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大腸火
肺經之火,移於大腸,大便硬秘,或肛門腫痛,槐子湯主之。
槐子湯(自制)
槐米(三錢),蔞仁(三錢),麥冬(一錢五分),枳殼(一錢蜜水炒),天冬(一錢五分),蘇子(三錢),玉竹(三錢),麻仁(三錢),杏仁(三錢),甘草(四分),金橘餅(一枚),白芝麻(三錢)
槐米為大腸火重,大便見血之主藥。再加火麻仁、白芝麻、蔞仁、杏仁、蘇子,凡仁皆潤,即通用之五仁丸。加金橘餅以顧胃,枳殼以寬腸,玉竹、甘草以顧脾胃,天、麥冬以保金水,與小腸火之琥珀導赤散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當肺部的火熱影響到大腸,會導致大便乾硬且排便困難,或者肛門處會感到腫脹疼痛,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槐子湯來治療。
槐子湯的配方如下:槐花三錢,蔞仁三錢,麥冬一錢五分,炒過的枳殼一錢(用蜜水炒),天冬一錢五分,蘇子三錢,玉竹三錢,火麻仁三錢,杏仁三錢,甘草四分,金橘餅一個,白芝麻三錢。
槐花是針對大腸火旺,大便中帶血的主要藥材。此外,還添加了火麻仁、白芝麻、蔞仁、杏仁和蘇子,這些種子類的藥材都具有滋潤的作用,就像五仁丸一樣。再加入金橘餅來保護胃部,枳殼可以舒緩腸道,玉竹和甘草則是用來調理脾胃,天冬和麥冬則能保護肺和腎。這個方子和針對小腸火的琥珀導赤散有著相似的效果,都是由祖怡所註解的。
2. 風火
風助火勢,其性上升。面紅目赤,口燥咽疼,法當清潤上焦,使陽邪不能侵犯,兼用輕揚解散之品,俾上升者一舉而熄,消風散火湯主之。
消風散火湯(自制)
天冬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元參(二錢),茯苓(二錢),桔梗(一錢),柴胡(一錢),薄荷(一錢),蟬衣(一錢),桑葉(一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牛蒡子(三錢),蔞皮(二錢),竹葉(十張),黑芝麻(三錢)
桑、麻、柴、薄、牛、蟬、元、翹、桔、蔞、茯、竹,輕揚解散,清而不遏。加天、麥二冬,壯水即所以制火;三方皆用之,可以見二冬之功力所在矣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【風火】
風勢助長了火勢,其特性是向上蔓延。病徵表現為臉色泛紅,眼睛血紅,口腔乾燥且咽喉疼痛。治療應清熱滋潤上焦,讓陽邪無法進一步侵襲,同時使用能輕盈散發及解除表症的藥物,使向上蔓延的火勢得以一舉撲滅。這時,消風散火湯就是主要的治療方劑。
消風散火湯(自製方)
天門冬1錢5分,麥門冬1錢5分,玄參2錢,茯苓2錢,桔梗1錢,柴胡1錢,薄荷1錢,蟬蛻1錢,桑葉1錢,連翹1錢5分,牛蒡子3錢,蘆薈2錢,竹葉10片,黑芝麻3錢。
方中的桑葉、麻黃、柴胡、薄荷、牛蒡子、蟬蛻、玄參、連翹、桔梗、蘆薈、茯苓、竹葉,這些藥材具有輕盈散發及解除表症的功效,能清熱但不會抑制身體正常的運作。加上天門冬和麥門冬,增強體內陰液以制衡過旺的火氣;在多個治療方案中都會使用這兩種藥材,由此可見它們的功效。這是祖怡的註釋。
3. 濕火
重陰生陽,積濕化熱,濕火相乘,渴飲舌白,勝濕清火湯主之。
勝濕清火湯(自制)
茅朮(一錢五分),白朮(一錢五分),茯苓(二錢),苡仁(八錢),石斛(三錢),石膏(五錢),知母(一錢),豬苓(一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荷葉(一角)
方以二朮、苓、苡、澤瀉、豬苓勝濕,即以石斛、石膏、知母清火。蒼朮白虎湯去甘草、粳米之甘潤,加荷葉者,降藥已多,以升清者為反佐耳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在中醫學上,有種情況被描述為[濕火]。這是指過度的陰氣會產生陽氣,當濕氣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化為熱氣,濕與熱互相助長,導致人會感到口渴且舌苔呈現白色。對於這種情況,會使用一種稱為"勝濕清火湯"的處方來治療。
這個處方是自製的,成分包括:茅朮和白朮各1.5錢,茯苓2錢,苡仁8錢,石斛3錢,石膏5錢,知母1錢,豬苓1錢,澤瀉1.5錢,以及荷葉一部分。
這個處方中,茅朮、白朮、茯苓、苡仁、澤瀉和豬苓的作用是排除體內的濕氣;而石斛、石膏和知母則用於清除體內的熱氣。原本的蒼朮白虎湯中會加入甘草和粳米來調和,但這個處方去除了這些甘潤的成分,並添加了荷葉。因為配方中的下降性藥物已經很多,所以加入荷葉作為反佐,讓藥性上升,以達到平衡。以上解釋來自祖怡的註解。
4. 痰火
痰為頑濁之物,一得火勢,其性愈劣,甚則陽狂煩躁,語言錯亂,清火滌痰湯主之。
清火滌痰湯(自制)
丹參(二錢),麥冬(二錢),茯神(二錢),柏仁(二錢),貝母(二錢),化橘紅(一錢),膽星(五分),姜蠶(一錢五分炒),菊花(二錢),杏仁(三錢),淡竹瀝(半杯),薑汁(一滴沖服)
繩甫先生云:火本無質,得痰則實;痰本濕生,得火則燥。由此觀之,痰與火結,有不擾其神明者乎。南星除痰之力,更大於半夏,以牛膽制之,則燥性殺,而兼清肝膽之火矣。化橘紅比普通之橘紅力大,以產地適當有礞石也。再以竹瀝、薑汁、杏貝佐之,能開而且降,痰火有出路矣。
用茯神、丹參、柏仁,顧其靈明之本也。再以麥冬之生胃津,菊花之清肝風。以狂必由火而起,火必因風而動,風火熄而靈明覆,則擾動者得返其清靜之常,真精心結構之方也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痰是種固執混濁的物質,一旦受到火熱影響,它的性質會變得更差,嚴重的話,會導致人表現出亢奮焦躁的狀態,甚至言語混亂,這時,我們可以使用清火滌痰湯來治療。
清火滌痰湯(自製配方)
丹參(6克)、麥冬(6克)、茯神(6克)、柏仁(6克)、貝母(6克)、化橘紅(3克)、膽星(1.5克)、姜蠶(4.5克,需炒過)、菊花(6克)、杏仁(9克)、淡竹瀝(約半杯)、薑汁(只需一點點,沖泡服用)。
繩甫先生表示,火熱本身沒有具體形態,但結合了痰就變得具體;痰本是由濕氣產生,受到火熱影響後就會變乾燥。從這點看來,痰和火一旦結合,怎能不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呢?南星去痰的效果比半夏更強,用牛膽來炮製,可抑制其燥性,同時清肝膽之火。化橘紅的功效比普通橘紅更強,因為產地鄰近有礞石。再加上竹瀝、薑汁和杏仁、貝母輔助,能既開又降,使痰火有出路。
使用茯神、丹參、柏仁,是為了照顧到心神的本源。再以麥冬滋養胃液,菊花清肝風。因為狂躁通常由火熱引起,火熱又因風而動,當風火平息,心神得以恢復,那麼原本受擾的精神就能回歸平靜的狀態,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配方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
5. 實火
氣分偏勝,壯火升騰,發熱錯語,口燥咽乾,陽狂煩躁,加味三黃湯主之。
加味三黃湯(自制)
黃連(五分),黃芩(一錢),黃柏(一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丹皮(二錢),薄荷(一錢),赤芍(一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水三鍾,煎一鍾,熱服。
三黃為瀉心、肺、肝、腎實火之方。加山梔名黃連解毒湯,見本門後第一張古方。再加薄荷、連翹散心肝,丹皮、赤芍涼血分,輕揚透發而不抑遏,以發熱煩躁,火鬱必須發之也。此方見證陽狂煩躁,與痰火同,而有發熱、口燥、咽乾,明明是氣分之火而不是痰火,從異點上著眼,故此方與痰火方無一味藥相同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實火」的情況,指的是體內氣血過旺,導致像火一般的熱力上升,出現發燒、胡言亂語、口渴喉嚨乾燥、行為狂躁等症狀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「加味三黃湯」來治療。
「加味三黃湯」是個自製的藥方,成分包括:黃連五分、黃芩一錢、黃柏一錢、連翹一錢五分、牡丹皮二錢、薄荷一錢、赤芍一錢、山梔一錢五分。製作方法是將這些藥材加入三杯水中煎煮至剩下一杯,趁熱服用。
三黃湯主要是用來清心、肺、肝、腎的實火。如果在三黃湯中添加山梔,就成了「黃連解毒湯」,這個方子可以在後面的第一個古方中找到。再添加薄荷和連翹能疏解心肝的熱度,牡丹皮和赤芍則能涼血。這樣輕揚透發的組合,能有效治療因熱度鬱結所導致的發燒和煩躁。這個方子適用於表現出行為狂躁、煩躁,且伴有發燒、口渴、喉嚨乾燥的病人,這些都是氣血過旺的火熱徵兆,而非痰火。由於它們之間的差異,所以這個方子和治療痰火的藥方成分完全不同。這是祖怡的註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