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

炮姜(五分),白朮(二錢),茯苓(三錢),半夏(一錢),當歸(二錢),苡仁(八錢炒),砂仁(一錢),厚朴(一錢),木香(五分),廣皮(一錢),生熟穀芽(各四錢煎湯代水)

本方以薑朮二仁命名,扶中陽即所以去伏寒。半夏、茯苓、厚朴、廣皮、砂仁、木香、生熟穀芽,所以健脾胃而助消化者至矣。一派純陽藥中,加一味當歸補血活血,不完全放棄血分,是制方之正法。本方與脾痹方薑、朮、苓、歸、夏、樸、砂七味相同,而不用桑皮、蘇子、杏仁。祖怡注。

腎脹者,腹滿引背,央央然腰髀痛。腎本屬水,寒氣乘之,水寒則成冰,氣益堅凝,坎中之真陽不能外達,故腹滿引背,時形困苦。腰髀痛則下元虛寒,營血不能流灌也。當溫腎祛寒,溫泉湯主之。

溫泉湯(自制)

當歸(二錢),附子(八分),小茴香(一錢),破故紙(一錢五分核桃肉拌炒),烏藥(一錢),杜仲(三錢),牛膝(二錢),木香(五分),廣皮(一錢),青皮(一錢),姜(三片)

本方與腎痹用附、歸、茴、故、木香、牛膝、姜七味相同,而去茸、脊、菟、智、獨活、棗,加杜仲、核桃、烏藥、青陳皮,因彼系虛多,此則寒重。兩方皆溫通溫補,而用藥不同,大有分寸,其為重視腎陽,尤覺顯而易見,以丹田元陽,乃人類生命之本也。祖怡注。

胃脹者,腹滿,胃脘痛,鼻聞焦臭,妨於食,大便難。胃為水穀之腑,職司出納。陰寒之氣上逆,水穀不能運行,故腹滿而胃痛。水穀之氣腐於胃中,故鼻聞焦臭,而妨食便難也。當平胃祛寒溫中平胃散主之。

溫中平胃散(自制)

炮姜(五分),砂仁(一錢),木香(五錢),穀芽(三錢炒),神麯(三錢炒),廣皮(一錢),茅朮(一錢),厚朴(一錢),枳殼(一錢),青皮(一錢),陳香櫞皮(八分)

本方以平胃散去甘草加炮薑、香、砂,而以神麯、枳殼、穀芽助消化,青皮、香櫞和肝胃。平胃散所以燥脾濕,此方所以溫胃寒,胃寒乃胃病中最習見之一種。祖怡注。

大腸脹者,腸鳴而痛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,則飧泄不化。大腸為傳道之官,居小腸之下,司變化而出糟粕。

寒氣上逆,變化失度,故腸鳴腹痛而有水聲。重感於寒,故完穀不化也。當溫通腸胃,上下兼顧,未可徒治大腸也。顧母理臟湯主之。

顧母理臟湯(自制)

枳殼(一錢五分麩炒),青皮(一錢五分),厚朴(一錢),乾薑(五分),穀芽(二錢炒),當歸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白朮(一錢),木香(五分),白蔻(六分),橘餅(三錢切片)

本方乃上條溫中平胃散加減,以乾薑易炮姜,以白朮易茅朮,加當歸、茯苓等,所以顧母也。枳、樸、蔻、香輩,所以溫通腸胃也。穀芽、橘餅皆扶胃藥,所以佐薑、朮、歸、苓也。理臟必須顧母者,胃是來源,大腸乃出路也。祖怡注。

白話文:

針對脹痛,根據脹痛部位不同,有不同的治療方法:

**一、腎脹:**症狀為腹部脹滿牽引到背部,腰部和大腿內側疼痛。這是因為腎臟屬水,寒氣入侵,導致水寒凝結,阻礙了腎陽的運行,因此出現腹部脹滿、腰腿疼痛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是用溫腎祛寒的溫泉湯。

溫泉湯組成:當歸、附子、小茴香、破故紙(與核桃肉拌炒)、烏藥、杜仲、牛膝、木香、廣皮、青皮、薑。此方與治療腎痹的方劑類似,但因腎脹寒重,故去除了部分藥物,並增加了杜仲、核桃肉、烏藥、青陳皮等溫補藥物。

**二、胃脹:**症狀為腹部脹滿、胃脘疼痛、聞到焦臭味、食慾不振、大便困難。這是因為陰寒之氣上逆,導致水穀不能正常運行,食物腐敗於胃中,造成胃脹、疼痛及其他症狀。治療方法是用溫中平胃散。

溫中平胃散組成:炮姜、砂仁、木香、穀芽(炒)、神麴(炒)、廣皮、茅朮、厚朴、枳殼、青皮、陳香櫞皮。此方在平胃散的基礎上,加入炮薑、砂仁、木香等溫中藥物,並用神麴、枳殼、穀芽等助消化,青皮、香櫞皮則和解肝胃。

**三、大腸脹:**症狀為腸鳴腹痛,尤其在冬天更容易加重,並伴有消化不良、大便稀溏。這是因為寒氣入侵大腸,影響了大腸的正常運化功能。治療方法是用顧母理臟湯。

顧母理臟湯組成:枳殼(麩炒)、青皮、厚朴、乾薑、穀芽(炒)、當歸、茯苓、白朮、木香、白蔻、橘餅。此方在溫中平胃散的基礎上加減而成,以溫通腸胃,並顧護脾胃。

**薑朮二仁湯組成:**炮姜、白朮、茯苓、半夏、當歸、苡仁(炒)、砂仁、厚朴、木香、廣皮,並用生熟穀芽煎湯代替水煎服。此方以溫陽健脾胃為主,並輔以補血活血之藥。與治療脾痹的方劑組成相似,只是去除了桑皮、蘇子、杏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