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2)

1. 中寒

一陰一陽之謂道,天地萬物,莫之能外。陽主發舒,陰主收斂;陽主生長,陰主肅殺。人受二氣之中以生,陰陽調和,康強壽考。次則陽氣勝者,雖不無少偏,猶足自立。至陰氣一盛,則陽氣漸消,疾病夭折,不可究詰矣。寒者陰氣也,即肅殺之氣也。寒氣中人,為禍最烈。

仲景欲利濟萬世,著傷寒、中寒為二論。《傷寒論》十卷,炳如日星,後世奉為科律。《卒病論》六卷,自晉以來,久已散失,無可稽考。然其分為二門之意,則可揣而知也。傷寒者,傳變之症,多由發熱而起,經所謂凡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。人之陽氣,未至大衰,雖感冒風寒,一時陽為陰掩,究竟真陽尚在,則陽回氣復,而病變亦旋瘳。自有《傷寒論》以來,後之註釋者,若程氏、柯氏、吳氏,代有發明。

至喻氏《尚論篇》,更暢其說。學者融會貫通,可以泛應各當,故此編於傷寒門中,概不置喙,非闕也,實亦無庸更贊一詞也。今於中寒門,分列數條,蓋恐人不知傳經直中之分,仍以治傷寒之法治中寒,則大不可耳。傷寒者,寒從外來;中寒者,寒從內發。傷寒多發熱之候,中寒則但有厥冷,而無發熱之候,此必其人之真陽先虧,坎中之火漸為水淹;又必有澄寒痼冷,伏於臟腑,一遇寒氣,積病猝發,極為危險。

故非氣雄力厚之溫劑,不能斬關奪門,以回真陽於俄頃,非如傷寒傳經之症,可以按部就班也。其見症列後。

白話文:

[中寒]

道是陰陽平衡的道理,宇宙萬物都無法脫離這個規律。陽氣主掌擴張與生長,陰氣則主掌收斂與肅殺。人類在陰陽二氣之間取得平衡而生存,當陰陽調和,人就能健康長壽。如果陽氣佔優勢,雖然可能會有些微偏頗,但通常仍能保持健康。然而一旦陰氣過盛,陽氣就會逐漸衰退,疾病與早逝就可能發生,其原因深不可究。

寒氣屬於陰氣,也就是肅殺之氣。當寒氣侵入人體,帶來的禍害最爲嚴重。

仲景爲了救濟後世,將傷寒與中寒區分爲兩個不同的病症進行論述。《傷寒論》共十卷,猶如日月星辰般明亮,被後世奉爲醫術的準則。《卒病論》共六卷,自晉朝以來,早已散佚,無從考證。然而他區分這兩種病症的意圖,我們仍然可以推測得知。傷寒是一種會變化的症狀,大多由發熱引發,正如古籍所言,所有熱病都屬於傷寒的一種。人的陽氣尚未極度衰弱時,即使受到風寒侵襲,一時被陰氣遮蔽,但真正的陽氣仍在,因此陽氣回升,病情也會隨之好轉。自從有了《傷寒論》,後來註釋的人如程氏、柯氏、吳氏等,都有各自的見解。

至於喻氏的《尚論篇》,更是深入闡述了這一觀點。學者們若能融會貫通,便可以應對各種情況。所以在此編纂中,對於傷寒這部分不再贅述,並非遺漏,而是實在無需再多言。現在在中寒部分,列出數條,主要是擔心人們不瞭解傳經與直中的區別,仍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中寒,這絕對不行。傷寒是寒氣從外部入侵;中寒則是寒氣從內部產生。傷寒多伴有發熱症狀,中寒則只有厥冷,沒有發熱的跡象,這一定是因爲人的真陽先虧損,腎臟中的火逐漸被水淹沒;同時一定有長期的寒冷潛藏於臟腑,一旦遇到寒氣,舊疾突然發作,極其危險。

因此,如果不是藥力強勁的溫熱藥物,無法迅速攻破寒氣,將真陽在短時間內恢復,而不像傷寒傳經的情況,可以一步步治療。其具體症狀列於後文。

2. 真心痛

真心痛者,水來剋火,寒邪直犯君主,脘痛嘔吐,身冷,手足青至節,甚則旦發夕死,茯神四逆湯主之。

茯神四逆湯(自制)

茯神(二錢),附子(三錢),乾薑(一錢),人參(二錢),甘草(五分),木香(六分),砂仁(一錢),水三鍾,煎至一鍾,微溫服。

此方以四逆為主方,加茯神入心,以人參佐之。先生云,人參大補心脾。證見脘痛嘔吐,用香、砂以調之,則寒邪去而心痛止矣。祖怡注。朱祖怡姻世丈,字漪壘,為外曾祖母朱太君外家之侄孫。常州同鄉,前清孝廉。年長於我,與我先後同時受醫學於繩甫先生。晉卿公善於闡發長沙,漪壘頗喜精思,會心不遠,又從而闡發費氏學。

今已作古,不忍沒其苦心,爰隨原文附註於下,加祖怡注三字以別之。徐相任識。

白話文:

【真心痛】

真心痛的情況,是因為體內的水氣過盛,壓制了身體的火氣,導致寒氣直接影響到心臟,表現出上腹部疼痛、噁心嘔吐,全身冰冷,手腳皮膚青紫到關節處,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早上發病晚上就去世,治療這種情況主要使用茯神四逆湯。

茯神四逆湯(自製)

藥方:茯神(約6克),附子(約9克),乾薑(約3克),人參(約6克),甘草(約1.5克),木香(約2克),砂仁(約3克)。用水三碗煮至一碗,溫熱服用。

這個藥方主要以四逆湯為基礎,再加入茯神進入心臟,由人參輔助。老師說,人參能大力補充心脾。當看到上腹部疼痛和噁心嘔吐的症狀時,使用木香和砂仁調理,那麼寒氣就會被驅散,心痛的問題也會停止。

以上是朱祖怡的註釋。朱祖怡是我的姻親,名字叫做漪壘,是我外曾祖母朱太君孃家的侄孫。他是常州人,清朝末年的孝廉。他比我年長,我們在同一時間跟隨繩甫先生學習醫學。晉卿公擅長解釋張仲景的醫學理論,漪壘喜歡深入思考,他們的想法相近,並進一步解釋了費氏的醫學理論。

現在他們已經去世,我不能忘記他們的努力,所以把他的註釋附在原文下面,加上"祖怡注"三個字來區分。這是徐相任的認識。

3. 厥心痛

厥心痛者,中寒發厥而心痛也。雖在包絡,然已是心之外腑,故手足厥逆,身冷汗出,便溺清利,甚亦朝發夕死,白朮四逆湯主之。

白朮四逆湯(自制)

白朮(三錢),附子(三錢),乾薑(一錢),人參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五分),大棗(三枚),水三鍾,煎一鍾,微溫服。

此方亦以四逆為主,而加白朮命名者,其補土之意,已瞭然矣。其實理中加附子法,亦即四逆加四君法,火土相生,虛寒兼顧,乃溫補法也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【心絞痛】

心絞痛的情況,是由於體內受寒導致四肢厥冷且心臟疼痛。雖然病狀發生在心臟周圍,但實際上已經影響到心臟外的腑臟,因此會有手腳冰冷、身體冷汗直流、排尿次數增多且尿量多,嚴重時甚至可能早晨發病晚上就死亡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白朮四逆湯來治療。

白朮四逆湯(自製)

藥材:白朮(約9克)、附子(約9克)、乾薑(約3克)、人參(約6克)、茯苓(約6克)、甘草(約1.5克)、大棗(約3個)。用三碗的水量煮至剩下一碗,溫熱服用。

這個處方主要以四逆湯為基礎,再加入白朮命名,可看出其補充體力的意圖。事實上,這是理中湯加上附子的配方,也就是四逆湯加上四君子湯的配方,以火和土相互生成的原理,同時照顧虛弱與寒冷的狀況,是溫暖補養的療法。祖怡註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