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二 (14)
卷二 (14)
1. 附:火症門諸方
石蓮肉,人參,黃耆,茯苓,柴胡,黃芩,地骨皮,麥冬,車前,甘草
水煎服。
導赤各半湯,治傷寒後,心下不硬,腹中不滿,二便如常,身無寒熱,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,目赤,口乾不飲水,與粥則咽,不與勿思,形如醉人。
黃連(五分),黃芩(一錢),犀角(五分),知母(一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滑石(三錢),麥冬(一錢五分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五分),茯神(二錢)
加燈芯、薑棗煎。
普濟消毒飲,治大頭時瘟,頭面腫盛,目不能開,咽喉不利,口渴舌燥。
黃芩(一錢),黃連(五分),廣皮(一錢),甘草(五分),元參(一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馬勃(五分),薄荷(一錢),板藍根(三錢),牛蒡子(二錢),殭蠶(一錢五分),升麻(五分),柴胡(一錢),桔梗(一錢),水煎服。便秘加大黃。
紫雪,治內外煩熱,狂易叫走,發斑發黃,口瘡腳氣,熱毒菌毒。
寒水石(八兩),石膏(八兩),滑石(八兩),磁石(八兩),升麻(四兩),元參(四兩),甘草(四兩),犀角(二兩),金箔(一兩),羚羊角(三兩),沉香(二兩),木香(二兩),丁香(二兩),朴硝(一斤),硝石(一斤),辰砂(三兩),麝香(一兩二錢),前藥共研細末,先將樸、硝二石兩味熬化,再入前藥末,微火煎,用柳木棍攪透,候汁將凝,加入辰砂、麝香,退盡火氣,密貯聽用。
人參清肌散,治午前發熱,氣虛無汗。
人參(一錢),茯苓(二錢),白朮(一錢),炙甘草(四分),半夏曲(二錢),當歸(一錢五分),赤芍(一錢),柴胡(一錢),葛根(二錢),加薑、棗煎。
白朮除濕湯,治午後發熱,背惡風,四肢沉困,小便色黃。又治汗後發熱。
人參(五錢),赤苓(五錢),炙甘草(五錢),柴胡(五錢),白朮(一兩),生地(七錢),地骨皮(七錢),知母(七錢),澤瀉(七錢),共研末,每服五錢。如有刺痛,加當歸七錢。
清骨散,治骨蒸勞熱。
銀柴胡(一錢五分),胡黃連(一錢),秦艽(一錢),鱉甲(二錢),地骨皮(二錢),青蒿(二錢),知母(二錢),炙草(五分),水煎服。
二母散,治肺勞有熱,不能服補氣之劑者。
知母,貝母(等分),研末,薑湯服三錢。
元參升麻湯,治發斑咽痛。
元參,升麻,甘草(等分),水煎服。
清斑青黛飲,治熱邪傳裡,裡實表虛,陽毒發斑。
青黛(五分),黃連(五分),犀角(五分),石膏(四錢),知母(一錢),元參(一錢五分),梔子(一錢五分),生地(四錢),柴胡(一錢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五分)薑、棗煎,加醋一匙和服。大便實者去人參,加大黃。
白話文:
附:火症門諸方
以下列出幾種治療不同類型發熱症狀的中藥方劑:
石蓮肉湯: 此方包含石蓮肉、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柴胡、黃芩、地骨皮、麥冬、車前子、甘草,水煎服。
導赤各半湯: 治療傷寒後遺症,症狀為心下不硬、腹部不脹、大小便正常、沒有寒熱,但漸漸神志不清、不說話或睡夢中獨語,眼睛發紅,口乾但不願喝水,但能喝粥,形體如同醉酒之人。此方包含黃連、黃芩、犀角、知母、山梔子、滑石、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茯神,加入燈芯、生薑、大棗水煎服。
普濟消毒飲: 治療大頭瘟疫,症狀為頭面腫脹、眼睛睜不開、咽喉腫痛、口渴舌燥。此方包含黃芩、黃連、廣皮、甘草、玄參、連翹、馬勃、薄荷、板藍根、牛蒡子、殭蠶、升麻、柴胡、桔梗,水煎服,便秘者可加用大黃。
紫雪丹: 治療內外煩熱、狂躁易走、發斑發黃、口瘡腳氣、熱毒菌毒。此方包含寒水石、石膏、滑石、磁石、升麻、玄參、甘草、犀角、金箔、羚羊角、沉香、木香、丁香、芒硝、硝石、硃砂、麝香,將芒硝、硝石先熬化,再加入研磨好的其他藥材,小火慢煎,用柳木棍攪拌均勻,待藥汁將凝固時,加入硃砂、麝香,熄火,密封保存備用。
人參清肌散: 治療上午發熱,氣虛無汗。此方包含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半夏曲、當歸、赤芍、柴胡、葛根,加生薑、大棗水煎服。
白朮除濕湯: 治療下午發熱,怕風、四肢沉重、小便黃。也可用於汗後發熱。此方包含人參、赤茯苓、炙甘草、柴胡、白朮、生地黃、地骨皮、知母、澤瀉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。如有刺痛感,可加當歸七錢。
清骨散: 治療骨蒸勞熱。此方包含銀柴胡、胡黃連、秦艽、鱉甲、地骨皮、青蒿、知母、炙甘草,水煎服。
二母散: 治療肺癆有熱,不能服用補氣藥物者。此方包含知母、貝母等量,研磨成粉末,用薑湯送服三錢。
元參升麻湯: 治療發斑咽痛。此方包含玄參、升麻、甘草等量,水煎服。
清斑青黛飲: 治療熱邪入裡,裡實表虛,陽毒發斑。此方包含青黛、黃連、犀角、石膏、知母、玄參、梔子、生地黃、柴胡、人參、甘草,加生薑、大棗水煎服,並加入一匙醋服用。大便不通者,去人參,加大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