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

外因之病,風為最多;內因之病,火為最烈。風者天之氣,火者人之氣也。火之為物,本無形質,不能孤立,必與一物相為附麗,而始得常存。故方其靜也,金中有火,而金不銷也;木中有火,而木不焚也;水中有火,而水不沸也;土中有火,而土不焦也;但見有金、有木、有水、有土,而不見火也。五行各有其用,五行惟火無體,火之體,即以金木水土之體為之體也。

及其發而莫可遏也,銷金爍石,焚崗燎原,而炎威乃不可響邇矣。人身之火,何獨不然,方其靜也,肺氣肅而大腸潤,金不銷也;肝氣平而膽氣清,木不焚也;腎氣充而膀胱通,水不沸也;脾氣健而胃氣和,土不焦也。一經激發,則金銷水涸,木毀土焦,而百病叢生矣。其因於風者為風火;因於濕者為濕火;因於痰者為痰火。

白話文:

外來的疾病,以風寒最常見;內在的疾病,則以火氣最旺盛。風是天地的氣,火是人體的氣。火本身沒有形狀,無法獨立存在,必須依附於其他物質才能持續。所以當它平靜時,金中藏火,金卻不會熔化;木中藏火,木卻不會燃燒;水中藏火,水卻不會沸騰;土中藏火,土卻不會焦灼。我們只看到金、木、水、土,卻看不到火。五行各有其作用,唯獨火沒有實體,火的實體,就是借用金木水土的實體來形成。

當火氣發作,無法阻止時,它會熔化金屬,燒灼石頭,焚毀山崗,蔓延原野,其威勢令人望而生畏。人體的火氣也是如此,當它平靜時,肺氣清肅,大腸潤滑,金不熔化;肝氣平穩,膽氣清淨,木不燃燒;腎氣充足,膀胱通暢,水不沸騰;脾氣健旺,胃氣和諧,土不焦灼。一旦被激發,就會導致金屬熔化,水份蒸發,木頭毀壞,土質焦灼,百病叢生。其原因可能是風引起風火,濕氣引起濕火,痰濁引起痰火。

陽亢者為實火;勞傷者為虛火;血虛者為燥火;遏抑者為鬱火;酒色受傷者為邪火;瘡瘍蘊結者為毒火。又有一種無名之火,不歸經絡,不主病症,暴猝舉發,莫能自制,則氣血偏勝所致也。種種火症,或由本經自發,或由他經侵克,或有數經合病,必察其所以致病之由,方能對病施治,業醫者尚慎旃哉!

白話文:

陽氣過盛為實火,勞累过度為虛火,血液不足為燥火,情緒壓抑為鬱火,縱慾過度為邪火,瘡瘍积聚為毒火。此外還有無名之火,不受經絡約束,不引起特定疾病,卻突然發作,難以控制,這是氣血失衡所致。各種火症,可能源於自身經脈,也可能由其他經脈侵犯,甚至多個經脈同時病變,必須仔细分析病因,才能对症下藥,醫者務必謹慎!

2. 肺火

肺火自本經而發者,緣燥氣相逼,清肅之令不能下行,故肺氣焦滿,微喘而咳,煩渴欲飲,鼻端微紅,肌膚作癢,潤燥瀉肺湯主之。

潤燥瀉肺湯(自制)

玉竹(四錢),蔞皮(三錢),桑皮(三錢),沙參(四錢),麥冬(二錢),黃芩(一錢),貝母(二錢),杏仁(三錢),苡仁(四錢),梨汁(半杯沖服)

此方用玉竹、沙參、麥冬、貝母、蔞皮、杏仁,同於清金保肺湯。而梨直用汁,因火之烈尤甚於燥。金本畏火,東垣治肺熱如火,煩燥引飲而晝甚者,用一味黃芩湯,以瀉肺金氣分之火。先生因之,再加栝蔞、桑皮、苡仁,而肺家之實火可以下行而出矣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肺火從肺經發作,是因為燥氣逼迫,清肅之氣無法下降,導致肺氣焦灼充盈,微微喘息並咳嗽,口渴想喝水,鼻尖微紅,皮膚發癢,潤燥瀉肺湯可以治療。

這個湯方用玉竹、沙參、麥冬、貝母、蔞皮、杏仁,與清金保肺湯相同。梨子直接用汁,是因為火勢比燥熱更加猛烈。金屬害怕火,東垣醫家治療肺熱如火,煩躁引發口渴,而且白天症状更重的,用一味黃芩湯來瀉去肺金氣分的火。老師以此為基礎,再加入栝蔞、桑皮、苡仁,就能讓肺部積存的實火下降排出。祖怡註釋。

3. 心火

心火熾盛,五中煩燥,面紅目赤,口燥唇裂,甚則衄血吐血,加味瀉心湯主之。

加味瀉心湯(自制)

黃連(五分),犀角(五分),蒲黃(一錢),天冬(二錢),丹參(二錢),元參(一錢五分),連翹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五分),竹葉(二十張),燈芯(三尺)

白話文:

當心火過旺,導致五臟內熱,臉色潮紅,眼睛充血,口乾舌燥,甚至出現鼻血和吐血的情況時,可以使用「加味瀉心湯」來治療。

「加味瀉心湯」(自製)

  • 黃連(五分):清熱解毒,降火。
  • 犀角(五分):清熱涼血,解毒止痛。
  • 蒲黃(一錢):止血、活血、調經。
  • 天冬(二錢):滋陰潤肺,養生。
  • 丹參(二錢):活血化瘀,通脈。
  • 元參(一錢五分):滋陰清熱,解毒。
  • 連翹(二錢):清熱解毒,消炎。
  • 茯苓(二錢):健脾利水,安神。
  • 甘草(五分):調和藥性,補中益氣。
  • 竹葉(二十張):清熱利尿,解毒。
  • 燈芯(三尺):清熱解毒,利尿。

此方以黃連清氣分之火,以犀角解血分之熱,丹參、元參、天冬、甘草以清養心臟,連翹、蒲黃、竹葉、燈芯以佐連、犀。再以茯苓佐甘草之甘淡,所以顧脾胃也。瀉心家實火,而不忘脾胃,所謂毋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《內經》之真理,吾於先生得之矣。祖怡注。

心血大虧,心陽鼓動,舌絳無津,煩燥不寐,加味養心湯主之。

加味養心湯(自制)

天冬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生地(五錢),人參(一錢),丹參(二錢),龜版(五錢),當歸(一錢五分),茯神(二錢),柏仁(二錢),棗仁(一錢五分),遠志(五分),甘草(四分),淡竹葉(二十張)

白話文:

此方藥物主要用於清熱解毒,其中黃連能清氣分之火,犀角則可解血分之熱。丹參、元參、天冬和甘草共同作用清涼滋養心臟;連翹、蒲黃、竹葉和燈芯則輔助黃連與犀角的作用。茯苓與甘草一起使用,增強了甘淡的特性,對護脾胃有著重要作用。這套方子在治療心火過旺的情況下,不會忘記調理脾胃,這就是「毋使過之,傷其正」的原則。從《內經》學到的真理,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。

對於心血嚴重不足,心陽亢奮,舌頭乾紅無津液,煩躁難以入眠的情況,我們可以使用「加味養心湯」進行治療。

「加味養心湯」(自製)

天冬(五分之一兩),麥冬(五分之一兩),生地(半兩),人參(五分之一兩),丹參(三分之二兩),龜版(半兩),當歸(五分之一兩),茯神(三分之二兩),柏仁(三分之二兩),棗仁(五分之一兩),遠志(五分之一兩),甘草(四分之一兩),淡竹葉(二十片)

同一心火,同一煩燥,前證為實火,此由陰血虛。用天王補心丹方,去桔梗、元參、茯苓、五味,而加龜版、茯神、甘草、竹葉,不獨心肝脾可資挹注,主血三臟俱已顧到,即與血同類之肺腎陰分,亦未放過。

此方與心受燥熱養心潤燥湯,大半相同,所不同者彼用犀角,此用龜版;彼只用天冬,此兼用麥冬;彼兼用松仁,此只用柏仁;彼用藕汁,此用竹葉;更加棗仁、遠志,異中有同,同中有異。初學制方選藥,必須於異同中求之。治心方如此,其他諸方,亦何莫不然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同一種心火,同一種煩躁,先前的症狀是實火,現在是由於陰血不足。使用「天王補心丹」配方,去除桔梗、元參、茯苓、五味,並加入龜版、茯神、甘草、竹葉,不僅能滋養心肝脾,還能顧及主司血液運行的三臟,對於與血液同類的肺腎陰分,也沒有忽略。

這個方子與專門滋養心臟、潤燥的「養心潤燥湯」有大半相似,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使用犀角,後者使用龜版;前者僅使用天冬,後者則兼用麥冬;前者兼用松仁,後者僅用柏仁;前者用藕汁,後者用竹葉;更添加了棗仁、遠志,看似不同,實際上仍有些許共通之處。對剛開始學習制方選藥的人來說,必須在這相同的特點和不同的元素之間尋找靈感。治療心臟的方子如此,其他各種方子,也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做的。這是祖怡的注釋。

4. 肝膽火

肝膽火盛,肋痛耳聾,口苦筋痿,陰痛,或淋濁溺血,加味丹梔湯主之。

加味丹(梔湯自制)

丹皮(二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赤芍(一錢),龍膽草(一錢),夏枯草(一錢五分),當歸(一錢五分),生地(四錢),柴胡(一錢),木通(一錢),車前(二錢),燈芯(三尺)

此條見證,與本門後附見龍膽瀉肝湯相彷彿,而去黃芩、澤瀉、甘草,加丹皮、山梔、赤芍、夏枯草、燈芯,同樣能去肝膽實火。方雖小異,效力則大致相同。二方皆用當歸、生地、補血涼血,以肝乃藏血之臟,瀉其腑必須顧其臟,且以舒其筋也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肝膽火氣旺盛,導致肋骨疼痛、耳朵聽力下降、口裡有苦味、肌肉萎縮、陰部疼痛或者尿道分泌物帶血等症狀,可以使用「加味丹梔湯」來治療。

加味丹梔湯的配方如下:

  • 丹皮:兩錢
  • 山梔:一錢五分
  • 赤芍:一錢
  • 龍膽草:一錢
  • 夏枯草:一錢五分
  • 當歸:一錢五分
  • 生地:四錢
  • 柴胡:一錢
  • 木通:一錢
  • 車前子:二錢
  • 燈芯:三尺

這條治療原則與本門後附的「龍膽瀉肝湯」類似,只是去除了黃芩、澤瀉、甘草,並加上了丹皮、山梔、赤芍、夏枯草、燈芯,同樣能夠清除肝膽的實火。雖然配方稍有不同,但其功效大致相同。兩種方劑都使用了當歸和生地來滋養血液,因為肝臟是藏血的器官,清空其膽臟時必須考慮到肝臟的健康,同時也有助於舒緩筋肉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