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一 (14)
卷一 (14)
1. 附:中寒門諸方
(凡涉傷寒門傳經者不錄。)
姜白通湯,治暴卒中寒,厥逆嘔吐,瀉利色清,氣冷,肌膚凜慄,無汗,盛陰沒陽之症。
附子(五錢),乾薑(五錢),蔥白(五莖),豬膽(半枚),先將附、姜二味煎好,後入蔥汁、膽汁,和勻溫服。
桂歸薑湯,治暴卒中寒,兼傷營血者。
附子(二錢五分),乾薑(二錢五分),當歸(二錢五分),肉桂(二錢五分)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入蜜一蛤蜊殼,溫服。
姜歸桂參甘湯,治陽氣將回,陰寒少殺。
附子(一錢五分),乾薑(一錢五分),當歸(一錢五分),肉桂(一錢五分),人參(二錢),甘草(二錢),大棗(二枚),加蜜三蛤蜊殼,溫服。
辛溫平補湯,治暴中寒症,服前三方其陽已回,身溫色活,手足不冷,吐利漸除,用此平補臟腑,調和營衛,俾不致有藥偏之害。
附子(五分),乾薑(五分),當歸(一錢),肉桂(五分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黃耆(一錢),白朮(一錢土炒),白芍(一錢酒炒),五味子(十二粒),大棗(二枚),加蜜五蛤蜊殼,溫服。
四逆湯,治三陰經症,四肢厥冷,虛寒下利,急溫其臟。
甘草(二兩),乾薑(三兩),附子(一枚),上三味,以水二升,煎取一升二合,分溫再服。
通脈四逆加減湯,治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厥逆惡寒,脈微欲絕之證。
甘草(二兩),附子(大者一枚),乾薑(三兩強人可四兩),面赤者加蔥九莖。腹中痛者去蔥,加芍藥三兩。嘔者加生薑二兩。咽痛者去生薑、芍藥,加桔梗一兩。利止、脈不出者,去桔梗,加人參二兩。
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,治中脘痛,心下堅,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。
桂枝(三兩),麻黃(二兩),細辛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一枚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水七升,煮麻黃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分三服,當汗出如蟲行皮中,即愈。
附子粳米湯,治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,嘔吐。
附子(一枚),半夏(半升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十枚),粳米(半升)
水八升,煮米熟湯成,去渣,溫服一升。
大建中湯,治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寒,上衝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。
蜀椒(二合),乾薑(四兩),人參(二兩),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入飴糖一升,微火煮取一升半,分溫服。
大黃附子湯,治脅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。
大黃(二兩),附子(二枚),細辛(二兩)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
理中湯,治自利不渴,寒多而嘔,腹痛,脈沉無力,或厥冷拘急,或結胸吐蛔。
白話文:
薑白通湯,適用於突然受寒,導致手腳冰冷、噁心嘔吐、拉肚子且大便顏色偏清,身體散發寒氣,皮膚感覺寒冷,沒有汗水,出現極度陰盛陽衰的症狀。
附子(5錢),乾薑(5錢),蔥白(5根),豬膽汁(半個),先煎附子和乾薑,最後加入蔥汁和膽汁,混合均勻後溫暖服用。
桂歸薑湯,適用於突然受寒,同時損傷營養和血液的人。
附子(2.5錢),乾薑(2.5錢),當歸(2.5錢),肉桂(2.5錢),水兩杯,煎至一杯,加入一蛤蜊殼的蜂蜜,溫暖服用。
薑歸桂參甘湯,適用於陽氣開始恢復,但仍有少量陰寒的人。
附子(1.5錢),乾薑(1.5錢),當歸(1.5錢),肉桂(1.5錢),人參(2錢),甘草(2錢),大棗(2顆),加入三蛤蜊殼的蜂蜜,溫暖服用。
辛溫平補湯,適用於突然受寒,服用前三方後陽氣已恢復,身體溫暖,臉色紅潤,手腳不再冰冷,嘔吐和腹瀉逐漸消失,此方用來平補臟腑,調和營養和防禦系統,防止藥物過量造成的危害。
附子(0.5錢),乾薑(0.5錢),當歸(1錢),肉桂(0.5錢),人參(1錢),甘草(1錢),黃耆(1錢),炒白朮(1錢),炒白芍(1錢),五味子(12粒),大棗(2顆),加入五蛤蜊殼的蜂蜜,溫暖服用。
四逆湯,適用於三陰經的症狀,四肢冰冷,虛弱和寒性下痢,需迅速溫暖臟器。
甘草(2兩),乾薑(3兩),附子(1個),三種材料,用水2升,煎至1升2合,分兩次溫暖服用。
通脈四逆加減湯,適用於下痢且排出的食物未消化,體內寒涼,外表卻發熱,手腳冰冷,感到寒冷,脈搏微弱的症狀。
甘草(2兩),附子(大者1個),乾薑(3~4兩,體質健壯者可用4兩),面色紅潤者加蔥9根。腹部疼痛者去掉蔥,加白芍3兩。嘔吐者加生薑2兩。喉嚨疼痛者去掉生薑和白芍,加桔梗1兩。下痢停止、脈搏不出者,去掉桔梗,加人參2兩。
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,適用於胃部劇烈疼痛,心下硬塊大如盤子,邊緣像旋轉的杯子,由水飲造成。
桂枝(3兩),麻黃(2兩),細辛(2兩),甘草(2兩,炒),附子(1個),生薑(3兩),大棗(12個),水7升,先煮麻黃,去掉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2升,分三次服用,會有如蟲在皮膚中爬行的出汗感,即可痊癒。
附子粳米湯,適用於腹部寒氣,腸鳴劇痛,胸脅反覆飽脹,嘔吐。
附子(1個),半夏(半升),甘草(1兩),大棗(10個),粳米(半升)
水8升,煮至米熟,去渣,溫暖服用1升。
大建中湯,適用於心胸部極度寒冷疼痛,無法進食,腹部寒冷,從腹部向上衝擊皮膚,形成有頭有腳的形狀,上下疼痛且無法觸碰。
蜀椒(2合),乾薑(4兩),人參(2兩),水4升,煮至剩2升,去渣,加入一升的飴糖,用小火煮至剩1升半,分次溫暖服用。
大黃附子湯,適用於側邊腰痛,發燒,脈搏緊繃,這是寒性,需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
大黃(2兩),附子(2個),細辛(2兩),用水5升,煮至剩2升,分三次服用。
理中湯,適用於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,寒氣多且嘔吐,腹部疼痛,脈搏沉弱無力,或四肢冰冷緊繃,或胸腹脹滿,吐蟲。
炒白朮(2兩),人參(1兩),炒乾薑(1兩),炙甘草(1兩),每次服用4錢。自發性腹瀉和腹部疼痛者加木香,瀉瀉多者加倍使用白朮。口渴者加倍使用白朮。疲倦且重,瀉瀉不停者加附子。腹部脹滿者去掉甘草。肚臍下方動脈跳動者,去掉白朮,加肉桂。心悸者加茯苓。胸悶者加枳實。吐蟲者加川椒和烏梅。
回陽救急湯,適用於身體不發熱,頭部不疼痛,惡寒發抖,四肢冰冷,指甲和嘴脣呈青色,或沒有脈搏,或脈搏沉弱無力。
附子(0.5錢),乾薑(0.5錢),肉桂(0.5錢),人參(0.5錢),炒白朮(1錢),茯苓(1錢),半夏(0.7錢),陳皮(0.7錢),炙甘草(0.2錢),五味子(9粒)
沒有脈搏者加豬膽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