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注醫醇賸義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痰飲
痰飲者,先生痰而後停飲,積水為病也。人非水穀不能生活,然水氣太盛,不能流行,則病亦叢生。論者謂人身所貴者水也。天一生水,乃至充周流灌,無處不到。一有瘀蓄,即如江河回曲之處,穢莝積聚,水道日隘,橫流旁溢,必順其性,因其勢而利導之,庶得免乎氾濫,此說是矣。然謂為天一之水,充周流灌,以至於瘀蓄,則竊以為不然。
夫天一之水,精也、血也、津液也,此人身之聖水,惟患其少,不患其多,安有變為痰飲之理。且停飲之人,往往嘔吐,所吐之水,或清或黃,或酸或腐,動輒盈盆,天一之水,顧若此之賤且多乎!蓋水穀入胃,除散精之外,其勢下趨,由小腸而膀胱,乃氣化而出,無所為飲也。
惟脾有積濕,胃有蘊熱,濕與熱交蒸,脾胃中先有頑痰,膠黏不解,然後入胃之水遇痰而停,不能疾趨於下,日積月累,飲乃由是而成。又況嗜茶太過者,濕傷脾;嗜酒太過者,熱傷胃;過嗜生冷者,寒傷脾胃;各各不同。而於是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、留飲、伏飲,遂由淺入深,而釀成痼疾矣。
其見症與治法,均列於後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痰飲」的問題,意思如下:
痰飲這種病症,起初是產生痰,之後才形成飲滯,是體內積水所導致的疾病。人若沒有水分和食物無法生存,但若水分過多,無法正常循環,就會引發各種疾病。有人認為人體最珍貴的就是水分,自古以來,天一生水,水分應該在全身充分流動,到達每一個角落。一旦有積水,就像江河彎曲的地方,污物會堆積,使得水路逐漸狹窄,造成橫流泛濫,我們必須順應它的性質,利用其趨勢來引導,才能避免災害,這個說法是對的。然而,若說這是天一生水,全身流動的水分,最終會變成積水,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。
天一生水所指的精華、血液、津液,是人體中的寶貴水分,我們擔心的是它太少,而不是太多,怎麼可能轉變為痰飲呢?而且患有飲滯的人,常會出現嘔吐,所吐出的水分,可能清澈也可能混黃,或帶有酸味,或腐臭,一吐就是一大盆,天一生水的寶貴水分,難道會如此廉價且多量嗎?當食物和水分進入胃部,除了散發精華的部分,其餘的會向下流動,經由小腸到膀胱,再經由氣化作用排出體外,不會形成飲滯。
只有當脾臟有積濕,胃部有內熱,濕氣與熱氣交互蒸騰,脾胃中先有頑固的痰,黏稠不易分解,然後進入胃部的水分遇到痰就停滯,無法快速向下流動,日積月累,飲滯就因此形成。更何況過度飲茶會傷脾,過度飲酒會傷胃,過度吃生冷的食物會傷脾胃,這些情況各有不同。於是,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、留飲、伏飲,從輕微到嚴重,慢慢發展成為長期的疾病。
關於其症狀和治療方法,都列在後面。
痰飲者,水從胃出,下走腸間,轆轆有聲,胸中微痞,頭目作眩,桂術二陳湯主之。
桂術二陳湯(自制)
桂枝(八分),白朮(一錢五分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茯苓(三錢),枳實(一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牛膝(一錢五分),車前(二錢),姜(三片)
此方以苓桂術甘、二陳去甘草,以桂枝開太陽,以白朮健脾土,治痰飲之本也。去甘草者,欲其速,不欲其緩,欲其通、不欲其滿也。姜所以佐桂,枳所以佐橘。車前、澤瀉、牛膝所以導水氣下行,不嫌其涼者,有薑、桂在焉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痰飲的情況,是水分從胃部產生,向下流到腸道之間,會有明顯的水聲,同時可能感到胸口有些悶堵,頭暈眼花。這時,我們可以使用桂術二陳湯來治療。
【桂術二陳湯】(自製配方)
所需材料:桂枝(約0.8公克),白朮(約4.5公克),廣皮(約3公克),半夏(約4.5公克),茯苓(約9公克),枳實(約3公克),澤瀉(約4.5公克),牛膝(約4.5公克),車前子(約6公克),生薑(3片)。
這個藥方主要是由苓桂朮甘湯和二陳湯去掉甘草組成,其中桂枝能幫助打開身體的太陽經絡,白朮則可強健脾胃,這些都是治療痰飲的根本方法。不使用甘草的原因是希望藥效快速,而不是緩慢;希望它能疏通,而不是造成脹滿。薑與桂枝相輔相成,枳實與廣皮相輔相成。車前子、澤瀉、牛膝能引導體內的水氣向下排出,即使這些藥材性寒涼也無需擔心,因為有薑和桂枝的溫熱性質調和。以上為祖怡的註解。
2. 懸飲
懸飲者,水流脅下,咳唾引痛。脅乃肝膽之位,水氣在脅,則肝氣拂逆,而肺金清肅之令不能下行,故咳而引痛也。椒目栝蔞湯主之。
椒目栝蔞湯(自制)
椒目(五十粒),栝蔞頭(五錢切),桑皮(二錢),葶藶子(二錢),橘紅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茯苓(二錢),蘇子(一錢五分),蒺藜(三錢),姜(三片)
此方仍是二陳去甘草,以椒目通水道,栝蔞通穀道,葶藶、蘇子、桑皮以瀉肺,疾藜以疏肝。水飲下行,而肺肝和矣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【懸飲】
懸飲的情況,是水分積聚在肋骨下方,會導致咳嗽或吐口水時引起疼痛。肋部是肝臟與膽囊的位置,若這部位有水氣積聚,就會影響肝氣的正常運行,同時肺部的清潔與收斂功能也會受阻,無法順利向下運行,所以咳嗽時會感到牽扯的疼痛。這種情況,可使用椒目栝蔞湯來治療。
椒目栝蔞湯(自創配方)
配方為:椒目(50粒)、栝蔞頭(5錢切片)、桑皮(2錢)、葶藶子(2錢)、橘紅(1錢)、半夏(1錢5分)、茯苓(2錢)、蘇子(1錢5分)、蒺藜(3錢)、薑(3片)。
這個處方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拿掉甘草,加入椒目以打通水道,栝蔞頭打通食物通道,葶藶子、蘇子、桑皮用來清理肺部,蒺藜則有助於疏解肝氣。當水分能順利往下排出,肺部和肝臟的功能就能恢復協調。這是祖怡的註釋。
3. 溢飲
溢飲者,水氣旁流於四肢也。脾受水邪,溢入四末,故肢節作腫,身重無力,桂苓神術湯主之。
桂苓神術湯(自制)
桂枝(八分),茯苓(三錢),白朮(一錢),茅朮(一錢),苡仁(八錢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厚朴(一錢),砂仁(一錢),姜(三片)
此方合苓桂術甘、二陳、平胃,去甘草加苡仁、砂仁,純用溫運胃脾,而水飲自化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【溢飲】指的是水氣在四肢周圍流動的情況。當脾臟受到水邪的影響,水氣就會滲入四肢末端,導致肢體腫脹,身體沉重無力,這時應使用「桂苓神術湯」來治療。
桂苓神術湯(自製配方)
桂枝(8分),茯苓(3錢),白朮(1錢),茅朮(1錢),苡仁(8錢),廣皮(1錢),半夏(1錢5分),厚朴(1錢),砂仁(1錢),生薑(3片)
這個藥方結合了苓桂術甘湯、二陳湯和平胃散的成分,去除了甘草,增加了苡仁和砂仁,主要通過溫暖和運行胃脾的功能,使體內的水飲自然化解。這是根據祖怡的註解。
4. 支飲
支飲者,水停心下,入於胸膈,咳逆倚息短氣,其形如腫,桑蘇桂苓湯主之。
桑蘇桂苓湯(自制)
桑皮(三錢),蘇子(二錢),桂枝(八分),茯苓(三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大腹皮(一錢五分),橘紅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杏仁(三錢),豬苓(一錢),姜(三片)
此方以苓、桂、橘、半生薑治飲之本,以桑皮、蘇子、杏仁瀉肺,以腹皮、瀉澤、豬苓行水,是肺脾同治也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【支飲】
支飲的情況,是指水分停留在心臟下方,進入胸腔和膈肌之間,病徵包含咳嗽、呼吸困難、氣短,外表看起來像是浮腫,可用桑蘇桂苓湯來治療。
桑蘇桂苓湯(自創配方)
配方為:桑白皮(3錢),紫蘇子(2錢),桂枝(8分),茯苓(3錢),澤瀉(1錢5分),大腹皮(1錢5分),橘紅(1錢),半夏(1錢5分),杏仁(3錢),豬苓(1錢),薑(3片)
這個藥方用茯苓、桂枝、橘紅、半夏與薑來處理水分的根本問題,用桑白皮、紫蘇子、杏仁來疏導肺部,用大腹皮、澤瀉、豬苓來促進水分排泄,這是同時治療肺部和脾臟的方法。這是祖怡的註解。
5. 留飲
留飲者,留而不去也。心下痞滿,作噦頭眩,芎歸桂樸湯主之。
芎歸桂樸湯(自制)
川芎(八分),當歸(二錢),桂枝(八分),厚朴(一錢),枳實(一錢),廣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茯苓(三錢),天麻(六分),菊花(二錢),姜(三片)
芎、歸肝家血藥也,薑、桂開太陽也,枳、樸、橘、半、茯苓消痰濕也,天麻、菊花佐芎、歸而上行也。諸方皆降,而此獨升,獨用血藥,以肝為寒飲侵犯,而血行不暢也。祖怡注。
白話文:
[留飲]指的是體內的水飲停留不去的情況。主要症狀可能包含胸口悶脹、噁心反胃、頭暈等。對於這種情況,我們會使用「芎歸桂樸湯」來治療。
「芎歸桂樸湯」是我自製的一種藥方。
藥方成分包括:川芎(約0.25公克)、當歸(約6公克)、桂枝(約0.25公克)、厚朴(約3公克)、枳實(約3公克)、陳皮(約3公克)、半夏(約4.5公克)、茯苓(約9公克)、天麻(約1.8公克)、菊花(約6公克)以及生薑(3片)。
其中,川芎和當歸是補血的藥材,主要作用於肝臟;薑和桂枝則可以疏通太陽經絡;枳實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和茯苓能幫助消除痰濕;天麻和菊花能輔助川芎和當歸,使其藥效向上行至頭部。這副藥方與其他降氣的方子不同,它是唯一能提升氣機的,特別使用補血的藥物,因為肝臟受到寒涼水飲的侵擾,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。以上解說引用自祖怡的註釋。