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黃癉
經曰:面目發黃,小溲赤澀,安靜嗜臥者,黃癉也。此係脾有積濕,故倦怠嗜臥;胃有積熱,故發黃溺赤。但濕鬱內生,熱邪外感,故內經有開鬼門、潔淨府之法。開鬼門者,開其腠理,使熱邪從肌表出也;潔淨府者,瀉其膀胱,使濕邪從小便出也。然外感之熱,可從汗解,若陽明內蘊之熱,發汗則劫陰,而內熱更甚,只宜清胃熱,利脾濕,而汗吐下之法均不可用矣。至於陽黃、陰黃、谷癉、酒癉、女勞癉,種種不同,見證旋治,條列於後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面容發黃,小便赤澀,安靜喜愛臥床的人,這是黃疸病。這病是脾臟積聚濕氣,所以倦怠嗜睡;胃臟積聚熱氣,所以面色發黃,小便赤色。但濕氣鬱結在內,熱邪入侵在外,所以內經中有「開鬼門」、「潔淨府」的治療方法。「開鬼門」是指打開腠理,使熱邪從皮膚表面排出;「潔淨府」是指瀉利膀胱,使濕邪從小便排出。然而外感之熱,可以通過汗液來解除,但如果是陽明經內蘊的熱邪,發汗會消耗陰液,反而使內熱加重,只宜清胃熱,利脾濕,而汗、吐、下等方法均不可用。至於陽黃、陰黃、谷疸、酒疸、女勞疸,各種不同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辨證施治,詳見後面條列。
2. 陽黃
面目發黃,口燥而渴,小溲赤澀,胃火熾盛,濕熱熏蒸,是為陽黃,導黃湯主之。
導黃湯(自制)
葛根(二錢),花粉(二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連翹(一錢五分),木通(二錢),茵陳(三錢),萆薢(二錢),茯苓(二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車前(二錢),苡仁(一兩煎湯代水)
白話文:
臉色發黃、嘴巴乾渴、尿液顏色深紅且灼熱,這是胃火旺盛,濕熱蒸熏所造成的陽黃症狀,可以用導黃湯治療。
導黃湯的藥材包括:葛根、花粉、山梔、連翹、木通、茵陳、萆薢、茯苓、澤瀉、車前、苡仁。其中苡仁要先煎煮一兩,再用藥湯代替水服藥。
3. 陰黃
面目發黃,身冷不渴,小便微黃而利,此為陰黃,茵陳朮附湯主之。
茵陳朮附湯(自制)
茵陳(三錢),白朮(二錢),附子(一錢),茯苓(二錢),當歸(二錢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砂仁(一錢),苡仁(八錢),姜皮(八分)
白話文:
臉色發黃,身體冰冷不渴,小便略黃且排泄順暢,這是陰黃,茵陳朮附湯可以治療。
茵陳三錢,白朮二錢,附子一錢,茯苓二錢,當歸二錢,廣皮一錢,半夏一錢,砂仁一錢,苡仁八錢,姜皮八分。
4. 谷癉
谷癉者,脾胃不和,食谷則眩,穀氣不消,胃中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濕熱入於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癉,和中茵陳湯主之。
和中茵陳湯(自制)
當歸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白朮(一錢),廣皮(一錢),厚朴(一錢),木香(五分),砂仁(一錢),茅朮(一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茵陳(三錢),萆薢(二錢),車前(二錢),生穀芽(二錢),熟穀芽(二錢),生苡仁(五錢),熟苡仁(五錢煎湯代水)
白話文:
脾胃不和,吃東西就會頭昏眼花,穀物中的精華無法消化,胃裡的濁氣往下流,小便不順暢,濕熱入侵膀胱,全身發黃,這種病叫做谷癉,可以用和中茵陳湯治療。
這個湯方由當歸、茯苓、白朮、廣皮、厚朴、木香、砂仁、茅朮、山梔、茵陳、萆薢、車前、生穀芽、熟穀芽、生苡仁、熟苡仁組成,其中熟苡仁要先煎湯,再用藥湯來煮其他藥材。
5. 酒癉
酒癉者,平日嗜飲,濕火熏蒸,面目發黃,黃甚則黑,心中嘈雜,雖食甘芳,如啖酸辣,小便赤澀,茵陳玉露飲主之。
茵陳玉露飲(自制)
茵陳(三錢),玉竹(三錢),石斛(三錢),花粉(二錢),葛根(二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),茯苓(二錢),萆薢(二錢),苡仁(一兩煎湯代水)
白話文:
愛喝酒的人,容易因濕熱內蘊,導致面色發黃,甚至發黑,心裡煩躁不安,即使吃香甜食物也覺得苦澀,想吃酸辣,小便赤紅。茵陳玉露飲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
茵陳玉露飲的藥方為:茵陳、玉竹、石斛各三錢,花粉、葛根各二錢,山梔一錢五分,廣皮一錢,半夏、茯苓、萆薢各二錢,苡仁一兩煎湯代水。
6. 女勞癉
女勞癉者,膀胱急,小腹滿,身盡黃,額上黑,足下熱,大便黑而時溏。此因血瘀不行,積於膀胱少腹,故仲景用硝石礬石散,峻攻其瘀,自極精當。但今人之體質,遠不逮古人,若復峻攻,更傷元氣。擬通利下焦兼去瘀之法,桃花化濁湯主之。
桃花化濁湯(自制)
桃仁(二錢),紅花(五分),牛膝(二錢),延胡索(一錢),歸尾(一錢五分),赤芍(一錢),丹參(二錢),茵陳(三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車前(二錢),降香(五分),血餘灰(一撮)
白話文:
女性勞累過度,容易出現膀胱急迫、小腹脹滿、全身發黃、額頭發黑、腳底發熱、大便呈黑色且稀軟的症狀。這是因為血瘀不流通,積聚在膀胱和小腹,所以古時候的醫家使用硝石散來攻破血瘀,非常精準有效。但現代人的體質比古人差很多,如果再用峻猛的方法攻破血瘀,反而會傷到元氣。因此,應該採用通利下焦、兼去瘀血的方案,使用桃花化濁湯來治療。
7. 附:黃癉門諸方
大黃梔子湯,治黃癉熱甚脈實者。
梔子(十四枚),大黃(一兩),枳實(五枚),豆豉(一升),水六升,煎至二升,分溫服。
茵陳蒿湯,治黃癉濕熱俱盛者。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),大黃(二兩),水六升,煎至二升,分溫服。
茵陳四逆湯,治陰黃肢體逆冷,腰以上自汗。
白話文:
大黃梔子湯用於治療黃疸,熱盛脈實的病症。方劑包括梔子十四枚、大黃一兩、枳實五枚、豆豉一升,以水六升煎至二升,分溫服。
茵陳蒿湯用於治療黃疸,濕熱俱盛的病症。方劑包括茵陳蒿六兩、梔子十四枚、大黃二兩,以水六升煎至二升,分溫服。
茵陳四逆湯用於治療陰黃,肢體逆冷,腰以上自汗的病症。
茵陳(二兩),乾薑(一兩五錢),附子(一枚切),甘草(一兩炙),水煎,分溫服。
小茵陳湯,治發黃,脈沉細遲,四肢及遍身冷。
茵陳(二兩),附子(一枚),甘草(一兩炙),水煎,分溫服。
茵陳附子湯,治服四逆湯,身冷汗不止者。
茵陳(一兩五錢),附子(一枚切),乾薑(二兩五錢),水煎,分溫服。
茵陳茱萸湯,治服茵陳附子湯,症未退及脈伏者。
白話文:
茵陳兩錢,乾薑一兩五錢,附子一枚切,甘草一兩炙,用水煎煮,分幾次溫熱服用。
此方名為小茵陳湯,用於治療發黃、脈象沉細遲緩、四肢及全身冰冷的症狀。
茵陳兩錢,附子一枚,甘草一兩炙,用水煎煮,分幾次溫熱服用。
此方名為茵陳附子湯,用於治療服用四逆湯後,身體仍然冰冷冒汗不止的症狀。
茵陳一兩五錢,附子一枚切,乾薑二兩五錢,用水煎煮,分幾次溫熱服用。
此方名為茵陳茱萸湯,用於治療服用茵陳附子湯後,症狀未退且脈象微弱的症狀。
茵陳(一兩五錢),吳萸(一兩),當歸(一兩),附子(一枚),木通(一兩),乾薑(一兩),水煎,分溫服。
茵陳橘皮湯,治身黃,脈沉細數,身熱而手足寒,嘔喘,煩躁不渴者。
茵陳(一兩),橘皮(一兩),生薑(一兩),白朮(一兩),半夏(五錢),茯苓(五錢),水四升,煮取二升,分溫服。
白話文:
茵陳一兩五錢、吳萸一兩、當歸一兩、附子一枚、木通一兩、乾薑一兩,用水煎煮,分次溫服。此方名為茵陳橘皮湯,用於治療身體發黃、脈象沉細而數、身體發熱但手腳冰冷、嘔吐氣喘、煩躁不安但不口渴的症狀。
茵陳一兩、橘皮一兩、生薑一兩、白朮一兩、半夏五錢、茯苓五錢,用水四升煎煮至二升,分次溫服。
茵陳茯苓湯,治發黃,脈沉細數,四肢冷,小便澀,煩躁而渴。
茵陳(一兩),茯苓(一兩),桂枝(一兩),豬苓(一兩),滑石(一兩五錢),研末,每服五錢。如脈未出加當歸。
梔子大黃湯,治酒癉心中懊憹或熱痛。
山梔(十四枚),大黃(一兩),枳實(五枚),豆豉(一升),水六升,煮二升分溫服。
白朮湯,治酒癉因下後變為黑癉,目青面黑,心中如啖蒜齏,大便黑皮膚不仁,脈微而數。
白話文:
茵陳茯苓湯用於治療發黃,脈象沉細數,四肢冰冷,小便澀滯,煩躁口渴的病症。
茵陳、茯苓、桂枝、豬苓、滑石各一兩,其中滑石再加五錢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。如果脈象摸不到,可以加當歸。
梔子大黃湯用於治療因喝酒引起的疾病,患者感到心中懊惱煩躁,或有熱痛的感覺。
山梔子十四枚,大黃一兩,枳實五枚,豆豉一升,水六升,煮至剩下二升,分次溫服。
白朮湯用於治療因瀉下後轉變為黑癉的酒癉病症,患者表現為眼白發青,面色發黑,心中感覺如同吃了蒜泥一樣,大便呈黑色,皮膚失去知覺,脈象微弱而數。
白朮(一錢),桂心(五分),枳實(一錢),豆豉(三錢),葛根(二錢),杏仁(二錢),甘草(五分炙),水煎服。
加味四君子湯,治色癉。
人參(一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五分),白朮(一錢),黃耆(二錢),白芍(一錢),扁豆(三錢),紅棗(二枚),姜(五片)
小菟絲子丸,治女勞癉。
白話文:
白朮一錢,桂心五分,枳實一錢,豆豉三錢,葛根二錢,杏仁二錢,甘草五分炙,水煎服用,這個方子叫加味四君子湯,用來治療色癉。
人參一錢,茯苓二錢,甘草五分,白朮一錢,黃耆二錢,白芍一錢,扁豆三錢,紅棗兩枚,薑五片,這個方子叫小菟絲子丸,用來治療女勞癉。
石蓮肉(二兩),茯神(一兩),菟絲子(五兩),山藥(三兩),共研末,山藥打糊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
茯苓滲濕湯,治黃癉,寒熱嘔吐,渴欲飲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。
茵陳(二錢),茯苓(二錢),豬苓(一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白朮(一錢),陳皮(一錢),蒼朮(一錢),黃連(五分),山梔(一錢),秦艽(一錢),防己(一錢),葛根(二錢)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將石蓮肉二兩、茯神一兩、菟絲子五兩、山藥三兩研成粉末,用山藥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。這個方子叫做茯苓滲濕湯,用於治療黃疸,症狀包括寒熱嘔吐、口渴想喝水、身體和臉都發黃、小便不暢。另外,還可以使用茵陳二錢、茯苓二錢、豬苓一錢、澤瀉一錢五分、白朮一錢、陳皮一錢、蒼朮一錢、黃連五分、山梔一錢、秦艽一錢、防己一錢、葛根二錢,加水煎服。
參朮健脾湯,治發黃日久,脾胃虛弱,飲食不思。
人參(一錢),茯苓(二錢),白朮(一錢),陳皮(一錢),當歸(一錢五分),白芍(一錢),甘草(五分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
當歸秦艽散,治五癉,口淡,咽乾,倦怠,發熱,微冷。
白朮(一錢),茯苓(二錢),秦艽(一錢),當歸(一錢五分),川芎(一錢),白芍(一錢),熟地(三錢),陳皮(一錢),半夏曲(三錢炒),甘草(五分),姜(三片)
白話文:
參朮健脾湯適合治療發黃已久、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的患者。
當歸秦艽散則適用於治療五癉,症狀包括口淡、咽乾、倦怠、發熱、微冷。
茵陳附子乾薑湯,治寒涼藥服多,變陰黃者。
附子(一錢),乾薑(一錢),茵陳(二錢),草蔻(一錢),白朮(一錢),枳實(一錢),半夏(一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茯苓(二錢),廣皮(一錢),姜(五片)
一清飲,治癉症發熱。
柴胡(一錢),赤苓(二錢),桑皮(二錢),川芎(一錢),甘草(五分),紅棗(二枚),姜(三片)
青龍散,治風氣傳化,氣不得泄,鬱熱煩渴,面目發黃,引飲。
白話文:
茵陳附子乾薑湯,用於治療服用寒涼藥物過多,導致陰黃的人。其組成包括附子、乾薑、茵陳、草蔻、白朮、枳實、半夏、澤瀉、茯苓、廣皮和薑。一清飲則用於治療癉症發熱,藥材包括柴胡、赤苓、桑皮、川芎、甘草、紅棗和薑。青龍散用於治療風氣傳變,氣機鬱滯,引發發熱、口渴、面黃、飲水過多的症狀。
地黃(二錢),仙靈脾(二錢),防風(二錢),荊芥(一兩),何首烏(三錢),研末,每服三錢。
小柴胡加梔子湯,治邪熱留於半表半里而發黃者,仍以和其表裡為法。
柴胡(一錢),黃芩(一錢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五分),半夏(一錢),梔子(一錢五分),大棗(二枚),生薑(三片)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地黃、仙靈脾、防風各兩錢,荊芥一兩,何首烏三錢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。小柴胡加梔子湯用於治療邪熱停留在半表半裏,導致發黃的病症,治療原則是調和表裏。柴胡、黃芩、人參各一錢,甘草五分,半夏一錢,梔子一錢五分,大棗兩枚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