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火
外因之病,風為最多;內因之病,火為最烈。風者天之氣,火者人之氣也。火之為物,本無形質,不能孤立,必與一物相為附麗,而始得常存。故方其靜也,金中有火,而金不銷也;木中有火,而木不焚也;水中有火,而水不沸也;土中有火,而土不焦也;但見有金、有木、有水、有土,而不見火也。五行各有其用,五行惟火無體,火之體,即以金木水土之體為之體也。
及其發而莫可遏也,銷金爍石,焚崗燎原,而炎威乃不可響邇矣。人身之火,何獨不然,方其靜也,肺氣肅而大腸潤,金不銷也;肝氣平而膽氣清,木不焚也;腎氣充而膀胱通,水不沸也;脾氣健而胃氣和,土不焦也。一經激發,則金銷水涸,木毀土焦,而百病叢生矣。其因於風者為風火;因於濕者為濕火;因於痰者為痰火。
陽亢者為實火;勞傷者為虛火;血虛者為燥火;遏抑者為鬱火;酒色受傷者為邪火;瘡瘍蘊結者為毒火。又有一種無名之火,不歸經絡,不主病症,暴猝舉發,莫能自制,則氣血偏勝所致也。種種火症,或由本經自發,或由他經侵克,或有數經合病,必察其所以致病之由,方能對病施治,業醫者尚慎旃哉!
白話文:
外部因素導致的疾病,風邪是最常見的;內部因素導致的疾病,火邪是最猛烈的。風是自然界中的氣象,火則是人體內的氣象。火這種東西,本身並沒有具體的形態,無法獨立存在,必須依附在某物上才能持續存在。因此,在它靜止時,金中含有火,但金不會融化;木中含有火,但木不會燃燒;水中含有火,但水不會沸騰;土中含有火,但土不會乾枯。我們只能看到金、木、水、土的存在,卻看不到火的存在。五行各有所用,只有火沒有具體的形態,火的形態,就是以金、木、水、土的形態作為它的形態。
當火勢爆發,無可抑制時,能熔化金屬,燃燒石頭,燒燬山林,其威力讓人難以接近。人體內的火邪,又何嘗不是如此?在它靜止時,肺氣嚴肅,大腸保持濕潤,金不會被消耗;肝氣平穩,膽氣清潔,木不會被焚燒;腎氣充足,膀胱保持通暢,水不會沸騰;脾氣強健,胃氣和諧,土不會乾燥。一旦被激發,就會使金被消耗,水被乾涸,木被破壞,土被燒焦,各種疾病便紛紛出現了。因風邪引起的,稱為風火;因濕邪引起的,稱為濕火;因痰邪引起的,稱為痰火。
陽氣過盛的,稱為實火;勞損過度的,稱為虛火;血虛的,稱為燥火;情緒抑鬱的,稱為鬱火;因飲酒過度或性生活過度導致的,稱為邪火;因創傷或膿腫積聚的,稱為毒火。還有一種無名火,不影響經絡,不主導病症,突然爆發,無法自我控制,這是氣血失衡所導致的。種種火邪導致的症狀,可能是由自身經絡發出,可能由其他經絡侵犯,也可能多條經絡同時發病,必須查明導致疾病的真正原因,才能對症下藥,醫生們應當謹慎啊!
2. 肺火
肺火自本經而發者,緣燥氣相逼,清肅之令不能下行,故肺氣焦滿,微喘而咳,煩渴欲飲,鼻端微紅,肌膚作癢,潤燥瀉肺湯主之。
潤燥瀉肺湯(自制)
玉竹(四錢),蔞皮(三錢),桑皮(三錢),沙參(四錢),麥冬(二錢),黃芩(一錢),貝母(二錢),杏仁(三錢),苡仁(四錢),梨汁(半杯沖服)
此方用玉竹、沙參、麥冬、貝母、蔞皮、杏仁,同於清金保肺湯。而梨直用汁,因火之烈尤甚於燥。金本畏火,東垣治肺熱如火,煩燥引飲而晝甚者,用一味黃芩湯,以瀉肺金氣分之火。先生因之,再加栝蔞、桑皮、苡仁,而肺家之實火可以下行而出矣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【肺火】
當肺部的火氣源自本身經絡時,是因為乾燥之氣的強迫,使得肺部無法順利運行其應有的清肅功能,進而導致肺氣過盛,出現輕微的喘息和咳嗽,同時伴有煩躁與口渴想喝水的症狀,鼻子尖端可能呈現淡紅色,皮膚也會感到搔癢,對於這類情況,我們通常會使用「潤燥瀉肺湯」來治療。
【潤燥瀉肺湯】(自創配方)
玉竹(16克),蔞皮(12克),桑皮(12克),沙參(16克),麥冬(8克),黃芩(4克),貝母(8克),杏仁(12克),苡仁(16克),梨汁(半杯,服用時沖入藥中)
這個處方中,玉竹、沙參、麥冬、貝母、蔞皮、杏仁的使用方式與「清金保肺湯」相同。而梨在此處直接使用其汁液,是因為火氣比乾燥更為猛烈。金屬性質本來就怕火,李杲在治療肺部熱度如火,讓人感到煩躁並頻繁喝水,且白天更為嚴重的情況下,使用單一味黃芩湯,以此來清除肺部金氣中的火氣。在此基礎上,進一步添加了栝蔞、桑皮、苡仁,這樣就可以讓肺部的實火得以順利下行並排出體外了。這是祖怡的註釋。
3. 心火
心火熾盛,五中煩燥,面紅目赤,口燥唇裂,甚則衄血吐血,加味瀉心湯主之。
加味瀉心湯(自制)
黃連(五分),犀角(五分),蒲黃(一錢),天冬(二錢),丹參(二錢),元參(一錢五分),連翹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五分),淡竹葉(二十張),燈芯(三尺)
此方以黃連清氣分之火,以犀角解血分之熱,丹參、元參、天冬、甘草以清養心臟,連翹、蒲黃、竹葉、燈芯以佐連、犀。再以茯苓佐甘草之甘淡,所以顧脾胃也。瀉心家實火,而不忘脾胃,所謂毋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《內經》之真理,吾於先生得之矣。祖怡注。
心血大虧,心陽鼓動,舌絳無津,煩燥不寐,加味養心湯主之。
加味養心湯(自制)
天冬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生地(五錢),人參(一錢),丹參(二錢),龜版(五錢),當歸(一錢五分),茯神(二錢),柏仁(二錢),棗仁(一錢五分),遠志(五分),甘草(四分),淡竹葉(二十張)
同一心火,同一煩燥,前證為實火,此由陰血虛。用天王補心丹方,去桔梗、元參、茯苓、五味,而加龜版、茯神、甘草、竹葉,不獨心肝脾可資挹注,主血三臟俱已顧到,即與血同類之肺腎陰分,亦未放過。
此方與心受燥熱養心潤燥湯,大半相同,所不同者彼用犀角,此用龜版;彼只用天冬,此兼用麥冬;彼兼用松仁,此只用柏仁;彼用藕汁,此用竹葉;更加棗仁、遠志,異中有同,同中有異。初學制方選藥,必須於異同中求之。治心方如此,其他諸方,亦何莫不然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【心火】
當心臟的火氣過旺,導致身體內部感到煩躁不安,臉色泛紅,眼睛發赤,口腔乾燥甚至嘴脣龜裂,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鼻出血或吐血的情況,這時候可以使用「加味瀉心湯」來治療。
加味瀉心湯(自創配方)
黃連(五分),犀角(五分),蒲黃(一錢),天冬(二錢),丹參(二錢),元參(一錢五分),連翹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五分),淡竹葉(二十片),燈芯(三尺)
這個處方中,黃連可以清散體內的火氣,犀角可以解除血液中的熱度,丹參、元參、天冬、甘草能清熱滋養心臟,連翹、蒲黃、竹葉、燈芯輔助黃連和犀角的功效。另外,茯苓配合甘草的甘淡味道,有助於調理脾胃。在清除心臟實火的同時,不忘保護脾胃,避免過度傷害身體的正常功能。這是遵循《內經》的真理,我從老師那裡學到了。祖怡注。
當心臟的血液嚴重流失,心臟的陽氣過度活躍,舌頭呈現深紅色且缺乏口水,伴有煩躁失眠,這時可以使用「加味養心湯」來治療。
加味養心湯(自創配方)
天冬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生地(五錢),人參(一錢),丹參(二錢),龜版(五錢),當歸(一錢五分),茯神(二錢),柏仁(二錢),棗仁(一錢五分),遠志(五分),甘草(四分),淡竹葉(二十片)
同樣是心火問題,同樣感到煩躁,但前面提到的是實火情況,而這裡是由於陰血不足所導致。我們使用天王補心丹的配方,去除桔梗、元參、茯苓、五味子,並加入龜版、茯神、甘草、竹葉,這樣不僅心、肝、脾等器官得到滋養,對於主管血液的三大臟器都已經照顧到,就連與血液同類的肺、腎的陰分,也沒有忽視。
這個配方與「心受燥熱養心潤燥湯」有大約一半的成分相似,不同的地方在於:那邊使用犀角,這邊使用龜版;那邊只用天冬,這邊同時使用麥冬;那邊還包含松仁,這邊只有柏仁;那邊使用藕汁,這邊使用竹葉;並且額外添加棗仁、遠志,看似不同,實則有相通之處,看似相同,卻又有細微差異。初學者在選擇配方和藥材的時候,必須在這些差異中尋找共通點。治療心臟的方子如此,其他的各種處方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祖怡注。
4. 肝膽火
肝膽火盛,肋痛耳聾,口苦筋痿,陰痛,或淋濁溺血,加味丹梔湯主之。
加味丹(梔湯自制)
丹皮(二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赤芍(一錢),龍膽草(一錢),夏枯草(一錢五分),當歸(一錢五分),生地(四錢),柴胡(一錢),木通(一錢),車前(二錢),燈芯(三尺)
此條見證,與本門後附見龍膽瀉肝湯相彷彿,而去黃芩、澤瀉、甘草,加丹皮、山梔、赤芍、夏枯草、燈芯,同樣能去肝膽實火。方雖小異,效力則大致相同。二方皆用當歸、生地、補血涼血,以肝乃藏血之臟,瀉其腑必須顧其臟,且以舒其筋也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當肝膽的火氣旺盛時,可能會出現脅肋疼痛、耳鳴聽力下降、口苦、肌肉無力、私密部位疼痛,或是尿液混濁甚至帶血的情況,這時候可以使用加味丹梔湯來調理。
加味丹梔湯的配方如下:牡丹皮二錢、山梔一錢五分、赤芍一錢、龍膽草一錢、夏枯草一錢五分、當歸一錢五分、生地四錢、柴胡一錢、木通一錢、車前子二錢、燈心草三尺。
這種症狀和後面附錄的龍膽瀉肝湯所對應的狀況很類似,只是去掉了黃芩、澤瀉、甘草,而加入了牡丹皮、山梔、赤芍、夏枯草、燈心草。雖然藥材略有不同,但都能有效去除肝膽的火氣。兩種處方雖然有微小差異,但效果大體相似。兩種處方都使用了當歸和生地,這兩味藥能補血涼血,因為肝臟是藏血的器官,清理肝臟的同時也要照顧到血液,並且有助於肌肉的放鬆。這是根據祖怡的註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