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21)
卷二 (21)
1. 恐傷
恐則氣餒,骨節無力,神情不安,補骨脂湯主之。
補骨脂湯(自制)
補骨脂(二錢核桃肉炒),遠志(五分甘草水炒),益智(一錢五分),蓯蓉(四錢),熟地(五錢),當歸(二錢),人參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白芍(一錢),丹參(二錢),牛膝(二錢),大棗(二枚),姜(三片)
恐傷腎,腎主精與骨,陽氣與陰精之根也。骨脂,核桃以補陽氣;蓯蓉、熟地以充陰精;參、苓、益智、遠志,以養氣而安神;丹參、當歸、牛膝、白芍,以補血而養骨;薑、棗以調脾胃。重在腎而亦兼顧心脾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[恐懼傷害]
恐懼會導致精神萎靡,感到四肢無力,情緒無法安定,這種情況可用補骨脂湯來調理。
補骨脂湯(自製配方)
配方包括:補骨脂(用二錢的核桃肉炒過)、遠志(用五分的甘草水炒過)、益智(一錢五分)、蓯蓉(四錢)、熟地(五錢)、當歸(二錢)、人參(二錢)、茯苓(二錢)、白芍(一錢)、丹參(二錢)、牛膝(二錢)、大棗(兩顆)、薑(三片)。
恐懼會傷害到腎臟,腎臟主管身體的精華和骨骼,是身體陽氣和陰精的根本。使用補骨脂和核桃來補充陽氣;蓯蓉和熟地來滋養陰精;人參、茯苓、益智和遠志,來養氣並安神;丹參、當歸、牛膝和白芍,來補血和養護骨骼;薑和大棗來調理脾胃。主要著重於腎臟,但同時也兼顧心臟和脾臟的調理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
2. 驚傷
驚則氣浮,真陽外越,真陰不守,心悸筋惕,大安湯主之。
大安湯(自制)
白芍(一錢五分酒炒),五味子(五分),牡蠣(四錢煅研),龍齒(二錢),木瓜(一錢酒炒),棗仁(二錢炒研),熟地黃(五錢),人參(二錢),茯苓(二錢),柏仁(二錢),金器(一具同煎)
此方治驚,以龍、牡、金器鎮其浮,以棗仁、白芍、五味、木瓜斂其越,人參、茯苓以益氣,當歸、柏仁以養血,乃心肝兼顧,神氣同固之法也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[驚嚇導致的傷害]
受到驚嚇會使氣往上飄,體內的陽氣會外泄,陰氣無法固守,會出現心悸、肌肉緊張等症狀,這時可以使用大安湯來治療。
【大安湯】(自創配方)
配方包括:炒過的白芍1.5錢、五味子0.5錢、煅燒過的牡蠣4錢、龍齒2錢、用酒炒過的木瓜1錢、炒過並研磨的棗仁2錢、熟地黃5錢、人參2錢、茯苓2錢、柏仁2錢,以及一個金屬器具一起煎煮。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驚嚇所導致的病狀,其中龍齒、牡蠣和金屬器具能幫助穩定飄散的氣,棗仁、白芍、五味子和木瓜則能收斂過度外泄的氣,人參和茯苓能補氣,而當歸和柏仁則能滋養血液,這是一個同時照顧心臟和肝臟,同時鞏固精神和氣血的療法。以上是祖怡的註釋。
注意:原文中的「當歸」在後面的解說中未被列為配方之一,可能為誤植。
3. 附:虛勞門諸方
桂枝龍骨牡蠣湯,治失精,亡血,目眩,發落,女子夢交。
桂枝(五分),白芍(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,龍骨(二錢),牡蠣(四錢),棗(二枚),姜(三片),水煎服。
天雄散,治陽虛亡血失精。
天雄(三兩),白朮(八兩),桂枝(六兩),龍骨(四兩),共為末,每服五分,日三服。
黃耆建中湯,治氣血虛弱,四肢倦怠,氣短懶言。
桂枝(三兩),黃耆(二兩),白芍(六兩),甘草(三兩),姜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飴糖(一升),水七升,煮三升,分服。
樂令建中湯,治臟腑虛損,身體消瘦,潮熱自汗,將成癆瘵。
前胡(一兩),細辛(五錢),黃耆(一兩),人參(一兩),桂心(五錢),橘皮(一兩),當歸(一兩),白芍(一兩),茯苓(一兩),麥冬(一兩),甘草(一兩),半夏(七錢五分),共研末,每服二錢。
十四味建中湯,治營衛不調,積勞虛損,形體瘦弱,短氣嗜臥。
當歸,白芍,白朮,麥冬,甘草,蓯蓉,人參,川芎,肉桂,附子,黃耆,半夏,熟地,茯苓(各等分),每用三錢,姜三片,棗三枚,水煎服。
薯蕷丸,治虛勞不足,風氣百病。
薯蕷(三十分),當歸(十分),桂枝(十分),地黃(十分),神麯(十分)豆卷(十分),甘草(二十八分),川芎(六分),麥冬(六分),白朮(六分),白芍(六分),杏仁(六分),人參(七分),柴胡(五分),桔梗(五分),茯苓(五分),阿膠(七分),乾薑(二分),白蘞(二分),防風(六分),大棗(百枚),共研末,蜜為丸,如彈子大,空心酒服一丸。
酸棗仁湯,治虛勞虛煩,夜不得眠。
棗仁(二升),甘草(一兩),知母(二兩),茯苓(二兩),川芎(二兩)
水六升,煮三升,分溫服。
炙甘草湯,治諸虛勞不足,汗出而悶。
甘草(四兩),桂枝(三兩),生薑(三兩),麥冬(半升),麻仁(半升),人參(二兩),阿膠(三兩),大棗(三十枚),生地(一斤),酒七升,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溫服。
十全大補湯,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,五勞七傷,不進飲食,久病虛損,時發潮熱,氣攻骨脊,拘攣疼痛,夜夢遺精,面色痿夭,腳膝無力。
人參,茯苓,白朮,甘草,生地,當歸,白芍,川芎,黃耆,肉桂(各等分)
共為末,每服五六錢,薑、棗煎服。
聖愈湯,治一切失血或血虛,煩熱躁渴,睡臥不安,或瘡瘍膿血出多,五心煩熱。
熟地(三錢),生地(三錢),當歸(二錢),人參(二錢),黃耆(二錢),川芎(一錢),水煎服。
還少丹,大補心腎脾胃一切虛損,神志俱耗,筋力頓衰,腰腳沉重,肢體倦怠,小便渾濁。
白話文:
附:虛勞門諸方
-
桂枝龍骨牡蠣湯,治療遺精、失血、頭暈眼花、掉髮,以及女子在夢中與人交合的現象。 藥方組成:桂枝(2.5克),白芍(7.5克),甘草(2.5克),龍骨(10克),牡蠣(20克),紅棗(2枚),生薑(3片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-
天雄散,治療因陽氣虛弱導致的失血和遺精。 藥方組成:天雄(150克),白朮(400克),桂枝(300克),龍骨(200克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2.5克,一天服用三次。
-
黃耆建中湯,治療氣血虛弱、四肢疲倦無力、呼吸短促、不想說話。 藥方組成:桂枝(150克),黃耆(100克),白芍(300克),甘草(150克),生薑(100克),紅棗(12枚),麥芽糖(1升),用水7升煮至3升,分次服用。
-
樂令建中湯,治療因臟腑虛弱引起的身體消瘦、午後發熱、自汗,有發展成勞瘵的跡象。 藥方組成:前胡(30克),細辛(2.5克),黃耆(30克),人參(30克),桂心(2.5克),橘皮(30克),當歸(30克),白芍(30克),茯苓(30克),麥冬(30克),甘草(30克),半夏(22.5克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6克。
-
十四味建中湯,治療營衛不和、長期勞累導致的虛弱、身體消瘦、呼吸短促、喜歡睡覺。 藥方組成: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麥冬、甘草、肉蓯蓉、人參、川芎、肉桂、附子、黃耆、半夏、熟地、茯苓,各取等量,每次取15克,加入生薑3片、紅棗3枚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-
薯蕷丸,治療虛勞不足、因風引起的各種疾病。 藥方組成:薯蕷(150份),當歸(50份),桂枝(50份),地黃(50份),神麴(50份),豆卷(50份),甘草(140份),川芎(30份),麥冬(30份),白朮(30份),白芍(30份),杏仁(30份),人參(35份),柴胡(25份),桔梗(25份),茯苓(25份),阿膠(35份),乾薑(10份),白蘞(10份),防風(30份),紅棗(100枚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子,如彈珠般大小,在空腹時用酒送服一丸。
-
酸棗仁湯,治療因虛勞引起的虛煩、夜間難以入睡。 藥方組成:酸棗仁(2升),甘草(30克),知母(60克),茯苓(60克),川芎(60克),用水6升煮至3升,分溫服用。
-
炙甘草湯,治療各種虛勞不足、出汗而感到心煩。 藥方組成:甘草(160克),桂枝(120克),生薑(120克),麥冬(半升),麻仁(半升),人參(60克),阿膠(120克),紅棗(30枚),生地(600克),用酒7升、水8升,煮至3升,分溫服用。
-
十全大補湯,治療男女各種虛弱不足、五勞七傷、食慾不振、久病虛損、時常發熱、氣往骨頭和脊椎竄、關節拘攣疼痛、夜間遺精、面色枯黃、腿腳無力。 藥方組成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黃耆、肉桂,各取等量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25至30克,用生薑和紅棗煎煮後服用。
-
聖愈湯,治療各種失血或血虛、心煩發熱、煩躁口渴、睡不安穩,或者瘡瘍膿血過多、五心煩熱。 藥方組成:熟地(15克),生地(15克),當歸(10克),人參(10克),黃耆(10克),川芎(5克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-
還少丹,大補心、腎、脾、胃等一切虛損、精神耗竭、筋骨衰弱、腰腳沉重、肢體疲倦、小便渾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