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痎瘧
經曰:痎瘧皆生於風,其蓄作有時者何也?歧伯之對,極為詳明。後之論者,乃為瘧病皆起於少陽。緣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,進而與陰爭則寒,退而與陽爭則熱,此解相沿已數百年。初閱之似亦近理,細思之頗為不然。
蓋瘧有一日一作者,有間日一作者,有三日一作者,輕重懸殊,豈得謂之皆在少陽乎!且進而與陰爭,退而與陽爭,誰進之而誰退之,豈病之自為進退乎!當其寒也,鼓頷戰慄,固屬病進。及其熱也,譫語神昏,豈得謂之病退乎!細繹經文,乃恍然大悟。經曰: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及得之以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間,邪氣與衛氣並居。此明明說暑熱之氣先入於內,後受風寒,包裹熱邪,是熱邪在裡,寒邪在外也。
白話文:
《經》中提到:痎和瘧都是因風吹起的,那麼為什麼它們會在特定的時間發作呢?歧伯的解釋非常詳細。後來的學者認為瘧病都是由少陽引起的,因為少陽經是介於表和裡之間的,進而與陰爭的時候會感到寒冷,退回與陽爭的時候則會感到熱,這種解釋已經流傳了幾百年。初看似乎有道理,但仔細思考後卻不完全如此。
因為瘧病有可能是一天發作一次,有時隔一天發作一次,或是三天發作一次,這些狀況差異懸殊,怎麼能說都是由少陽引起的呢?而且進而與陰爭、退而與陽爭,究竟是誰在進、誰在退,難道病情是自動進退的嗎?在寒冷的時候,顫抖打顫,明顯是病情加重;而在發熱的時候,則出現語無倫次、神志恍惚,怎麼能說是病情好轉呢?仔細解讀經文後,才恍然大悟。經文中提到:這些都是因為夏天受了熱傷,隨後受到秋季的氣候影響,出汗後遇風吹,或者因為泡水讓水氣滯留在皮膚之間,邪氣與衛氣同時存在。這說明瞭暑熱之氣首先侵入內部,然後受到風吹寒,熱邪在裡,寒邪在外。
及其與衛氣同發,先發在外之寒邪,故先寒。次發在內之熱邪,故後熱。至得汗之後,風熱漸解,故寒熱俱平。則有寒有熱,乃邪之循序而發,而非進與陰爭、退與陽爭,斷斷然矣。其一日一作者何也?邪在衛也。經曰衛氣者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內外相搏,是以日作。
此言衛氣行於人身,一日一周,邪氣與衛氣同行,故瘧亦一日一作也。其間日一作者何也?邪在營也。經曰:邪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。邪氣在於營分,則雖衛氣獨發,而邪氣在內,不與之並行,更歷一周,而邪氣始與衛氣相遇,故瘧亦間日一作也。其三日一作者何也?邪在腑也。
白話文:
瘧疾的發作,是因為寒邪先從外侵入,再導致內熱,所以先寒後熱。等到出汗後,風熱逐漸消退,寒熱就都平息了。也就是說,寒熱交替是邪氣循序發作的過程,並非陰陽相爭,可以斷言。
為什麼瘧疾會一天發作一次呢?因為邪氣在衛氣中。經書說衛氣白天行於陽,晚上行於陰,內外相搏,所以每天發作一次。
衛氣在人體內運行,一天一個循環,邪氣隨著衛氣運行,所以瘧疾也一天發作一次。
為什麼瘧疾會隔天發作一次呢?因為邪氣在營氣中。經書說邪氣藏於皮膚內,腸胃外,這就是營氣所在。邪氣在營分,即使衛氣單獨運行,但邪氣在內,不與衛氣同行,要經過一個循環,邪氣才會遇到衛氣,所以瘧疾隔天發作一次。
為什麼瘧疾會三天發作一次呢?因為邪氣在腑中。
經曰: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可知人之一身,由衛而營,由營而腑,自表及里,自有一定次第。邪氣在腑,已入第三層,故瘧亦三日一作也。治之之法,當先投辛溫,解其外裹之寒;更進辛涼,清其內蘊之熱;俾得邪從汗出,而病可霍然。至於在營在腑,按經投劑,方有端緒。
雄於前賢,無能為役,何敢自矜獨得,妄議古人;然釋經辨症,不得不細細推敲,誰謂醫為小道,《內經》易讀乎!
初發寒邪,宜辛溫解散,闢寒散主之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邪氣和衛氣停留在六腑,有時彼此失衡,不能相互協調,所以才會隔幾天發作一次。由此可知,人體是由衛氣、營氣、六腑構成,從表面到內裡,自有一套固定的秩序。邪氣在六腑,已經進入第三層,所以瘧疾也是三天發作一次。治療的方法,應該先服用辛溫的藥物,解除外層的寒邪;再用辛涼的藥物,清除內部積聚的熱邪;讓邪氣從汗液中排出,疾病就能迅速痊癒。至於在營氣或六腑中,就要根據經書記載,對症下藥,才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我比不上前輩們,沒有能力勝任醫術,怎麼敢自誇獨得祕方,胡亂批評古人呢?但是解釋經書、辨別病症,不得不仔細推敲,誰說醫術是微不足道的小道,《內經》容易讀懂呢?
剛開始發病時受寒邪,應該使用辛溫解散、闢寒散的藥物來治療。
闢寒散(自制)
川芎(八分),防風(一錢),白芷(五分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羌活(一錢),秦艽(一錢),枳殼(一錢),蘇梗(一錢),姜(三大片)
次發熱邪,宜辛涼解散,清暑散主之。
清暑散(自制)
薄荷葉(二錢),青蒿梗(一錢五分),石斛(三錢),貝母(二錢),葛根(二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豆豉(三錢),杏仁(三錢),淡竹葉(二十張)
白話文:
「闢寒散」是用川芎、防風、白芷、廣皮、半夏、羌活、秦艽、枳殼、蘇梗和薑組成的藥方,適合治療寒邪引起的發熱。如果發熱是因為暑邪引起的,則可以使用「清暑散」,由薄荷葉、青蒿梗、石斛、貝母、葛根、連翹、豆豉、杏仁和淡竹葉組成。
寒熱俱重,體盛脈實者,交加散主之。虛人禁用。
交加散(自制)
附子(七分),石膏(五分),羌活(一錢),防風(一錢),廣皮(一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葛根(二錢),豆豉(三錢),薄荷(一錢),藿香(一錢),姜皮(八分),荷葉(一角)
瘧邪在營,間日一作者,和營雙解散主之。
和營雙解散(自制)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同時有寒熱症狀,身體強壯脈象有力,就可以用交加散治療。虛弱的人不能使用。交加散包含附子、石膏、羌活、防風、廣皮、連翹、葛根、豆豉、薄荷、藿香、姜皮、荷葉等藥材。如果瘧疾侵犯營氣,隔天發作一次,就可以用和營雙解散來治療。和營雙解散也屬於自制藥方。
當歸(二錢),柴胡(一錢),葛根(二錢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貝母(二錢),茯苓(二錢),防風(一錢),薄荷(一錢),蘇梗(一錢),姜皮(八分),河井水煎服。
大瘧在腑,三日一作者,返正湯主之。
返正湯(自制)
當歸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白朮(一錢),炮姜(五分),葛根(二錢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貝母(二錢),砂仁(一錢),青皮(一錢)
白話文:
當歸兩錢,柴胡一錢,葛根兩錢,廣皮一錢,半夏一錢五分,貝母兩錢,茯苓兩錢,防風一錢,薄荷一錢,蘇梗一錢,姜皮八分,用河井水煎服。
如果瘧疾發作在腑臟,每隔三天發作一次,可以用返正湯治療。
返正湯的藥方是:當歸兩錢,茯苓兩錢,白朮一錢,炮姜五分,葛根兩錢,廣皮一錢,半夏一錢五分,貝母兩錢,砂仁一錢,青皮一錢。
大瘧日久,正氣虛而邪未解者,斑龍托裡湯主之。
斑龍托裡湯(自制)
陳鹿膠(一錢五分角霜炒),制首烏(二錢),當歸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白朮(一錢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貝母(二錢),砂仁(一錢),黨參(四錢),蘇梗(一錢五分),大棗(二枚),姜(三片)
冬令受寒,伏藏於腎,春夏舉發,寒變為熱,先熱後寒,名曰溫瘧,清正散主之。
清正散(自制)
青蒿梗(一錢五分),薄荷(一錢),廣皮(一錢),貝母(二錢),葛根(二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連翹(一錢五分),豆豉(三錢),杏仁(三錢),茅根(五錢)
白話文:
長期瘧疾,正氣虛弱,邪氣未消者,可用斑龍托裡湯治療。
冬令受寒,潛伏於腎,春夏發作,寒氣化為熱氣,先熱後寒,稱為溫瘧,可用清正散治療。
肺素有熱,陽氣盛而不衰,故但熱而不寒,令人消爍脫肉,名曰癉瘧,玉露散主之。
玉露散(自制)
玉竹(四錢),花粉(二錢),沙參(四錢),麥冬(二錢),石斛(三錢),貝母(二錢),杏仁(三錢),茯苓(二錢),山藥(三錢),梨(三大片)
白話文:
肺部如果有熱氣,陽氣旺盛而不衰退,所以只會發熱而不會發寒,導致人體消瘦脫肉,稱為癉瘧。玉露散可以治療這種病症。
玉露散(自制)
- 玉竹(四錢)
- 花粉(二錢)
- 沙參(四錢)
- 麥冬(二錢)
- 石斛(三錢)
- 貝母(二錢)
- 杏仁(三錢)
- 茯苓(二錢)
- 山藥(三錢)
- 梨(三大片)
說明:
- 括號內的文字為中藥材名稱,方便查找。
- 錢為中藥材的計量單位,約等於 3.75 克。
- 這段文字是古代醫書中對癉瘧病症的描述和治療方法,其中包含對病因、症狀、藥物組成的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