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2)

1. 痎瘧

經曰:痎瘧皆生於風,其蓄作有時者何也?歧伯之對,極為詳明。後之論者,乃為瘧病皆起於少陽。緣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,進而與陰爭則寒,退而與陽爭則熱,此解相沿已數百年。初閱之似亦近理,細思之頗為不然。

蓋瘧有一日一作者,有間日一作者,有三日一作者,輕重懸殊,豈得謂之皆在少陽乎!且進而與陰爭,退而與陽爭,誰進之而誰退之,豈病之自為進退乎!當其寒也,鼓頷戰慄,固屬病進。及其熱也,譫語神昏,豈得謂之病退乎!細繹經文,乃恍然大悟。經曰: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及得之以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間,邪氣與衛氣並居。此明明說暑熱之氣先入於內,後受風寒,包裹熱邪,是熱邪在裡,寒邪在外也。

及其與衛氣同發,先發在外之寒邪,故先寒。次發在內之熱邪,故後熱。至得汗之後,風熱漸解,故寒熱俱平。則有寒有熱,乃邪之循序而發,而非進與陰爭、退與陽爭,斷斷然矣。其一日一作者何也?邪在衛也。經曰衛氣者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內外相搏,是以日作。

此言衛氣行於人身,一日一周,邪氣與衛氣同行,故瘧亦一日一作也。其間日一作者何也?邪在營也。經曰:邪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。邪氣在於營分,則雖衛氣獨發,而邪氣在內,不與之並行,更歷一周,而邪氣始與衛氣相遇,故瘧亦間日一作也。其三日一作者何也?邪在腑也。

經曰: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可知人之一身,由衛而營,由營而腑,自表及里,自有一定次第。邪氣在腑,已入第三層,故瘧亦三日一作也。治之之法,當先投辛溫,解其外裹之寒;更進辛涼,清其內蘊之熱;俾得邪從汗出,而病可霍然。至於在營在腑,按經投劑,方有端緒。

雄於前賢,無能為役,何敢自矜獨得,妄議古人;然釋經辨症,不得不細細推敲,誰謂醫為小道,《內經》易讀乎!

初發寒邪,宜辛溫解散,闢寒散主之。

闢寒散(自制)

川芎(八分),防風(一錢),白芷(五分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羌活(一錢),秦艽(一錢),枳殼(一錢),蘇梗(一錢),姜(三大片)

次發熱邪,宜辛涼解散,清暑散主之。

清暑散(自制)

薄荷葉(二錢),青蒿梗(一錢五分),石斛(三錢),貝母(二錢),葛根(二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豆豉(三錢),杏仁(三錢),淡竹葉(二十張)

寒熱俱重,體盛脈實者,交加散主之。虛人禁用。

交加散(自制)

附子(七分),石膏(五分),羌活(一錢),防風(一錢),廣皮(一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葛根(二錢),豆豉(三錢),薄荷(一錢),藿香(一錢),姜皮(八分),荷葉(一角)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瘧疾都是因為風邪引起的,但為什麼發作時間會固定呢?歧伯的解釋非常詳細。後世的醫家認為,瘧疾都是因為少陽經的關係。因為少陽經是半表半裡的經脈,當邪氣向陰經侵犯時就會發冷,向陽經侵犯時就會發熱。這個說法流傳了幾百年,初看似乎有道理,但仔細思考卻不盡然。

因為瘧疾有的每天發作一次,有的隔天發作一次,有的隔兩天發作一次,症狀輕重差異很大,怎麼能都說是少陽經的問題呢?而且說邪氣侵犯陰經就發冷,侵犯陽經就發熱,那是誰讓它侵犯的?难道是病自己決定要侵犯陰經還是陽經嗎?當發冷時,身體顫抖,這明明是病情加重;等到發熱時,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,難道能說是病情減輕嗎?仔細研讀《黃帝內經》,我才恍然大悟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這些病都是因為夏天受了暑熱,到了秋天又受了風邪,或是出汗後吹到風,或是洗澡後水氣停留在皮膚表面,導致邪氣和衛氣共同存在。這明明是在說,暑熱之氣先侵入體內,之後又受到風寒包裹,所以是熱邪在裡面,寒邪在外面。

等到邪氣和衛氣一同發作時,先發作的是外面的寒邪,所以先發冷。接著發作的是裡面的熱邪,所以後發熱。等到發汗之後,風寒和熱邪逐漸消退,所以寒熱症狀就會平息。這说明有寒有熱,是邪氣依循一定的順序發作,而不是所謂的侵犯陰經或陽經,這點是肯定的。那麼,每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是怎麼回事呢?那是因為邪氣在衛氣。經文說,衛氣白天運行於陽,夜晚運行於陰,內外相互搏鬥,所以每天發作一次。

這句話說明衛氣在人體內運行,一天循環一周,邪氣與衛氣一同運行,所以瘧疾也每天發作一次。那麼,隔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是怎麼回事呢?那是因為邪氣在營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邪氣藏在皮膚裡面、腸胃外面,這是營氣停留的地方。邪氣在營分,即使衛氣獨自發作,但邪氣在裡面,不與衛氣一起運行,要等到過一周後,邪氣才與衛氣相遇,所以瘧疾也隔天發作一次。那麼,隔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又是怎麼回事呢?那是因為邪氣在六腑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,邪氣與衛氣停留在六腑,有時會錯開,不能同時相遇,所以要休息幾天才會發作。由此可知,人體從衛氣到營氣,再到六腑,由表及裡,有一個一定的順序。邪氣在六腑,已經進入第三層,所以瘧疾也隔兩天發作一次。治療的方法,應當先用辛溫的藥物,解除包裹在外的寒邪;再用辛涼的藥物,清除積存在內部的熱邪;讓邪氣通過汗液排出,病就會立刻痊癒。至於邪氣在營氣或六腑,應當按照《黃帝內經》的指示投藥,才有正確的方向。

我雖然比不上前賢,不敢自誇獨到的見解,妄加評論古人;但為了闡釋經文、辨別症狀,不得不仔細推敲,誰說醫學是小道,《黃帝內經》很容易讀懂呢?

剛開始發冷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解表散寒,可以用「闢寒散」為主方。

闢寒散(自製):

川芎(八分)、防風(一錢)、白芷(五分)、廣陳皮(一錢)、半夏(一錢五分)、羌活(一錢)、秦艽(一錢)、枳殼(一錢)、蘇梗(一錢)、生薑(三大片)。

接著發熱,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散熱,可以用「清暑散」為主方。

清暑散(自製):

薄荷葉(二錢)、青蒿梗(一錢五分)、石斛(三錢)、貝母(二錢)、葛根(二錢)、連翹(一錢五分)、豆豉(三錢)、杏仁(三錢)、淡竹葉(二十張)。

如果寒熱症狀都很嚴重,而且體質強壯、脈象有力,可以用「交加散」為主方。體質虛弱的人禁用。

交加散(自製):

附子(七分)、石膏(五分)、羌活(一錢)、防風(一錢)、廣陳皮(一錢)、連翹(一錢五分)、葛根(二錢)、豆豉(三錢)、薄荷(一錢)、藿香(一錢)、生薑皮(八分)、荷葉(一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