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四 (13)
卷四 (13)
1. 附:腫脹門諸方
金匱防己黃耆湯,治水腫。
防己(一兩),黃耆(一兩),白朮(三兩),甘草(五錢),姜(七片),棗(一枚),水煎,分溫服。
防己茯苓湯,治水腫。
防己(三兩),黃耆(一兩),桂枝(三兩),茯苓(六兩),甘草(二兩),水煎,分溫服。
枳朮湯,治水腫。
枳實(七枚),白朮(二兩),水煎,分溫服。
實脾飲,治陰水發腫,用此先實脾土。
厚朴(一兩),白朮(一兩),木瓜(一兩),大腹皮(一兩),附子(一兩),木香(一兩),草果(一兩),茯苓(一兩),乾薑(一兩),甘草(五錢),每用四錢,水煎服。
復元丹,治脾腎俱虛,發為水腫,四肢虛浮,心腹堅脹,小便不通,兩目下腫。
附子(二兩),木香(一兩),茴香(一兩),川椒(一兩),厚朴(一兩),獨活(一兩),陳皮(一兩),白朮(一兩),吳萸(一兩),桂心(一兩),澤瀉(一兩五錢),肉蔻(五錢),檳榔(五錢),研末,糊丸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
導滯通幽湯,治脾濕有餘,氣不宣通,面目手足浮腫。
木香(五錢),白朮(五錢),桑皮(五錢),陳皮(五錢),茯苓(一兩),水煎分溫服。
胃苓湯,治水腫。
陳皮(一錢五分),蒼朮(一錢五分),厚朴(一錢五分),甘草(六分),澤瀉(一錢)茯苓(一錢五分),豬苓(一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,官桂(三分),水煎服。
驅風敗毒散,治風水、皮水,凡在表宜從汗解者。
人參(一錢),獨活(一錢),桔梗(一錢),柴胡(一錢),枳殼(一錢),羌活(一錢),茯苓(一錢),川芎(一錢),前胡(一錢),甘草(一錢),荊芥(一錢),防風(一錢),姜(三片)
調營散,治瘀血留滯,血化為水,四肢浮腫,皮肉赤紋,名為血分。
蓬朮,川芎,當歸,延胡索,白芷,檳榔,陳皮,赤芍,桑皮,大腹皮,赤苓,葶藶,瞿麥(各一錢),大黃(一錢五分),細辛,官桂,甘草(各五分),紅棗(二枚),姜(三片)
防己散,治皮水,腫如裹水在皮膚中,四肢習習然動。
防己(一兩),桑皮(一兩),黃耆(一兩),桂心(五錢),赤苓(二兩),甘草(五錢),每用五錢,水煎服。
導水茯苓湯,治頭面遍身腫如爛瓜,手按之塌陷,手起則隨手而起,喘滿倚息,小便澀少。
赤苓,麥冬,澤瀉,白朮(各三兩),桑皮,紫蘇,檳榔,木瓜(各一兩),大腹皮,陳皮,砂仁,木香(各七錢五分),每用五錢,燈草二十五根。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,再加麥冬二兩,燈草五錢,水一斗,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盞,溫服。
人參芎歸湯,治煩躁喘急,虛汗厥逆,小便赤,大便黑,名血脹。
白話文:
金匱防己黃耆湯,治療水腫。
藥材:防己(一兩)、黃耆(一兩)、白朮(三兩)、甘草(五錢)、生薑(七片)、紅棗(一枚)。 煎煮方法:用水煎煮,分次溫服。
防己茯苓湯,治療水腫。
藥材:防己(三兩)、黃耆(一兩)、桂枝(三兩)、茯苓(六兩)、甘草(二兩)。 煎煮方法:用水煎煮,分次溫服。
枳朮湯,治療水腫。
藥材:枳實(七枚)、白朮(二兩)。 煎煮方法:用水煎煮,分次溫服。
實脾飲,治療因陰水引起的腫脹,此方能先健壯脾胃。
藥材:厚朴(一兩)、白朮(一兩)、木瓜(一兩)、大腹皮(一兩)、附子(一兩)、木香(一兩)、草果(一兩)、茯苓(一兩)、乾薑(一兩)、甘草(五錢)。 使用方法:每次取四錢藥材,用水煎煮服用。
復元丹,治療脾腎都虛弱,導致水腫,四肢虛浮腫脹,心腹脹硬,小便不通,兩眼下方腫脹。
藥材:附子(二兩)、木香(一兩)、茴香(一兩)、川椒(一兩)、厚朴(一兩)、獨活(一兩)、陳皮(一兩)、白朮(一兩)、吳茱萸(一兩)、桂心(一兩)、澤瀉(一兩五錢)、肉豆蔻(五錢)、檳榔(五錢)。 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 服用方法:每次服用五十丸。
導滯通幽湯,治療脾濕過盛,氣機不暢,導致面部、手足浮腫。
藥材:木香(五錢)、白朮(五錢)、桑白皮(五錢)、陳皮(五錢)、茯苓(一兩)。 煎煮方法:用水煎煮,分次溫服。
胃苓湯,治療水腫。
藥材:陳皮(一錢五分)、蒼朮(一錢五分)、厚朴(一錢五分)、甘草(六分)、澤瀉(一錢)、茯苓(一錢五分)、豬苓(一錢)、白朮(一錢五分)、官桂(三分)。 煎煮方法:用水煎煮服用。
驅風敗毒散,治療風水、皮水等病症,凡是病在表面的,都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
藥材:人參(一錢)、獨活(一錢)、桔梗(一錢)、柴胡(一錢)、枳殼(一錢)、羌活(一錢)、茯苓(一錢)、川芎(一錢)、前胡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、荊芥(一錢)、防風(一錢)、生薑(三片)。
調營散,治療瘀血停留在體內,血變成水,導致四肢浮腫,皮膚有紅色紋路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血分」。
藥材:蓬朮、川芎、當歸、延胡索、白芷、檳榔、陳皮、赤芍、桑白皮、大腹皮、赤茯苓、葶藶、瞿麥(各一錢)、大黃(一錢五分)、細辛、官桂、甘草(各五分)、紅棗(二枚)、生薑(三片)。
防己散,治療皮水,症狀是身體腫脹如同皮膚內包裹著水,四肢感覺微微顫動。
藥材:防己(一兩)、桑白皮(一兩)、黃耆(一兩)、桂心(五錢)、赤茯苓(二兩)、甘草(五錢)。 使用方法:每次取五錢藥材,用水煎煮服用。
導水茯苓湯,治療頭面和全身腫脹,如同爛熟的瓜一樣,用手按壓會凹陷,手拿開後又會恢復原狀,伴隨喘氣、呼吸困難需要靠著東西休息,小便量少且不暢。
藥材:赤茯苓、麥門冬、澤瀉、白朮(各三兩)、桑白皮、紫蘇、檳榔、木瓜(各一兩)、大腹皮、陳皮、砂仁、木香(各七錢五分)。 使用方法:每次取五錢藥材,加入燈心草二十五根。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使用藥材五兩,再加入麥門冬二兩、燈心草五錢,用水一斗,在砂鍋中熬煮至剩下一大碗,溫服。
人參芎歸湯,治療煩躁、呼吸急促、虛汗、四肢冰冷、小便赤紅、大便黑色,這種情況稱為「血脹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