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脾火
脾有伏火,口燥唇乾,煩渴易飢,熱在肌肉,加味瀉黃散主之。
加味瀉黃散(自制)
防風(一錢),葛根(二錢),石膏(四錢),石斛(三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茯苓(三錢),甘草(四分),荷葉(一角),粳米(一撮煎湯代水)
本方用瀉黃散去藿香而加葛根、石斛、茯苓、荷葉、粳米;從白虎湯法,去知母而添升陽散火意,清中有發,發中有清,陽升火散,而無抑遏之患。此條當與先生《醫方論》瀉黃散對比觀之,更易明白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內容是關於「脾火」的情況,描述如下:如果脾臟內有潛藏的火氣,會導致口乾舌燥,嘴脣乾裂,容易感到煩躁和口渴,並且常有強烈的飢餓感,身體的肌肉也會感到熱度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「加味瀉黃散」來調理。
「加味瀉黃散」的配方如下:防風一錢,葛根二錢,石膏四錢,石斛三錢,山梔一錢五分,茯苓三錢,甘草四分,荷葉一角,以及一小撮的粳米。將粳米煎成湯後,再用這湯代替水來煎藥。
這個藥方是在原本的瀉黃散基礎上,去掉了藿香,並加入了葛根、石斛、茯苓、荷葉、粳米。它沿用了白虎湯的製法,但去除了知母,增加了提升陽氣和散發火氣的效果。這種方式既能清熱,又有助於發散,讓陽氣上升,火氣得以散發,不會有被抑制的困擾。若要更深入理解,可以參考《醫方論》中的瀉黃散,兩者對照著看,會更容易明白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
2. 腎火
腎火者,龍火也。龍不蟄藏,飛騰於上,口燥咽乾,面紅目赤,耳流膿血,不聞人聲,加味腎熱湯主之。
加味腎熱湯(自制)
磁石(四錢),牡蠣(四錢),生地(四錢),白朮(一錢),白芍(一錢),人參(一錢),元參(二錢),甘草(五分),豬腎(二枚煎湯代水)
生地、元參、白芍、豬腎,養陰益腎,顯而易見。加磁石以鎮之,牡蠣以潛之,二味腎家藥,亦顯而易見。用參、朮、草等中州藥者,龍火上騰,必是脾胃砥柱失守所致;中州有砥柱,龍火必無由而上騰矣。祖怡注。
陽火可瀉,陰火不可瀉,況龍性難馴,逆而折之,反肆沖激。故丹溪滋腎丸,於滋陰藥中,加肉桂一味,導龍歸海,從治之法,最為精當。茲更推廣其意,制潛龍湯主之。
潛龍湯(自制)
龍齒(二錢),龜版(八錢),生地(五錢),龍骨(二錢),知母(一錢),黃柏(一錢),人參(一錢),元參(二錢),蛤粉(四錢),肉桂(四分),鮑魚(一兩切片煎湯代水)
黃柏、知母、肉桂,取一陽居二陰之中,成為坎象。不用肉桂,則龍不肯歸海。既用肉桂,尚恐知、柏之力不足以駕馭,故加人參、元參、生地以佐之。再用龍骨澀而兼鎮,龍齒但鎮不澀;龜版、蛤粉、鮑魚,則潛陽即所以潛龍。而一味肉桂,處於群陰之中,當亦馴服,而潛藏不顯矣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【腎火】
腎火,也就是龍火。如果龍不蟄伏,反而向上飛騰,會導致口乾舌燥,咽喉乾燥,臉色泛紅,眼睛發紅,耳朵可能流出膿血,聽力減退。這種情況下,我們可以使用加味腎熱湯來治療。
【加味腎熱湯】(自創配方)
磁石(16克),牡蠣(16克),生地(16克),白朮(4克),白芍(4克),人參(4克),元參(8克),甘草(2.5克),豬腎(兩個,煎煮後的湯代替水)
生地、元參、白芍和豬腎可以滋養陰液,補益腎臟,這是很明顯的。加上磁石來鎮定,牡蠣來潛藏,這兩種都是對腎臟有益的藥材,效果也很顯著。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這些中州藥物的原因在於,龍火上升往往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;只要脾胃功能強健,龍火就不會輕易上升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
對於陽火可以清泄,但陰火不能輕易清泄,尤其是龍性難以馴服,如果逆向抑制,反而會造成更大的衝擊。因此,丹溪滋腎丸在滋陰藥物中加入肉桂,引導龍回大海,這種從治的方法最為恰當。在此基礎上,我們進一步發展這一理念,製作了潛龍湯來治療。
【潛龍湯】(自創配方)
龍齒(8克),龜甲(32克),生地(20克),龍骨(8克),知母(4克),黃柏(4克),人參(4克),元參(8克),蛤粉(16克),肉桂(2克),鮑魚(32克,切成片煎湯代替水)
黃柏、知母和肉桂,象徵著一陽居於二陰之中,形成坎卦的形象。如果不使用肉桂,龍不會願意回到大海。即使使用了肉桂,我們仍擔心知母和黃柏的力量不足以控制,因此添加了人參、元參和生地來輔助。再加入龍骨,它具有收斂和鎮靜的作用,而龍齒只鎮定不收斂;龜甲、蛤粉和鮑魚,潛藏陽氣也就是潛藏龍火。而肉桂處於眾多陰性藥物之中,也會變得順服,潛藏而不顯現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
3. 胃火
胃火熾盛,煩渴引飲,牙齦腐爛,或牙宣出血,面赤發熱,玉液煎主之。
玉液煎(自制)
石膏(五錢),生地(五錢),石斛(三錢),麥冬(二錢),玉竹(四錢),葛根(二錢),桔梗(一錢),薄荷(一錢),白茅根(八錢),甘蔗汁(半杯沖服)
此方與胃燥玉石清胃湯,同樣用石膏、玉竹、生地、麥冬、石斛、蔗汁,而去人參、山藥、茯苓者,火之烈更甚於燥也。花粉、蛤粉,未嘗不能清化熱痰,去之而加葛根、桔梗、薄荷、茅根者,胃火已及血分,宜升陽散火,兼清血分也。以此方與玉石清胃湯比,彼為清潤,此為清散。觀於玉、石二味之互為重輕,亦可識其用意之所在矣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【胃火】
當胃部的火氣過旺,會讓人感到煩躁並極度口渴想喝水,甚至出現牙齦潰爛或牙齦出血的現象,臉色泛紅且身體發熱,這時可以使用「玉液煎」來治療。
玉液煎(自製配方)
配方包含:石膏5錢、生地5錢、石斛3錢、麥冬2錢、玉竹4錢、葛根2錢、桔梗1錢、薄荷1錢、白茅根8錢以及甘蔗汁半杯(服用時沖入)。
這個處方和胃燥玉石清胃湯相似,都用了石膏、玉竹、生地、麥冬、石斛和甘蔗汁,但卻去除了人參、山藥和茯苓,因為胃火的強烈程度比乾燥更甚。雖然花粉、蛤粉也能清除熱痰,但在這裡沒有使用,反而加入葛根、桔梗、薄荷和茅根,是因為胃火已經影響到血液,適合提升陽氣以散發火氣,同時也有助於清潔血液。如果將此方與玉石清胃湯比較,後者更偏向清涼滋潤,而前者則偏向清熱散火。從玉、石兩種成分的份量比例,可以看出其設計意圖所在。這是祖怡的註釋。
4. 小腸火
心經之火,移於小腸,溲溺淋濁,或澀或痛,琥珀導赤湯主之。
琥珀導赤湯(自制)
琥珀(一錢),天冬(一錢五分),丹皮(二錢),生地(五錢),麥冬(一錢五分),木通(一錢),赤芍(一錢),丹參(二錢),甘草梢(五分),淡竹葉(十張),燈芯(三尺)
此方用導赤散之生地、木通、草梢、竹葉全部,而加琥珀、天冬、麥冬、丹參、丹皮、赤芍、燈芯,兼清心小腸之火,而照顧金水,使火氣去而津液長。以琥珀為主者,不但能清心小腸之火與濕熱,而並善解毒,為淋濁症聖藥也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小腸火的情況,也就是心經的火熱移動到了小腸,導致排尿混濁,或是排尿時有疼痛或不順暢的感覺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琥珀導赤湯來治療。
琥珀導赤湯的配方如下:琥珀1錢,天門冬1錢5分,牡丹皮2錢,生地黃5錢,麥門冬1錢5分,木通1錢,赤芍藥1錢,丹參2錢,甘草梢5分,淡竹葉10片,燈心草3尺。
這個處方在導赤散的基礎上,加入了琥珀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丹參、牡丹皮、赤芍藥和燈心草,不僅能清除心臟和小腸的火熱,還能保護肺和腎的健康,讓身體的火氣減少,津液得以增加。之所以將琥珀作為主要成分,是因為它不僅能清除心臟和小腸的火熱及濕熱,還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,被視為治療尿路混濁的良藥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