藥方:當歸,川芎,白芍,熟地,桃仁,大黃(各等量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-「大補丸」,用於降低陰火,補充腎水,治療陰虛燥熱。 藥方:黃柏(120g),知母(120g),地黃(180g),龜板(180g),共同研磨成細粉,加入豬脊髓和煉蜜製成丸狀,每次服用七十粒。
-「清燥救肺湯」,用於治療各種氣鬱,各種痿弱喘息,嘔吐。 藥方:桑葉(6g),石膏(6g),甘草(3g),人參(2.1g),麻仁(3g),阿膠(2.4g),麥冬(3.6g),杏仁(2.1g),枇杷葉(一片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有大量痰液可加入貝母,栝蔞。血液乾枯可加入生地。熱度過高可加入羚羊角。
-「瓊玉膏」,用於治療肺燥,喉嚨乾燥且咳嗽。 藥方:地黃(1.6kg),茯苓(360g),人參(180g),白蜜(600g),先將地黃熬汁去渣,加入蜂蜜熬製濃稠,再將人參,茯苓磨成細粉,混合後放入瓷罐,隔水蒸煮一小時,用白湯溶解服用。另一種配方則是加入琥珀,沉香各15g。
-「麥門冬湯」,用於治療火氣逆流,上氣道受阻,咽喉不利。 藥方:麥冬(280g),半夏(40g),人參(90g),甘草(60g),粳米(90g),大棗(12個),用水煎煮,待米熟湯成,溫熱服用一杯。
-「活血潤燥生津湯」,用於治療內燥,津液枯竭。 藥方:當歸(6g),白芍(3g),熟地(12g),天冬(4.5g),麥冬(4.5g),栝蔞(9g),桃仁(2.4g),紅花(1.5g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-「黃耆湯」,用於治療心煩,不生津液,不思飲食。 藥方:黃耆(90g),熟地(90g),白芍(90g),天冬(90g),麥冬(90g),茯苓(30g),人參(9g),五味子(9g),甘草(9g),共同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9g,加入烏梅,薑,棗一同煎煮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