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小腸燥
小腸受燥熱,水穀之精不能灌輸,溲溺澀痛,滋陰潤燥湯主之。
滋陰潤燥湯(自制)
天冬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丹參(二錢),元參(一錢五分),阿膠(一錢五分蛤粉炒),丹皮(一錢五分),牛膝(一錢五分),澤瀉(一錢五分),生地(五錢),琥珀(一錢),燈芯(三尺)
小腸以火腑受燥氣,劫陰耗血,焚如之禍甚急。二冬、膠、地,雖非小腸正藥,而救陰補血,其力甚偉。以琥珀、丹參、元參、丹皮、燈芯、澤瀉、牛膝,通溲溺,瀉相火,導之使從膀胱大腸而下出,小腸之燥火解(小腸火方,亦用二冬、琥珀、丹參、生地、丹皮、燈芯,可以互參),而本腑安矣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小腸因為燥熱,導致水谷精華無法輸送到全身,出現尿液排泄不順、疼痛等症状,可以使用滋陰潤燥湯來治療。
2. 大腸燥
大腸受燥熱,則臟陰枯槁,腸胃不通,大便秘結,清燥潤腸湯主之。
清燥潤腸湯(自制)
生地(三錢),熟地(三錢),當歸(二錢),麻仁(三錢),蔞仁(四錢),郁李仁(二錢),石斛(三錢),枳殼(一錢蜜水炒),青皮(一錢五分蜜水炒),金橘餅(一枚)
此方以二地、三仁為主藥,生津潤燥,開結之力頗速。再加當歸養血,石斛養胃,青皮、枳殼皆蜜水炒,協金橘餅流通肺胃之氣。肺與大腸相表裡,補其臟必兼疏其腑,瀉其腑必兼顧其臟,此臟腑相連,不可分割之定理也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如果大腸受到燥熱,就會導致臟腑陰液枯竭,腸胃不通暢,造成大便乾燥難解。治療這種情況的方劑是清燥潤腸湯,它以生地、熟地、當歸、麻仁、蔞仁、郁李仁、石斛為主藥,可以生津潤燥、通便開結,效果迅速。此外,方中還加入當歸養血,石斛養胃,以及蜜水炒過的青皮、枳殼,配合金橘餅,以流通肺胃之氣。因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,所以補肺時也要兼顧疏通大腸,瀉大腸時也要注意保護肺臟。這就是臟腑相連,不可分割的道理。
或問脾胃大小腸,何以不立燥涼方?答曰,胃為水穀之海,脾為濕土之臟,秋感燥涼,不畏其燥。且《金匱》云,大腸有寒者多鶩溏,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。其毋庸立燥涼方宜矣。本門方用紅棗十枚者,有肝燥熱、燥涼,脾燥熱、腎燥涼,共四方。祖怡又注。
白話文:
有問到為什麼脾胃和大小腸不設立燥涼藥方?回答是,胃是飲食的海洋,脾是濕土的器官,在秋天感受到燥涼氣候,它們並不會害怕這種燥熱。再者,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大腸如果有寒氣會導致大便稀軟如鶩鵒,小腸如果有寒氣則會使人感到下部沈重,甚至出現便血。因此,設立燥涼藥方似乎並非必要。
這門方法使用紅棗十枚,有四種用途:一是肝燥熱時使用,二是肝燥涼時使用,三是脾燥熱時使用,四是腎燥涼時使用。這是根據祖怡的註解。
3. 附:秋燥門諸方
滋燥養營湯,治皮膚皴揭,筋燥爪干。
當歸(二錢),生地(一錢五分),熟地(一錢五分),白芍(一錢五分),秦艽(一錢五分),黃芩(一錢五分),防風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水煎服。
大補地黃丸,治精血枯涸燥熱。
黃柏(四兩),熟地(四兩),當歸(三兩),山藥(三兩),知母(四兩),枸杞(三兩),萸肉(二兩),白芍(二兩),生地(二兩五錢),肉蓯蓉(一兩五錢),元參(一兩五錢),研細末,蜜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。
白話文:
滋燥養營湯用於治療皮膚乾燥粗糙、筋骨乾燥、指甲干枯等症狀。方劑包括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白芍、秦艽、黃芩、防風、甘草,水煎服。大補地黃丸則用於治療精血虧虛、燥熱內盛等症狀。方劑包括黃柏、熟地、當歸、山藥、知母、枸杞、萸肉、白芍、生地、肉蓯蓉、元參,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七八十丸。
潤腸丸,治脾胃中伏火,大便秘澀,或乾結不通,全不思食。
麻仁(五錢),桃仁(五錢),羌活(五錢),歸尾(五錢),大黃(五錢),皂角仁(五錢),秦艽(五錢),研細末,蜜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。
導滯通幽湯,治大便難,幽門不通上衝,吸門不開噎塞,不便燥秘,氣不得下。
當歸(一錢),升麻(一錢),桃仁(一錢),生地(五分),熟地(五分),紅花(三分),甘草(三分),水煎,調檳榔末五分服。
白話文:
潤腸丸用於治療脾胃積熱導致的大便秘結、乾燥不通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配方包含麻仁、桃仁、羌活、歸尾、大黃、皂角仁、秦艽等藥材,研磨成細粉,用蜜製成丸,每服三五十丸。
導滯通幽湯用於治療大便困難、幽門不通、上衝胸膈、噎塞難下、便秘乾燥、氣機下行不暢等症狀。配方包含當歸、升麻、桃仁、生地、熟地、紅花、甘草等藥材,水煎服,並加入檳榔末五分。
清涼飲子,治上焦積熱,口舌咽鼻乾燥。
黃芩(二錢),黃連(五分),薄荷(一錢五分),元參(一錢五分),當歸(一錢五分),白芍(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水煎服。
元戎四物湯,治臟結秘澀者。
當歸,川芎,白芍,熟地,桃仁,大黃(各等分),水煎服。
大補丸,降陰火,補腎水,治陰虛燥熱。
黃柏(四兩),知母(四兩),地黃(六兩),龜版(六兩),共研末,加豬脊髓和煉蜜丸,每服七十丸。
白話文:
清涼飲子,用於治療上焦積熱,口舌咽鼻乾燥。
將黃芩二錢,黃連五分,薄荷一錢五分,元參一錢五分,當歸一錢五分,白芍一錢五分,甘草一錢,用水煎服。
元戎四物湯,用於治療臟腑積結秘澀。
將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桃仁、大黃各等分,用水煎服。
大補丸,能降陰火,補腎水,用於治療陰虛燥熱。
將黃柏四兩,知母四兩,地黃六兩,龜版六兩,共研磨成粉末,加入豬脊髓和煉蜜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七十丸。
清燥救肺湯,治諸氣膹郁,諸痿喘嘔。
桑葉(二錢),石膏(二錢),甘草(一錢),人參(七分),麻仁(一錢),阿膠(八分),麥冬(一錢二分),杏仁(七分),枇杷葉(一片),水煎服。痰多加貝母、栝蔞。血枯加生地。熱甚加羚羊角。
瓊玉膏,治肺燥,咽乾而咳。
白話文:
【清燥救肺湯】,用於治療各種氣體壅塞和喘息、咳嗽等症狀。
- 桑葉(二錢):清熱、疏風、潤燥。
- 石膏(二錢):清熱解毒、止渴、除煩。
- 甘草(一錢):調和藥性、止咳、緩急。
- 人參(七分):補益氣血、強心。
- 麻仁(一錢):潤腸通便、安神。
- 阿膠(八分):補血、止血、潤肺。
- 麥冬(一錢二分):養陰清熱、潤肺止咳。
- 杏仁(七分):宣肺止咳、潤燥。
- 枇杷葉(一片):清肺、止咳、化痰。 以上材料加水煮沸後服用。如痰多可加貝母、栝蔞;若血虛可加生地;熱盛時可加羚羊角。
【瓊玉膏】,用於治療肺部乾燥、咽喉乾燥且咳嗽的病症。
地黃(四斤),茯苓(十二兩),人參(六兩),白蜜(二斤),先將地黃熬汁去渣,入蜜煉稠,再將參、苓為末,和入瓷罐,隔湯煮一炷香,白湯化服。又方加琥珀、沉香各五錢。
麥門冬湯,治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。
麥冬(七升),半夏(一升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三合),大棗(十二枚),水煎,米熟湯成,溫服一升。
活血潤燥生津湯,治內燥津液枯少。
白話文:
地黃四斤、茯苓十二兩、人參六兩、白蜜二斤,先將地黃熬成汁,去除渣滓,加入蜜煉至濃稠,再將人參和茯苓研磨成粉末,混合後放入瓷罐,隔水煮一炷香的時間,用白湯沖服。另外,也可以加入琥珀、沉香各五錢。此方名為麥門冬湯,主治火氣逆上,咽喉不利。
麥冬七升、半夏一升、人參三兩、甘草二兩、粳米三合、大棗十二枚,加水煎煮,米熟湯成,溫熱服用一升。此方名為活血潤燥生津湯,主治內燥津液不足。
當歸(二錢),白芍(一錢),熟地(四錢),天冬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栝蔞(三錢),桃仁(八分),紅花(五分),水煎服。
黃耆湯,治心中煩,不生津液,不思飲食,
黃耆(三兩),熟地(三兩),白芍(三兩),天冬(三兩),麥冬(三兩),茯苓(一兩),人參(三錢),五味子(三錢),甘草(三錢),共研末,每服三錢,加烏梅、薑、棗煎。
白話文:
【當歸補血湯】,用來治療心煩、口渴、沒有津液、沒有胃口的情況。
- 當歸(六克),
- 白芍(三克),
- 熟地(十二克),
- 天冬(四點五克),
- 麥冬(四點五克),
- 栝蔞(九克),
- 桃仁(二點四克),
- 紅花(一點七克),
-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【黃耆湯】,用來治療心煩、口渴、沒有津液、沒有胃口的情況。
- 黃耆(九十克),
- 熟地(九十克),
- 白芍(九十克),
- 天冬(九十克),
- 麥冬(九十克),
- 茯苓(三十克),
- 人參(九克),
- 五味子(九克),
- 甘草(九克),
- 將這組藥材共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九克,再加入烏梅、薑、棗一起煎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