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3)

1. 直中少陰

腎氣厥逆,腹痛下利,手足厥冷,小便清利,茴香四逆湯主之。

茴香四逆湯(自制)

小茴香(二錢),附子(三錢),乾薑(一錢),破故紙(二錢),杜仲(五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五分),大棗(三枚),水三鍾,煎一鍾,溫服。

四逆湯本治少陰,此方加茴香泄腎邪,佐以茯苓;再加杜仲、故紙補命門,兼治泄瀉;紅棗能補土,與茯苓同用,又能泄腎中水氣。仲聖治奔豚,有苓桂棗甘湯,此方去桂代以茴香,更見立方之妙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[直擊少陰病狀]

病情表現為腎氣上逆,腹部疼痛,並伴有腹瀉,手腳冰冷,小便清澈頻繁,這類情況可用茴香四逆湯來治療。

茴香四逆湯(自製方)

所需藥材包括:小茴香兩錢,附子三錢,乾薑一錢,破故紙兩錢,杜仲五錢,茯苓兩錢,甘草五分,大棗三枚。將這些藥材加入三杯水中煎煮至剩一杯,趁溫熱時服用。

原本的四逆湯是用來治療少陰病的,這個方子在基礎上添加了茴香,用以排除腎臟的邪氣,同時輔以茯苓幫助利尿。再加入杜仲和破故紙,補充生命能量,並對付腹瀉。紅棗可以補益脾胃,與茯苓合用,還能排除腎臟中的濕氣。張仲景治療奔豚症,有一個苓桂棗甘湯,而這個方子拿掉了肉桂,改用茴香,更顯得方子的精妙。這是祖怡的註釋。

2. 直中厥陰

肝氣厥逆,脅下及腹中絞痛,下利,手足厥冷,指爪皆青,茱萸附桂湯主之。

茱萸附桂湯(自制)

吳萸(七分),附子(二錢),肉桂(八分),當歸(三錢),白芍(一錢五分),白朮(一錢),木香(六分),烏藥(一錢),棗(二枚),姜(三片)

此方於四逆湯只取附子一味,以去沉寒,而以茱萸附桂名者,先生注重在厥陰也。厥陰為藏血之臟,當然以和營為主。方意取材於當歸四逆,加吳萸、生薑,去細辛、甘草、木通,以肉桂易桂枝,附、桂同用,加入吳萸,直驅厥陰之寒;以歸、芍和血,木香、烏藥順氣止痛,而用白朮、薑、棗,補脾正所以和營也。祖怡注。

以上四方,雖治中寒,仍顧脾胃,先生常云,脾陽不運,虛則寒生。且脾主四肢,四逆之症,固以溫本臟為主,而總不離乎脾,實理所當然矣。祖怡又注。

白話文:

[直擊厥陰病]

這是關於肝氣上逆的情況,病人會感到肋骨下方以及腹部劇烈疼痛,同時伴有腹瀉,手腳冰冷到極點,甚至手指甲都呈現青色。針對這種情況,我們可以使用"茱萸附桂湯"來治療。

茱萸附桂湯的配方如下:吳茱萸七分,炮附子二錢,肉桂八分,當歸三錢,白芍一錢五分,白朮一錢,木香六分,烏藥一錢,大棗兩顆,生薑三片。

這個處方從四逆湯中只選用了附子這一味藥物,目的是去除深層的寒氣。之所以命名為茱萸附桂湯,是因為主要強調對厥陰病症的治療。厥陰是藏血的器官,因此,處方的主要目標是調和血液。其構成類似於當歸四逆湯,但增加了吳茱萸和生薑,去掉了細辛、甘草和木通,並將桂枝換成了肉桂,同時使用附子和肉桂,再加入吳茱萸,能直擊並驅除厥陰的寒氣;用當歸和白芍調和血液,木香和烏藥順暢氣機以止痛,再輔以白朮、薑和棗,補充脾臟功能,以達到調和血液的效果。

以上四個處方,雖然都是治療寒症,但仍然考慮到脾胃的健康。我的老師常說,如果脾臟的陽氣不能正常運行,就會產生虛弱,進而導致寒氣產生。此外,脾臟主管四肢,對於四肢冰冷的症狀,固然要以溫暖脾臟為主,但最終還是離不開對脾臟的照顧,這實屬理所當然。這是祖怡的注釋。

以上四方,雖然主要是治療因寒氣引起的疾病,但同時也兼顧了脾胃的健康,我的老師常提到,若脾臟的陽氣無法有效運作,虛弱便會產生寒氣。再者,脾臟主管四肢,對於四肢冰冷的症狀,溫暖脾臟自然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,但最終還是離不開對脾臟的照料,這也是理所當然的。這是祖怡的再次注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