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5)

1. 關格

關格一證,所繫最大,《靈、素》諸書及秦越人、張長沙,俱皆論列,而未有成方;後起諸賢,又絕無論及此證者。迨云歧子謂陰陽易位,病名關格。所傳九方,動輒腦、麝、硝、黃、皂角,非開透,即劫奪,奄奄將斃之人,其能堪此乎!是有方不如無方,醫學中反添一重魔劫矣。《素問》謂:人迎一盛,病在少陽;二盛在太陽;三盛在陽明;四盛以上為格陽。

寸口一盛,病在厥陰;二盛在少陰;三盛在太陰;四盛以上為關陰。經絡分明,言言典要,而惜乎治法不傳也。秦越人發為陰乘陽乘之論,乃合寸尺之脈並言之。寸上過位,入魚際為溢;尺下過位,入尺澤為復;此陰陽之偏,各造其極,最為精當,而惜乎治法不傳也。張長沙謂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虛,大為實,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。

又曰:心脈洪大而長,則關格不通。又謂趺陽脈伏而澀,伏則吐逆,水穀不化,澀則食不得入,名曰關格。凡三言之。其曰在寸為格,在尺為關者,乃言陰陽不相榮也。其曰心脈洪大而長,則關格不通者,言五志不安,營衛虧損,孤陽獨發,故上下不通也。曰趺陽脈伏而澀者,乃胃氣敗壞之明徵也。

察脈論證,更為詳盡,而惜乎治法不傳也。至西江喻氏,力講調和營衛,不偏陰,不偏陽,聽胃氣之自為敷布,不問其關於何而開,格於何而通,一惟求之於中,握樞而運,以漸透於上下,營氣通則加意於營,衛氣通則加意於衛,因立進退黃連湯二方,又立資液救焚湯一方,以為標準,此與云歧子之九方,霄壤懸殊矣。而愚則以為所重者尤在於上。

苟在上之格者能通,則在下之關者亦無不通。嘗見患此證者,多起於憂愁怒郁,即富貴之家,亦多有隱痛難言之處,可見病實由於中上焦,而非起於下焦也。始則氣機不利,喉下作梗;繼則胃氣反逆,食入作吐;後乃食少吐多,痰涎上湧,日漸便溺艱難。此緣心肝兩經之火煎熬太過,營血消耗,鬱蒸為痰;飲食入胃,以類相從,谷海變為痰藪,而又孤陽獨發,氣火升痰,宜其格而不入也。

格與關皆為逆象,惟治之以至和,導之以大順,使在上者能順流而下,則在下者亦迎刃而解矣。故於調養營衛之中,平肝理氣,此一法也。於調養營衛之中,和胃化痰,亦一法也。於調養營衛之中,兼清君相之火,又一法也。關格既成,本難施治,但仁人孝子必不忍坐視危亡,欲於死中求活,非精心研究不可。

續制四方,以備參酌。

肝氣犯胃,食入作吐,宜解鬱和中,歸桂化逆湯主之。

歸桂化逆湯(自制)

當歸(二錢),白芍(一錢五分酒炒),青皮(一錢),茯苓(二錢),肉桂(五分),鬱金(二錢),合歡花(二錢),蒺藜(四錢),牛膝(二錢),玫瑰花(五分),木香(五分),紅棗(五枚),降香(五分)

白話文:

關格這個病症非常重要,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等醫書,以及秦越人、張仲景都曾討論過,但都沒有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法。後來的醫生,也幾乎沒有再談論這個病。直到云歧子提出陰陽錯位導致關格病,他所傳的九個藥方,動不動就用腦、麝香、硝石、黃、皂角等藥物,不是過於開通,就是過於猛烈的攻伐,讓已經奄奄一息的病人,怎麼能承受得了呢?這樣看來,有藥方反而不如沒有藥方,醫學中反而又多了一層阻礙。

《素問》說:人迎脈搏跳動一次,病在少陽經;跳動兩次,病在太陽經;跳動三次,病在陽明經;跳動四次以上,就屬於格陽。寸口脈搏跳動一次,病在厥陰經;跳動兩次,病在少陰經;跳動三次,病在太陰經;跳動四次以上,就屬於關陰。經絡的脈象分析清楚明白,每個論點都很重要,可惜沒有治療的方法流傳下來。

秦越人提出陰乘陽、陽乘陰的理論,是把寸、尺兩脈合起來一起說。寸脈的脈象超過正常位置,進入魚際穴,叫做「溢」;尺脈的脈象超過正常位置,進入尺澤穴,叫做「復」。這是陰陽偏盛,各自達到極點的表現,這個理論非常精確,可惜也沒有治療的方法流傳下來。

張仲景說:寸口脈浮而且大,浮是虛弱的表現,大是實的表現,脈象在尺部叫做「關」,在寸部叫做「格」。又說:心脈洪大而長,就表示關格不通。又說:趺陽脈伏而澀,脈伏就表示會嘔吐逆流,水穀不消化,脈澀就表示吃不下東西,這種情況叫做關格。總共提到了三次。他說在寸部叫做「格」,在尺部叫做「關」,是說明陰陽不協調。他說心脈洪大而長,表示關格不通,是說情緒不穩定,營衛之氣虧損,導致孤陽獨自發動,所以上下不通暢。他說趺陽脈伏而澀,是胃氣敗壞的明顯徵兆。

張仲景的診脈論證,更加詳細,可惜也沒有治療的方法流傳下來。直到西江的喻氏,大力提倡調和營衛,不偏於陰,也不偏於陽,順應胃氣自然的運行和輸布,不去管它是關在哪裡而阻塞,格在哪裡而不通暢。只是從中間著手,掌握樞紐來運轉,逐漸使上下通暢。營氣通暢就多加注意營氣,衛氣通暢就多加注意衛氣。因此制定了黃連進退湯兩個方子,又制定了資液救焚湯一個方子,作為治療關格的標準。這與云歧子的九個方子,有天壤之別。

但我認為,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上焦的問題。如果上焦的「格」能夠疏通,那麼下焦的「關」也一定會通暢。我曾經見到患這種病的人,大多是由於憂愁、憤怒、鬱悶等情緒引起的。即使是富貴人家,也多有難以言說的隱痛。可見病實際上是出於中上焦,而不是出於下焦。剛開始是氣機不順暢,喉嚨感覺有東西阻擋;接著胃氣反逆,吃東西就吐;後來就吃得少吐得多,痰涎向上湧,每天大小便越來越困難。這是由於心肝兩經的火氣過於旺盛,煎熬耗損營血,鬱結蒸騰為痰;飲食進入胃中,因同類相聚,穀物就會變成痰的聚集地,加上孤陽獨發,氣火上逆而生痰,所以導致關格不通。

「格」和「關」都是逆亂的現象,只有用平和的方式治療,用順應的原則來引導,使上焦的氣機能夠順流而下,那麼下焦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。所以在調養營衛的同時,要平肝理氣,這是一種方法。在調養營衛的同時,要和胃化痰,這也是一種方法。在調養營衛的同時,還要兼顧清除君火和相火,這又是一種方法。關格一旦形成,就很難治療,但有仁愛之心和孝心的人,一定不忍心看著病人危在旦夕,想要在絕境中尋求生路,就必須要精心研究。

我接著制定了四個方子,以便參考:

肝氣侵犯胃,吃東西就吐,應該要疏肝解鬱,和中降逆,用歸桂化逆湯來治療。

歸桂化逆湯(自制):

當歸(二錢),白芍(一錢五分,酒炒過),青皮(一錢),茯苓(二錢),肉桂(五分),鬱金(二錢),合歡花(二錢),蒺藜(四錢),牛膝(二錢),玫瑰花(五分),木香(五分),紅棗(五枚),降香(五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